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許哲嘉醫師評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許哲嘉醫師評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許哲嘉醫師評價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孔繁錦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4/30精神病患火車殺警案宣判,迅速形成新聞風暴,各界嘲弄質疑口誅筆伐,一面倒攻擊追殺法官、醫師、病人。身為精神科同行無法坐視,在此聲援嘉義榮院沈正哲醫師與嘉義地方法院卓春慧審判長: 一、醫療是一門專業,精神科是專業中的專業,司法精神醫學更是專業、專業中的專業。我國醫師養成是全科教育,精神科必修二學...
許哲嘉醫師評價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4/30精神病患火車殺警案宣判,迅速形成新聞風暴,各界嘲弄質疑口誅筆伐,一面倒攻擊追殺法官、醫師、病人。身為精神科同行無法坐視,在此聲援嘉義榮院沈正哲醫師與嘉義地方法院卓春慧審判長:
一、醫療是一門專業,精神科是專業中的專業,司法精神醫學更是專業、專業中的專業。我國醫師養成是全科教育,精神科必修二學分,一定會提到1981雷根遇刺案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9%9B%B7%E6%A0%B9%E9%81%87%E5%88%BA%E6%A1%88,兇手辛克萊因心神喪失獲判無罪,強制入精神病院治療直到2016出院,現仍在世。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6%AC%A3%E5%85%8B%E5%88%A9 沈醫師的鑑定報告縝密嚴謹,學界一致支持給予高度評價。名嘴網紅憑直覺開罵也就罷了,TV, fb上一堆醫師也跟著起鬨是怎樣?精神科白學了嗎?
二、司法也是一門專業。檢察官寫了縝密嚴謹的起訴書,律師寫了縝密嚴謹的辯護狀,雙方接戰唇槍舌劍,法官說了算,寫下縝密嚴謹的判決書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0R5Hwjadzqnw9zNZIy3tFrHtT28nEQSRH77Fs16O8BE/edit?usp=drivesdk
https://udn.com/news/story/121086/4533169 ,不服嗎?二審見。這是我們的現行的司法體制,我們要珍惜保護它。同樣名嘴網紅憑直覺開罵就算了,一堆法律人也跟著起鬨是怎樣?內政部法務部長是為自己人幫腔,蔡以總統之憲政高度怎麼可以說「支持檢方上訴」?忘了當初怎麼控訴馬英九干預妨害司法嗎?
三、台灣已經實質廢死,就算沒有精神科診斷只要略表悔意都不會判死,何況診斷明確的本案?所以二審被總統帶頭這麼一壓,最多也就是無期徒刑。不管無期徒刑或有期徒刑,對這位病犯都不會有教化矯正的效果,他需要的是長期治療、長期監護。
四、監護處分上限五年問題才大,這太粗糙了,一定要修法。https://www.tph.moj.gov.tw/4421/4447/4471/24853/ 以辛克萊為例,他被強制住院35年,中間逐步審核放寬讓他可以外出外宿,出院4年對他依然有許多禁制,如不能飲酒、不能擁有武器、不許接觸媒體、以及工作、上網、出門的許多規定與限制。
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每次法務部找衛福部想成立司法精神病監就會遇上地方反彈、經費喬不攏。其實我退休的衛福部玉里醫院一直維持收治著至少十位犯過殺人罪刑後被送來住院的思覺失調症患者。
六、積極的做法是檢討現行系統法令流程、預防未來悲劇。說來悲哀,每次慘案每次震驚,每次震怒每次檢討,每次開會不了了之,每次苟且心存僥倖。學童、女童、路人似乎都白 死了,這次警察呢?
七、治療控制下的精神病患比你我都還溫馴;沒有治療、中斷治療的才要擔心。我們有精神醫療網,衛教宣導鼓吹40多年,成果竟是如此不堪一擊。病人向家人、民代、警局求助,說了一堆妄想症狀,竟然沒有人想到、或者有管道,去通報將他送醫治療。
八、我的具體建議:
1. 像自殺防治網那樣全面訓練守門人。
2. 像防疫作戰這樣宣導調查緊盯追蹤個案。
3. 拿出前瞻計畫百分之一,或武器採購預算的千分之一。
4. 為社區精神醫療多請10位醫師、30位護理師、50位社工、100位關訪員。
5. 規定警察支援強制社區治療。
6. 加倍強制社區治療支付標準。
7. 高風險病患該住院的住院,該打針的打長效針。
長效針尤其是重點中的重點,如果鄭患有在打長效針,這一切都不會發生,李承翰警員現在還活的好好的。
https://udn.com/news/story/121086/4531260
許哲嘉醫師評價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時代在變,簡報,也需要改頭換面!🔥
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全新改款」,開放報名囉!
今年,僅有這場!錯過,就等明年了!
10/21 (六) 活動由此去:
https://savd2013.innovarad.tw/event
--
看到大家都在學簡報,你也想跟上嗎?自學總是遇到瓶頸,似乎該來點系統化且個人化的學習?有沒有適合初學者,針對忙碌專業人士規劃,短時間內能掌握核心知識的呢?
有!就是新思惟的簡報工作坊!為了初學入門的你所設計,醫療、資訊、科技、金融、法律、農業等 600 位專業人士,均給予高度肯定,針對時代潮流持續改款,一起來學!
--
🙋 誰適合來
【初學者】
觀望了好多年網路上的簡報資訊,很想跟上,但時間有限,只想選一個最好的。新思惟講師,都是真正的國際級專業人士,確實知道從本土到國際的可行技巧,用白話講述基本觀念,高評價的互動實作,並做個人化回饋,是您最好的選擇。
【專業人士】
想讓自己的專業在同儕中被肯定,不想學嘩眾取寵的手法套路。蔡依橙與陳偉挺醫師,多次在國內與國際學會演講,真正懂得如何用專業贏得尊敬。
【很怕上到爛課程的你】
生命有限,你怕上到硬體出包、流程不順,主辦單位不把活動當回事,還要你花錢去那邊等的課程。你不想參加還不熟就要打招呼、擁抱、碰屁股的課程。你認為簡報課就是要有互動實作,在自己的電腦完成才算數。新思惟團隊自 2012 年起就全面公開滿意度,每堂課的分數、照片、心得你都能上網看到,課程好不好,學員說了算。
【只要最優秀課程的你】
新思惟工作坊,協助最多校友讓自己的專業被看見,真正站上國際舞台。融會貫通後的簡報能力,讓校友們能在自己的單位開班授課,甚至開發收費課程!
🙋 (舉手)我有問題!
❓ 問:我的簡報很普通,初學者真的可以來上嗎?
❗ 答:絕對適合!這個課程會將所有重要的概念,以實例與白話講解,不會用專有名詞嚇你,不會故做高深,好像一定非什麼軟體、什麼功能、什麼字型不可。用你已經有的 PowerPoint,就行。直接帶你走向「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的境界。用最基本的軟體,快速做出最適合專業人士的高質感簡報,而且還能教到您秒懂。這就是新思惟工作坊的核心競爭力。
❓ 問:前面的介紹提到,有學員回自己單位開課,甚至開公開班。我的好朋友遇過一些糾紛,就是有些老師,只要你上過一次他的課,就要變成他們那一掛的粉絲,如果自己開課沒知會他們,還會被警告,認定是叛變、不尊重。新思惟會這樣嗎?
❗ 答:每個社群都有自己的風格,甚至內規,這部分我們並不瞭解全貌,不敢做任何評論。「新思惟之友」則是專業人士社群,大家各有專長,也都是獨立個體。許多校友,受邀在單位、醫院、公司、藥廠開課的幾篇分享文,供您參考:
- [快訊] 新思惟簡報王盧彥哲醫師,在嘉義基督教醫院舉辦《上台的技術工作坊》獲得超高滿意度!
- [快訊] 郭亮增醫師獲邀演講《如何製作吸睛醫學簡報》,成功!
- [快訊] 陳畊仲醫師、戴大為醫師、黃菁樺醫師舉辦成功大學護研所簡報工作坊獲得好評!
我們的立場很簡單。您是我們的學員,學會了,之後回到單位,用教學的方式讓自己更進步,我們覺得很棒;開課獲得好評,我們替您鼓掌,這也是我們課程的教學效果證明;如果您的能力強大,規劃成收費課程,以自己的專業贏得收入,我們更替您開心,這表示學費投資產生了高額報酬!
新思惟提供教學與課程,上完之後,您學到很多,願意跟人推薦,我們很感謝。您只想來低調學習,選擇不公開心得,我們也 okay。我們服務過數千位專業人士,各種想法與態度都遇過,也都能理解,請放心。
--
全新改款的《簡報架構與視覺設計工作坊》,開放報名!
https://savd2013.innovarad.tw/event
許哲嘉醫師評價 在 CloudMile 萬里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I時代的變革比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快!李開復博士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人工智能焦點論壇上談到,人工智能的未來將預見未來的大規模的職業轉移和人力重新佈署。但同時人類將有更充裕的時間體驗更優質的娛樂(舉例:虛擬實境)。
【AI時代的變革比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快】
達沃斯時受邀與MIT Media Lab(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負責人伊藤穰一(Joi Ito)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閉幕日的人工智能焦點論壇上探討人工智能,本文由創新工場工友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
對談嘉賓:
李開復博士,創新工場董事長及CEO、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長
伊藤穰一(Joi Ito),MIT Media Lab(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負責人,曾任Creative Commons CEO、Six Apart日本分公司主席、風險投資公司Neoteny創始人兼CEO
主持人:
蒂姆·布拉德肖(Tim Bradshaw),《金融時報》駐舊金山科技記者
————————————————————
主持人蒂姆:今年我首次來到達沃斯參與世界經濟論壇,感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在今年大會已然成為炙手可熱的焦點。現在當人們談及AI和它所引發的生產力進步時,往往會一道談及AI可能引發的倫理和政治議題,甚或爭辯AI的終極價值。我希望今天咱們能換一種觀點來討論AI。
伊藤:我覺得AI確實變的熱門了,這種變化從去年底開始,2016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連許多非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都開始提出他們的觀點,而非像過往單純質疑AI。
李開復:的確,如今AI已經被全社會所更廣泛地接受了。人們開始認識到,AI正在為現實生活服務。自2016年初AlphaGo戰勝李世石一役,為大眾揭示了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那就是AI確實能以極高的效能掌握特定垂直領域。AI能夠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許多超越當前產品與服務水平的解決方案,AI能開始正式為人們提供服務。
圖:AlphaGo VS 李世石
蒂姆:所以,您認為這項變革的動力來自技術領域,還是外在的實體環境?
李開復:我認為它屬於技術引領的變革。數十年來,人們普遍把AI視為一項技術,確實在AI發展的同時,經濟、政治等外在環境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我不認為實體環境的改變和AI技術的發展具有直接相關性。
蒂姆:前不久,IBM與微軟都捲入了一項重大討論,那就是AI技術是否會對人們現有的工作造成威脅,人們是否會因此失業?他們認為,AI的目的是增強人類的智能,而非替代人類。兩位認為上述論點成立嗎?
伊藤:所有事物的價值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檢驗,而並非一段短暫時間內的觀察。宏觀角度來看,我們無法否認人們會因「新技術總會導致人們失業」而恐慌,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某些領域又會誕生新的工作。例如在美國,高中畢業生如果想當護士,就必須就讀社區大學考執照,而AI技術能夠達到護士必須學習的操作流程技能,使得費時且昂貴的職業資格考試變得不那麼重要。護士這一職業還將存在,但將不再受限於繁瑣的操作任務和流程事務,對於想從事護士一行的人來說,這是一大利好。對於許多職業而言,立刻要談立即被AI技術取代還言之尚早。但是顯然,許多工作領域的問題正被解決也正被改變。
主導AI技術研發的各大科技巨頭,如果能為人們樹立一種正確的態度,驅散人們心中對AI技術的恐懼,也將會是一大利好。畢竟人們對AI技術的恐懼,絕大部分來自於對於AI的不解。
要消除恐懼,我們需要在兩個方面努力,其一,是消除人們心中情緒化、非理性的恐慌心理;其二,則是理性解決問題。例如,我們必須對當前的教育體系,以及職業資格認證等體系進行改革,這取決於未來機器發展的速度有多快。
在接下來數十年甚至很長時間內,AI技術都將會不斷發展。但現實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市場仍然一成不變。我預見各項既有制度的僵化與缺乏彈性,將成為比AI技術本身更大的阻礙。
李開復:大體上我同意,不過我認為,我們需要更為急迫的喚醒社會集體意識來理解並準備AI時代的到來。
當今時代變革的速度,比以往任何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都要快。隨著AI技術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工作如今開始被AI技術取代。舉例來說,中國有一批AI創業公司正在研究人臉識別,這類技術已能批量辨識20到30萬張人臉,這是一般人類不可能達到的量級和精准度,諸如保安、邊防等從事辨識任務的從業人員,也勢必會被取代。在另外一些領域,AI處理人際和人機關係的能力確實還不如人類,醫療行業是最好的例證,醫療檢測中的某些涉及影像識別的崗位很快也會被AI技術所取代,但那僅僅是醫療專業的一小部分。
圖為曠世科技face++人臉識別自動解鎖
所以大體上來說,人們的工作必須具備足夠的深度,需要讓自己強大到不會輕易被機器所撼動。我不認為現在正在從事這類有足夠深度工作的人們,會輕易被AI取代。
當前有兩項重大的任務等著我們去解決。其一,是思考如何調配未來二十年大量被AI技術替代的工作者;其二,是我們的教育亟待改革。我們需要對我們的子女、下一代子女進行再教育,分析哪些工作不會被輕易替代,而不僅僅去幻想從事目前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
投身服務業可能是其中一個選擇。我們希望能鼓勵更多人參與人際間的交往互動,建立機器人與人類的交流溝通模式,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而這些對於服務行業來說至關重要,AI技術能夠使未來的服務業更被人們期待和尊重。
伊藤:日本人對於服務行業的看法就很有意思。日本人認為,服務業是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在日本很少有人帶著好萊塢夢,為了將來成為明星而在餐廳打工,他們單純就是喜歡在餐廳工作、熱愛著他們的顧客,這樣的態度完全刷新了我個人對於工作價值的認知。
我們有必要重新設定價值的評價體系。過去我在日本的時候,日本還是一個經濟發展至上的國家。但如今,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轉變。在以前,工作只是為了獲得金錢,而金錢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
但如果你基於你對工作技藝的精通程度去評價你是否熱愛這份工作,同時改採你對工作的熱愛程度來衡量成功,那麼很多被歸結為服務行業的職業其實都相當成功,服務本身可能談不上偉大,也不在創造什麼新事物,但這些當下從事的工作讓你明確目標,支撐著你的生活結構,讓你找到人生的意義。
我們應當少關注一點工作產出的經濟效益,而更關注工作的目標和意義。舉例來說,育兒應當是國家GDP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被視為家務,養育下一代對全社會而言至關重要,如果每個父母都能在育兒領域多花些時間,社會將會變得更好。我們在比較人和機器的勞動產出時,多半僅僅用勞動價值和工時長短來衡量人類的產能,卻忽視了工作背後潛在的社會價值。這也是為何許多非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自去年起,也開始提出他們的觀點。
李開復:另外一個重點在於,人類的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人們在競爭中,將選擇更好的雇主和工作,同時取得工作技能與深度上的提升,逐漸成為各類專業能手和頂尖人才,甚至最後成為特定領域的首席科學家、最有價值的金牌球員、最受饕客追捧的明星大廚等。
但機器也擁有著屬於它的全新定位。我們要做的是去思考在AI時代來臨之際,如何保留一手的經驗,如何為人類提供成長的空間,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人類共同的未來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蒂姆:那麼隨著AI技術的普及,社會上的職業構成、各類職業對經濟貢獻的性價比會不會隨之改變?例如,一個人周遊世界開另類雜貨鋪,會不會比在辦公室當一名白領賺得多?
伊藤:這正是另一個關乎整體經濟的重要問題。 如果AI真能把整體社會的生產力無限提高到一個極其充沛的程度,那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願意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如今包括政府公務員在內,很多人在崗位上過度勞動,薪水卻巨低無比。這些職業的確需要政策扶持和薪酬相關的補助,才能鼓勵人們考慮選擇那些看似低回報的工作。
古希臘的雅典城邦就是一個例子。當然我們現在沒有那時代的奴隸制,但想象我們處在一個充滿了藝術家、哲學家的社會,那時公民們關心的,會是資源分配是否公平、收入是否均等。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工作,否則就太不符合現代的經濟法則。社會仍然需要人類勞動力,但人們將變得更富裕、更能投身內心真正渴求的工作,將會有更多的音樂家能心無旁騖專注他們熱愛的創作、廚師們方能每天精心烹調讓人贊嘆的美食,他們周遭人們的生活體驗,將會因此更為多彩豐富。
蒂姆:說到剛才的音樂家,如今他們掙錢的道路似乎更辛苦了。您覺得該由誰來支付這種額外收入?是政府?還是科技公司?
伊藤:目前的音樂行業,正隨著流媒體技術、更趨完善的數字版權制度蒸蒸日上,可預見的是,數字音樂不會在近期沒落,產業規則和行業規模隨著技術平台而生了重大變革,整體音樂行業反而是在上升的。但是,我預見音樂產業各種獨家約束制度仍然是個發展瓶頸。上世紀後期,在電視和傳統音頻媒介當道的時候,巨星經濟、高銷量唱片和企業壟斷形成了當時的市場格局。但現在,這種體系已經過於複雜、而且不符合當今以技術平台為主流的發佈體系。
李開復:不僅是音樂行業,其他的行業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例如,專欄作家和記者們的前途也值得憂慮,他們依循傳統媒體遊戲規則都曾經歷過獲利頗豐的年代,而對於新的技術平台分發規則、更為AI自動化的媒體模式他們仍未做好準備,記者編輯們的專業地位也需要被重新檢視與定位。未來型的AI技術公司將有機會賺得較高的經濟收益,這些創新公司甚至能和前沿政府緊密合作,共同為未來世界的工作結構和薪酬制度,進行前瞻的規劃和準備。
我們過去專注在培養數理化人才,為了訓練符合上個時代需求的工程師、醫師、會計師、律師等等專業人才,我們已經投資龐大的社會資源,導致很多人打從學習階段其實就開始偏離了他們的核心潛能而毫不自知。在不久的未來,許多工作都能被機器取代,人們將從這種演進中被釋放,真正投入我們擅長、我們熱愛的領域。
蒂姆:讓我們再來談一下當前AI技術帶來的經濟收益。由於AI技術對於大數據存儲、從業人員技能、輔助設施研發等領域提出了高門檻的要求,是否因而大部分收益都將集中在屈指可數的幾家大型科技公司中?對於其他小型的創業公司,由於缺乏機器、缺乏數據集,AI技術的研發成本無疑是巨大的,您認為AI技術對經濟結構有什麼影響?
李開復:我覺得目前的體系會持續促使大型科技企業不斷發展。他們有能力壟斷資源、壟斷數據,在商業利益和激烈競爭的驅使下,他們會不斷競逐更為精進的技術能力,為公司賺取更大的利益。對於較小企業,進入AI市場的難度的確比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創業高出非常多。
我呼籲行業需要大力推動AI生態系的開放性。創新工場北京總部和我們所投的創業公司體系中,已經啓動了全新的AI技術相關研發工作,近期我們成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帶著孵化中國AI生態系的目標投入大量資源,招聘培訓一批年輕工程師入門AI領域,展開可公開數據集的採集和標注,我們也積極尋求在中國和全球資本市場的融資和成長機會。
全球AI競技場上,美國市場有Google、Facebook、微軟,中國市場有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行業巨頭,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他們的技術極低程度會考慮開放出來,創新工場希望能夠借此成為AI領域開放發展的倡議者和實踐者。
蒂姆:我們之前提到,誰擁有數據上的優勢,誰就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能力。那麼非技術型公司什麼時候能夠真正採用AI技術,亦或是只能運用像IBM、Google、微軟等公司的平台?
伊藤:隨著世界愈發緊密互連,要以「贏家通吃」的玩法去壟斷市場是越來越難。現在,如果某個個體試圖進行壟斷行為,會自動觸發市場機制。市場競爭會形成限制:如果某方採取壟斷動作,對標競爭的另一方會花數百上千萬美元去找到超級優秀的AI博士們來迎頭趕上。現今人才培養的源頭已經到位,但我擔心,當某個企業實現了壟斷甚或做上了寡頭的時候,自然而然能順勢招募AI領域的全球才俊,吸引能夠負擔他們百萬美金酬金的投資人,種種多方因素都正匯聚在一起。市場單方面依賴競爭機制進行調節並不完善,因此,我對開復和創新工場在中國推動的開放做法特別感興趣。
接著我想說下一個經典的「電車難題」,雖然看起來有點偏題,但其實這個跟我們的討論挺相關的。這個研究大概就是詢問人們,如果街上一輛滿載乘客的電車馬上就要撞上一大群人,它應不應該立刻轉向,犧牲車內乘客的生命,還是放任讓車輛撞上人群。結果大多數的人都說,當然應該犧牲車內乘客的生命來保全更大一群人。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設計一輛無人駕駛汽車,你們會不會買具備這種人性道德的汽車?我是肯定不買。所以其實這就意味著,當我們只把責任交由市場機制,人們普遍都是自私的。
而且,就像開復所說的一樣,資本主義的市場競爭是不會激勵大家分享數據、資源和市場的。傳統的政府監管方式過去曾經行之有效,但在面對互聯網的開放和動態結構,這種傳統的監管方式將會失效。現在這些AI、比特幣和其他所有領域中的問題,都不是過去十年二十年間學者們研究的題目,而是真正在資本市場能夠快速賺錢的技術。然而相較於開放的互聯網,行業不曾充分在開放場域來探討這些技術衍生的問題和現象,這是我的擔憂所在。
李開復:我們倒是嘗試採用實務並直接一點的方法,用大公司跟大公司來抗衡。比如某巨頭企業說他們能夠提供數百萬美金的資金,另一家巨頭企業便說我們可以提供一個昂貴的開放平台。我們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否有效,但畢竟我們都是敢於冒險的資本家,這個策略肯定是值得嘗試的。作為風險投資家,我們理解商場上凡事皆求回報,我們試圖串聯各方利益點,聚合成一條具有共通性的利益鏈條。
蒂姆:現今大家都能看到AI產出已經開始變得極具說服力,那麼投入方面狀況如何?誰在編寫、改進算法,我們又怎麼知道這些算法何時會被使用?AI技術的透明性又如何?市場能否避免AI這樣的黑科技遭受偏見誤區,或者避免AI技術被濫用?
李開復:我覺得目前有些公司採取所謂公開透明的做法,其實是很討喜的宣傳手段。但我也確實擔心,下面這種兩難問題會不會出現:一些公司選擇通過自律或推動立法來限制錯誤發生,但另一些公司不會這麼做。自然而然,比較規範自律的公司由於發展顧慮更為周全,相對發展速度上可能放緩;而較不顧慮錯誤發生的企業,反而可能成為最快速或最成功的那一方?
例如在無人駕駛技術的開發上,Google很小心謹慎,把保護駕乘人員和行人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技術不成熟就不推廣;相反,特斯拉的AutoPilot就很激進,會直接把測試版產品拿給公眾進行試驗。然而現在看來,特斯拉造出好無人駕駛車的可能性還要更大一點。所以這個難題對任何規模、任何階段的企業,都是一個道德層面的決策。
伊藤:偏見同樣會影響到產品開發。曾經有某家企業開發麵部識別系統的時候,僅用他們自己的工程師作為訓練數據庫的模板,但發佈演示產品的時候,這個產品竟然認不出一位黑人女性的臉,正因為他們的工程師全都是白人男性。很多偏見,是你在日常職場中不容易意識到的。
過往許多公司會去蒐集信息、理解客戶,然後給出個解決方案。如果要做一個真的對社會有益、解決問題的架構,就只要想著把這個工具做得更好、更有用就可以了。我喜歡舉會計和電子錶格的例子,在VisiCalc發佈以後,這個蘋果公司自己都不知道該賣給誰的軟件出乎意料獲得會計行業的巨大歡迎,這讓他們欣喜萬分。於是他們在VisiCalc中投入了更多的靈感,VisiCalc 的開發者都沒有設想過它有如此多的可能性。
我們需要的不是企業銷售人員出去收集客戶需求,然後回頭要求工程師做出什麼,我們需要的是賦予人們自己打造這些工具的能力,這不會是目前主導AI領域那些科技巨頭的商業模型和運作方式,反而更可能來自像開復您所投資的實踐型的創業者。
蒂姆:數據和最終的成果歸屬之間是否有條清晰的界限呢?比如說如果某個商業公司使用Google的演算法找到公共部門數據中有利可圖的部分,例如運用某些醫療數據而大賺一筆,會發生什麼?會因為來源是公共數據而把這樣得來的利潤回報給政府呢,還是因為用了Google算法而成為其產品的一部分呢?畢竟沒有公共數據就不會有這一結果,目前這些數據相關的行業規則是如何制定的呢?
李開復:我感覺我們正站在一道門前,正打開去探索一個美麗勇敢的新世界,針對上述問題其實行業還沒有定論,也應該好好充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伊藤:看來科技巨頭們有一套針對現存數據庫、獲取數據的戰略。Google、Facebook或中國的百度、騰訊當然都會收集大眾的數據、從公共的數據中試圖做出成果。但很顯然個人電子郵件就不是公共數據,想要購買這些數據也是不可能的。也有很多人爭論是算法重要還是數據重要,顯然兩個都十分重要,但不同企業由於其業務屬性的側重,將會有不同的選擇。
蒂姆:我在這星期聽到許多關於人工智能未來是不是真的能帶來巨大收益的相關討論,比如增加稅收,幫助政府能讓所有人都開心地生活還不用工作。你覺得AI能緩解社會焦慮、解決其他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的不平等問題嗎?它會是我們期待的那個靈丹妙藥嗎?
李開復:應該說這是必然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大規模的職業轉移即將發生,人才與人力需要重新部署,在AI驅動的工作形態改變之際,有兩部分我自己特別關注:一是孩童和成人的教育體系,舉例前面提到的音樂家、育兒等都將更能彰顯其價值,目前各項專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需要檢視其未來的適切性。二是人們有更充裕的時間來體驗享受更優質的娛樂,娛樂行業比如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在未來勢必更為百花齊放。
蒂姆:這是場非常有意義並非常有趣的對談,十分感謝你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