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鈞話重點】生活本就大不易,情緒起伏要留意!情緒可能引發哪些疾病?如何控管情緒?
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又緊湊,成日被各種壓力包圍,像是來自家庭、學業、人際、事業、財務、感情、健康等因素,當長時間處於高壓與焦慮等狀態時,情緒就容易因過於壓抑或受迫害,而出現扭曲現象,使心理及生理都可能產生疾病。初期常...
【凱鈞話重點】生活本就大不易,情緒起伏要留意!情緒可能引發哪些疾病?如何控管情緒?
現代人生活步調忙碌又緊湊,成日被各種壓力包圍,像是來自家庭、學業、人際、事業、財務、感情、健康等因素,當長時間處於高壓與焦慮等狀態時,情緒就容易因過於壓抑或受迫害,而出現扭曲現象,使心理及生理都可能產生疾病。初期常因以疲倦、不安、失眠等症狀呈現所以易被忽略,而培養自覺性體察每日情緒變化,是相對重要的關鍵。學習消化及排解壓力與做好情緒管理,以遠離被情緒綁架或勒索,更能避免深陷情緒疾病或發生憾事之危機之中,這無疑是現代人必須關注、正視與肩負的重要議題與責任!
📌情緒的定義與種類?
情緒(Emotion)又稱為情感,為人類生活的調味劑,是相當個人主觀的感覺,情緒沒有所謂對錯與好壞之分,但過度極端、傷害或涉及不法之行為,則不應被容許。不論是正面、負面的情緒,皆基於某種原因而產生,例如受到外在環境影響、特定的對象或事件,通常不會無故生成。根據維基百科對情緒的定義,這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結合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之狀態。情緒常和心情、性格、脾氣、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爾蒙和神經遞質影響所致。最普遍且通俗的情緒類別,即包含喜、怒、哀、驚、恐等。
📌如何不被情緒左右?
每個有血有肉的個體必然會產生情緒,完全否定或壓抑情緒是不健康的;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感受情緒的存在與發生,但不應被情緒牽絆與左右。想要成為情緒的主人,就得學習如何管理情緒,包含敏銳察覺自身當下的情緒、接納與理解情緒的表現方式,及主動尋求適當的解決途徑,以避免陷入被情緒勒索,甚至導致行為失控、週而復始等惡性循環。舉例來說,如果很常容易因一點小事就鑽牛角尖或發脾氣的人,可試著找出讓情緒失控的主因,也就是挖掘出情緒引爆之癥結點為何。當感到煩燥不耐時,不妨暫時放下手邊代辦事務,藉由深呼吸調息,伸展緩解緊繃身心,散步透氣排解不快,或喝杯咖啡吃個點心,以減退不必要的情緒過度反應,可有利理出打結的思緒,並重新步入正軌。
📌情緒管理方法為何?
1.學習覺察情緒
「情緒管理」並非指壓抑或消滅情緒,尤其負面情緒產生是無可厚非的,更重要的是應學習以正確方式,了解與消化不良的情緒。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觀察自身情緒,理解自己當下真實的感受並將其具象化,例如透過寫日記具體詳細描述當下的事件、情境、時間、感受與反應,如胸悶、吼叫、哭泣、呼吸急促等,接著經冷靜後思考當下的表現過程,試著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用以確認內心真正的感受。若練習過程中,已能坦誠面對自身有待改善之處,則表示已提高對情緒的自覺意識與作為,此即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關鍵要素之一。
2.接納自身情緒
罹患情緒相關疾病的案例中,許多是來自不懂表達自身情緒,或刻意忽略壓抑情緒所導致。情緒管理第二步,即時學習接納自身情緒的真實樣貌,擺脫全然「壓抑」的習慣,當出現負面想法或情緒時,不急著逃避或假裝沒事,更不需嚴厲自責。此時應大方面對,接納其存在,耐心傾聽內心的聲音,生氣就生氣、難過就難過,勇敢承認這些負面情緒確實存在,接著也不忘起身專注解決與消化這些眼前的問題。而在認同自身情緒的同時,更應扛起善後與面對問題的責任,不僅可效率走出不良情緒,更能避免引發不必要的傷害與風險。
3.適當抒發情緒
當負面情緒持續積累,又得不到有效的釋放時,便會影響人的精神與身體機能,不論是對自己或是他人,都可能產生傷害。情緒管理第三步,是藉由適切的方式來紓解自己的情緒壓力,例如找親友或諮商師傾訴、泡澡、下廚、運動、聽音樂、寫日記等,都有助抒發情緒。而藉由大吃大喝、抽菸酗酒、暴力自殘等極端方式宣泄情緒壓力者,不僅將危及自身健康與生命安全,也可能造成他人負擔與傷害,甚至觸及法律規範,因此,謹守道德份際是身為人的基本認知與作為。
📌情緒失調支援管道
當深受情緒困擾,無處傾訴或甚至有想不開的念頭時,千萬別害怕或排斥求助與受助,建議可藉由專業精神科醫師、心理醫師之門診尋求協助,也可透過以下救援服務專線進行諮詢。
🔸免付費安心專線 1925
🔸免付費保護專線 113
🔸免付費男性關懷專線 0800-013-999
🔸免付費生命線 1995(要救救我)
🔸張老師 1980(依舊幫你)
📌諮商與治療之意義
生活中人人都乘載著各式壓力,問題的解決方式多元,其中進行心理諮商或精神科門診,仍易存在刻版印象,例如進行心理諮商是否表示自己精神狀態不正常?諮商師或精神科醫師怎可能理解我內心真實的煩惱?因而更加害怕、焦慮或抗拒接觸。若有這樣的顧慮皆屬正常,而懂得藉由專業人士共同協助,以找出問題解決方案,通常是更具效率且實用的方案之一。反之,過度依賴心理諮商尋求人生答案,或仰賴相關治療藥物成癮度日,亦是錯用了其真正的意義與功能。當遇困難時,請不吝給自己一個像上述之因應方案做選擇,適時借助專業力量,同時也需打起精神努力前行。
心理諮商,即是與心理師透過分享與討論、釐清和處理自身的情緒問題,並共同討論出因應之道。而精神科治療目的,則在於對急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病理及功能缺損進行周延的評估,透過接受安全有效之精神醫療,快速穩定病狀,並依據個別功能擬定逐步復健之計劃,以順利回歸居家與社會之如常生活。
#凱鈞話重點
認知扭曲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誤解、衝突、性格差異,甚至是憤怒的口角,這些都不是愛情的殺手。自我辯護才是。
自我辯護,並不是那種我們在犯錯或跟伴侶對小事意見不合時,傾向使用的普遍自我辯護,例如誰忘了蓋沙拉醬的蓋子、誰忘記繳水費。這種常見的自我辯護,能暫時讓我們覺得自己並不笨拙、不無能,也不健忘。不過,真正會侵蝕婚姻的自我辯護,目的並不是維護我們的實質行為,而是極力維繫自我形象。
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再來則是:「就算我是錯的,那真是遺憾,但這就是我。」(伴侶吵架)之所以無法找出解決方法,就是因為他們都在替根本的自我形象辯解。他們非常重視這些屬於自己的特質,而且不希望有所改變,或是認為這都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他們不是在告訴對方:「關於那件事,我的記憶是對的,你的記憶是錯的。」而是:「我是對的那種人,而你是錯的那種人。因為你是錯的,所以無法欣賞我的優點。更蠢的是,你甚至認為我的優點是缺點。」
每段婚姻都是獨一無二的故事。但婚姻也跟所有故事一樣,都受制於伴侶雙方各自扭曲的認知和記憶。這些扭曲的認知與記憶,能維繫雙方各自對這段關係的認知和解讀。(雙方)正面臨婚姻金字塔中的關鍵抉擇時刻,面對「我愛此人」跟「此人行為讓我抓狂」所引發的失調,他們為了消除失調跨出的那一步,有可能讓他們感情更融洽或是令關係徹底破裂。
伴侶的瘋狂行徑會引出一些關鍵問題,而他們必須決定該如何回答這些問題:他/她之所以有這些行徑,是因為性格中有無法改變的缺點嗎?我能忍受這些行徑嗎?這些行為會構成離婚的原因嗎?有沒有辦法找到妥協的方式?雖然想起來根本是天方夜譚,但我有沒有可能從伴侶身上學到什麼、或改變自己的行事作風?
此外,他們也要決定該對自己的處事作風抱持何種觀點。打從出生就跟自己相處到現在,他們難免會覺得「自己的作風,理所當然,而且是無可避免的。在自我辯護的阻撓之下,伴侶都不會捫心自問:「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我有沒有可能犯錯了?我有可能改變嗎?」
婚姻問題越積越多,雙方各自發展出一套內隱理論(當事人通常不知道自己心中有這些想法),並用這套理論來解釋對方是如何破壞婚姻的。一旦我們發展出內隱理論,確認偏誤就會出現,使我們無法看見其他不符合理論的證據。針對自己與其他人的行為表現,我們的內隱理論有兩種版本。
第一種是將原因歸咎於外在情況或環境:「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今天工作量太大。銀行人手不足,沒辦法應付排隊人潮。」或者我們會說那個人本身有問題:「銀行櫃員對我發火,因為她本來就很沒禮貌。」
然而,解釋自己的行為時,自我辯護則是讓我們對自己拍馬屁,我們將好的行為歸因於自己,將壞的行為推給外在情境。做出傷害別人的舉動時,我們很少會講:「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性格殘忍、沒血沒淚。」我們通常都說:「我被激怒了,換作是別人也會這麼做」、「我別無選擇」,或是「對,我是說了一些惡毒的話,但那不是我的本性,因為我醉了」。
不過做出慷慨助人或英勇的行動時,我們很少會說自己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被煽動、喝醉、別無選擇,或是因為電話那頭的男子讓我萌生罪惡感,所以才捐錢給慈善團體。我們之所以有這些善舉,是因為本來就很慷慨熱心。
感情融洽的伴侶會把這種寬以待己的模式,延伸應用在另一半身上。他們會原諒對方的過失,認為這些過失是外在因素所致,並且肯定對方體貼細心的舉動。假如對方做了一些未經深思的舉動或顯得心情暴躁,另一方不會認為這是對方的錯,而是情境所致:「他現在真的壓力很大,好可憐」、「我可以理解她為何對我發脾氣」、「她這幾天剛好背痛」。不過,假如其中一方做了特別貼心溫暖的事,另一方就會歸咎於伴侶天生的善良本質與溫柔性格。老婆可能會說:「親愛的老公無緣無故送我花,他真的是最貼心的男人。」
看待另一半時,幸福的伴侶總會往好處想,但感情不睦的伴侶則徹底相反。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體貼的事,那都是因為一時僥倖或情勢所逼:「他是買花給我沒錯,但那都是因為他同事買給他們的老婆。」假如另一半做了什麼粗心或煩人的事,那就是性格缺陷使然:「她對我大發脾氣,因為她本來就是個賤人。」
內隱理論會造成強大的後續效應,因為除了影響各個面向之外,內隱理論會影響伴侶吵架的方式,甚至主導伴侶爭執的目的。假如爭執的前提是雙方仍是好人,只是做了件錯誤但可導正的事,或因為在一時情勢所逼之下做了一些蠢事,那一切都還有修正和妥協的希望。不過這裡也一樣,感情不睦的伴侶會顛倒這項前提。
為雙方都是自我辯護專家,大家都把對方不願改變的原因歸咎於人格缺陷,卻將自己不願改變的原因解讀成性格優點。如果他們不想承認自己錯了,或是不願調整造成另一半困擾或不快的習慣,他們會說:「我也沒辦法。我生氣的時候,講話本來就比較大聲,我就是這樣。」
大聲抗議說「我就是這樣!」的人,其實很少將這種寬以待己,的自我辯護用在伴侶身上。反之,他或她有可能將這種說法,轉換成令人惱火的侮辱:「你就是這樣,跟你媽一模一樣!」通常這種評論指的不是你媽精湛的烘焙技巧或跳探戈的才華。這種說法指的是你遺傳到你媽,而且已經改不了、無可救藥了。當人感到自己無法改變任何事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受到不公平的指控,就像被批評身高太矮或雀斑太多一樣。
社會心理學家朱鄧尼發現,比起因為你做的事情被批評,因為你是個什麼樣的人而受批評,會引發更深刻的羞恥和無助感,讓人想躲起來或消失。遭受批評而感到羞恥的人,因為無處可躲,也擺脫不了那股凄凉的羞辱感,導致他或她往往會憤怒反擊:「你讓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罪無可赦的事,因為我很惡劣、很無能。但我根本不覺得自己有這麼糟糕又沒用,你才該因為羞辱我而被指責。」
等到爭執演變成羞辱和責備時,爭吵的根本目的就變了。雙方已經不是在努力解決問題,或是試著讓另一方改變他或她的行為。吵架的目的只是要傷害、侮辱、訓斥對方。這就是為什麼羞辱會讓人再次以更激烈的方式自我辯護,拒絕與對方妥協,並引發關係中最具殺傷力的情緒:輕視。
▫️▫️▫️▫️▫️▫️
本文摘修自社會心理學經典書籍《錯不在我:為什麼我們會替愚蠢的信念、錯誤的決定和傷人的言行辯解?》,作者卡蘿.塔芙瑞斯(Carol Tavris)與艾略特.亞隆森(Elliot Aronson)兩人皆為美國社會心理學家。
本書不談艱澀難懂的心理學理論,而是從豐富多元的案例故事著手,幫助讀者了解,只要意識到自身偏誤、了解偏見的運作模式,並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心理機制缺陷上,我們就能發揮更多力量來控制認知偏誤,更聰明的決策、思考、看待世界。本次好書由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 發行。
閱讀紙本書 https://reurl.cc/43alYY
翻翻電子書 https://reurl.cc/q1gpaR
認知扭曲案例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終於把這兩本書看完,看電子書不知其厚(應該兩本都很厚),而且我覺得這兩本書很適合搭在一起看,網際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過去的口耳相傳演發展至今的網路農場,訊息傳播的範圍遠比以前更廣,更快也更具有影響力。不過也因此給了許多有心人刻意製造的空間,讓原本的真相因為眾多的原因而遭受扭曲。
《真相製造》這本書作者劉致昕為《報導者》副總編輯,書中討論了包括國際上的實際採訪案例,包括政治與經濟的發展,任何題材都可以為擁有特定目標的領導者作為工具或武器,達到他們預設的目標。中間過程中你會看到所謂的公平與正義從崇高的理想,在現實與人性的壓力下成為口號。
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反思,這樣的情況是否也發生在我們的周圍。讀到最後一章作者討論台灣當前的情況亦是如此,透過Line、臉書等社交媒體頻繁傳遞所謂的"資訊",小至日常生活的長輩關懷,大可至政治、經濟等討論與意見,影響著我們對於選舉與投資等的決策。
「農場就是農場,不需要想得太複雜。大部分的農場都是盈利而已。」這是作者在採訪農場經營者時對方的回答。寫文章的人目標是帶來高流量賺取收益,所以他們的目標是寫出大家愛看的東西,而不是真的有益於社會、值得了解的內容。而相比於一般農場,或許更大的農場是"Youtube”。這讓我想到確實在某些新聞熱點發生時,Youtube就會出現很多精心剪輯,非特定人做出的內容影片,點擊率都非常高。
科技巨頭所創造出的社群網站提供一個訊息互通的平台,但少有實際的監管機制。面對個別國際市場中引發的問題,在當地也無法提供解決方案,將問題歸給總公司的政策一致性。這或許也是各國想要約束科技巨頭的影響力,並制定相應法規,減少壟斷嫌疑的最大因素。
如果你也一起看《人際網絡解密》這本書,你會更有感整個世界目前的樣貌。作者馬修.傑克森是史丹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研究社會和經濟網絡研究已有25年以上。書中討論了網路與人類行為的變化,是怎麼型塑這個世界。人際關係除了影響個人社會地位與教育水平之外,對於我們理解與接受新的資訊,做出相應的反應更扮演重要的力量。
平台是工具,使用平台的人是主角。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影響力、號召力與成長力決定了資訊在平台上傳播的力量。舉例來說,最受歡迎的人氣王在整體網路中的代表性往往被高估,因為一旦這些擁有高關注度的人都做一樣的行為,就會被視為是「正常行為」的標準,這也讓所有人可能因為少數人進一步改變追隨者的決定。
尤其在社群媒體的發展下,更放大了這樣的效果。我們在平台上持續看到這些非常活躍的KOL,主導著內容傳播,影響其他平台用戶的思考與行為,帶動新一波的流行趨勢。你可能會想:我是不是因為沒有和其他人一樣而感到格格不入?就我認為不需要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感到困窘,而是依照自己的條件與興趣設定目標,專注在自己擅長且熱愛的事情更重要。
書中將影響力的指標分為四種:人氣度、連結度、觸及範圍和媒合和橋樑。你有多少追蹤者代表你的人氣度,你的人脈圈代表你的連結度,你的人脈中每個人擁有多少影響力又會變成網絡效應擴大你的影響力,而你所觸及的範圍是你散播資訊的能力,人脈網絡愈大可觸及的範圍愈廣,最後則是媒合與橋樑,決定了你在網絡中的地位與可取代性。
將這幾個指標套用到不同的場域上都可以通用,如果你把這樣的連結放到病毒傳播與金融危機上也是如此,當網絡連結愈深,連結愈廣便會創造愈高的傳染力,形成一連串的負向傳導,危機愈加嚴重。
回到影響力對資訊傳遞造成的影響,連結網路所形成的集體智慧,是否可以讓我們做出精準決策?在書中也討論了這個主題,如果只是涉及了簡單認知的資訊,這時候你做出的判斷通常是是與不是、對或不對這種二分法的選擇,只要連結網路夠大,便可以讓消息快速擴散形成普遍認知。
不過,如果資訊涉及了一個學習過程,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想法與估計值時,就必須將不同來源的資訊加以匯總與分析。這時候我們的人際網路也扮演重要角色,你周圍的朋友所提供的意見、意見領袖的建議與你依賴的資訊來源都將成為你考量與決策的一部分。
我們需要更多元的朋友與資訊來源,也希望可以擁有更好的意見領袖,提供真實且專業的資訊讓我們更貼近事實。過度追求網路聲量,過程中你所傳遞的意見可能會開始走向極端,才能吸引目光,引發激情,同時壓縮議題多元討論的空間,這對於整體社會來說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對收到的消息視而不見,避而不談也不是一件好事。當愈來愈多人認知到網路上的資訊很多都帶有色彩,甚至被剪接拼湊後,對於資訊的不信任感提高,也會拉低我們蒐集、理解與分析事實的效率。該怎麼辦?
《真相製造》的作者最後提到的解法也分享給大家,真相永遠不是非黑即白,你必須對一切保持懷疑,並跳出同溫層確保資訊來源的多元化,最後是多讀書,多了解不同領域專家所撰寫的知識,聚焦在你喜愛的事物上,提升自己的能力。事實上我也認為能夠提供真正可被考驗的見解與知識,成為長銷書的書籍擁有極大的價值,可以讓我們更理性客觀的面對這個世界。
兩本書都很精彩,也推薦大家買來閱讀,絕對會很有收穫!
認知扭曲案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盈響力閱讀]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
#岡田尊司新作
來說說我為什麼想要推薦這本書,身為幫助孩子和家長們,在實務上重新修復依附關係的助人者,這本書清晰的提出最核心的依附解方「回應姓」和「感受性」可建立安全堡壘,更提出失去安全堡壘的人內心是如何動盪一生。
#透過案例解析,提供「感同身受」的經驗,當個案的替代過渡性客體,並重新讓個案從被接受和敞開的經驗中,感受自己真實的感覺。#舉出各種依附類型的內心糾結,並指出容易陷入慢性疾病、自我否定、不滿或過度反應,都是來自內心的矛盾依附狀態。
#重拾內在的平衡
當人過度依賴他人或攻擊他人,因此感到疲憊不堪;或因情緒不穩定產生嚴重負面思考,將自己的期待和理想強加在周遭的人身上,一但不如己意就暴怒,這些內心的動盪,也許可以參考 #書中的方案 #釐清認知扭曲的項目 #正念覺察 #提高反思能力 ,將內在心肌當重訓一點一滴累積!
書中有個不錯的點子是運用寫作的手法,幫助自己以第三人的視角看事情,大多數時候,我也會用這樣的方式幫助自己跳脫場景,從「#第三視力」重新看待困境。
#上帝視角 #外星人視角 #作家視角
這些鍛鍊,在寫作中常常需要轉換,養成習慣後,就會慢慢的對於困境,切換自己內心不同的維度,我很開心岡田尊司先生,將這些方式也寫下來,幫助要重建依戀的人們!
雖然書中提到方案的概略紀實和他在方案回饋中看到的效果,我認為這還是要經過專門的研習,才能像他本人或他們團隊來使用!儘管如此,透過書籍的傳遞,也讓我們看到,依戀理論所提倡的 #情感支持 和 #建立安全堡壘 是確實有他超越醫學觀點和實質的價值及意義!身為助人者,在我的實務現場中,透過和案主及家庭深刻的聆聽及回應,這是確實有他的價值所在!
在此,為他所做的這件事情致敬,也讓我們看見醫療之外的曙光,和平日助人者們正在進行的意義的療癒,這些點點滴滴,也在書中被平實地表達了!
#大好書屋
博客來網路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