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計算回魂及亡魂投生的方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計算回魂及亡魂投生的方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計算回魂及亡魂投生的方法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126的網紅Dung Kai-cheung 董啟章,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明周專欄:〈閱讀霍金簡史〉 霍金逝世,書架上又添一亡魂。這原是時間史的自然趨勢,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霍金於我,有知識以外的個人意義,感覺猶如失去一個啟蒙老師,文學前輩。 對我來說,霍金除了是一個科學家,也是一個作家。很簡單的理由,因為他寫書。他寫連我也看得懂(雖然要花點功夫)的科普書。也...
計算回魂及亡魂投生的方法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周專欄:〈閱讀霍金簡史〉
霍金逝世,書架上又添一亡魂。這原是時間史的自然趨勢,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霍金於我,有知識以外的個人意義,感覺猶如失去一個啟蒙老師,文學前輩。
對我來說,霍金除了是一個科學家,也是一個作家。很簡單的理由,因為他寫書。他寫連我也看得懂(雖然要花點功夫)的科普書。也許,身為作家的成功,帶起了他身為科學家的知名度。他的著作非常暢銷,《時間簡史》被譽為史上最多人買但最少人看得懂的書。的確,世界上頂尖科學家有很多,但誰知道他們的名字?但人人也知道霍金。他的名字幾乎等同科學。普通人一想到科學,特別是宇宙物理學,一定會想到霍金。也很可能只會想到霍金。
我小時候因為驕傲和無知,認為科學只不過是計算和死記公式的機械操作,中四選科的時候,投向了探討歷史、社會和人類行為的文科。我以為科學只是處理「如何」的問題,而文學和歷史才是研究「為何」的科目;而「為何」比「如何」更重要,更有意義。這樣的偏見一直持續到唸大學。在比較文學系修習文化理論,對主流科學採取懷疑態度,大談什麼「實證主義」和「範式轉移」之類的。那時候自己其實對科學一竅不通。
我重新認識科學,是從霍金的《時間簡史》開始。《時間簡史》初版於一九八八年,我手上的版本是一九九二年重印的,所以閱讀時間很可能是之後一、兩年內,也即是我開始寫作的初期。之後又看了題材相關的文集《黑洞與嬰兒宇宙》。霍金的語言能力不能小覷。他的行文看似簡明直接,但所表達的內容其實十分艱深。他既能思考最繁複的理論,但又能以最簡單的語言向普通人解釋,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當然,據霍金憶述,這是經編輯提出意見反覆修訂的成果,並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不能說霍金的書立即對我產生影響。我開始寫作頭幾年的東西,也沒有出現相關的痕迹。大概是到了二千年之後,我看見《時間簡史》出了精裝插圖版,又新出了同樣是精裝插圖的《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便忍不住都買了。於是便把舊作和新作也仔細讀了一遍。應該就在這時候,霍金的宇宙論對我發生了作用。那幾乎是一次再度的文學啟蒙。我忽然發現,科學和文學其實不是對立的,而是有相通的地方。甚至乎,在最根本也最原初的地方,是同一回事。我把霍金的書當作科學去讀,但也同時當作文學去讀。那簡直就是一首宇宙史詩,一篇宇宙小說(但很明顯是短篇或極短篇)。
除了那些宏觀和微觀的科學理論,當中的意象也對我造成巨大的震撼。宇宙大爆炸(the Big Bang)、黑洞(blackhole)、奇點(singularity)、反粒子(anti-particle)、虛擬粒子(virtual particle)、想像時間(imaginary time)、歷史總和(sum-over-histories)、有限但沒有邊界(finite but without boundary)、蟲洞(wormhole)、嬰兒宇宙(baby universe)等等,不止猶如科幻小說的概念,更加是極為形象化的事物。可以說,統統都是文學意象。這些意象簡直是目不暇給,令我的想像力產生持續不斷的大爆發。這與其說是來自科學理論本身,不如說是來自霍金的思維方式和呈現手法。
霍金在二零零二年又編輯了一套稱為《On the Shoulder of Giants》的書,親自撰寫了總序和個別的簡介。當中選取的科學經典名著,包括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伽利略的《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克卜勒的《世界的和諧》、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理》。這套書單是拿在手裏,已經震撼得不能說話。硬着頭皮看下去的時候,當然是如墮五里霧中,不知身在何處。不過,親炙科學巨人的經驗還是值得的。霍金介紹科學前人的用心確實良苦,站在巨人肩上的說法看似謙虛,但其實他自己也有成為巨人的自信。
受到霍金的啟發,那幾年間我開始閱讀大量的科普書籍,以彌補自己科學知識的貧乏。量子物理學方面,有同樣擅長以簡明文字表述艱深理論的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他的「歷史總和」理論簡直是令人神迷!(簡單地說就是每顆粒子運行的歷史不止一個,而是無數!粒子會以所有可能的路徑前進,只是多數的可能性會互相抵消,最後只剩下一個。)不過,讀得最多的卻不是天體物理學和理論物理學的書,而是自然史和演化論的著作。從祖師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讀起,上溯至布封(Comte de Buffon)和林奈(Carl Linnaeus),下及當代的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威爾遜(E. O. Wilson)和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等等。這些囫圇吞棗的閱讀的結果,就是自二零零五年起至二零一零年的三部長篇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物種源始.貝貝重生:學習年代》了。
與一切的源頭《時間簡史》相比,我的小說可謂繁複累贅,完全不懂「簡潔」的美德。(我後來寫了本極簡短的《美德》,作為未能寫出後續長篇的搪塞。)也許,在霍金告別人世,終於「封筆」之時,我也應該重讀他的作品,再會舊雨,尋找新知。而他後來出版的我未曾讀過的書,好像自傳《My Brief History》,補充版《A Briefer History of Time》,以及包含他更新近的見解的《The Grand Design》,也將會列入我未來的書單中。
懷念一個作者的最好方法,就是讀他的書。
計算回魂及亡魂投生的方法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頭七>
終於步上了望鄉台,但心中一直掙扎,極渴望回看人間一眼但又極之害怕。
相見不如不見時。一直閉上眼,猛風從山谷底迎面吹來,思緒被吹得更雜亂。
感到一道強烈的光直刺眼簾,强行睜開眼,竟然是…
一張飯桌,一張布藝沙發,一系列現代化音響設備,一個我十分熟悉的地方。一個從未見過的大相架,似曾相識的臉孔,我自己。
------------------------------------------------------------------------
中國人的喪殯習俗,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理論基礎:天干逢七為煞,地支逢七為沖。地支取七位為沖,猶天干取七位為煞之意。如子午對沖,子至午七數,甲逢庚為煞,甲至庚七數。人死後,魂魄附於骨上,到第七日遇天煞地衝,因肉體死亡,魂魄受激,故而離骨而行,此時魂魄仍有意識,並知曉自己肉體已經死亡,因魂魄在有意識的情況下首次受天煞地衝之激,感受之極,故而有尋覓被保護的意願,故而有「頭七返魂」一說,亦有「頭七後下葬」一說。
頭七回魂夜民間禁忌
頭七,即從逝者去世當天開始計算,第七天,就被稱為頭七,依次類推,共有七個七七祭日。回魂夜的時間,是頭七當天的子時至亥時。
頭七回魂夜五大需知事項(一):頭七回魂夜,是逝者故去後,第一次返陽看望自己的六親眷屬,七七祭日內正是逝者中陰期,亡人陽間意識還沒有徹底斷除,土話一點解釋,就是七七祭日內的逝者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還稱不上所謂的鬼。所以,這頭七回魂夜的第一個注意事項,就是逝者的家屬在這天,一定要緬懷先人,萬不可為了家庭瑣事,口舌紛爭矛盾,讓逝者傷心遺憾,留戀紅塵,不肯離去。
頭七回魂夜五大需知事項(二):頭七當天的子時,會有牛頭馬面,大小二鬼,四位陰差鬼兵,護送逝者的魂魄,返還陽間家中。頭七當天子時從窗戶、煙囪等地入宅;當天亥時,由房門走出。家中後人,頭七當天可以再家中擺放貢品,貢品當中要禁忌牛肉、馬肉和狗肉,葷素搭配,越豐盛越好,以此來犒勞答謝四位鬼差,不讓其難為打壓逝者。同時,貢品中也可以擺放先人生前喜好的食物,受用上路。
頭七回魂夜五大需知事項(三):同時在頭七的當天子時,還要在孝房家門口擺放一碗清水和一碗五穀糧,擺放清水的意思是讓先人洗去塵埃,消免災難,安心上路;擺放五穀糧的意思是,避免煞氣,防治犯呼,闢邪驅黴。這一碗清水和一碗五穀糧,在次日清晨,清水直接灑在門口即可,五穀糧於當天扔於長流水處即可。頭七當晚亥時撤下的貢品,連同燒紙銀票等各路拜金,與十字路口焚化即可,禁食。
頭七回魂夜五大需知事項(四):在薩滿仙門中,先人頭七這天是不允許去墳地祭祀的,原因是各家家廟祖先神這天會正式將逝者的陰宅磁場記錄在案,蒞臨巡查,同時,也是呼氣煞神抓找替身之時,所以,頭七這天冒然去墳地祭祀,一則會讓家廟神及逝者,貪戀紅塵,死等祭祀,壓運活人,二則容易衝撞呼氣煞神,造成犯呼。頭七這天,如果在家中不方便擺供的後人,也應該在當晚燒紙祭祀,祭祀先人。
頭七回魂夜五大需知事項(五):在頭七回魂夜這天,家中若有月子人及四眼人,均應迴避,以免衝撞逝者及各路陰兵。對於那些突然意外辭世的逝者,多會在頭七這天,給自己的親人報夢說事,家人眷屬若是夢到,或是在家中看到,萬不要驚恐,靜心定神詢問逝者,幫其妥善辦理好未完之事,讓其放心西去,光明大道,瑤池之路。過了頭七之後,先人就要登上望鄉台,開始黃泉路之路,一去永不歸。
什麼是做七?
做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起源:佛教說根據上述記載和其他若干資料,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範圍,走向世俗化。
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這種由佛教「生緣說」催生的做七習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時形成,自然應視作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