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詐騙心理學書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詐騙心理學書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plzeatolives (barefaced)看板book標題Re: [討論] 從什麼時候開始...
詐騙心理學書 在 CUP 媒體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9 11:55:38
【這陷阱偏我遇上?】 「你好!呢度係入境事務處,你有一件重要通知書未領取。」 這些耳熟能詳的開場白,相信不少人都曾經聽過,但當看到新聞報道不少人受騙時,不免狐疑究竟為何會有人墮入電話騙案陷阱之中。事實上,這些騙案技倆相差無幾,可是箇中採用了不少心理學技巧,增加可信度。如果不想成為受害人,...
不看大概有幾個原因
(與其說是原因,不如說是這是我對勵志書的定義XD)
1. 發現論調大同小異,而且大多很空洞,就是一些無法證實或否定的句子
2. 所謂有用的建議,有時是因為自己已經有決心要改變、才會去看
沒有實驗組對照組,根本無法說是因為書才幫助你的。
有了想改變的衝動,看書就只是確認自己的信念。久了就發現一旦有了念頭,不看書也罷
3. 這點感受最強烈:寫這些書的作者,多半是要靠經營粉絲、演講過活的,
不見得有其他專業,也有可能是youtuber,國外這類人厲害一點的還可以搞付費會員、
patreon、每月訂閱之類的。很多這類作者的個人目標就是靠被動收入賺錢,
而讀者們就是他們最大的被動收入來源之一...
4.多半就是速食書(?):無法提供深入的理論,就是想快速解決問題用的,但因為
沒有深入、徹底解決問題,問題常常還是會針對你跑回來。
以上是比較偏商業類的書感受最深,他們放在書店經常會包起來你就知道為什麼..
如果是心理類的,其實發現常常也差不多。
很多即使是有諮商專業的人寫的,常常看完也覺得滿空洞的,
尤其近年來的走向總是鼓勵要「劃界線」「切割他人情緒」之類的,
講白點會去看這類書的人,大概也就是想告訴自己「我這麼做不會太冷漠」,
所以說有self-help也是有,但也許不是增加新的資訊,而是打強心劑的效果。
書的內容多是一些改寫後的個案實例,要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不見得很容易。
畢竟真的提供深度的心理學理論,讀者根本很難快速地從中找出適用自己的地方。
最後變成看到一些量表提供初步的判斷,可是量表要有用就是要很一般化,
想深入了解個體問題的,會覺得不如去做真的諮商比較有用。
不過這麼一來這些書也會有(3) 的現象:說到底就是幫諮商師本人打廣告的。
說少也是增加粉絲團訂閱人數。
最後就會覺得看這些書、任這些人來指導該如何生活或如何思考
不如自己先想想自己想要怎麼樣的目標,
有了個目標再根據自己所需增添知識比較重要。
※ 引述《neiltsang (楚留香雞排)》之銘言:
: 如題
: 現在的趨勢是self help都要加上 new science或base on science的偽科學宣告
: 事實上只是拿統計中的異類 那些少數來欺騙讀者
: 或是用一些自己發明的原則加上莫名其妙的小故事 告訴讀者自此之後人生改變多少
: 可憐的事實是天才存在 那些極端與平凡人的距離也許刻畫在基因中
: 就算不是基因因素 也是被階級與資本的護城河拉開
: 自我勵志書總是拿一堆故事 有名的 無名的
: 舉例不外乎披頭四 蘋果 星巴克 非凡的拳擊手(阿里) 比爾蓋茲 川普等
: 再套用一些不見得那麼重要心理法則灌給你吃
: 有些告訴你可以超速學習 有些告訴你原子習慣 有的說要你不在乎
: 可是你是你 我是我 每個人的獨立性是無法被這種理論打破的...
: 無論閱讀多少這種假象的營造 都只是想法上製造的錯覺
: 我大概從國中以後就不翻self help了 改看生物的書 講講恐龍
: 改看科學的書 講講宇宙與黑洞 改看歷史的書 說一下中國的問題
: 改看文學的書 說怎麼寫文章 改看冒險的書 看一下航海者的紀錄
: 發現這些多采多姿的各種領域裡 有著真實的光芒
: 不像自我勵志書 東拿一點 西拿一點 就是沒有自己專業的能力可以教
: 這是我自己的選擇而已 我相信應該也有人跟我一樣
: 各位什麼時候不讀勵志書了?
--
dragonfly out in the sun, if you know what I mea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5.54.198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13481039.A.69D.html
※ 編輯: plzeatolives (36.235.54.198 臺灣), 02/16/2021 21:13:02
※ 編輯: plzeatolives (36.235.54.198 臺灣), 02/16/2021 21: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