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解放戰爭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解放戰爭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解放戰爭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解放戰爭產品中有9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9萬的網紅看中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逐步解密的歷史檔案中,人們驚奇的發現:抗日戰爭結束後的所謂「解放戰爭」,官方的言論違背了歷史史實,實際上,導致國民黨政權垮臺的真正原因是…… #看史海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21/09/16/983297.html?utm_source=f...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正義終究沒有缺席 太原戰役指揮官王靖國將軍入祀忠烈祠 太原保衛戰,是國共內戰中最慘烈的一役。根據中國大陸2009年所攝製的紀錄片《決戰太原》報導,太原之役,是其所謂「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攻堅之戰。 山西太原在國軍死守了六個多月,直到彈盡援絕...

解放戰爭 在 Gi Gi Wong王老太愛吃愛旅行Samsung手機隨手拍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04:29:36

#紅日 將革命進行到底💪敵人是不會自行消滅的.無論是中國的反動派,或是美國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勢力,都不會自行退出歷史舞台。 . #原圖直出 #將革命進行到底 #毛主席语录#語錄 ..將手機 調到相機手動的"專業"檔 然後冷暖明暗都可以手調👌) . . . 只有徹底地消滅了中國反動派,驅逐了美國帝...

解放戰爭 在 Winny 旅遊作家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11 10:04:03

📍Pyongyang. North Korea 🇰🇵 ⁣ ⁣ 人家說戰爭的贏家重寫人類的歷史🖋️ 在平壤我們參觀了「祖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館」🏛️ ⁣ ⁣ 裡頭的解說員所說的歷史好像跟我們一般認知的有點不太一樣😅 ⁣ ⁣ 不過 York 看到他只在紀錄片上看過的坦克車、飛機等很是興奮😆 ⁣ ⁣ 還順勢...

解放戰爭 在 Beginneros|每日分享冷知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11:58:41

【#社會運動指南︱靈活、主動、高流動性的游擊戰】 伏擊、突襲、毀壞、發動小型戰爭等,都是游擊戰的常用技巧。由於這些做法在應付機動性較低的傳統組織時效用較大,故往往令規模較大武裝組織難以應付。#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北越擊敗美軍 等,都是遊擊戰的一些成功例子。那究竟甚麼是「打遊擊」? . #游擊戰 ...

  • 解放戰爭 在 看中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16:15:39
    有 6 人按讚

    在逐步解密的歷史檔案中,人們驚奇的發現:抗日戰爭結束後的所謂「解放戰爭」,官方的言論違背了歷史史實,實際上,導致國民黨政權垮臺的真正原因是……
    #看史海

    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21/09/16/983297.html?utm_source=facebookpost&utm_medium=kzgfacebookpost&utm_campaign=monfacebookpost

  • 解放戰爭 在 上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6 17:00:34
    有 6 人按讚

    【#評論】對阿富汗的塔利班來說,他們也有恨,異民族壓迫到家了,這場「民族解放戰爭」非打不可;之後美軍扶植了一個親美政權,對於不服從的塔利班來說,他們的反抗又混有「革命戰爭」的成份。

    看更多評論:https://is.gd/7cGMSI

    #阿富汗 #美國 #戰爭

  • 解放戰爭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2 20:00:26
    有 249 人按讚

    #試論馬陵之戰中孫臏的軍事指揮藝術
    孫臏是繼孫武之後中國歷史上又一位偉大的軍事家。他一生歷盡艱難坎坷,但卻身殘志堅,史稱「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的人生歷程極富傳奇色彩,他的精神品質極具誘人的魅力,他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孫臏兵法》的思想博大精深。發生在西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齊國與魏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重要戰爭,是戰國中期著名的一次戰役,歷來被稱作克敵制勝的光輝戰例而載入史冊。孫臏作為這次戰役的主要指揮者,具體運用和實施《孫臏兵法》主要的軍事思想,集中反映出孫臏超群的智慧和軍事才能,充分體現了孫臏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我現在就這一戰役的情況結合我和一些同事的想法試論一下孫臏的軍事指揮藝術:

    一、以計為首謀在全域

      西元前342年,魏惠王為懲罰不聽話的韓國,命龐涓率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當時齊國有兩種意見:鄒忌主張不救,田忌主張早救。而孫臏則認為:在魏、韓雙方軍隊還未疲勞的時候就也兵參戰,無疑是代替韓國去承受魏軍的打擊,而且也是被動地受了韓國的支配。魏國此次出兵的目的在於試圖一舉滅亡韓國,謀求中原的霸權,韓國在生死存亡之際必定求救於齊國,只要暗地裏深深結好於韓國,晚一點發兵救韓國再攻擊疲憊的魏軍,可以獲大利又而得到尊名,韓國仗有齊國相援,全國上下必定拼死抵抗,結果韓國五戰都失敗,韓國沒有辦法了不能看著自己亡國,又向齊國求救,此時齊威王才命田忌、田嬰、田盼為將,以孫臏為軍師前去救韓國。孫臏乘魏國內部空虛,採用「批亢搗虛」、「疾走大樑」、「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等戰術方針,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孫臏在馬陵設伏,妙在先度其行,料定龐涓在暮時進入陵。國為不謀全域者,不足謀一時。
      遠謀方有深韜略。孫臏在這次戰役中,正是表現出了一位軍事家具備的戰略頭腦,能夠統攬全域,不計一時得失,才取得了光輝的勝利。如果不能全域在胸,就無法把握戰局朝有利於我的方向發展。兵書中有一句「善除患者,理於未生;善勝敵者,勝於無形」。勝於無形的高深謀略,對於戰爭的勝負是至關重要的。

      二、假裝不敵,利益誘敵

      在馬陵之戰中,孫臏是如何戰勝強大的魏軍呢?孫臏在這裏提出了驕敵的策略。孫臏利用三晉之兵的方法引誘魏軍窮追不捨。第一天挖掘了十萬人造飯的軍灶,第二天減少為五萬人用的軍灶,第三天再減少為兩萬人用的軍灶,龐涓尾追齊軍三日,錯誤的認定齊軍膽怯畏戰,剛入魏境三天就逃走了一大半的逃兵,於是丟下步兵,只率輕銳騎兵車騎兼程窮追,被設伏聚殲,導致失敗。
      《六韜發啟》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雄鷹惡鷂之類的凶禽準備向獵物發起攻擊,先收縮翅膀盤旋低飛;兇猛的野獸準備捕食時,先抿着耳朵把身子貼俯在地上不動;聰明的人準備進行大的動作,常常表現出一副愚笨無為的樣子。孫臏指揮的馬陵之戰就是很好地體現了「能而示之不能」的戰術思想。還有一個這們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名將伍子胥的朋友要離,個子又瘦又小,卻是個無敵的擊劍高手。他在和別人比劍時,總是先取守勢,待對方發起攻擊時,眼看那劍鋒快挨着他的身子時,才輕輕一躍,非常靈巧的避開敵人的劍鋒,然後突然進攻,刺中對手(現在看來就是叫防守反擊)。伍子胥向他請教取勝的訣竅,要離說:「我臨敵先示之發不能,以驕其志;我再示之發可乘之利,以貪其心。待其急切出擊而空其守,我則乘虛而突然進攻。」從擊劍到用兵,有條共同的道理;想要戰勝別人,必得先示之以不能勝人,使人心驕志懈而自己則積極準備,伺機乘隙而攻之。
      一般來說,兩軍對壘,好漢都是想逞英豪,能而示之不能,常在造成敵人輕視自己的同時,也會使自己隊伍裏的人看不起。為將者如果只是圖一時虛榮,便很難成此大謀(就像我們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初期時一樣假作潰敗引敵人上鉤,再集中優勢兵力殲之一樣)。

      三、直搗黃龍,攻其必救

      當時,魏國攻打韓國之時,精銳主力都是韓國打仗,而魏國本身內部空虛。孫臏不直接去解韓國之圍,而是率兵攻打內部空虛的魏國,這實在是高明之舉。因為不去救韓國而去攻打魏國,是以強擊弱,容易取勝。等到魏軍疲勞、力量削弱,再去設伏聚殲。但是,擊虛並不是進攻無關緊要的地方,而是攻擊既虛弱而又是要害的地方,直搗大樑突襲魏國國都,那是因為只有大樑才是魏國最緊要的地方,魏軍不得不回救。在進攻戰中,如果主動進攻敵軍的主力,形式上固然是主動的,但把選擇戰場的主動權交給對方,其結果,不是碰到了釘子,就是陷入圈套之中。如果採取攻其必救的策略,讓敵人主動來尋我決戰,表面是被動了,但選擇戰場的權力就操在自己的手中了。齊魏馬陵之戰,孫臏靈活的運用了「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謀略,從而創造了輝煌戰例。自此,這種避實擊虛、敵進我進的「攻其必救」的打法就成了歷代軍事家轉換戰場局勢的常用之策。
    「攻其必救」。運用之妙就在於掌握好一個「必」字,處理「攻」與「救」的矛盾關係,特別是在具體戰役戰鬥指揮上,作戰目的和用兵手段常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指揮員尤其是要胸懷全域,隨機應變。

      四、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出其不意的作戰方略,就是自己的行動要搶在敵人的前面。在馬陵之戰中,孫臏採用了「直搗大樑」的作戰方針,這也是這次戰爭中最驚人的一個舉動。但是,直搗大樑並不是齊軍的真實意圖,而是以奇示正,使自己的奇讓敵人看成是正兵,虛晃一槍,形似攻心,以期調動龐涓,迫其就範,擊其惰歸。事態的發展恰如孫臏所謀,直搗大樑這一大膽、果斷、精彩、出其不意的行動,使整個戰局立時出現了急轉之下的變化。魏惠王慌亂不堪,不得不急令龐涓回師;龐涓怒不可遏,既捨不得放棄韓國,又不能不回救大樑。孫臏因勢利導,減灶誘敵,馬陵設伏,全殲魏軍,創造了一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光輝戰例。
      在馬陵之戰中,魏軍由鄭(現在的河南新鄭)從西向東回救大樑,距離比齊軍近。齊軍從東向西直趨大樑,只能調動魏軍回大樑以解韓國之危,沒有截擊魏軍的可能性。而且魏惠王已經調動十萬之師迎敵,準備在齊軍立足未穩之際,以其「武卒」之優勢痛擊齊軍。在這種情況之下,齊軍要想戰勝魏軍是沒有什麼條件的。孫臏善於因勢利導,用退軍減灶的手段,製造齊軍怯戰、逃兵過半、不堪一擊的假象,促成了龐涓殲滅齊軍的必勝之心,又一次調動了龐涓,使之丟下重裝步兵,只率輕裝騎兵兼程追趕。因為只帶輕銳,便將魏軍的優勢變成了劣勢;因為兼程式急追,不但將魏軍變成了疲勞之師,又為齊軍在馬陵設伏、以逸待勞、發動突然襲擊的大好機會。這就註定了龐涓失敗的命運。太子申後軍繼至,在龐涓覆滅、軍心大亂、沒有指揮的情況下,也就相繼被齊軍所殲了。孫臏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退軍減灶設伏的戰法,是孫臏用兵的精髓,也是進攻作戰發起階段謀略運用的要旨和戰術選擇的總則。古今中外的戰爭史表明,在敵人失去戒備或料想不到的時間、地點突然實施襲擊,能在軍事上和心理上取得巨大的效果,並使對方在慌亂中分蘖節和出錯誤的判斷,制定錯誤的計畫,採取錯誤的行動,以致慘遭失敗。
      總括來講,戰略上攻其不備,是在於迫使敵人實行錯誤的計畫和方針,採取錯誤的戰略行動,以保證首次打擊成功的效果。其做法多是通過政治軍事欺騙,包括歪曲事實真相,迷惑敵人的情報,使對方在思想上陷入混亂而無法採取正確的作戰行動。戰術上的攻其不備,常指戰場上採取大膽而堅決的機動,巧妙的利用天時、地利、人和和空間,以創意的戰術使用現有的兵力、兵器,抓住戰機,乘敵之隙。在這裏,戰術手段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大凡新的第一次使用的東西敵人是難以料到的。那些在戰場上創造奇跡的英雄,不是新的手段的創造者,就是創新的方式使用某種手段的第一人。孫臏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
    #知史 #中國歷史 #孫臏 #龐涓 #馬陵之戰

  • 解放戰爭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4-15 20:21:12

    正義終究沒有缺席 太原戰役指揮官王靖國將軍入祀忠烈祠

    太原保衛戰,是國共內戰中最慘烈的一役。根據中國大陸2009年所攝製的紀錄片《決戰太原》報導,太原之役,是其所謂「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攻堅之戰。

    山西太原在國軍死守了六個多月,直到彈盡援絕,於 1949年4月24日城破淪陷,守城最高軍事指揮官第十兵團司令兼太原守備司令王靖國將軍被俘,兩年後病死於中共獄中。半世紀多來,此一悲壯、忠烈之事蹟,無形中已被湮滅。

    然而,正義雖然遲到,終究沒有缺席,事隔七十餘年,今天(三月二十六日)上午八時三十分,陸軍司令陳寶餘上將主持了王靖國將軍入祀國民革命忠烈祠的儀式,算是政府正式還了王將軍一個公道。
    參加此一入祀儀式的王氏家屬,包括王將軍的哲嗣王壽來、王福來與他們的家人,此外,還有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秘書長廖旭東少將、副秘書長鍾傳濤少將,以及山西同鄉代表徐寶壽等鄉賢多人到場觀禮。軍方莊嚴肅穆的入祀儀式結束後,王將軍的後人隨即在武烈士祠舉行了家祭。

    入祀案申情人王壽來(前文化部文資局長)百感交集地對外表示,在1949年國共內戰的最後階段,徐蚌會戰結束不久,被三十多萬共軍團團圍困的太原城,岌岌可危。他同父異母的姐姐被共軍派遣入城勸降,王將軍對女兒說:「妳革妳的命,我盡我的忠」,由此亦可見出其奮戰不屈的決心。

    王壽來固然很感謝現今政府肯定他父親英烈的事蹟,最終能讓其入祀忠烈祠,但此一作為來得太遲,他高齡的母親及長姐皆已謝世,她們生前若能親眼見到這一幕,必然很感安慰,而不至於抱憾以終。

    去年八月底王壽來在臺北「華山光點電影館」發表了他個人贊助,由台北市前文化局長謝小韞監製,黃玉珊、陳堯興兩位導演聯合執導的紀錄片《故人故居故事,一代名將王靖國》,彰顯了王將軍當年率領軍民死守太原的英烈事蹟,也還原了國共內戰中最慘烈一役的歷史真相。

    D82C3BA0-C560-426C-B94D-DC67F461405C.jpg

    當時,應邀出席此一特殊題材紀錄片發表會的眾多來賓,包括電影界、藝文界、教育界、新聞界的朋友,他們在觀看此片時無不為之動容,甚至不禁熱淚盈眶。前國安會秘書長胡為真先生觀後致詞說:「所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我們應把自己所知道的真實歷史還原出來,讓國人知道我們的先人是如何用其生命捍衛這個國家。」

    這部抱持「不容青史盡成灰」信念所攝製的紀錄片,引起相關政府關部門及人士的重視,對王靖國將軍得以入祀忠烈祠,顯然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凡此各方種種的努力,王壽來說他都看在眼裡,感激於心。

  • 解放戰爭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8-29 18:10:04

    黃玉珊導演表示,在執導這部紀錄片過程中,從走訪陽明山閻錫山故居,再前往山西太原王公館、閻錫山故居(河邊民俗博物館),從空間進入歷史、人物和故事,極具意義,從倡議到開拍、後製、審片、殺青,費時三年,始終是抱持「不信真理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的信念,追求真實,試圖回溯一段值得人們記憶的歷史。

    該片紀錄片的推手前文化部文資局局長、王靖國將軍之子王壽來表示,《故人故居故事,一代名將王靖國》是講述在離亂時代,一個軍人家庭的辛酸故事。拍此紀錄片的目的及核心意義有4點,第一「追溯國民政府在二戰後政局動盪之際,由行政院長閻錫山播遷來台的一段往事」;第二「呈現閻錫山先生和王靖國將軍的特殊淵源」;第三「彰顯王將軍率領軍民死守太原的英烈事蹟」;第四「還原國共內戰中最慘烈一役的歷史真相」。

    根據中國2009年紀錄片《決戰太原》中的報導,太原之役是其所謂「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攻堅之戰。山西太原在國軍死守6個多月後,於1949年4月24日城破淪陷,守城最高軍事指揮官第十兵團司令兼太原守備司令王靖國將軍被俘,2年後病死於中共獄中。半世紀多來,此一悲壯、忠烈之事蹟,無形中已被湮滅。王壽來今(29)天出席發表會現身說法,道出他為尋根,退休後回山西走訪父親的故居,甚至尋找到其父的出生地五台縣新河村。

  • 解放戰爭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10-07 08:00:00

    黃埔軍校,是中國軍事家的搖籃,國民革命的聖地。它與美國的西點軍校、英國的皇家軍事學院、俄國伏龍芝軍事學院被稱為世界四大著名軍校。 中國自辛亥革命以來,歷經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漫長的革命戰爭中,黃埔軍校畢業生的學員走著兩條不同的道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位元帥中有五位出自黃埔軍校,他們是葉劍英、聶榮臻、陳毅、徐向前和林彪。有人說,中國現代戰爭是黃埔軍校師生自己打自己。這結論是簡單了一些,但從戰爭雙方共產黨和國民黨的主要將領看,也有一定的道理。這些歷史事實使軍校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因此,吸引了不少各界人士來此參觀與研究。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政府幫助下創辦的一所新型的軍事政治學校。1924 年6 月16 日舉行開學典禮,孫中山在開學演講中提出“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作為辦校宗旨。軍校有三位最高的領導人:校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軍校在長洲島共辦了 7 期,1930 年遷往南京,後又遷往成都和臺灣。
    紀念館是兩層洋房式中西結合的建築,原為清朝末年的海關樓,牆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故居”字樣。1952 年維修時,把木樓梯從西側改到室內。樓內陳列的《小樓昨日》、《孫梅軼史》和照片以及其它陳列物,可以比較詳細地瞭解到軍校昔日的風采,還有孫中山和他的日本友人梅屋莊吉的故事。孫總理紀念碑建於1928 年,1930 年落成。碑的造型可以說是獨具匠心,構思非常巧妙的。它遠看猶如一個巨大的“文”字聳立天穹。孫中山名文,碑上的“文”字則暗含了孫文的意思。碑座正面刻有“親愛精誠”,“親愛精誠”是軍校的校訓。 大家請看碑座:底下7 級,上層5 級,中間隔有較長的平級將其截然分開,這7 級代表軍校在此地辦了7 期,而5 級則代表軍校師生共參加了五次戰役,且全部獲勝。 請抬頭望這座銅像。 宛如他生前站在講臺上講述“三民主義”的原理。銅像是孫中山先生生前的好友、日本友人梅屋莊吉贈送的。他委託雕刻家牧田祥哉塑造。最後由於經費困難,只鑄成四尊,一尊放在這裡,其餘三尊則放在廣州中山大學、南京中山陵和澳門孫中山紀念館。四尊銅像都是一模一樣的,均高3.9 米,重約1 噸。 請看碑身四周:正面刻有“孫總理紀念碑”六個隸體大字,是胡漢民的筆跡。東面刻著“和平、奮鬥、救中國”。碑身背面刻的總理像贊,它是孫中山革命一 生的寫照,也是師生繼承孫中山遺志的誓言。西面刻的是總理訓詞。1927 年國民黨定都南京後,“總理訓詞”便成為中華民國國歌。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