[爆卦]誦詩三百授之以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誦詩三百授之以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誦詩三百授之以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2的網紅Victor 陳紹誠,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12月號 格物的方法與程序 上一篇講到格物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但因篇幅有限無法詳細解釋。《大學》雲:「致知在格物。」物要如何格才能達到致知?其方法又是什麼呢? 何謂博學?博學者,力求知識材料之蒐集周遍。宇宙的範圍無窮盡,知識的範圍也一樣無窮盡;事物增加無盡...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 在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2-04 16:13:06

非裔美國作家與詩人: 馬雅‧安傑洛(Maya Angelou,1928-2014) 馬雅‧安傑洛是位非裔美國作家兼詩人,同時也是黑人人權和性別平權鬥士,她在自己的著作《我知道籠中之鳥為何歌唱》中藉由自身的經歷,描述1930年代美國南方殘酷的種族迫害和種族歧視。她透過書籍、詩歌、戲劇和演講等形式鼓...

  •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18 08:35:39
    有 1 人按讚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12月號

    格物的方法與程序

    上一篇講到格物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但因篇幅有限無法詳細解釋。《大學》雲:「致知在格物。」物要如何格才能達到致知?其方法又是什麼呢?

    何謂博學?博學者,力求知識材料之蒐集周遍。宇宙的範圍無窮盡,知識的範圍也一樣無窮盡;事物增加無盡,知識也增加無盡,因此我們要廣習博學,多聞多見。知識範圍如此廣大,我們對知識的追求自然無停止滿足的一天,故當勤學、時習、溫故、知新。

    而博學方法亦有三:其一,觀察宇宙之現象,以瞭解自然界之法則,用於人事,以為人所取法。其二,研讀書籍,俾知古今知識。書籍是人類文化遺產之寶藏,是智慧與經驗之結晶,讀書可以免於重蹈前人之失敗覆轍,節省精力而享受其成果,也是博學里最重要的部份。其三,注意日常所接觸之事務,在行動中求新知、求實證。除了探索宇宙之理,瞭解自然法則,還要將古人的知識經驗貫通求證,將新舊知識濃縮為自己之知識經驗。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何謂審問?審問者,力求知識材料之探討完備。問有三種動機:一. 不知則問。二. 雖知而有所疑則問。三. 知之略而欲盡其詳則問。問與學是互相為用,學而不問,未必能得明徹之瞭解及正確之認識。孔子的門生中有不同的問,問仁、問孝、問士,孔子按照每個學生的性格和環境告知其應知之道,是謂因材施教。然而我們並非聖人,問者與答者均能從問答之間得到新知,改正其思想及行動,受益廣大。《書經》雲:「好問則裕。」

    何謂慎思?慎思者,力求知識材料之推考細密。我們需要將所學所知所記憶的事物聯想而推究其相互之關係,方能構成有系統的概念。如無構思成有系統的概念,則知識材料即浮散零碎而無用。思必須用心才能謹慎,不用心謹慎思考則無用,甚至會變成「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因此子夏曾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博學、審問後,繼之以近思,才可謂深會於學者矣。孔子教學,甚重思維,不思之弊,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要學便要思,光思而未證實也是無用。

    何謂明辨?明辨者,力求知識材料之類別明晰。宇宙間事物種類繁多,性質複雜,有同異、反正、真偽、善惡、是非,必須深切解析,明其真相。當今科技重實驗實證,皆求真之表現。事物之性質情態如有明顯分別則尚易辨識,最難辨識乃性質相近,情態相似,或內外不符,這種則須特別用心,比別其是非,辨其真偽。尤其人心人性,蓋似是而非,則真偽善惡,互相混淆,最易陷人於惡,敗德亂行也。

    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
    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
    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何謂篤行?篤行者,力求知識材料之實際應用切實。經過學、問、思、辨四個階段,知的功夫大致完成,下一步則是行其所知,以證其然。行中求知,以益其信,知行須並進,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為一事之兩段。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就是這個道理,從學和行中相互證實及應用,方能精益求精,愈行愈知。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 在 Victor 陳紹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18 07:01:42
    有 0 人按讚

    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7年5月號

    「文」、「化」、「文化」?

    現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們會面對各種不同文化的衝擊,例如韓國、美國等不斷輸出其文化,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自歷史來看沒有任何種族遇到中華文化不被同化的,由此可見其強大。但到底什麼是「文化」?於很多人而言卻似懂非懂。

    要理解文化是什麼,需先理解基礎。中文字構成和使用方法分成六書 (六種類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從字面上來理解,六書里的象形,「文」是紋理圖形的意思,是文字形成的樣子,「化」是變化、融化、消化的意思。中文的「文」與「化」二字合併起來是什麼意思呢?既然「文」是文字的樣子形狀及其意義,那麼「化」就是把文字上的意思理解消化,並融化到自己的生活和行為中去。現代人常常討論「文化」,但事實上只討論「文」,而未做到「化」,也就是字面意思知道,或道理知悉,但心態上和生活中都不履行,因此無法將這些道理融入生活中。

    吾於兩岸三地不同的大學和學院演講教儒學,並將科學、物理、數學、生物、醫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社會學、行為學、家庭問題等與儒學結合應用,告訴學生們應用方法和重要性,學生反應熱烈。有學生和我說他看過一些儒學的內容,枯燥乏味,照本宣科,感覺與現今社會應用脫節,這就是有些人只做到有「文」但未「化」,所以也無法「教化」學生。

    在英文里 CULTURE (文化) 的解釋是經過經驗和教育發展知識以及培養靈魂提升,這和儒學里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一致的概念。格物致知是從外界取得知識,誠意正心則是培養正確的心靈。中華文化與外國哲學在很多基本道理上並無差異,那麼為什麼現今中國社會普遍偏重於知識的增進而沒有對等的追求心靈的提升呢?中華文化的根源—易經的基礎原理已經揭示了這一點:所有事物都有陰陽內外,知識和物質來自於外,而心靈提升為內部發展,只重視外而不重視內,或僅重內不重外,都只有一半。生命不能只重視知識物質,也不能只重視心靈提升,必須兩者兼備,心物兼具,好比計算機要硬件技術發展,但也需要軟件提升一樣,缺一不可。這其實就是「文」與「化」,兩者不能分開。因此必須先理解這兩者的相對重要性,才能並學並行並用。

    那麼日常生活里要怎麼做到有文有化呢?「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可見孔子提倡身體力行,學以致用。「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王陽明先生提倡知行合一。正所謂「知而不行,等於不知」。

    現在普遍推廣國學,但很多人僅知其表而不知其意,有些知其表也知其意但不貫通不作為,這些都是無用的,不能被稱作「化」。因此我們雖然要不斷發展外部知識,但也需要心靈的提升,經過力行及經驗不斷修正自我,才能將正確觀念和作為內化。這才是「文化」真正的意義,也才能做一個真正的文化人。

  •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09-16 19:23:00
    有 371 人按讚

    《孔子給現代人的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經常有人向我提問到可否用最簡單的一句話,讓其明白修行的好處到底在哪裡?碰到類似務實而又功利的問話,我已經習以為常,只是因人、因事我給予的答案各有不同。這個問題,使我想到孔子曾經講過一句話:「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我擔心的反而不是這個人可以每天拜多少佛、讀多少經、持多少咒,去過多少名山古剎。我在意的是,就算他讀遍了三藏十二部經典,灌完了大小本尊的頂,閉關了大半輩子,如果連說話的技巧都很笨拙,做人處事到處為人垢病,連基本謀生的本事也沒有,那修行又有何用?
     
      就如同你遍讀了三百篇的詩經,一旦國家有需要,要你去交涉政治問題,讓你去處理外交問題,你也無法獨立作業或完成使命。這樣即便你擁有三個博士學位又如何呢?
     
      無論是儒、釋、道任何一家,只要可以使人安身立命、孝養父母、從善如流、身心愉悅者,我認為都是最好的修行法門。– 王薀先生
     
     
     
    感恩留言/分享,歡迎來主頁按讚訂閱📢📢📢
     
    ☀尊重版權,圖文請勿重製或修改☀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