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詩書典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詩書典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詩書典籍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宋代婦女婚姻觀:能過過,不能過離! 歷史春秋網 引言 在歷史課本上我們就學到過,宋朝時「程朱理學」盛行,要求當時的人們「存天理,滅人欲」,宣傳和維護封建倫理道德,推行三綱五常。很多人認為在宋朝時,因為理學的束縛女性地位會進一步降低,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因為宋朝法律的規定,宋代女性不僅在婚姻...
詩書典籍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宋代婦女婚姻觀:能過過,不能過離!
歷史春秋網
引言
在歷史課本上我們就學到過,宋朝時「程朱理學」盛行,要求當時的人們「存天理,滅人欲」,宣傳和維護封建倫理道德,推行三綱五常。很多人認為在宋朝時,因為理學的束縛女性地位會進一步降低,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因為宋朝法律的規定,宋代女性不僅在婚姻中享有很多自由,能夠選擇離婚和改嫁,在家庭中也和男性一樣擁有財產的管理權,並且還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能夠學習文化知識,因此宋代湧現出不少傑出的女詞人。
崇文抑武,宋代文化繁榮、法律完善
宋朝女性地位並不如同大多數人認為的一樣低下,相反,宋朝女性的地位較之前朝甚至有所提升。這與當時宋朝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是分不開的。宋朝的經濟之繁榮不用多著筆墨,人盡皆知。宋代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有曉市和夜市,城市裡到處可見商店,甚至還出現了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商店。經濟的發展給女性地位的提高提供了現實可能。
此外,宋朝統治者的治國之策是崇文抑武,宋太祖為子孫立下規矩,「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朝廷官員的選拔實行科舉制,「學而優則仕」,所以文人在宋代有著極高的地位。文化教育的發展讓各種流派的思想在宋朝彙集,形成了一個文化多元、信仰多樣的寬鬆社會氛圍。而為人們熟知的理學,在宋朝雖然興起,卻並沒有成為宋朝的主流思想,其觀點也並不為世人所認同,社會影響實際有限。
文化教育的發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宋朝從最高統治者皇帝代士大夫都認為,讀書不分性別,女性也應該多讀經史典籍,提升素質和修養。所以宋代的女性獲得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權利,這極大的提高了女性的文化素質,同時促進了女性自我認知的提升。宋朝出現了一批在詩詞繪畫等領域傑出的女性,且博古通今的知識女性在社會的各個階層都有出現。一個國家女性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女性在這個國家的社會地位。
宋代法律制度的完善也為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宋朝建立後,其法律形式和內容基本沿用唐律。唐代法律是我國古代法典的集大成者,所以宋代建立之初,法律體系就已經比較健全了。宋太宗以後,宋朝法律根據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立法活動頻繁,法律形式的性質和功能也在發生變化。
宋朝法律的完善對於女性的影響就是增加了關於女性的嫁妝權、離婚權、寡母對子女的監督權、女性的財產繼承權等內容。宋朝從法律上對女性的各項權利予以認可和保護,提高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地位。且在司法實踐中,各級官員必須通曉律例,在審判涉及女性的訴訟中,法官們根據法律和事實情況,靈活運用法律知識維護女性的合法權益。
持家、理財,宋代女性在家庭中地位超然
我國古代女性的活動主要與家庭有關,因此,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其在整個社會中地位的直觀反映。宋代法律規定,女性在家庭中具有「母權」。母權是相對於父權而言的,在中國古代的很多社會,一家之母都沒有掌管家中事務的權力,一般由家中男性家長行使父權,如果家長過世,則由成年兒子或者旁系男性親屬代為管理家庭,家中大權一般不會落到母親手上。
在宋朝則大大不同。百善孝為先,孝道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孝之人會被認為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之人。宋代繼承了傳統的孝道,在《宋刑統》中詳細規定了不孝行為要遭受的懲罰,政府則對孝行做出褒獎。宋代孝道比較突出的一點是,無論是親母還是繼母,都是子孫盡孝的對象。宋朝女子離婚或者改嫁之後,子女一般都歸男方撫養,但律法規定,無論子女歸屬如何,生養之情都不會改變。
因此,無論是生母還是繼母,在家庭中都擁有管教權,也就是進行對後輩以及僕從的教育、命令、監督和懲罰。在《宋刑統》中明確規定:「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與事合宜,即須奉以周旋,子孫不得違犯。」從此條可知母親是有管教子女的權力。母親的子女的管教,既包括道德人品,讀書學習,也包括光宗耀祖,忠君愛國。司馬光在《家范》裡說「慈母敗子,愛而不教,使淪為不肖,陷於大惡」,可見宋朝人認為母親的管教對於子女的成才有很大作用。
宋朝女性地位的提升還體現在女性在家中擁有財產管理權。對於家庭財產,我國古代一直奉行的是「子婦無私產,無私蓄,無私器」,即女性和家中子女不能存私房錢,家中一切財產由家長全權負責。但是,宋朝因妻子對隨嫁妝奩享有很大的支配權,她們可以以此資助夫家;同時宋朝女性善於經營家務,對家庭財產有管理權,掌握家庭的經濟命脈。
宋朝婚姻盛行厚嫁,女兒出嫁,娘家陪送豐厚的嫁妝,其中包括金銀首飾、綢緞衣裳、田地房屋等等珍貴物品。根據《宋刑統》規定,妻子的嫁妝並不屬於夫家,而是登記在女子自己名下,可以由妻子自由支配。這就決定了女性在夫家擁有一定地位,因為如果夫家對嫁過來的女子不好,她完全可以攜帶大量財產再嫁。
不僅擁有財產支配權,宋代女性還擁有家庭管理經營權。北宋著名的散文家蘇洵,他的妻子程氏本是富家之女,嫁給家境一般的蘇洵之後,蘇洵先是遊山玩水,後又發奮苦讀,不理家事,家庭經營全靠程氏。程氏治家有方、經營有道,通過做生意賺了錢,讓蘇家成為了富裕家庭。而蘇洵也因此能夠專心致志學習,終成一方大儒。後來兩個兒子蘇軾蘇轍也成才做官,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程氏的經營有方,讓丈夫兒子都能全心全意讀書治學。
宋代施行以文治國,社會各階層的文人只要通過科舉考試就可以在朝中任職,因此宋朝的學風氣息濃厚,且去教育發展繁榮,各地的官學、私學眾多。深受這種寬鬆教育環境的影響,宋代女性的受教育權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自古以來女性受教育的內容一般是與婦德相關的女子的德言容功,如漢代班昭的《女戒》,唐代的《女則》《女論語》等。但宋代的女性擁有的受教育權範圍要廣很多,不僅包括婦容婦德,還比較重視文化教育。因為宋代人認為家庭的興衰與婦女的德賢有很大關係,因此十分重視女性的教育。
宋代女性接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家庭內部教育,主要由父母從幼兒時期口授言傳《詩》《書》《禮》等經典。此外宋代私學發達,一些女子可以進入私學求學。在接受了基礎教育之後,宋代女子會在文史、詩詞、琴棋書畫等各方面有所側重,進行深造。
婚姻不幸,改嫁不難,宋代女性享有婚姻自主權
改嫁主要可以分為離婚改嫁和夫死再嫁,在宋代之前,女子連離婚都成問題,更別說離婚再嫁了。而一般丈夫因故亡去,歷朝歷代也都要求婦女守寡,甚至還為守寡的女子樹立貞節牌坊。在宋代,女性在改嫁方面享有很大的自由,這主要是由於當時士大夫貞節觀變化導致的。貞節屬於道德的範疇,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貞節觀。漢代是禮教形成的重要時期,以法令獎勵貞節,以劉向的《列女傳》和班昭的《女誡》來教育女性,強調男尊女卑,將順從當成婦德。
而在宋朝,「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說法流傳後世,讓人們普遍認為宋朝貞節觀念甚為嚴厲,但事實上,宋朝士大夫們對於守貞之事還真不提倡。宋代士大夫一般不極力主張婦女守貞,他們對於女性再嫁也沒有非議,甚至持支持態度。宋仁宗嘉佑四年,汝南郡趙允就上疏認為「宗婦少喪夫,然無子不許改嫁,非人情,請除其例,使有所歸」,此為士大夫主動請求准許寡婦改嫁。還有的士大夫因未及時幫助寡婦改嫁而被政敵攻擊,如宋仁宗時參知政事吳育就因弟媳久寡沒有改嫁而被誣告。
另外,一些士大夫還爭娶改嫁之婦,這在一定程度說明他們對婦女貞節觀要求不嚴格。陸游和唐婉的故事便是其中一例。陸游和唐婉兩人本是一對恩愛夫妻,因陸母不喜歡唐婉而被迫離婚,唐婉離婚後改嫁南宋宗室趙士誠,後來沈園相見,雙方還一起飲酒。可見士大夫對於女性再嫁沒有表示反對,且還願意娶改嫁女,這都表明了宋代士大夫的貞節觀淡薄。
結語
宋朝的女性被不是和人們想像中一樣被程朱理學限制在後院之中,相反,她們不僅肩負著相夫教子的家庭重任,對於子女有管教權,對於家庭有經營管理權,還普遍接受文化教育,在文學藝術科技各方面都有傑出表現。
而宋朝女性與其他朝代相比,最大的變化應是女性財產權的擴大,女性的財產權不僅限於家庭經營中的財產,還有繼承夫家父家的財產,是女性地位提升的重要表現。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婦女 #婦女節 #宋朝 #女性 #婚姻觀 #婚姻自由 #程朱理學
詩書典籍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周朝時期的中央官制|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詩》《書》二經中有關西周政府組織的史料實在不多,金文中的資料則早已有人歸納過。雖然近來新發現的帶銘青銅器為數不少,在職官名稱方面,斯維至、郭沫若二氏所整理的結果,仍屬有用(斯維至,1947;郭沫若,1954:21—75)。今據斯氏之整理結果,擇要介紹各官職守,並分別歸入下列數類。
一、宮中雜役類
①宰、大宰。《周禮》家宰官職極富,而所屬則都是宮中近臣,如庖人、宮人、世婦、女御之屬。由蔡殷:「昔先王既令女乍宰嗣王家,今余隹乃令,令女眔舀……死王家外內,毋敢又不聞。百工,出入姜氏令,厥有見又即令,厥非先告素毋敢慶又入告。」(白川靜,1968B:103—106)宰的職務是宮內的主管,雖說兼管王家外內,但出入王后姜氏的命令,則其實際地位,仍是內廷主管。蔡也管理百工,百工的地位不高,在伊殷列在臣妾之下(白川靜,1969C:68)。宰的名稱,後世成為首輔,究其起源,則不外是內廷總管,只因身是近臣,可以出入王命(或後命),遂發展為重要的親信人員。
②善夫、膳夫、膳宰。《周禮》膳夫,司王的飲食,是以名稱與宰夫也常相混。孫詒讓在《周禮正義》「天官序」的膳夫條下,疏解甚明白。師晨鼎中善夫與小臣官犬並列,是家臣中仍有善夫一職(白川靜,1968A:18)。但大克鼎,善夫克的職掌已是出納王命,性質與宰相同(白川靜,1969C:498—500)。斯維至注意到善夫常是錫命禮中奉王命召喚受錫臣工的人員,正符合「出人王命」的職務。斯維至,1947:3)。
③小臣、小子。殷代卜辭中,小臣是頗顯赫的官員。金文中的小臣,則仍是地位不高的家臣,如上文引師晨鼎,小臣與善夫官犬同列。但也有頗為重要的小臣,如靜殷的靜,原是小臣,奉命與小子服及夷僕在學宮習射。靜作器頗多,除習射一事外,王也曾賜弓於靜(白川靜,1966C:124—138)。大約是成康間頗得寵的小臣,也許即因射而得寵。「小子」常見,靜習射同人中,也有小子。
④僕、大僕。靜有夷僕,已見前引文。又殷:「王若曰:『命女乍師家嗣馬,啻官僕射士,小大又鄰。』」(白川靜,1966C:115—116)僕在軍中為司馬的屬下。《周禮》司馬官屬有射人、隸僕、司土、司右,官屬與此銘所記正合。僕也見於師雝鼎,師雝的眾僕沒有從王出征,主帥白懋父特命懲罰(白川靜,1966:753—756)。僕的原意為僕役,但在金文中已專事射業。師旅鼎一例,則眾僕似乎自成一個作戰單位,當然也不再是廝役之屬了。
二、職有專司類
①土、家嗣土。「命女作嗣土,官嗣耤田。」(白川靜,1967C:414)籍田是王家舉行農事儀式的專用田。《國語》「周語上」記述籍田的儀式頗詳。其中司徒負責調動人力。「周語上」也記述料民(調查人口)工作時,司徒的任務是「協旅」,也是在動員人力方面。金文中司徒僅二見,一為揚殷的嗣徒單伯。一為無鼎的嗣徒南仲(白川靜,1968B:83)。《國語》及其他典籍中的司徒都是金文中的司土,原意不在管理人眾,而是管土地。因此免盒:「令免作土,奠還,吳眔牧。」(白川靜,1968:460)管理的是鄭地區的林野、獵場及牧地。同:「王命同,左右吳大父,司易林吳牧,自淲東至於河,厥逆至於玄水。」(白川靜,1969A:330)未說明同的官稱,其正官吳大父的職務則與免幾乎相同,也是管轄一定地區內的土地資源。舀壺:「王乎尹氏冊令舀曰:更乃祖考作家嗣土於成周六師。」(白川靜,1968B:149)成周六師是周室在成周的常備軍,舀的職務大約是管理六師駐地的土地資源。據南宮柳鼎,六師有牧場,也有虞澤及田地(白川靜,1969B:465)。嗣土一職,高可至王室三有司之一。十三年壺:「王才成周嗣土淲宮。」嗣土的宅第,可以為王臨幸舉行錫命大典,其地位之高可知。諸侯也有嗣土,如康侯的渣嗣土(白川靜,1963A:153),等而下之,分邑也各有其土,師:「王若曰:師,才先王既令女乍嗣土官嗣闇,今余佳肇乃令。」(白川靜,1969A:346)散氏盤記矢散的土地交涉中,雙方有司中均有嗣土在場(白川靜,1968C:199)。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詩書典籍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寫序》
*我平日不答應寫序,工作太忙,身體不佳,自己也早該恢復寫作都是原因:此外如答應一人寫序,後面很難拒絕⋯⋯我本性不喜應酬式文章,所以幾乎甚少為他人作序。
*初閱蘇東坡此書時,我心裡想著:當代什麼人會用三十年研究一件事?或是三十年研究一個人?而且不只典籍考証,還為了自己早已熟悉的題材,行走三年,飛行數十萬里,踏遍蘇東坡遺跡。這個什麼都速食、賣弄、炒作、討好、以華麗主題堆疊的年代,還有這樣的人嗎?
*於是沒有出版社邀約,或許他們知道邀了我也不會點頭:我自己在世界周報Facebook 寫了閱讀後感觸。
*難得書市如此蕭瑟,能賣的多是漫畫、健康飲食、談話技巧⋯⋯這本《陪你去看蘇東坡》的書,居然不只再版、三刷了。
*此刻我同意第三刷出版時,略修正原Facebook 文章,以序代敬。
*以下為我的序:
《紙薄情長若芬芳》
——讀衣若芬《陪你去看蘇東坡》
。陳文茜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琖淒然北望。
—蘇東坡
衣若芬教授做了三十年的東坡夢。一個女子,魂牽夢縈千年前的大詩人,考証他的出生地,走遍他被貶放的江山,飛行數十萬里,就為體悟蘇東坡寫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的心境。
蘇老當年一定無法想像千年之後,會有一個來自比他當時被流貶的黃州(今日湖北黃崗)更遠方的台灣女子,歷經千年時光仍幽幽傳遞思念。之後依靠她嚴謹的學術論証,尋覓東坡先生出生地,兒時往事,硯台隱喻,身高長相,甚至反駁了林語堂先生蘇東坡傳記的史實錯誤。
三十年夢幻情牽後,衣若芬完成了這一整本書。何止紙薄情長,它太珍貴了!
出版此書飽讀詩書的悔之於臉書引用蘇東坡的詩句,撰寫他的閲讀感想:「晚景宜倍萬自愛耳」。歷經顛沛、苦難、羞辱、流離,那個一再被貶謫,猶須上表謝君恩的詩人,有著如此深刻的覺悟;晩年的東坡不只一次在信上這麼告訴朋友,用今天的白話説:「人老了,應該多愛自己一萬倍啊!」
這句評語,多麼適合疫情大流行下的我們。多愛自己一點,多愛我們仍擁有的時光,多愛我們的每一個踏步、每一個日子。多一些,再多一些,再多一些!
過去喜愛蘇東坡但懶於考証只享受其詩詞的我,從來只是悠遊於他和黃庭堅那一代才子的人生情境。
當命運被捉弄後,他們化苦為美,他們看厄如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我這叫借東坡,有時行樂,有時照斷腸。
而衣若芬教授可是真在林語堂的書裡認識了這位才華橫溢的樂觀幽默詩人後,她看到蘇東坡不被現實擊倒,始終在顚沛時刻,仍能保有自己的對應方式和生活趣味,決心成為研究蘇東坡的專家。
蘇東坡不是梭羅,梭羅是一個本性叛逆,需要遺世的人。蘇東坡卻不是,他戀家也深愛他的朝代,但在幾次寃案後,他看破了,看破了通判、禮部尚書的官位。春庭月午,搖蕩香醪光欲舞。步轉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那些他父親帶著全家進京入考的抱負,最後皆可轉成輕雲薄霧。他反對朝中大權人士王安石,説了真話,從此一路被貶。貶的地方也真多,沒完沒了。結果到千年之後,一名叫衣若芬的女子帶著我們追逐蘇東坡一路的足跡。這好像悲劇之旅,好像文化考証,卻有點荒謬地如文化旅遊行書。
每一段路程,都是中國體制血淋漓對一位講真話、才情洋溢的文人,最真實的惩罰。那豈止是蘇東坡的故事。
但在蘇東坡,這些苦厄卻化為一路的詩作之旅。
當年如果他假一點,妥協一點,官拜更高一點還有蘇東坡嗎?
幸好他沒有!!!
這真是文人和權力之間,最好的結局。貶值他的人,只是歷史書上的名字,而蘇東坡卻傳承千年,如今到處是他的紀念館,塑像:以及以不同方式愛慕他的人。
無意之間,蘇東坡教導了人們離愁斷腸時如何自處:他並非追求孤獨,他像我們這些凡人。經常必須在荒涼煙滅的每個地方,找到自處之道。
貶至黃州,他寫下: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衣若芬説她想過這般的人生,流浪在時間的荒蕪裡,啜飲文字如甘泉。
我認為東坡的感慨可能更強,他是被棄絕的,被羞辱的流浪。但他去的地方,有山,有水,有風景且明麗。用現代的説法,他轉念地很快,縱情山水,怡然自得,樂觀幽默。
書一上市,我迫不急待的閱讀:摘錄幾段,寄存給自己的日摘。
在這疫情壓著人悶悶的年代,跟著衣若芬追夢的足跡,一起尋東坡,習他的自由自在,學他逆境中坦然處之的輕雲薄樂。
也向我完全不認識的衣若芬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