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討論教學法步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討論教學法步驟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討論教學法步驟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jamars1121 (ME97牧)看板NTUE-ME97標題教學原理時間Mon Jan 9 ...

討論教學法步驟 在 日常白噪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8:51:04

#ig視覺優化指南 📣【IG視覺行銷進修日】活動已截止! 擁有「限動GA 」這個稱號的我 在IG上最愛玩的版位真的就非限動莫屬 很多人說限動觸及差、沒人看沒人回 用對方法觀看數可以差五倍以上(親測) #快收藏我真的很會玩限動 之後再教更多互動玩法(嘿) ❶音樂連貫 做一系列限動活動 我都...


這下系辦的紙會被大量消耗吧= =
第一題需要更正.....

一.教學的意義
1.有效的教學應考慮的基本要素
達成有效教學的重要行為:要達成有效的教學需要落實以下五項重要行為:
1.教學的明確性2.教學的多樣性3.教學的任務取向4.學生學習過程的參予
5.中等至高等程度的學生學習的成功率

二.教學的理論基礎
1. 心理學
配合認知發展的自然學習(心理)順序有時並非學科學家所想像的那種教材邏輯順序。
所以,如果教師忽略此一事實,而只依學科專家所安排的邏輯次序來進行教學,
則可能因與兒童的自然學習(心理)順序不吻合,而招致兒童的學習失敗。
其中可以考慮到的影響因素有孩子的能力、IQ、動機、態度、身體狀況。
2.社會學
因為學校符合一社會單位來被加以研究的條件:
a.有明確的人口或對象
b.有清楚界定的結構
c.有描述社會關係緊密網路的連結
d.充滿著「我們的感覺」(we-feeling)
e.有自己界定的明確文化
所以教學活動有其社會學基礎。
其中內涵有:
a.教師:1.教師角色 2.教師的職業聲望與社會地位 3.教師文化 4.教師組織
b.學生:1.學生次級文化
*2.學生的社會經濟背景:家庭背景、社經地位
3.學生經驗
c.社區:1.社區環境或特徵 2.社區與學校的關係 3.社區的教育功能
d.學校:1.學校資源與設備 2.學校文化 3.學校規模 4.學校組織
e.班級:1..師生互動 2.師生關係 3.班級文化 4.班級秩序
3.哲學:
任何學科的教學,授課的教師,必須先行安排教學的活動或教學程序。但教學流程的設計,是會受到教師哲學背景所影響。如赫爾巴特派之五段教學法和杜威的問題解決法。
赫爾巴特派之五段教學法: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
杜威之問題解決法:問題出現、確定性質、提出假設、選擇假設、驗證假設。

三.教學模式
一般模式,有四步驟(總覺得1和2可以對調)
1.教學目標
2.起點行為(預估)
3.教學程序
4.成績評鑑

四.教學方法
1.討論教學法 討論教學法是指團體成員聚集在一起,經由說、聽和觀察的過程,
彼此溝通意見,以達成某種教學目標。
做為一種教學法,討論法有其完整的教學流程和細節步驟,
它的主要特色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就一主題進行探討,
以尋求答案或能為多數成員所接受的意見,這是由團體中每一成員共同參與的活動。
2.講述教學法
*3.直接教學法 此一名詞基本上是對照[非直接]教學法而來.
史?賓(Slavin,1997)認為它是一種由教師主導整個教學歷程,
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有一定順序及結構性的教學步驟,可持續評量學生的學習結果,
並立即提供回饋及修正的教學法.史納賓(Slavin,1997)認為直接教學法即是上課時,
教師以直接的方式呈現資訊,技能或概念給學生,教師組織上課時間,
以達成所列教學目標
*4.協同教學法 協同教學原本是為了彌補教師專長的不足,
但目前新型態的協同教學,並不是站在老師「教」的立場來看,
而是站在學生「學習」的觀點,滿足兒童個別差異,活化每位兒童的能力與個性。
*5.合作教學法「合作學習」是一種有系統和有組織的教學,
主要是以小組的型態做為活動的方式。合作教學主要是透過合作的歷程,
完成學習的目標,一方面促進學業的進步,一方面在學習生活的技能。
6.建構教學法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稱為間接教學模式,
又稱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教學模式.[間接]之意為學習者所獲得的學習結果,
是要由自己將刺激轉化或建構成有意義的反應,
複雜的學習結果特別需要由學習者依據個人經驗和先前知識加以建構(Borich,1996).
建構主義教學基本主張認為知識是建構而來的,學習者是主動建構知識的認知主體,
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所以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
在建構導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轉變為問題和情境的設計者,
溝通討論的引導者和調節,以及提供鷹架與社會支持的知識建構促進者,
所以教師的角色是學生發現自己的意義,不是講述和控制教室活動

五.目標
1.敘寫
三要素分法
1.說明具體行為
2.說明產生上述行為的條件
3.指出評定行為的標準
四要素分法(老師提到的)
Audience 學生 聽眾 觀眾
Behavior 外顯的行為
Condition 情況 條件
Degree 程度 可接受的標準
五要素分法
1.對象:指誰要完成教學所預期的行為
2.行為:指達到目標的具體學習行為
3.結果:指學習者表現的內容
4.情境:指表現行為的有關情境或條件
5.標準:指預期行為可接受的程度
2.分類
認知
1. 知識(knowledge) 對於觀念、資料、現象的記憶行為
2. 理解(comprehension) 對語言、文字、圖畫、符號等訊息的了解,並加以利用,有轉譯、解釋、推論三種類型。
3. 應用(application) 指在具體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應用層級以上都屬於高層次行為目標。
4. 分析(analysis) 將知識訊息分解成各個構成要素,並探索其間的相互作用 有要素分析、關係分析、組織原理分析。
5. 綜合(synthesis) 將各個片段、部份、要素組合成新的整體
6. 評鑑(analysis) 對想法、做法、解答、方法、資料等的價值做出判斷、鑑定事物的準確性、有效性、經濟性、個人滿意程度、有內在證據及外在準則兩種判斷標準。
情意
1. 接受或注意(receiving or attending) 接受或注意刺激及現象,分覺知、願意接受、控制或擇性注意三種
2. 反應(responding) 不只停留在願意注意,而是積極的注意,分勉強反應、願意反應、樂意反應三種。
3. 價值評定(valuing) 將看到的價值規準轉為自己的價值規準,是一種接受與內化的過程,分價值的接受、價值的偏愛、堅信三種。
4. 組織(organization) 將複雜的情景轉成一系統,比較價值觀,接受自己認為重要的,分價值概念的建立與價值體系的組織。
5. 形成品德(characterization by a value) 確定各種價值的層級高低,形成個人世界觀和人生哲學,分為一般態度的建立及品格的形成。
技能
辛普森分類法
1. 知覺(perception) 指肢體或感官在察覺、注意、感應到外界物體、性質、關係的歷程。
2. 趨向(set) 感官受到刺激產生感覺後,開始要採行某種動作的準備狀態,是展現行動方向的意念。
3. 在引導下反應(guided response) 在教學者的引導下所展現經引導的動作與行為、模仿、嘗試錯誤。
4. 機械化(mechanism) 指習慣性、反射性的連續順暢動作反應。
5. 複雜的外顯反應(complex over response) 個人因需要而表現複雜但明確有效率的動作技能、超越機械式動作。
6. 適應(adaptation) 面對內容不明,初次嘗試的事項,重組修正改變動作行為,以因應新問題環境。
7. 創作(origination) 依據既有的知識與技能為基礎,加入個體創意與悟性,建構新的動作、行為、處理方式、程序。
哈羅分類法
1. 反射動作(reflex movements) 人類肢體器官對刺激所做的非意識控制下的反應。
2. 基礎性的基本動作(basic-fundamental movements) 因生理發展所自然獲得的基本動作行為。
3. 知覺能力(perceptual abilities) 刺激傳到大腦中樞,並加以解釋的感覺能力 是所有能力的共同必要條件。
4. 肢體能力(physical abilities) 身體器官機能發揮功能的能力,分耐力、力量、韌性、敏捷性。
5. 技巧性動作(skilled movements) 有效從事複雜性動作的任務,經一定的練習過程,就能達到精熟的技巧動作,兩軸為垂直複雜性程度、水平熟練性程度。
6. 有意的溝通(non-discursive communication) 各種溝通形式的組合,分表情動作、解釋動作。
六.計畫
教學計畫就是把教學過程中的各項要素做個統整,教師在未教學前就要思考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促使自己的教學能達到良好的成效。
教學計畫不等同於「教案」,教學計畫的範圍比較廣,教案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通常所謂教案都是以固定格式撰寫成的單元教學設計,其內容主要在構思教學活動進行的流程。現在除教師進行教學觀摩時,才會撰寫「教案」,教師平常任教時,改以更簡便的方式進行計畫,例如:在腦中構思,或在筆記本上列出教學重點等。
撰寫計畫會占去教師許多時間,但是為了要使教學能發揮成效,教學計畫一定不能免,至於計畫的形式則是因人而異,不必做硬性規定。教師如果能夠明瞭教學計畫的功能和形式,教學前做好妥善的計畫,這樣的教學成效一定比不做來得高。擬定教學計畫的目的是要讓教師去思考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材及評量等有關的各項事宜,以做好上課之前妥善的準備,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使教學成功、有效。
七.評鑑
效度(validity) 是指一項測驗要能正確測驗出所要測量的屬性與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只測驗分數的正確性。
信度(reluadility) 是指所測驗的屬性或特性前後的一致或穩定性,及多次測驗結果是否一致,一個人在多次接受某種測驗時,如果得到相當接近的分數時,即可認定該測驗穩定可靠,具有良好的信度。
鑑別度(discrimination)鑑別度是指測驗題目是否具有鑑定學生能力高低的作用程度。公式:D= -
D代表鑑別指數, 為高分組通過人數比例, 為低分組人數通過比例。
難度(difficuty) 指題目的難易程度。難度適當的試題是構成良好測驗的必要條件,試題的難易程度通常以全體受測者,答對或通過的試題百分比表示之。
公式:P= ×100%
P代表試題的難度,R代表答對試題人數,N代表受測者的人數。
常模參照測驗:指以參考團體分數之平均數(即常模)來解釋個別測驗分數在團體中所處的相對位置的一種測驗。目的在區分學生間的不同成就水準,因此「名次」、「等第」等,均須和團體成員比較之後,才有意義。例如:張三第五名(全班比較後得到)。
標準參照模式:參考教師在教學前所訂定的標準,來解釋個別測驗分數是否達成這項標準的測驗。目的在了解學生學會了什麼,是否達成老師所預期的水準,而不是與他人成就比較。例如:六十分以下不及格,三十分鐘內完成為及格(速度及格的效標為三十分鐘),均是標準參照評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240.186.17
spipi:~~有下有推~~ 01/09 13:11
pat1015:辛苦了~~~ 01/09 13:23
eag305:感謝阿~大推~!!! 01/09 15:33
escort0529:牧哥我愛你 01/09 15:53
yvonne1109:老師好像有說合作教學會考十種的其中幾種,例:拼圖法 01/09 20:49
abason:心中有推推,推到最高點˙˙˙ 01/09 23:01
pat1015:心理學怪怪的 01/09 23:5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