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解憂雜貨店討論議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解憂雜貨店討論議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解憂雜貨店討論議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解憂雜貨店討論議題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銀色快手(Silverquick),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只能說活在這個時代真的好幸福。 總算能夠輕鬆說出我這二十年在做的事,原來我不只是個書店老闆和文字工作者,原來我一直逃避去辦公室上班,那些辦公室以外的工作全部都是在磨鍊和培養我的斜槓能力。原來我不是魯蛇啊,辦公室以外我還有大好前程。 而斜槓,就是活在變動快速的數位時代 你唯一能夠...

解憂雜貨店討論議題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13:27:40

不是別人的人生比你的好,而是你一下子忘了自己的有多好。 Other's lives aren't better, you just forgot how good your own life is. 七日之癢 (The Heartbreak Kid),2007 讀者來信,節錄如下: 水ㄤ水某...

解憂雜貨店討論議題 在 寫小說的人,光風。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10:54:44

⠀ 【書櫃上的書】#日本東野圭吾系列 ⠀ 生與死,就像光譜的兩端,顏色漸層著,沒有絕對分野。生,是一種過程,死,也是。我們都在其中游移。 ⠀ 《人魚沉睡的家》出版於2015年,作者為日本推理寫作出生的東野圭吾,這是他第八十六號作品輯。東野圭吾大學就讀理工科系,在小說裡融入科學或科技元素,對他來說必非...

解憂雜貨店討論議題 在 Lynn.W ❣️ 柴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6-01 07:25:16

說來慚愧,久仰東野圭吾的大名 但這是頭一次購入並閱讀他的作品 但這一部,跟他有名的推理系列不太一樣 因為沒有讀過他其他的作品 沒有辦法跟他原本擅長的推理小說做比較 大家應該或多或少聽過他作品,像是解憂雜貨店、嫌疑犯X的獻身、白夜行⋯等 日本翻譯作品我讀得並不多,知道的作家也很少 知道宮部美幸(沒看過...

  • 解憂雜貨店討論議題 在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6-22 07:20:59
    有 36 人按讚


    我只能說活在這個時代真的好幸福。
    總算能夠輕鬆說出我這二十年在做的事,原來我不只是個書店老闆和文字工作者,原來我一直逃避去辦公室上班,那些辦公室以外的工作全部都是在磨鍊和培養我的斜槓能力。原來我不是魯蛇啊,辦公室以外我還有大好前程。
     
     
    而斜槓,就是活在變動快速的數位時代
    你唯一能夠生存下去不被淘汰的能力。
      
     
    理解了這點,我的書店照開,再也沒有經營上的壓力,而我的斜槓技能也到達一個程度,可以火力全開的發展我自己的個人事業,創造品牌力,打造自己的優勢,開始做各種媒合、跨界、經驗分享和教學,並且用創意來開發文創商品,於是誕生了「選書師」桌遊,還成功打進誠品書店,成為他們創業三十週年的選物。
     
     
    我喜歡做的事,總是與文化息息相關,如何發揮創意,讓一個想法、一個靈感,變成一項行動、一間店、一個商品、一種文化、一次展覽,甚至是一種職業、一個景點、一份難忘的回憶、一個未來的願景,我的書店地圖也因著這些想法和行動,不斷擴增它的版圖,直至它進入你的內心世界為止。
      
     
    人與書的邂逅,人與人的交流,書與人的連結。
    我相信這一切都是美好的開始。

    開一間書店我學到的事 文 / 銀色快手
    初發表於 生鮮時書 專欄 
     
    以為開書店是件浪漫的書,所以才選擇出來創業。
    每次來採訪的記者或編輯,或是陌生的客人,新認識的朋友,想知道銀快開書店的起心動念為何?
     
     
    我都會打破他們美好的想像,告訴他們我是迫不得已才開書店的,原因之一,我買的書太多房間放不下,我的解決方案不是把書賣給二手書店,而是直接開一間書店來處理我的藏書,結果我買的書愈來愈多,不僅幫自己買書,也幫客人買書,最後變成了一位選書師。
      
     
    原因之二,我是因為在職涯上無從選擇才開書店的,因為我無法處理職場上的人際關係,進辦公室工作對我來講是很有壓力的,我甚至因此得了憂鬱症,而且有段時間很害怕人群,害怕與人接觸,最後我被炒魷魚,工作沒了,也不想再找必須待在辦公室裡的工作,我領了五個月的失業救濟金,但我沒有領第六個月,因為我已經厭倦去面試。
      
     
    我有二條路可以走,一條路是放棄辦公室裡的工作,選擇去零售業或服務業工作,可是我頂著大學畢業的學歷,要去服務業找工作,例如門市或超商,大賣場,百貨公司,每次面試都碰壁,他們比較想找有這方面工作經驗的人,我的資歷上看不出有服務業的經驗,所以第一時間會被刷掉,而且我當時看起來就是個吃不了苦接近三十歲的魯蛇,大學畢業了不起,求職的時候還不是照樣被歧視,你們大學生啊,做不了服務業的啦,做不到一個星期就會自動閃人,你們根本就不懂如何應付客人,還是回去坐辦公室吧。
     
     
    所以一直到我選擇做書店這一行,我才真正踏入零售業和服務業,知道什麼是看人臉色,以及要怎樣面對形形色色生長環境背景不同想法百百種的客人,在不熟悉的情況下,還要學習如何跟對方介紹書籍,進行表達和溝通,開一間書店要學的事真的好多,瑣碎的事也好多,經常沒有時間坐下來好好看一本書,這份工作真的一點也不浪漫。
      
     
    大家看我寫書店故事,覺得當一個書店老闆真好,每天都有故事可以說,事實上,如果你的營收很差,書賣不出去,客人都不來,業績掛蛋,店租繳不出來,想做的事沒一樣完成,自己也領不到像樣的薪水,你就不會覺得開書店是件浪漫的事,你可能會改口,既然開書店賺不了錢,那麼開書店一定是開興趣的,每個開書店的老闆都好有勇氣喔。
      
     
    但我覺得開書店的人真正擁有的是被討厭的勇氣,不光是我自己開書店的時候,常被不懂的客人數落,近五年來看到新的書店開幕後,也經常被各種客人數落或攻擊,質疑或唱衰,尤其是好為人師的客人,沒開過書店也要跟你耳提面命的指點迷津,彷彿開書店的人都是迷途的羔羊,你應該要跟他們說回頭是岸,不要把生命浪費在無用的地方,以你的學歷和能力,應該要去做更賺錢的事。
      
     
    還有一種客人可能是想扮演記者,他會鉅細靡遺的問你開書店前後的每一個細節,甚至連你的身家背景,心理狀態都要統統問過一遍,他才覺得滿足,可是他沒有要開書店啊,感覺好像在做心理輔導,還是創業諮詢,他也沒有要報導在任何媒體和刊物上啊,所以他到底問這麼多要做什麼?
     
     
    其實他只是找個地方打發時間,自己沒做過的事覺得好奇,如果老闆有空,他就會一直問,殊不知老闆自己也有要忙的事,也不是開店等著客人進來聊天,很多老闆都有陪聊的經驗,更厲害的是,有些常客完全不會消費,但就是想抓著你聊天,好吧,看了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大家或多或少有些感觸,書店或者某些空間,就像解憂雜貨店,會給予人們安慰或指引的地方,這倒也沒什麼,只是在親切接待客人和被客人干擾之間,我們在努力取得一個平衡。
      
     
    開一間書店最初我是為了職涯上的選擇,以及解決自己的藏書病,有一個空間可以放我自己暫時不看的藏書,並且有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可以持續買書無上限,老婆不會碎碎念的真正法寶就是我擁有了一間書店,至少我看完的書也可以賣掉,暫時賣不掉也可以擺著不用進資源回收,好處實在很多。
      
     
    萬萬沒想到的是,我以為書店是為了糊口而存在,為了能持續做下去而不至於厭煩,或厭惡自己,我必須找個理由說服自己,於是開書店變成傳遞價值的一個平台,為了文化傳播,人際交流,為了交換資訊,結交同好,推動一些理念,討論公共議題,發掘非主流的價值,這些純粹交易行為以外的想法和行動,就變成了開書店的附加價值,我開始重新思考,開書店的意義為何,我才能說服自己這是我願意投注時間和心力的事業,它不只是一間賣書的店,它還販售人生和夢想。
      
     
    從事書店這一行,從網拍(虛擬書店、網路書店)到實體書店,我從2007年做到現在,快要滿十二個年頭,我體會到的是,從只關注自己的喜好和興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去管其他人怎麼想,到我從知識之井跳脫出來,認真去看待每一個愛書買書愛閱讀的客人內心的想法和期待,我逐漸發現做書店這件事,我學會的不是賣一本書給客人,而是從客人身上發掘新的需求。
      
     
    每位曾經接觸過的客人,或聊天,或討論書籍和生活種種,或有煩惱需要我的陪伴和解惑,我把解憂雜貨店轉成了大叔出租,我把舉辦過無數活動的經驗,轉成了課程設計,活動企劃和空間媒合,講師媒合。
      
     
    我把賣一本書要寫的介紹文,變成寫作教學,文案教學,口語表達和故事力課程,我把閱讀變成了一門課,我把挑選書給客人的流程和技巧,定義成新的職業「選書師」。
      
     
    想到了如何把我過去所有的工作經驗和技能,透過故事或演說來表達,讓更多人願意認真去思考,單純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原來真的能賺錢,幸好這部分終於有個容易被理解的名詞,叫做「斜槓青年」。
      
     
    我只能說活在這個時代真的好幸福。
    總算能夠輕鬆說出我這二十年在做的事,原來我不只是個書店老闆和文字工作者,原來我一直逃避去辦公室上班,那些辦公室以外的工作全部都是在磨鍊和培養我的斜槓能力。原來我不是魯蛇啊,辦公室以外我還有大好前程。
     
     
    而斜槓,就是活在變動快速的數位時代
    你唯一能夠生存下去不被淘汰的能力。
      
     
    理解了這點,我的書店照開,再也沒有經營上的壓力,而我的斜槓技能也到達一個程度,可以火力全開的發展我自己的個人事業,創造品牌力,打造自己的優勢,開始做各種媒合、跨界、經驗分享和教學,並且用創意來開發文創商品,於是誕生了「選書師」桌遊,還成功打進誠品書店,成為他們創業三十週年的選物。
     
     
    我喜歡做的事,總是與文化息息相關,如何發揮創意,讓一個想法、一個靈感,變成一項行動、一間店、一個商品、一種文化、一次展覽,甚至是一種職業、一個景點、一份難忘的回憶、一個未來的願景,我的書店地圖也因著這些想法和行動,不斷擴增它的版圖,直至它進入你的內心世界為止。
      
     
    人與書的邂逅,人與人的交流,書與人的連結。
    我相信這一切都是美好的開始。
     
    本文作者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荒野夢二書店主人 現役選書師

    原始出處網址如下
    https://newsveg.tw/blog/11207

    圖片:荒野夢二通信
    攝影者:沒力史翠普
    拍攝地點:東京根津神社參道舊街

  • 解憂雜貨店討論議題 在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 Lessons from Movie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1-04 20:41:00
    有 1,113 人按讚


    不是別人的人生比你的好,而是你一下子忘了自己的有多好。

    Other's lives aren't better, you just forgot how good your own life is.

    七日之癢 (The Heartbreak Kid),2007

    讀者來信,節錄如下:

    水ㄤ水某你們好:一直以來都從你們分享的電影和讀者來信中獲得很多啟發,有時候就像照鏡子一樣,覺得我就是那個發問的人。

    這次我終於忍不住自己來發問了,希望可以聽聽你們的意見。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個對自己還有別人要求都很高的人,所以很多時候常常用很嚴苛的標準去檢視身邊的人,這件事情也反映在愛人上面。我常常會在心中描繪理想對象的樣貌,會希望對方是一個可以和我討論各種議題的人,或是符合我的其他期待。有時候遇到了一些不錯的人,相處起來也都不錯,但只要一個不符合期望的點出現,我的熱情好像就會被迅速澆熄,簡單來說,應該就是因為抱著太多期待,反而無法愛一個人真正的樣子。我心裡清楚,但又不知道要怎樣去愛一個人,有時候我總會想,是不是因為我太愛自己了呢?

    另外一點是,我非常容易沒有自信,雖然對身邊的人而言,我有高學歷,但我卻常常覺得自己大學四年後獲得的好像只是一張缺乏實際能力的文憑。可能因為身邊的人都太有才華了,相較之下,我要不是沒有那方面的才能,不然就是我的才華根本比不上別人。這讓我覺得很失望,雖然我也告訴自己要一直努力去培養自己的專長,但在這個過程裡還是常常很懷疑和挫折,不斷問自己,要是這件事早就有一堆人做得到了,你達成這個目標後又能得到甚麼?以後會找的到工作嗎?害怕被拋棄、害怕沒人喜歡這樣的我、害怕沒有能力。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已經不知道被我翻過幾次了,道理我也深深記得,就是無法實踐這些道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推薦甚麼影片,或許可以提供我看待自己的另一種角度呢? 謝謝!

    p.s 謝謝你們一直以來的分享,讓我覺得你們很像解憂雜貨店裡的老爺爺,謝謝你們這麼溫暖的存在!

    我們推薦的電影是『七日之癢』(The Heartbreak Kid)。

    <點擊連結可看全文>

    當你接受自己了
    才有能力健康地去愛下一個人💪💪

    #特約專欄推文
    #幫我開統編

    圖片來源:《七日之癢》劇照

  • 解憂雜貨店討論議題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12-23 19:29:31
    有 15 人按讚


    《#人魚沉睡的家》學會跟親愛的人道別 (8.2/10)
     
    痞客邦 #有雷 原文:https://loory.pixnet.net/blog/post/268281880
     
    《人魚沉睡的家》是一部日本懸疑劇情電影,由堤幸彥執導,篠原涼子、西島秀俊、坂口健太郎主演,故事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同名小說,講述原本養育一對兒女的播磨夫婦,因為丈夫和昌外遇而處於分居狀態,某個夏天,兩人到小學辦理孩子入學手續時,突然接到女兒瑞穗在泳池溺水的消息,由於錯過黃金救援時間,瑞穗大腦因缺氧過久受到損傷,已經陷入腦死的狀態,儘管醫生都說瑞穗已經不可能復原,但母親薰子依然抱持一線希望,把身體狀態逐漸穩定的瑞穗帶回家自行照顧,故事也就此開始。
     
    雖然東野圭吾小說個人讀得並不多,但幾部改編電影看下來,已經慢慢能摸清,還記得曾經聽過有人對東野圭吾作品下了一段評語:「真正引人入勝的從來就不是詭計,而是人性。」儘管有著多元豐富的故事背景,但不論是近期「加賀恭一郎」的本格推理、奇幻時空穿越《解憂雜貨店》,或者結合科學和超自然《拉普拉斯的魔女》,全部都與人性脫離不了關係,有的帶有人們溫暖的心情,有的則是出自於別無選擇的無奈。
     
    而這次《人魚沉睡的家》打著東野圭吾「最禁忌」作品招牌,雖然故事懸疑成分較低,不過其中的議題思辨更為強烈。電影從一位男孩的視角開始,推開播磨家的大門,煦煦陽光灑落在庭院裡花草與玩具,屋簷下坐著一位睡夢中的女孩,然而看似充滿和諧溫暖的故事調性,卻透過一個極為沉重的「生死」命題,處處挑戰人們的道德界線。
     
    《人魚沉睡的家》的情感是非常強烈的,導演先讓觀眾看到瑞穗是多麼可愛,是多麼體貼善解人意,之後一次性把她們全數摧毀。這是一個家庭面對成員離開的過程,瑞穗溺水開始,播磨家的美滿生活瞬間破碎,但在悲痛中勉強接受這個殘酷現實的時候,因為瑞穗手的神經反射動作,又再給他們能夠重回幸福的一線希望。儘管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瑞穗已經不需要仰賴插管呼吸,更能透過機器發出的訊號來刺激神經做出一些簡單的動作,但依舊無法改變她大腦存在的永久性傷害。
     
    我相信只要是個人,都無法輕易接受自己珍愛之人死亡的事實,《人魚沉睡的家》所觸及的正是我們心中最脆弱、最不願提起的那一塊。因此看著瑞穗「自主呼吸」,還有隨著時間逐漸成長的身體,都成為播磨家逃避瑞穗已經不會再回來的最好藉口。然而這終究只是個緩衝之計,時間一長許多問題便開始顯現,不管是附近鄰居的閒言閒語、同學異樣眼光導致弟弟的社交障礙,甚至是表妹心中從事發以來深藏的愧疚感,皆在探討我們生活中的科技是否有個使用底線?
     
    這不禁讓我想到前陣子中國科學家透過基因編輯技術,「人工」製造出一對免疫愛滋的雙胞胎,因此被學界批判就好像是開啟潘朵拉盒子,造成將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雖然《人魚沉睡的家》只是單純為了瑞穗的身體健康,看起來並沒有那麼嚴重,但前後兩者對於科技的濫用其實非常類似,如同基因編輯這次免疫愛滋,下次是否就換長得高、頭腦比較聰明?播磨家今天能用程式控制瑞穗的動作,待日後技術成熟是不是就能完全模擬所有日常行為,那這時眼前的女孩還是我們在片頭看到的那個瑞穗嗎?
     
    當然這就已經遠遠超過《人魚沉睡的家》故事,變成「賽博龐克」電影所要討論的範圍,不過我想表達的是,如同和昌父親所說:「人都是自私的,我們會發展永續,是為了讓自己能繼續存活。」薰子因為對於親人的愛,過度利用科技來維持生命的行為,最終是否已經不再是希望她能夠回來?變成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人魚沉睡的家》觀點的改變在於爸爸送禮物時,瑞穗因為機器控制而露出微笑,促使觀眾開始思考播磨家所作所為可能造成的後果。
     
    這正是片中最大的衝突點,一場生日派對使得先前累積的所有問題一次爆發,引導出從電影前段就不斷被提及「一個人怎樣才算是死亡」的辯證,究竟腦死的患者算不算真的死亡?薰子如果拿刀子刺進瑞穗的身體,殺死一位因為腦死而被定義為「死亡」的人,是否構成殺人的條件?同樣,摘取腦死之人的器官來捐贈,是救人還是殺人?甚至連判定腦死的醫生,又有什麼資格來決定一個人的生死?這些問題大概永遠都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看完電影之後,我一直思考著片名《人魚沉睡的家》之中的含意,最後得出幾個瑞穗與人魚之間的關聯,沉睡中的瑞穗有著與旁人無異的外貌,平時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但她始終只能坐在椅子上,到外頭也無法受到正常的眼光看待,就像一條沒有雙腿的人魚,美麗卻又如此神秘地無法親近。
     
    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的人魚公主,雖然放棄歌聲化身為人,但依舊得不到她所嚮往的愛情,更無法對王子痛下殺手而化為海裡泡沫,不過最終她卻感覺到自己的靈魂獲得昇華,到達她原本無法迄及的境界,這不就跟《人魚沉睡的家》的最終結論相同?瑞穗沒有離開,只是以另一種形式存在,她的心臟還在這個世界某處跳動,片中不斷探討人死亡是在「腦死」或「心臟停止」的那一刻,但片尾瑞穗墓碑上所刻的忌日,卻是在薰子夢見瑞穗起身與她道別、接受寶貝女兒不會再回來的那一天。這不禁讓我想到《可可夜總會》的主旨:「一個人真正的死亡,是徹底被這個世界所遺忘。」或許這樣思考,死亡便不會那麼讓人畏懼,我們也才能以祝福的心跟自己珍愛的人道別。
     
    整體而言,或許電影沒到十分完美,片中存在幾個剪輯轉場,還有坂口和女友感情有點讓故事失焦的明顯缺陷,不過《人魚沉睡的家》講述的議題多元且深刻,從我們最能感同身受的家庭情感出發,並以醫學、科技、法律來包裝「死亡」這個無解難題,依舊足以觸動人心。儘管進戲院前已經大概了解故事類型,並對其中幾個議題有所準備,但仍完全無法抵擋電影極為成功的情緒渲染,從開場十分鐘到片尾字幕升起,全程爆哭到不成人形,這種親情果然是我最大的罩門阿。
     
    GaragePlay 車庫娛樂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