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錢篇 Part3- 先存再說
---
銀行有一個設定叫做「自動轉帳」,你可以設定在拿到收入時,銀行幫你直接轉到另一個無法提領的戶頭。
畢竟,剛開始存錢的時候,真的很需要假裝看不到😂
---
前兩篇說到,騙子爸爸問我是否願意跟他一起用他的退休金當頭期款,聯手購入一個10坪以內...
---
存錢篇 Part3- 先存再說
---
銀行有一個設定叫做「自動轉帳」,你可以設定在拿到收入時,銀行幫你直接轉到另一個無法提領的戶頭。
畢竟,剛開始存錢的時候,真的很需要假裝看不到😂
---
前兩篇說到,騙子爸爸問我是否願意跟他一起用他的退休金當頭期款,聯手購入一個10坪以內的小套房當投資🏡
我答應後,卻因為價格之高,房地產之知識之不足而有點卻步...
---
一連串類似的打擊後,我開始有點沮喪。
為什麼我一直挑不到所謂的俗又大碗(也就是apple物件)?
而且,
仔細想想,我的騙子爸爸好像也沒有明確告訴我合作買房的計畫具體是怎麼運作...
---
「爸爸,我想問...」
「我們到底要花多少錢買這個房子?」
「要如何跟你一起合作?」
「房子那麼貴,我怎麼付的起?」
---
看我總算問重點,於是騙子爸爸拿出紙筆跟計算機開始跟我解釋。
「你看吼,其實很簡單,因為你是我的女兒,所以頭期款我用退休金加上我的積蓄先支付,我們就可以擁有這個房子的所有權了。不錯吧!」
#嗯哼🤔聽起來不錯
「啊你未來總有一天會結婚,總會搬出去跟老公一起生活,在那個時候,我會在你結婚前,把房子過戶給你。」
#哇塞!我還沒男友你就跟我說結婚會不會想太多...
「你大學念會計的時候應該念過稅法吧!」
#嗯~快忘記了
🔸稅法上給第一次擁有房子的人有一個優惠,叫做「自用住宅」,也就是房屋稅&地價稅可以享受較低的稅率。
#好像有一點印象,但那科我只是死背法條,還差一點被當😂
🔸為何要結婚前過戶?因為這樣房子就屬於「婚前財產」,如果不幸離婚,這個房子依舊屬於妳,不需要跟先生平分。
#蛤...我什麼時候結婚又離婚惹...
🔸投資這個房子,其實最主要原因,就是未來無論發生何事,你都有一個安生立命之處所。如果拿來出租給別人,每個月也會有一筆「被動收入」。
#聽起來好感人 #我願意~~
「所以,之後你每個月付的貸款,要包含頭期款的錢,付給我,我會處理後續貸款的事情,不錯吧!」
#等等.. 不錯在哪裡...不是說頭期款你來付嗎?怎麼變成我每個月償還惹(暈倒)
「我會跟你簽約,每家銀行網站上都有房貸計算表可下載」
#簽約...😲
「舉例來說,如果買一間總價800萬的房子,年利率1.8%(10年前的利率),你每個月給我39,718就可以了」
「蛤....我起薪只有3萬7...」
#下集待續
---
#我爸到底在說什麼天方夜譚
#你們猜的出來嗎?
---
(備註)婚前財產
(自己或父母)婚前付了全部房款,取得了房產,那麼該房屋是婚前財產,婚後房子的升值部分與配偶無關!
離婚時,另一方亦無權要求分割。
也就是,沒有協議,即使結婚後在房產證上加上了老公的名字,房子也與老公無關。
民法第 1017 條
夫或妻之財產分為婚前財產與婚後財產,由夫妻各自所有。不能證明為婚 前或婚後財產者,推定為婚後財產;不能證明為夫或妻所有之財產,推定 為夫妻共有。 夫或妻婚前財產,於婚姻關係存續中所生之孳息,視為婚後財產。 夫妻以契約訂立夫妻財產制後,於婚姻關係存續中改用法定財產制者,其 改用前之財產視為婚前財產。
計算機未稅設定 在 龔成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龔成問答信箱】(Q19441-Q19460)
Q19441:
老師,我時常記着「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當別人貪婪時要恐懼」,我明白這個道理。市場高位時,旁人不停賺錢時更加要克制;反之,耐心待跌市時別人恐懼時就是開始入貨的好機會。
我深深明白亦非常同意應該要長線持有優質股。但是如果明知道熱潮後有回落,那是不是需要在高位先放出然後待回落再買??
這一點有時真的想不通⋯⋯⋯⋯⋯
謝謝解答!
龔成老師:
我地原則上,是長線持有股票,同時集中持有優質股,這點是不變的。
當然,有時當佢處於貴的時候,我地都有可能賣出,但我不建議全部賣,只建議賣出部分,因為當你賣出優質股後有機會買唔翻的!
所以,我建議點都要有優質股在手,就算貴,都只賣部分,盡量不要賣全部。
你這一句:「我深深明白亦非常同意應該要長線持有優質股。但是如果明知道熱潮後有回落,那是不是需要在高位先放出然後待回落再買」。
最大最大的問題,就是「明知」。
真的是明知嗎?
好多人會估大市將會升或跌,但最後都估錯,記住,唔好有「明知會跌」這總想法,好危險。
就算這刻真的貴,股市可以再貴,如果企業價值不斷上升,之前的貴過2年就可能合理。
港交所由幾蚊上市,不斷創新高,好多人在當中都認為「明知佢會跌,要盡快賣出」,佢地錯過了賺100倍的機會。
有D香港人,在過往樓市不斷上升時,因為「明知」樓市會跌,所以賣出自住樓,到最後永遠買唔翻。
------------------------------------------------
Q19442:
你好龔sir,我為左自己定下了個人目標為三年後有50萬資產
現有10萬元資產包括:
領展 300股
盈富 1500股
中國生物製藥 2000股
眾安 400股
$10000 現金
每月可儲$5000-$7000
1. 我點做先可以三年後完成目標,係米無咩可能做到?
2. 而家有既股票係米太散? 洗唔洗集中一點?
3. 我想問新手應該睇股票勝經先定80後百萬富翁先?
多謝龔Sir
龔成老師︰
1) 以恆指平均年回報10%計,月儲$7000 + 本金10萬,大約可增值至40萬。
但由於3年唔算長時間,會有機會出現波動,令你最終回報的不確定性增加,你要知這個風險。
2) 唔算散,你每月儲$7000可先用一半做月供。餘下一半和1萬現金,就等大跌市。
你可考慮用$2000供盈富(2800),再加一隻潛力股$1500,好似安碩恒生科技(3067)、阿里(9988)、騰訊(0700)、港交所(0388)、舜宇光學(2382)、小米(1810)、中生製藥(1177)、福壽園(1448)都可以。
3) 其實初學者,我建議2本都要睇。
另外想提你,眾安(6060)這類股,好難玩的,因為多年都在燒銀紙,就算近年才初見盈利。但都仍未能確定長線情況,這類股要估值好難。
因此,股價一定好波動,所以組合中不宜有太多。
------------------------------------------------
Q19443:
HI 龔成
我有一個比較複雜既證券戶口問題。
我本身持有以下股票
1177 2手
788 6手
2018 10手
883 6手
1398 13手
5 6手
3 5手
405 5手
全部都捱價中,一直想溝貨,但係現用的倉有存倉費及最低佣金費。雖然這些費用不算多,但長遠就以存倉費一年己被收300,我覺得不合理,假設長期持有,同時每年又被扣300,這些也是成本。同時,溝貨的話又被收最低佣金費。
我見有別間收費是不設最低收款額及存倉費,我打算在新的戶口溝貨,一心以現金儲有資產這信念。
以下我遇到的情況,應該怎樣好?
1)全部股票轉倉。蝕轉倉的手續費。
2)舊倉KEEP住,新倉溝貨。慢慢減持舊倉。
龔成老師︰
1) 其實存倉費佔整體成本好少,我唔會特別理。而我自己每年買賣次數係好少,優質股我買完就長放係度,所以佣金費高低影響唔大。
如果是我,就無必會做轉倉這個動作。
2) 你分開2個戶口,反而令整體成本多左。如果你真係想轉,最好一次過處理,選定以後用邊個。
另外,我想清楚"溝貨"與"分注"的分別。溝貨指是愈跌愈入,同時不理企業質素,不理自己的設定金額,盲目去入。
分注則是「一早定好買入策略,一早定好本金總數,並以有策略的模式進行」。
如果你係"分注"的話,你可因應平貴和質素,去進行。但若果係"溝貨",就不是再入貨,因為再平,都只會令你增加風險。
------------------------------------------------
Q19444:
想與你分享一個好消息,剛完成月結,剛好衝破一百萬關口,而且比30歲的目標還提早了半年達成,多謝你所教的方法,亦都有幸成為你第N+1個達成這個目標的學生。
為了第二個一百萬,思考了下列的問題,希望可以指引一下我
1.第二個一百萬的目標設定為三年至三年半是否合理?第一個一百萬要5年,用乘的方法的話,第二個所要的時間假定為第一個的60-70%。
人工17K+3-4K pt(將來半年會上堂,預計減半)每月可儲10K。
2.資產分配方面,現金有30萬,股票70萬,其中包括一些之前買落的蟹貨(現值都有約4萬),理智上明知清左佢地應該好些,總是不肯下定決心,甚至[陪]到我上到100萬...。
雖然黎緊會清左佢地,可是不夠理智這一點將會是接下來要改善的地方。要如何才能好像你這樣呢?
3.購置物業方面,因人工不高,按揭不會有太多的成數,也暫沒有購買的必要,所以暫不考慮。
不過,只要人工不高,便等於要動用大部分現金作首期才能置業,但樓價會同時上升,這便變了死胡同或者要起碼到150-200萬才能考慮?
多謝你。
龔成老師:
恭喜你!我記得當年我月結計到自己身家超過$100萬,都好開心的!第一個$100萬是最開心!
因為第一個是最難,之後反而錢滾錢的力量較大,會更加順利。
1)合理,但當然無絕對的答案,你只要保持進行之前所做的事。同時,由於你現時資金大左,每1%的回報差都會大左,因此,你應該投入更多時間去研究股票,提高回報率。
2)你要理性,這是成功投資者好重要的因素。
我會以更長遠的角度分析,例如5年、10年,現有資產怎樣幫我建立更多財富,如果該股的增長力不強,即是無作用,那就應該盡快賣出,轉其他。
唔好比過往的所謂買入價,影響左你,最重要分析佢將來會增值多少。
3)可以到近$200萬先考慮,因為股票的增長力較高,你利用股票增長去追物業,比起太急投資物業,會較好。
------------------------------------------------
Q19445:
早晨龔sir, 我就黎睇完你既股票勝經, 有個問題想請教你。
你話當股市越熾熱,個個都買股票貪婪既時候就係我地要遠離股市既時候。你覺得而家美股係咪呢個情況?我睇左好多間公司都係2020年3月後直線上升咁,身邊好多朋友都開始炒美股。
我暫時仲係增加投資知識既階段,未敢入場住,但見隻隻都升到飛天. 你覺得我應該點做
龔成老師:
2020年3月,當時是恐慌期,正正是《股票勝經》所講的買入時機,你可以睇翻書中的要點,因此,當時不少股都處平的狀態。所以,你會見到股價不斷向上,這是不少市場都有這情況。
你最重要是分析平貴,優質。現時的市況,有少少貴,部分股過熱,因此你應該投資一些無咁熱的股。
同時,如果你完全無貨,一直等,又不建議,所以,最簡單是投資一些指數基金,如果你睇好美股,可投資VOO,追蹤標普500指數,你分注入就得。
點解我成日叫人分注入或月供,就是平均買入價風險,同時可以避免一直等待。
------------------------------------------------
Q19446:
龔成老師,你好!~依幾個月開始follow你facebook,之後買左80後百萬富翁黎睇,發現自己起步得太遲~
我30幾歲,已婚有一子,家庭月收入約80k,有一自住物業,月供18k,仲有約400萬先供完~
另外係XX買左每月派息基金,每月約派息3-4000,打算用依4000蚊黎月供股票,依個做法可行嗎?
1. 如果供2000盈富,1000領展,1000雅生活,依個組合ok ma?
2. 我地儲多二年錢,應該可以買第二層樓細價樓收租,用D租黎供樓,會大風險嗎?
3. 我自己每月儲到10k,應儲起黎作第二樓層首期,定點樣運用好呢?
4. 我地本身已買保險,現金儲備應該有幾多先叫穩健呢?
謝謝老師,希望可以得到你解答
龔成老師:
雖然方法不是不可,但未必是最好的做法,但如果你認為這總買派息基金,然後月供股票的方法,較適合你的風險度,都可以進行的。
其實,當我地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年輕人應投資較多增值類資產,而較年長的,則應投資較多保守類項目,因為年輕人的財富系統未成形,同時負擔較少,可承受的風險度較高,所以會著重增值為先。
例如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年紀漸長或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
1)可以,都是有質素的,可長線。
2)其實唔需要太急買第二層,這動作會令你財富太集中在物業類,因此可等你有較多財富才進行這動作。希望做各類資產都有,而不是只集中在物業。
3)可以投資股票,令財富有更好的增長。
4)最少3-6個月的基本開支。同時要留部分資金等投資機會。
------------------------------------------------
Q19447:
老師,想問下 中電 算係收息股定平穩增長股 同埋 我月供計劃 有冇好太問題
4000元2800
1500元0823
1500元0002
求老師指點
龔成老師:
中電(0002)是收息股,加少少增長力。
你上述月供的,都是有質素的,可以長線保持進行,是平穩增長模式,當然增長力就不算好強。
另外,建音你同時留有某部分現金,等機會投資。這樣並行的策略較好。
------------------------------------------------
Q19448:
龔成老師我今年33歲,自从睇左你FB先知道,長線的重要性同埋我依家睇緊年報勝經。我手上有3隻股
中國鐵塔(788)5手@1.45
中興通訊(763)1手@18.9
中國移動(941)1手@47.7
手上有現金3萬,想買其他股,同埋月供$2000的話,應該買晒盈富基金嗎?我目標在1年儲多20萬,謝謝
龔成老師:
先講你上述股票,太過集中在同一類別,你會出現集中風險。上述股不是無質素,你可以持有,但之後最好增加其他類別的股票。
手上的資金$3萬,暫時唔好心急動用,等大市回翻D先用。
另外,當我地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年輕人應投資較多增值類資產,而較年長的,則應投資較多保守類項目,因為年輕人的財富系統未成形,同時負擔較少,可承受的風險度較高,所以會著重增值為先。
例如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年紀漸長或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
你投資盈富(2800),可以,但應該同時投資其他潛力股。你33歲,仍是增長的時期。
------------------------------------------------
Q19449:
龔成老師,我看完你的「80後百萬富翁」和「股票勝經」,其他作品也準備看,想問1928受新冠肺炎影響
賭收咁差都30幾蚊,現價算貴嗎?想下個月開始做月供,還是再等佢跌下?
龔成老師:
金沙(1928)現價合理。當我地投資及計算企業價值時,會著重長期的因素。
因此,金沙中短期雖然不利,但疫情總會過去,因此你現時開始月供,無問題。當然,你不能用盡資金,要同時留有現金。
------------------------------------------------
Q19450:
老師你好 今年26歲由3年前開始睇你既書 搵到覺得識合自己既方向 備戰半年到就開始入市
當中經歷中美貿易戰同COVID-19 賬面一度出現虧損 但是有緊守到價值投資既準則 現在賬面總值已經升值一倍有多 突破人生第一個一百萬
目標係一直享受複利既好處直到財務自由 題外話係比起巴菲特 我更中意彼得林區既書
龔成老師:
太好了!我記得我當年有第一個$100萬都好開心!
你保持進步就得,之後的錢會以更高速成長。
我地投資,唔好太著重短期回報,一定要睇長。
其實巴菲特的書都是其他作者寫的。佢兩個都是高手,都值得學習,可以配合運用的。
------------------------------------------------
Q19451:
老師,想同你分享好消息,按照進度,我同女朋友將會在兩個月內(市況好的話一個月)達成100萬淨資產的目標!
如你所講,知識同回報成正比,你嘅12本大作我都有睇晒,獲益良多!
我運用書上嘅投資心法,嚴選幾隻優質潛力股作長線投資。另外我和媽媽建立的退休組合亦因為比亞迪爆升而賺了不少,一年半已累積了23萬股票資產。
我已經當你係半個師父
雖然我仲未抽到時間上你堂
龔成老師:
太好了!
我相信你地都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無論是儲錢,還是增加知識,這是你地應得的。男女朋友能有共同目標,往往效果會更好,你地可以再定出不同的共同目標。
總之,保持知識增長,財富都會不斷增加!
------------------------------------------------
Q19452:
老師~我依家睇緊你既一本年報勝經,學緊如何睇主席報告分析股票,但佢有時一d文字藝術都要分析下。
我有個關於溝貨既問題想問下,我有個朋友之前有買3662奧園健康,好似9月嗰陣物管股炒到好勁,佢已經開始入從7蚊開始
之後應該每跌一成佢都會入,依家應該買左10萬元以上3662,之前我有提過佢唔好再買物管股,之後會再跌短時間都唔會升上去。你是否不建議不停地溝貨?
佢諗住如果一升就可以賺得最多,這樣的想法。我自己之前都買左2168,蟹左。我估應該要等一段長時間先會升番,龔sir你建唔建議放左一部分?
之前講到我買左831,佢賣左ok店之後想發展網上平台,依家香港疫情問題會不會對佢有d有利既因素?
龔成老師:
其實溝貨最大的問題是「超出預期的買入金額」,我平時叫人同「分注買入」,原理是先定出一筆資金,這是入貨的上限,然後就分注入,這是整個策略。
而溝貨則是無預算無策略,將買入的資金不斷增加,這當然會提高風險。
同埋,「諗住如果一升就可以賺得最多」,這是有問題的想法。
我經常講,我地要「先想風險,後想回報」,我地要建立一個平衡的組合,同時在資金方法要控制適當,之後先穩中求勝。
佳兆業美好(2168)由佳兆業集團(1638)分拆上市,整體都有質素的,有長線投資的價值。不過規模不大,母公司不算強,因此估值不會太高。
睇翻佢的財務數據,正面,生意與盈利有不差的增長,現金流強,有長線投資。
現價合理,不過行業股價上落較大,要注意風險,同時這股規模唔算大,因此唔值得太大注。
你唔應該以中短期股價去衡量佢的價值,應該以質素,以及這股在你組合的角色,去衡量應該持有多少。
利亞零售(0831)出售香港「OK便利店」業務,作價27﹒9億元現金,交易完成後,擬向股東派發特
別現金股息每股3﹒85元。利亞零售預期出售收益約29億元。
利亞零售表示,便利店業務主要以密集運營模式服務香港市場,並且由於其覆蓋之產品種類繁多,因此涉及相對龐大的物流營運設置以及供應鏈基礎設施。
另一方面,剩餘集團的品牌(聖安娜、Mon cher和Zoff),其實都適合利用互聯網及線上平台,對中等收入客戶群更具吸引力,並且更少依賴物流設置以及供應鏈基礎設施。
但始終賣左資產後,發展只是一般,同埋之後好睇佢資金的運用情況,現價合理區中上部,投資價值只是中等。
要留意,唔好只貪佢特別息,派息後股價會除淨,自然下跌翻,而特別息只有一次,之後唔會有的。
------------------------------------------------
Q19453:
你好,我試問你請教,因我們聾人們用手語溝通或用筆談,我們是新手,所以很開心看到fb多人問你,我找你請教。
不幸被拉我們入群組認識股票,喊叫我們試下,第一次買1376可賺3百幾元,第二次買1953可賺2百幾元,在今年8月25日第三次買1894買入5.43第四天很快下跌
現在0.19,我們傷心了,未沽出,我們心想等升上可拿回。請問有沒有機會等一年?兩年?令1894升上嗎?
買了三股共8萬幾元,也有買了一股27300元
龔成老師:
我建議你們增加投資知識,《股票勝經》適合你們的,同時不要再相信這些投資群組,要有自己的獨立分析能力。
往後投資,要買一些大型的優質企業,長線持有,如不懂,就投資盈富(2800)。
恒益控股(1894)每年的營業額很少,盈利不多,加上中期業績盈利大跌,因此投資價值不高。
這股要升到$1以上,不容易。因為企業本身的增長力不強,無獨特優勢。
------------------------------------------------
Q19454:
你好,想請教:
1)希望你可以簡單講下係用乜嘢方法令自己由百萬富翁變成千萬富翁呢?當中過程用左幾多年時間?
2)請問你現時的現金流,在股息、收租物業/鋪位/車位等,比重係點?因為想知道點取得平衡
3. 2021年,老師覺得邊幾隻有機會成為倍升股呢?
龔成老師:
1)大約用了6-8年時間。主要是投資,股票增值,同時其他收入增加左,我開發了打工以外的收入,過往只靠打工,之後不斷開發其他收入,例如出書、做生意、教班等,當其他收入增加,就亂去銀行工,全力發展其他事業。
2)你預我大部分是股票,之後到物業,餘下是現金。
3)由於2020年新經濟股已有少少熱,所以2021年反而唔好太過進取,加上疫情減去令新經濟股的動力減左,因此應該建立平衡組合。同時留意翻D舊經濟類。
------------------------------------------------
Q19455:
成哥,睇完你本身書,你點睇樓齡?有一些大型屋苑,樓齡快超過40年,你認為我們應該選擇這些樓齡大,但是是大型屋苑還是比較新的半新樓?
龔成老師:
最好的樓齡在30年以下,除了考慮本身維修因素外,你都要考慮若果日後賣出,下一手的買家會怎樣買,如果下一個買家認為質素唔好,自然會影響你物業的價值。
當然,本身的維修質素有好大影響,大型屋苑如果各方做得好,其實市場價值仍會好高。所以,觀察維修保養,有無做大維修,都是要考慮的因素。
------------------------------------------------
Q19456:
老師你好。 我今年32歲
請問我的強積金投資組合,有一半在保證基金,好嗎?
龔成老師:
當我地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會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年輕人應投資較多增值類資產,而較年長的,則應投資較多保守類項目,因為年輕人的財富系統未成形,同時負擔較少,可承受的風險度較高,所以會著重增值為先。
例如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年紀漸長或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
你32歲,可以進取少少。你保證基金的比例50%,太高。你可以減少至20%以下,甚至0%。
將資金轉去均衡基金、亞太股票、中國股票。你年輕,可承受風險,可以進取少少,加上複息原理,你年輕增長力高,長遠有著數。
------------------------------------------------
Q19457:
老師,領展,我用 2012-2019年 市賬率 去估值,睇到 1.23-1.316 係 合理價
但 衣家 領展 68.9 (股價)除 77.609 (每股賬面淨值)= 0.89 (市賬率)
但於合理市賬率,甘係咪 代表 係平位?
龔威老師:
如果你記得我上堂講過,領展(0823)比起其他房託較為進取,佢唔單計持有物業,同時會買賣。如果你睇翻第4堂筆記,地產發展商的市賬率,都出現一個持續下跌的情況,不過我地擔心佢谷大左賬面值,而領展都有少少這種情況。
當我地見到有可能出現這情況,市賬率運用時就要小心,可能用的年份只能較近期,或作出一些調整。
而我見你用1.23-1.316,其實有少少高估,最好調低翻15%。
至於你計算方面,用佢股價,除以每股賬面淨值,正確。之後再比較翻合理範圍。所以你方向正確。
------------------------------------------------
Q19458:
龔sir,不好意思,我數學邏輯不太好,在閱讀中遇到問題,盼賜教
第6版 財務自由行/第249頁
不明解以下2點:
1)每月的供款就會為$19700
不應是($270萬 x 1.03利率)/ 14年 / 12月 = $16553?
2)樓價由$300萬跌至$150萬,但資本上卻是由$30萬增值至$150萬?感謝
龔成老師:
1)因為「供款」是包左每月要還的本金,以及要比的利息,即是你每月供樓,其實都是包左這兩個數。你可以上一些銀行的網站有按揭計算機,能計到這數的。
2)因為每月都會還本金,而書的例子是14年就能還清本金,即是完全擁有物業,因此,最後就是完全擁有該樓,而該樓價值$150萬,所以擁有$150萬財富。
------------------------------------------------
Q19459:
成哥,我想問1d關於買樓既問題。
我宜加26歲,儲到31萬,人工$24000,目標下年每月儲大概$15000,如果想2023年置業,仲有3年時間畀自己。
假設人工每年加4%,到2023年應該有$26.x K。如果想買400萬的樓,我預計股票固報(15%/year)連儲到既錢2023年年頭會有80幾萬。加上家人可以借50萬畀我,共130萬。
上網做過壓力測試,如果到時2023年人工有$26.x K,其實我係咪首期要儲到150萬先穩陣買樓?(130萬首期,再借7成按揭(人工要求$26.5k),20萬作後備之用)。
其實我想借足8成,除左擔保人外仲有冇其他方法,因為父母都係做兼職,銀行應該唔接納。
希望成哥可以指點下,等我目標更加清晰。
唔知條數計得岩唔岩?
龔成老師:
大約計算正確,不過到時買入前要再計清楚。
其實最好都是用擔保人,但具體銀行接受擔保人收入的定義,你可以再問清楚,只要有收入證明或有交稅,都會接受的。
另一方法就是提高你的收入,你現時26歲,好年輕,思維可以闊少少,唔好只打算永遠做一份工,可能改變有突破。同埋思維上,唔好比一層樓永遠困死你的青春。
------------------------------------------------
Q19460:
老師想請教
BTC是否最好唔好touch?
龔成老師:
虛擬貨幣,是人為創造出來的,絕對不是「資產」,有沒有真正的價值,如何定義真正的價值,我有相當的疑問。
這些人為創造的貨幣,因為關注度由很少變得大,價格會大升,但這背後是否有真正的支持,我不知道。只能說,投資這些貨幣,投機味好重,可能大賺,亦可能蝕到一文不值,因為,當中有沒有價格,我不知道。
但這不代表佢無價值,佢可能好勁,只是我自己不知佢好勁定好差。
佢長遠的價值,取決於「有多少人用」,即是說,雖然無真實價值,但可以有「交易價值」,如果長遠好多人用,的確可能有高價值。
因此,這些虛擬貨幣,由於我無法作出專業分析,所以,我不會投資。
但如果你分析到佢長遠的交易大,大家都持續關注,就有價值,就值得你投資。
----------------------------------------------
若你有問題想向本人發問,可在龔成的fb專頁中(www.facebook.com/80shing)inbox龔成,但要注意如無特別聲明,有可能將問答放上網,當然,會將發問者的身份,以及有關個人資料的部分刪去。
另外,我所給予的各種意見,只是供大家參考,當中無任何銷售及推介,不涉及任何利益,其實大家應該要有獨立分析的能力,我只是給予一些方向及純參考模式。
由於提問人數眾多,見諒無法即日回覆,如果是普通的提問,預起碼要7天以上才能回覆,若然是較複雜的提問,起碼要10天才能回覆,希望各位能諒解。
計算機未稅設定 在 CloudMile 萬里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I時代的變革比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快!李開復博士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人工智能焦點論壇上談到,人工智能的未來將預見未來的大規模的職業轉移和人力重新佈署。但同時人類將有更充裕的時間體驗更優質的娛樂(舉例:虛擬實境)。
【AI時代的變革比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快】
達沃斯時受邀與MIT Media Lab(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負責人伊藤穰一(Joi Ito)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閉幕日的人工智能焦點論壇上探討人工智能,本文由創新工場工友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
對談嘉賓:
李開復博士,創新工場董事長及CEO、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長
伊藤穰一(Joi Ito),MIT Media Lab(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負責人,曾任Creative Commons CEO、Six Apart日本分公司主席、風險投資公司Neoteny創始人兼CEO
主持人:
蒂姆·布拉德肖(Tim Bradshaw),《金融時報》駐舊金山科技記者
————————————————————
主持人蒂姆:今年我首次來到達沃斯參與世界經濟論壇,感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簡稱AI)在今年大會已然成為炙手可熱的焦點。現在當人們談及AI和它所引發的生產力進步時,往往會一道談及AI可能引發的倫理和政治議題,甚或爭辯AI的終極價值。我希望今天咱們能換一種觀點來討論AI。
伊藤:我覺得AI確實變的熱門了,這種變化從去年底開始,2016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連許多非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都開始提出他們的觀點,而非像過往單純質疑AI。
李開復:的確,如今AI已經被全社會所更廣泛地接受了。人們開始認識到,AI正在為現實生活服務。自2016年初AlphaGo戰勝李世石一役,為大眾揭示了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那就是AI確實能以極高的效能掌握特定垂直領域。AI能夠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許多超越當前產品與服務水平的解決方案,AI能開始正式為人們提供服務。
圖:AlphaGo VS 李世石
蒂姆:所以,您認為這項變革的動力來自技術領域,還是外在的實體環境?
李開復:我認為它屬於技術引領的變革。數十年來,人們普遍把AI視為一項技術,確實在AI發展的同時,經濟、政治等外在環境也發生了一些改變,但我不認為實體環境的改變和AI技術的發展具有直接相關性。
蒂姆:前不久,IBM與微軟都捲入了一項重大討論,那就是AI技術是否會對人們現有的工作造成威脅,人們是否會因此失業?他們認為,AI的目的是增強人類的智能,而非替代人類。兩位認為上述論點成立嗎?
伊藤:所有事物的價值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檢驗,而並非一段短暫時間內的觀察。宏觀角度來看,我們無法否認人們會因「新技術總會導致人們失業」而恐慌,但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某些領域又會誕生新的工作。例如在美國,高中畢業生如果想當護士,就必須就讀社區大學考執照,而AI技術能夠達到護士必須學習的操作流程技能,使得費時且昂貴的職業資格考試變得不那麼重要。護士這一職業還將存在,但將不再受限於繁瑣的操作任務和流程事務,對於想從事護士一行的人來說,這是一大利好。對於許多職業而言,立刻要談立即被AI技術取代還言之尚早。但是顯然,許多工作領域的問題正被解決也正被改變。
主導AI技術研發的各大科技巨頭,如果能為人們樹立一種正確的態度,驅散人們心中對AI技術的恐懼,也將會是一大利好。畢竟人們對AI技術的恐懼,絕大部分來自於對於AI的不解。
要消除恐懼,我們需要在兩個方面努力,其一,是消除人們心中情緒化、非理性的恐慌心理;其二,則是理性解決問題。例如,我們必須對當前的教育體系,以及職業資格認證等體系進行改革,這取決於未來機器發展的速度有多快。
在接下來數十年甚至很長時間內,AI技術都將會不斷發展。但現實是,我們的教育體系和人才市場仍然一成不變。我預見各項既有制度的僵化與缺乏彈性,將成為比AI技術本身更大的阻礙。
李開復:大體上我同意,不過我認為,我們需要更為急迫的喚醒社會集體意識來理解並準備AI時代的到來。
當今時代變革的速度,比以往任何一次工業革命時期都要快。隨著AI技術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工作如今開始被AI技術取代。舉例來說,中國有一批AI創業公司正在研究人臉識別,這類技術已能批量辨識20到30萬張人臉,這是一般人類不可能達到的量級和精准度,諸如保安、邊防等從事辨識任務的從業人員,也勢必會被取代。在另外一些領域,AI處理人際和人機關係的能力確實還不如人類,醫療行業是最好的例證,醫療檢測中的某些涉及影像識別的崗位很快也會被AI技術所取代,但那僅僅是醫療專業的一小部分。
圖為曠世科技face++人臉識別自動解鎖
所以大體上來說,人們的工作必須具備足夠的深度,需要讓自己強大到不會輕易被機器所撼動。我不認為現在正在從事這類有足夠深度工作的人們,會輕易被AI取代。
當前有兩項重大的任務等著我們去解決。其一,是思考如何調配未來二十年大量被AI技術替代的工作者;其二,是我們的教育亟待改革。我們需要對我們的子女、下一代子女進行再教育,分析哪些工作不會被輕易替代,而不僅僅去幻想從事目前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
投身服務業可能是其中一個選擇。我們希望能鼓勵更多人參與人際間的交往互動,建立機器人與人類的交流溝通模式,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而這些對於服務行業來說至關重要,AI技術能夠使未來的服務業更被人們期待和尊重。
伊藤:日本人對於服務行業的看法就很有意思。日本人認為,服務業是與人打交道的工作。在日本很少有人帶著好萊塢夢,為了將來成為明星而在餐廳打工,他們單純就是喜歡在餐廳工作、熱愛著他們的顧客,這樣的態度完全刷新了我個人對於工作價值的認知。
我們有必要重新設定價值的評價體系。過去我在日本的時候,日本還是一個經濟發展至上的國家。但如今,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轉變。在以前,工作只是為了獲得金錢,而金錢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
但如果你基於你對工作技藝的精通程度去評價你是否熱愛這份工作,同時改採你對工作的熱愛程度來衡量成功,那麼很多被歸結為服務行業的職業其實都相當成功,服務本身可能談不上偉大,也不在創造什麼新事物,但這些當下從事的工作讓你明確目標,支撐著你的生活結構,讓你找到人生的意義。
我們應當少關注一點工作產出的經濟效益,而更關注工作的目標和意義。舉例來說,育兒應當是國家GDP的組成部分,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只被視為家務,養育下一代對全社會而言至關重要,如果每個父母都能在育兒領域多花些時間,社會將會變得更好。我們在比較人和機器的勞動產出時,多半僅僅用勞動價值和工時長短來衡量人類的產能,卻忽視了工作背後潛在的社會價值。這也是為何許多非計算機領域的科學家自去年起,也開始提出他們的觀點。
李開復:另外一個重點在於,人類的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人們在競爭中,將選擇更好的雇主和工作,同時取得工作技能與深度上的提升,逐漸成為各類專業能手和頂尖人才,甚至最後成為特定領域的首席科學家、最有價值的金牌球員、最受饕客追捧的明星大廚等。
但機器也擁有著屬於它的全新定位。我們要做的是去思考在AI時代來臨之際,如何保留一手的經驗,如何為人類提供成長的空間,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為人類共同的未來找到更好的解決方案。
蒂姆:那麼隨著AI技術的普及,社會上的職業構成、各類職業對經濟貢獻的性價比會不會隨之改變?例如,一個人周遊世界開另類雜貨鋪,會不會比在辦公室當一名白領賺得多?
伊藤:這正是另一個關乎整體經濟的重要問題。 如果AI真能把整體社會的生產力無限提高到一個極其充沛的程度,那很多人可能根本就不願意繼續從事現在的工作,如今包括政府公務員在內,很多人在崗位上過度勞動,薪水卻巨低無比。這些職業的確需要政策扶持和薪酬相關的補助,才能鼓勵人們考慮選擇那些看似低回報的工作。
古希臘的雅典城邦就是一個例子。當然我們現在沒有那時代的奴隸制,但想象我們處在一個充滿了藝術家、哲學家的社會,那時公民們關心的,會是資源分配是否公平、收入是否均等。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再需要工作,否則就太不符合現代的經濟法則。社會仍然需要人類勞動力,但人們將變得更富裕、更能投身內心真正渴求的工作,將會有更多的音樂家能心無旁騖專注他們熱愛的創作、廚師們方能每天精心烹調讓人贊嘆的美食,他們周遭人們的生活體驗,將會因此更為多彩豐富。
蒂姆:說到剛才的音樂家,如今他們掙錢的道路似乎更辛苦了。您覺得該由誰來支付這種額外收入?是政府?還是科技公司?
伊藤:目前的音樂行業,正隨著流媒體技術、更趨完善的數字版權制度蒸蒸日上,可預見的是,數字音樂不會在近期沒落,產業規則和行業規模隨著技術平台而生了重大變革,整體音樂行業反而是在上升的。但是,我預見音樂產業各種獨家約束制度仍然是個發展瓶頸。上世紀後期,在電視和傳統音頻媒介當道的時候,巨星經濟、高銷量唱片和企業壟斷形成了當時的市場格局。但現在,這種體系已經過於複雜、而且不符合當今以技術平台為主流的發佈體系。
李開復:不僅是音樂行業,其他的行業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例如,專欄作家和記者們的前途也值得憂慮,他們依循傳統媒體遊戲規則都曾經歷過獲利頗豐的年代,而對於新的技術平台分發規則、更為AI自動化的媒體模式他們仍未做好準備,記者編輯們的專業地位也需要被重新檢視與定位。未來型的AI技術公司將有機會賺得較高的經濟收益,這些創新公司甚至能和前沿政府緊密合作,共同為未來世界的工作結構和薪酬制度,進行前瞻的規劃和準備。
我們過去專注在培養數理化人才,為了訓練符合上個時代需求的工程師、醫師、會計師、律師等等專業人才,我們已經投資龐大的社會資源,導致很多人打從學習階段其實就開始偏離了他們的核心潛能而毫不自知。在不久的未來,許多工作都能被機器取代,人們將從這種演進中被釋放,真正投入我們擅長、我們熱愛的領域。
蒂姆:讓我們再來談一下當前AI技術帶來的經濟收益。由於AI技術對於大數據存儲、從業人員技能、輔助設施研發等領域提出了高門檻的要求,是否因而大部分收益都將集中在屈指可數的幾家大型科技公司中?對於其他小型的創業公司,由於缺乏機器、缺乏數據集,AI技術的研發成本無疑是巨大的,您認為AI技術對經濟結構有什麼影響?
李開復:我覺得目前的體系會持續促使大型科技企業不斷發展。他們有能力壟斷資源、壟斷數據,在商業利益和激烈競爭的驅使下,他們會不斷競逐更為精進的技術能力,為公司賺取更大的利益。對於較小企業,進入AI市場的難度的確比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創業高出非常多。
我呼籲行業需要大力推動AI生態系的開放性。創新工場北京總部和我們所投的創業公司體系中,已經啓動了全新的AI技術相關研發工作,近期我們成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帶著孵化中國AI生態系的目標投入大量資源,招聘培訓一批年輕工程師入門AI領域,展開可公開數據集的採集和標注,我們也積極尋求在中國和全球資本市場的融資和成長機會。
全球AI競技場上,美國市場有Google、Facebook、微軟,中國市場有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行業巨頭,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他們的技術極低程度會考慮開放出來,創新工場希望能夠借此成為AI領域開放發展的倡議者和實踐者。
蒂姆:我們之前提到,誰擁有數據上的優勢,誰就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創新能力。那麼非技術型公司什麼時候能夠真正採用AI技術,亦或是只能運用像IBM、Google、微軟等公司的平台?
伊藤:隨著世界愈發緊密互連,要以「贏家通吃」的玩法去壟斷市場是越來越難。現在,如果某個個體試圖進行壟斷行為,會自動觸發市場機制。市場競爭會形成限制:如果某方採取壟斷動作,對標競爭的另一方會花數百上千萬美元去找到超級優秀的AI博士們來迎頭趕上。現今人才培養的源頭已經到位,但我擔心,當某個企業實現了壟斷甚或做上了寡頭的時候,自然而然能順勢招募AI領域的全球才俊,吸引能夠負擔他們百萬美金酬金的投資人,種種多方因素都正匯聚在一起。市場單方面依賴競爭機制進行調節並不完善,因此,我對開復和創新工場在中國推動的開放做法特別感興趣。
接著我想說下一個經典的「電車難題」,雖然看起來有點偏題,但其實這個跟我們的討論挺相關的。這個研究大概就是詢問人們,如果街上一輛滿載乘客的電車馬上就要撞上一大群人,它應不應該立刻轉向,犧牲車內乘客的生命,還是放任讓車輛撞上人群。結果大多數的人都說,當然應該犧牲車內乘客的生命來保全更大一群人。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設計一輛無人駕駛汽車,你們會不會買具備這種人性道德的汽車?我是肯定不買。所以其實這就意味著,當我們只把責任交由市場機制,人們普遍都是自私的。
而且,就像開復所說的一樣,資本主義的市場競爭是不會激勵大家分享數據、資源和市場的。傳統的政府監管方式過去曾經行之有效,但在面對互聯網的開放和動態結構,這種傳統的監管方式將會失效。現在這些AI、比特幣和其他所有領域中的問題,都不是過去十年二十年間學者們研究的題目,而是真正在資本市場能夠快速賺錢的技術。然而相較於開放的互聯網,行業不曾充分在開放場域來探討這些技術衍生的問題和現象,這是我的擔憂所在。
李開復:我們倒是嘗試採用實務並直接一點的方法,用大公司跟大公司來抗衡。比如某巨頭企業說他們能夠提供數百萬美金的資金,另一家巨頭企業便說我們可以提供一個昂貴的開放平台。我們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否有效,但畢竟我們都是敢於冒險的資本家,這個策略肯定是值得嘗試的。作為風險投資家,我們理解商場上凡事皆求回報,我們試圖串聯各方利益點,聚合成一條具有共通性的利益鏈條。
蒂姆:現今大家都能看到AI產出已經開始變得極具說服力,那麼投入方面狀況如何?誰在編寫、改進算法,我們又怎麼知道這些算法何時會被使用?AI技術的透明性又如何?市場能否避免AI這樣的黑科技遭受偏見誤區,或者避免AI技術被濫用?
李開復:我覺得目前有些公司採取所謂公開透明的做法,其實是很討喜的宣傳手段。但我也確實擔心,下面這種兩難問題會不會出現:一些公司選擇通過自律或推動立法來限制錯誤發生,但另一些公司不會這麼做。自然而然,比較規範自律的公司由於發展顧慮更為周全,相對發展速度上可能放緩;而較不顧慮錯誤發生的企業,反而可能成為最快速或最成功的那一方?
例如在無人駕駛技術的開發上,Google很小心謹慎,把保護駕乘人員和行人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技術不成熟就不推廣;相反,特斯拉的AutoPilot就很激進,會直接把測試版產品拿給公眾進行試驗。然而現在看來,特斯拉造出好無人駕駛車的可能性還要更大一點。所以這個難題對任何規模、任何階段的企業,都是一個道德層面的決策。
伊藤:偏見同樣會影響到產品開發。曾經有某家企業開發麵部識別系統的時候,僅用他們自己的工程師作為訓練數據庫的模板,但發佈演示產品的時候,這個產品竟然認不出一位黑人女性的臉,正因為他們的工程師全都是白人男性。很多偏見,是你在日常職場中不容易意識到的。
過往許多公司會去蒐集信息、理解客戶,然後給出個解決方案。如果要做一個真的對社會有益、解決問題的架構,就只要想著把這個工具做得更好、更有用就可以了。我喜歡舉會計和電子錶格的例子,在VisiCalc發佈以後,這個蘋果公司自己都不知道該賣給誰的軟件出乎意料獲得會計行業的巨大歡迎,這讓他們欣喜萬分。於是他們在VisiCalc中投入了更多的靈感,VisiCalc 的開發者都沒有設想過它有如此多的可能性。
我們需要的不是企業銷售人員出去收集客戶需求,然後回頭要求工程師做出什麼,我們需要的是賦予人們自己打造這些工具的能力,這不會是目前主導AI領域那些科技巨頭的商業模型和運作方式,反而更可能來自像開復您所投資的實踐型的創業者。
蒂姆:數據和最終的成果歸屬之間是否有條清晰的界限呢?比如說如果某個商業公司使用Google的演算法找到公共部門數據中有利可圖的部分,例如運用某些醫療數據而大賺一筆,會發生什麼?會因為來源是公共數據而把這樣得來的利潤回報給政府呢,還是因為用了Google算法而成為其產品的一部分呢?畢竟沒有公共數據就不會有這一結果,目前這些數據相關的行業規則是如何制定的呢?
李開復:我感覺我們正站在一道門前,正打開去探索一個美麗勇敢的新世界,針對上述問題其實行業還沒有定論,也應該好好充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伊藤:看來科技巨頭們有一套針對現存數據庫、獲取數據的戰略。Google、Facebook或中國的百度、騰訊當然都會收集大眾的數據、從公共的數據中試圖做出成果。但很顯然個人電子郵件就不是公共數據,想要購買這些數據也是不可能的。也有很多人爭論是算法重要還是數據重要,顯然兩個都十分重要,但不同企業由於其業務屬性的側重,將會有不同的選擇。
蒂姆:我在這星期聽到許多關於人工智能未來是不是真的能帶來巨大收益的相關討論,比如增加稅收,幫助政府能讓所有人都開心地生活還不用工作。你覺得AI能緩解社會焦慮、解決其他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的不平等問題嗎?它會是我們期待的那個靈丹妙藥嗎?
李開復:應該說這是必然的,在可預見的未來大規模的職業轉移即將發生,人才與人力需要重新部署,在AI驅動的工作形態改變之際,有兩部分我自己特別關注:一是孩童和成人的教育體系,舉例前面提到的音樂家、育兒等都將更能彰顯其價值,目前各項專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需要檢視其未來的適切性。二是人們有更充裕的時間來體驗享受更優質的娛樂,娛樂行業比如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在未來勢必更為百花齊放。
蒂姆:這是場非常有意義並非常有趣的對談,十分感謝你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