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7/4 腦洞一週商業大事】#腦洞商業時事 #6月⠀
⠀
❶ Gogobar 酒類外送服務⠀
⠀
▍來人,送一瓶約翰走路到我家⠀
⠀
雖然最近因疫情的關係,平常和朋友把酒言歡的機會應該已經消失,不過雖然不能和朋友一起出外喝酒,自己在家喝、視訊跟朋友一起喝也是挺有意思的體驗。加上疫情升溫下...
【6/28-7/4 腦洞一週商業大事】#腦洞商業時事 #6月⠀
⠀
❶ Gogobar 酒類外送服務⠀
⠀
▍來人,送一瓶約翰走路到我家⠀
⠀
雖然最近因疫情的關係,平常和朋友把酒言歡的機會應該已經消失,不過雖然不能和朋友一起出外喝酒,自己在家喝、視訊跟朋友一起喝也是挺有意思的體驗。加上疫情升溫下,大家不敢出門的心理,也讓酒類外送業者Gogobar 5月營業額較去年同期成長75%。⠀
⠀
酒類販售一直以來都只能在實體通路購買,電商平台上往往因無法有效驗證購買者年齡、法令問題而有諸多限制。以台灣來講,雖然在2016年開放網路訂購,超商取貨,但是也因各種團體的抗議無疾而終。⠀
⠀
而台灣品牌Gogobar看準了這點,利用「外送」的方式,讓消費者在平台下訂,並且到府審核購買者的年令,沒問題後再將酒品教顧客手上。而國內外也有許多類似酒類外送平台,根據分析公司 Earnest Research 的研究,外送平台在2020年酒類的銷售額成長了超過3倍。 ⠀
⠀
Uber Eats 也在今年年初已11億美金收購酒類外送公司Drizly,美國外送龍頭Doordash也和Square合作外送酒類。Gogobar 的執行長吳志彥也表示,因發現了懶人、席歡獨處喝酒、在家喝酒的趨勢,以及為了轉型酒類只能在實體通路銷售的狀況,希望可以複製大陸成功的模式到台灣。⠀
⠀
在這個外送市場兵家必爭之力,能送什麼已經不是重點,如何送、還有怎麼增加顧客的黏著度、逐漸建立起強大的護城河,是新創企業在外送市場利基的重要因素!⠀
⠀
❷ 東歐飛行車完成半小時巡航⠀
⠀
▍ 特務電影情節終將實現?⠀
⠀
不知道各位腦粉最近有沒有在關注電影消息?隨著確診數下滑,以利編私心最期待的就是等解封的那天進戲院體驗自由的美好(這邊也呼籲大家千萬不要在此時鬆懈,這幾天看到朋友分享住家附近景點出現人潮,看到就忍不住想開罵)。說到期待的電影,肯定有許多人會想到最近廣告打很兇的玩命關頭9,裡面的車輛特技誇張到甚至還有裝上噴射引擎的飛天車。只不過當以利編還在嘲笑其近乎科幻片的劇情時,世界的另一端有公司卻把這個概念化為現實。⠀
⠀
在上周一(28日)來自斯洛伐克的新創公司Klein Vision完成一項創舉,成功駕駛旗下最新一代的飛天車AirCar從城市Nitra飛到首都Bratislava,全程耗時35分鐘,並且在降落後順利「變形」回車輛狀態在首度街道上行駛。根據公司訊息指出AirCar在過去試飛時能夠達到約25000公尺的高空,最快時速也來到約190公里。雖然此次並非AirCar的首航,但這樣的成就第一次公諸於世仍然非同小可,更讓人驚訝的是消息竟出自大多數人不太熟悉的東歐國家。⠀
⠀
Klein Vision這間公司是由執行長Stefan Klein以及共同創辦人Anton Zajac在2017年創立,在此之前Stefan也曾設計過多款不同的飛天汽車,甚至早在1989年就曾經設計過類似的概念飛行器。而對於未來公司的產品方向,公司也表示希望可以讓目前的型號有更有益的續航力與速度,並且正在研發水陸兩用車,逐漸往陸海空全面征服的遠大目標前進。⠀
⠀
當然傳統大廠也不會讓Klein Vision專美於前。像是Uber跟現代汽車就曾對外表示過本身對飛天計程車的相關計畫,Volkswagen與Toyota等車廠近年來也紛紛投資類似新創公司,在法規技術發展前搶先布局,甚至因此衍生出所謂eVTOL產業(中文應該可以翻成電動汽車起降產業吧)。希望以利編有生之年能親自搭上甚至購買飛天車,一圓飛向天際的夢想。⠀
⠀
❸ Netflix 榜單的神秘演算法⠀
⠀
Netflix 在去年2 月推出的新功能,讓觀眾可以看到「每天」 Netflix 上最受歡迎的內容。例如最近在台灣 Netflix 上榜上有名的「機智醫生生活」,看到一些好劇在排行版的前面可能不足為奇,但一路滑下來總有些片子可能會讓人摸不著頭緒,真的有那麼多人在看嗎? 6/30 日 CNN刊出一篇採訪報導,試圖去探究 Netflix 榜單的排序準則。⠀
⠀
Netflix 的收看數據一直是個謎團。( 個人覺得推薦片單也是,總是推薦我看一些不感興趣的片???)自從 Netflix 成為主流的觀影平台之一後,衡量一個影視成功或者受歡迎與否的標準,不再侷限於傳統收視率或者票房等公開數據,也因此變得更難以評估統一每個作品到底在市場成功與否(?)⠀
⠀
根據 Netflix 官方表示,除了「榮登本日排行榜前十名」這個榜單是單純以實際觀看次數加總的客觀統計結果外,其他介面上的排序清單都會依照不同的會員而有不同演算法的加乘結果呈現。但經常引起熱議的還是非Netflix 的現正熱播清單莫屬,常常在各大廣告中都能看到,有時候上面會出現一些「眾所皆知」的爛片,而引發網友們群起吐嘲,其實眾所皆知和爛片兩個字詞的結合本身滿有喜感的,那些所謂的爛片包含的是爛到讓人忍不住想看的爛片。⠀
計程車廣告法規 在 台灣民眾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路上計程車隊百百款,但你知道嗎?依照《計程車客運服務業申請核准經營辦法》第16條規定,一輛計程車只能加入一家車隊,這也讓計程車司機要求鬆綁限制的聲浪高漲。
立委賴香伶和台灣民眾黨立法院黨團今天舉辦「計程車鬆綁車隊平台限制」公聽會,邀請計程車團體代表、交通部與專家學者發表意見,邱臣遠委員、蔡壁如委員也到場關心,一起和大家面對面溝通、尋求解決問題之道。
-
➤贊成方:計程車司機抱怨吃不飽 9成贊成加入多車隊
台灣計程車駕駛人權益促進會周立瑋理事長提到,91.6%計程車司機支持計程車隊加入一家以上的車隊,目前加入多車隊的司機比例已經有三成以上,顯示台灣已有司機加入多平台的現象;計程車司機代表們認為,駕駛和車隊關係只是承攬關係,現行法規不合時宜,甚至剝奪駕駛員的工作權,應該給予司機選擇權,增加收入。
國防大學運籌管理學系王中允教授點出計程車司機加入多個車隊的優點,可增加消費者叫車資訊的來源、增加計程車司機接案的機會及可能收入、增加計程車市場的動能,同時能減少空車率並降低成立車隊的門檻。
-
➤ 反對方:多車隊出事易推諉 把餅做大才能解決司機收入問題
車隊業者表示,車隊是司機最堅強的後盾,也提供乘客安心的保障,計程車司機吃不飽的問題並非在車隊平台限制,而是要讓計程車總量管制減少,並增加搭乘計程車人數,如果開放多車隊平台,司機在某個平台遭客訴停權,仍能使用其他平台載客,無法保障消費者權益。
交通部路政司科長朱大慶指出,車隊業者負擔品質、消費爭議等責任,主管機關可以督導車隊來提升品質。反對鬆綁方認為,一旦鬆綁法規,讓計程車司機可加入多個車隊,可能會影響司機收入、降低車隊品牌忠誠度,影響未來的行車糾紛和保險理賠責任及標示車身廣告收入如何分配等問題。
-
我們認為交通部應該了解計程車業主流與非主流的意見,在共好的前提下提出解方,如果要朝「鬆綁車隊平台限制」的方向走,也要提出各種方案供大家討論。
交通部也當場承諾兩週內安排討論一車隊多平台方案;系統商的責任則會請交通部研議方案,至於修法,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對話溝通,用更多配套來處理。
#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
#台灣民眾黨立院黨團
---
全台灣最挺民眾的Youtube頻道,歡迎訂閱「民眾之聲」Youtube頻道!
https://bit.ly/36udSKP
計程車廣告法規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數位治理不可擋 來組臺灣公民數位黨】
上週三(12/11)我受到護台胖犬 劉仕傑的邀請,擔任「新經濟與新政治--2020 翻轉台灣創新未來」的與談人,和眾多大咖們一同探討台灣以2040 為目標,應該發展之數位經濟與數位治理之政策方向。
1. AI大事,不可忽視
我認為AI的立法不僅是國家想要進行管理的宣示,更是國家議題設定( #agendasetting )的態度與決心,美國總統Trump今年簽署了「AI領先行政命令」(Maintaining American Leadership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國家高度的上位政策,帶領整個產業與技術向前邁進,告訴眾人美國要用AI繼續領先世界下個十年,不會在 #中美貿易戰 底下,面對中國發展AI的龐大壓力而屈服。
我在這個會期也提出了「 #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 」,主要參考美國的立法所訂定,我們可以看出臺灣的狀態,就是用30年前立的法追趕現在的科技,譬如計程車法規跟 #uber 的衝突、傳統外送規範對 #foodpanda 和 #ubereat 的束手無策,這種狀態已經到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
而我認為AI法律除了資料使用、道德開發這種科技面的功能外,社會面的功能亦是不可忽視,我們要避免勞工不會因為AI的普及運用而有工作流失、社會貧富差距擴大的情形,而新加坡已經用 #skillup 的政策,協助會被AI取代的勞工進行能力升級、轉型,也許未來可以嘗試對機器人課稅,納入減緩科技發展對勞動力衝擊的專節,預防未來工作機會跟求職者的供需失衡,這是十年遠見、百年大計。
2. 數位經濟在前進,數位政策沒跟進,數位黨帶臺灣前行?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競爭力就是法律的競爭力,但是我們的法律還停留在30年前的狀態,跟現代的產業難以嵌合,如何讓法規跟上、甚至面對網路極權?法國提出了 #數位稅 ( #GAFA Act),目的是讓政府監管治理大型跨國網路巨擘,如 #Facebook、 #Google 、 #Amazon ,抽他們的跨境稅,而這只是其中一項,更重要的是 #資料落地 (data localization),個資保護 GDPR等等概念。
另外我們要努力的一個地方,是 #數位足跡 有沒有辦法被認定為財產?我們使用的網站、逛過的網拍,都會透過演算法丟廣告過來,但這樣的「數位足跡」不在我們民法規範的權利裡面,無法保護。
而 #無人車 也是一樣,矽谷有一批卡車司機,他們會因為自動駕駛(#automation)失去每天南北往返的工作,在這波分享科技成長果實的浪潮中,他們是被犧牲的那群。
最後我必須說,檯面上的總統候選人,沒有一個把數位轉型、數位經濟、數位主權列為政策,但我們下一代出生就要面對這個對於數位感到裡所當然的世界,譬如 #YouTuber 如何理解自己會被課稅?怎麼計算稅金?這方面的立法不能再等,這方面的國會議員不可或缺。台灣沒有專屬於數位的部會、組織、預算,所以每個部會都在做一樣的事情,農委會、客委會都提自己的數位預算、做自己的數位推廣,這種疊床架屋反而會成為嚴重的浪費,我也開個玩笑,想要救國救民,未來就來組 #台灣公民數位黨 (Taiwan Citizen Digital Party,簡稱 #TCDP ),果然引起全場歡呼。
3. 無條件基本收入是解決貧富差距的良方嗎?
另外有一位就讀大學的聽眾,詢問到我對於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Andrew Yang for President 2020 #楊安澤 政策 #無條件基本收入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簡稱 #UBI )的看法,雖然我上週才參加他在臺灣支持者 #YangGang 的募款餐會,但還是要客觀講,對於這種新穎的社會政策,臺灣目前很難有認真的討論,所以還是要回歸解決貧富差距、階級不流動等社會問題的方法,我認為UBI 是一種工具而非結果,真正要解決的是因應科技帶來的就業衝擊和工作流失,這個政策牽涉的層面太廣泛,還是必須耐心等待,仔細衡量發展狀況。
#TaiwanCitizenDigitalParty
#數位是一種態度
計程車廣告法規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被「卡神」腐蝕的正向價值
陳林生/廣告編輯文案(高雄市)
「卡神」楊蕙如在去年燕子颱風期間指示下線蔡福明等人在社群媒體發文帶風向,被依侮辱公務員與公署罪起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看著「卡神」又上了媒體頭版新聞,心中頗有感慨!
十多年前一位初入社會的新鮮人,找到銀行信用卡回饋紅利的漏洞,頻頻刷卡購物,再將購得商品上網路拍賣,從中賺取回饋紅利與網路拍賣之間差價。銀行萬萬沒有想到,一個促銷的商業設計,會讓有心人找到活動設計漏洞,造成不公平交易。當銀行與那位年輕人協商和解時,社會輿論全面倒向年輕人,稱之為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並給那位年輕人「卡神」封號。
再回想起大約數年前另一則新聞,三位高三女學生看到一位有些失能在等候公車的長者,褲管上沾了些糞便,三位女同學掏出身上的衛生紙,耐心替老人清理排泄物,並集資三人全部的零用錢,召喚計程車送老人回家。
多年前受邀參加南部某學校家長座談會,講授有關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演講中請在座的家長,就上述兩則案例,希望自己的子女是那一位,我問是「卡神」嗎?全場鴉雀無聲;是那三位高中女學生嗎?學生家長回以熱烈的掌聲。當時站在演講台上,心中無比的澎湃,感覺整個演講廳充滿著正能量。
多年來「卡神」不斷挑戰各種法規的漏洞,也挑戰人性善良面,以謀取個人利益,其行徑充斥著爭議性。就教育的觀點而言,「卡神」旋風與學校品德教育是格格不入的,也嚴重腐蝕社會正向的價值觀。
「卡神」只是個小人物,但社會一時偏失的價值觀,將她推上足以影響社會的浪頭。如今旋風漸漸消失,就讓正能量崛起,帶領整個社會向上提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