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計量經濟學出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計量經濟學出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計量經濟學出路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普通人的自由主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財務金融生涯 最近剛好有三個已經畢業的學生回來找我,我才發現,這三個正好都走財務金融這條路,生涯選擇都不一樣,但也都有不錯的發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個是在區域的小銀行做資產管理,小歸小,但他們管理的資產有三十億美金,所以可以做的投資也不少。我每個學期都有一個模擬的股票投資遊戲,假錢,但用...
計量經濟學出路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財務金融生涯
最近剛好有三個已經畢業的學生回來找我,我才發現,這三個正好都走財務金融這條路,生涯選擇都不一樣,但也都有不錯的發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一個是在區域的小銀行做資產管理,小歸小,但他們管理的資產有三十億美金,所以可以做的投資也不少。我每個學期都有一個模擬的股票投資遊戲,假錢,但用真的市場資訊,很多學生課不好好上,玩股票遊戲倒是挺投入。而這個學生,可以說是個中翹楚。三個半月內,他交易了二千多次,平均一天二十次的交易,但成果驚人,一百萬假錢,讓他操作成七百萬。他還玩上了癮,參加了華爾街日報辦的比賽,最後有進全國的決賽,雖然沒有得名,但他說,他能找到這工作,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把這個比賽成績,放在簡歷上,銀行因此對他很有興趣。
做金融,頭腦要好,但不一定是要會讀書考試。這學生書沒有讀得很好,但混身是街頭打滾的精明氣息,雖然沒在我面前說過,但據說私底下,出口成髒,講話逗趣得很。最重要的是天生對股票的感覺很好。這是一種很難描述的氣息,不只是愛錢,而更是看得到別人看不到的股票流動方向。我雖然相信市場效率說,認為大部份的人都沒辦法在股市有超常報酬,但我也相信,有些人天生就有這種在股市賺錢的能力。但這種能力是教不會的,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第二個學生是走學院派,到不錯的大學唸財務學博士。現在正值經濟學、財務學博士就業市場的旺季,所以他來問我,要不要提早一年畢業,不要再等論文更成熟,先賺錢再說。如果他不急著今年上就業市場,他應該可以輕鬆拿到不錯的教職,起薪二十萬美金的那種。但他想留在老家,老家附近的州立大學,正好在找人,錢雖然沒那麼多,但是可以和夫妻雙方的家人有更多的往來。新婚燕爾,我的學生也很想趕快在工作上確定,五子登科。
他說,讓他這麼想,還有一個原因是我以前對他說過的一段話。我自己都有點忘了。我說,我對財務學、經濟學的研究有興趣,但要我真的埋頭自己搞高深的研究,做不來,自己讀讀,講給學生聽聽,有機會帶帶大學生做些不困難的研究就好。這份工作,其實對我很適合。所以他也想過這樣的生活。但年輕就是這樣,就這樣定下來,真的會甘心嗎? 博士班的指導教授說他有很大的機會,可以找到很前面的學校的工作,他也憧憬著過著飛來飛去的一流學者生活。野心呀!
所以擺在面前許多條路,要如何抉擇? 可以輕鬆過,選一個快樂人生,還是凝視自己內心,咬牙接受挑戰,點燃野心之火?
第三個學生,也是走到一個安逸與野心的交叉口。這學生是澳洲人,因為想打籃球,自己找來美國唸高中、大學。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學生,一旦有興趣的東西,就全神投入。籃球打了幾年,知道沒有出路,就把精力轉到另一個從小喜愛的事物,「股票」。這學生和第一個學生一樣,有交易員的本能,但兩個有很大的不一樣。第一個學生是「狂」,不是大好就是大壞,但澳洲學生不是。很多人找到一個買賣股票賺錢的方法,就迫不及待的要拿真槍實彈來試,但他不是,他會一直拿歷史數據來試,一直挑自己的毛病。他上過我財務計量的課後,幾乎是著魔式的迷上Python,不眠不休的寫程式測試交易程式。
大學畢業後,澳洲學生自己找到紐約的小避險基金上班去了。說是上班,其實只是避險基金給他們資金交易,沒有薪水,有賺錢的話可以抽成,賠錢的話,還要記帳,有賺時補還。據說紐約有很多這樣的小公司,利用年輕人的精力賺錢。我學生賺的錢可能在大蘋果交房租都不夠,所以學生簽證一到期,就回澳洲去了。原先他還是住家裡,半夜起來繼續用紐約公司的平台交易,但日夜巔倒又賺不到錢的生活,不值得了。
幸運的,學生找到一個雪梨的期貨交易公司的工作,據他說,我指導的畢業論文和他在紐約的工作經驗有很大的幫助,讓他找到這個工作。他一半的時間,用公司的錢逢低買進,逢高賣出,期貨交易有這種專賺小錢的market maker,短近短出。利潤不多,但是穩定,所以公司可以付他不錯的薪水。他現在在雪梨金融區上班,住在現代公寓裡,每天早上先衝浪再上班,辦公室面對雪梨歌劇院和大橋,人生突然變得很快意。
但我對這學生期望很高,我給他寫的推薦信說他是我教過最好的學生,是做大事那種。所以看到他走向安逸的道路,忍不住就開始問他這事業做大的可能,需不需要回來美國唸財務工程,找Two Sigma這種公司的工作? 他說他有想過,但仔細想,這些財工背景,最後他們也是想要一個像他這樣的工作,何苦浪費時間和金錢,繞一大圈? 他說他一半的時間交易,另一半的時間,就是繼續用Python測試交易程式,成功的話,公司的錢就是他的初始資本,機會很好。也對,如果可以讓自己的公司變成Two Sigma,那種成就更大。
學生說他剛弄出一個程式,Sharpe ratio可以有2以上,Sharpe ratio這個數字指的是回報和風險的相對比,越高越好,我們通常認為1以上就很好。但學生的公司不願投資,說他們要10以上,才會考慮。Holy cow,10以上! 錢不好賺呀。
我知道學生沒有被安逸的生活給誘惑而偏離了人生更大的目標,心裡也覺得很開心。更開心的是,學生不遠千里回美國來參加婚禮,還記得回來探望一下老師!
計量經濟學出路 在 M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真的不可小看AI對於未來就業的影響
無人倖免的人工智慧
沒有人想要自己的工作變成高速公路的收費員,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時代到來,幾乎無人可以倖免,不但每個在職場的人都要想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機器可以完全取代,對還沒選定志向的年輕人,壓力更大,一旦選錯行業,那可會是終身遺憾。
我雖然對未來深具信心,認為人工智慧對人類會是正面貢獻,創造出來的工作機會,會比取代的機會還多,但就像自由貿易一樣,加總的效果是正面的,但放到個人層面,總有人遭遇無可逆轉的傷害。國家社會該想個解決方案,但對個人而言,把自己和小孩的出路再思考多一點,也許更緊迫。
芝加哥大學的Casey Mulligan最近提出了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值得探討(Mulligan的文章連結在下方留言區)。他說,有些人以為自己的工作很難自動化,就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掉以輕心,但許多案例指出,剛剛好相反,越難自動化的工作反而可能沒有前途。Mulligan先舉了個虛擬的例子。比如說如果肉類產品的自動化,只能做到雞肉,而無法讓牛肉和魚肉生產自動化,那結果反而是雞肉越來越便宜,在替代效果下,消費者吃更多的雞肉,雞肉生產雖然自動化了,但因應需求的產能增加,反而可能僱用更多人力。而少人吃的牛肉和魚肉,相形之下很貴,只能守住高價利基市場,生產下降,反而要開革更多人力。
又比如說即將發生的無人駕駛卡車。當Tesla Semi之類的自動化駕駛卡車普及的時候,首當其衝的行業,反而可能是較難自動化的鐵路和航空運輸,生產力越高的自動卡車,吸引更多貨主用卡車運輸,卡車業反因自動化而欣欣向榮。
Mulligan又以我們經濟學界為例子。他說以前沒有電腦的時候,很多經濟的計算都是用人工進行,很多經濟學家都在從事計算的工作,而比較少人進行理論研究。電腦時代來臨後,不少人預測,因為電腦處理數據的能力又快又好,從事計量的經濟學家應該會變少,會有比較多人轉做理論。結果剛好相反,因為電腦可以快速大量處理數據,反而需要更多的經濟學家從事計量工作,因為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分析數據。結果反而是純理論的經濟學家日益稀少。
Mulligan的角度新鮮有意思,很順我們這種對人工智慧持樂觀看法的人的胃口,但這裡面有很容易讓人忽視的前提。就算你處的行業,因為可以自動化而興旺,但你如果沒有對的技術,沒有獨特而無法取代的價值,你還是會丟了工作。
Amazon最近的無結帳員商店,讓客人自己取用,人工智慧會自己精準算錢,非常驚人。如果這是一個零售業的趨勢,那會有越來越多的無結帳員商店開張,零售業不但沒有死亡,還迎來更繁盛的第二春。如果你是那個無人商店的唯一員工,那恭禧你,因為你不但知道怎麼和客戶應對,你還能在系統有問題的時候解決,那你的薪水會很高、工作會很有保障。但如果你只能收銀結帳,很抱歉,這個興盛的零售業,還是沒有你的一席之地。
高速公路收費員不是因為沒有人開車而丟了工作,而是他們除了收錢、找錢外,沒有任何無法取代的技術。未來無可取代的技術是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也沒有人可以說個準,但年輕人,絕對不要把自己的路走窄了,眼界要寬,手下要勤,總沒錯的。
計量經濟學出路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速公路收費員不是因為沒有人開車而丟了工作,而是他們除了收錢、找錢外,沒有任何無法取代的技術。未來無可取代的技術是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也沒有人可以說個準,但年輕人,絕對不要把自己的路走窄了,眼界要寬,手下要勤,總沒錯的。」
無人倖免的人工智慧
沒有人想要自己的工作變成高速公路的收費員,但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時代到來,幾乎無人可以倖免,不但每個在職場的人都要想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機器可以完全取代,對還沒選定志向的年輕人,壓力更大,一旦選錯行業,那可會是終身遺憾。
我雖然對未來深具信心,認為人工智慧對人類會是正面貢獻,創造出來的工作機會,會比取代的機會還多,但就像自由貿易一樣,加總的效果是正面的,但放到個人層面,總有人遭遇無可逆轉的傷害。國家社會該想個解決方案,但對個人而言,把自己和小孩的出路再思考多一點,也許更緊迫。
芝加哥大學的Casey Mulligan最近提出了一個不同的思考方向,值得探討(Mulligan的文章連結在下方留言區)。他說,有些人以為自己的工作很難自動化,就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掉以輕心,但許多案例指出,剛剛好相反,越難自動化的工作反而可能沒有前途。Mulligan先舉了個虛擬的例子。比如說如果肉類產品的自動化,只能做到雞肉,而無法讓牛肉和魚肉生產自動化,那結果反而是雞肉越來越便宜,在替代效果下,消費者吃更多的雞肉,雞肉生產雖然自動化了,但因應需求的產能增加,反而可能僱用更多人力。而少人吃的牛肉和魚肉,相形之下很貴,只能守住高價利基市場,生產下降,反而要開革更多人力。
又比如說即將發生的無人駕駛卡車。當Tesla Semi之類的自動化駕駛卡車普及的時候,首當其衝的行業,反而可能是較難自動化的鐵路和航空運輸,生產力越高的自動卡車,吸引更多貨主用卡車運輸,卡車業反因自動化而欣欣向榮。
Mulligan又以我們經濟學界為例子。他說以前沒有電腦的時候,很多經濟的計算都是用人工進行,很多經濟學家都在從事計算的工作,而比較少人進行理論研究。電腦時代來臨後,不少人預測,因為電腦處理數據的能力又快又好,從事計量的經濟學家應該會變少,會有比較多人轉做理論。結果剛好相反,因為電腦可以快速大量處理數據,反而需要更多的經濟學家從事計量工作,因為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分析數據。結果反而是純理論的經濟學家日益稀少。
Mulligan的角度新鮮有意思,很順我們這種對人工智慧持樂觀看法的人的胃口,但這裡面有很容易讓人忽視的前提。就算你處的行業,因為可以自動化而興旺,但你如果沒有對的技術,沒有獨特而無法取代的價值,你還是會丟了工作。
Amazon最近的無結帳員商店,讓客人自己取用,人工智慧會自己精準算錢,非常驚人。如果這是一個零售業的趨勢,那會有越來越多的無結帳員商店開張,零售業不但沒有死亡,還迎來更繁盛的第二春。如果你是那個無人商店的唯一員工,那恭禧你,因為你不但知道怎麼和客戶應對,你還能在系統有問題的時候解決,那你的薪水會很高、工作會很有保障。但如果你只能收銀結帳,很抱歉,這個興盛的零售業,還是沒有你的一席之地。
高速公路收費員不是因為沒有人開車而丟了工作,而是他們除了收錢、找錢外,沒有任何無法取代的技術。未來無可取代的技術是是什麼,我們不知道,也沒有人可以說個準,但年輕人,絕對不要把自己的路走窄了,眼界要寬,手下要勤,總沒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