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解嚴後的台灣藝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解嚴後的台灣藝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解嚴後的台灣藝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解嚴後的台灣藝術產品中有16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30年前,與30年後,他們怎麼打橋牌?】 《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倘若當作一部虛構的政治戲劇,挺好看,劇情緊湊有趣,可以一口氣看完10集。 只是啊,劇情畫面和排場陣仗「有點虛弱」,畢竟有關我們熟悉的台灣總統府、機要、政局和媒體等,即使在90年代,場面仍寒酸了點。 (知道啦,多少跟困窘製作...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

解嚴後的台灣藝術 在 蔡旺詮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5:49:39

陳文成逝世40周年音樂會在台南,市議員蔡旺詮與林易瑩為民主發聲 —————-///————————————- 〈內容:〉 陳文成博士逝世40周年紀念音樂會將於8月29日舉行,由台南市議員蔡旺詮與林易瑩擔任協辦單位並招開記者會,探討台灣民主之外,也邀請愛樂視障合唱團現場表演音樂會曲目,希望藉由音樂來...

解嚴後的台灣藝術 在 默默_看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28 03:03:25

【裝幀列傳:迎向書籍設計的狂飆年代】 ◎ 李志銘 #書摘 書籍裝幀與人們對書的熱愛往往是密不可分的。 但凡愛書戀書之人大抵深信,每本書裡都住著靈魂,其印刷紙張與裝幀工藝就像是魔法般,一頁頁翻開,反覆摩挲、耽溺於一種極其私密的觸感和溫度,微聞那印刷油墨深深地嵌進紙張纖維的氣味,彷彿便可聽見它們在耳...

解嚴後的台灣藝術 在 羽櫻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17 11:38:43

20210410 記、2021TIFA 王景生✕魏海敏✕陳界仁✕張照堂《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 — 燈光漸暗、舞台布幕緩緩拉開,樂聲響起。開場與閉幕皆由國家交響樂團的演奏呈現,為這齣戲營造了莊重、典雅的氛圍。 《千年舞臺,我卻沒怎麼活過》由京劇大師魏海敏擔綱主角,緩緩道來她的生命故事,戲名則是...

  • 解嚴後的台灣藝術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05:23:36
    有 205 人按讚

    【30年前,與30年後,他們怎麼打橋牌?】
     
    《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倘若當作一部虛構的政治戲劇,挺好看,劇情緊湊有趣,可以一口氣看完10集。
     
    只是啊,劇情畫面和排場陣仗「有點虛弱」,畢竟有關我們熟悉的台灣總統府、機要、政局和媒體等,即使在90年代,場面仍寒酸了點。
     
    (知道啦,多少跟困窘製作經費有關)
     
    可是呢,90年代初,不是只有政治招待所,那是台灣經濟蓬勃發展狀態,酒店林立,大家都在KTV唱《愛拚才會贏》、《吻別》、《酒後的心聲》,《七匹狼》、《夢醒時分》,《向前走》也是90前後時代的歌曲。
     
    雖有些台商前進貧困的中國賺大錢,那也是台灣瘋狂哈日時代喔,當時最熱的日劇是《東京愛情故事》。
     
    《國際橋牌社》這部政治1990-1994年台灣政治的戲,確實很用心隱射了史實人物,也很用心揉合虛構;經過30年後,2021年的今日來對照歷史,真不好意思,我會忍不住笑出來。
     
    隱射郝伯伯的長青部長:「我們是中華民國最後一道屏障。」
     
    噗,笑翻,想到他年老後回去對岸「朝拜」,一面笑,又一面不忍唏噓。
     
    哎喲,蔣偉文演隱射趙少康的政治人物,會不會太斯文太帥了?一點殺氣都沒有,我本來以為蔣偉文是演陳履安呢。😅
     
    而隱射人物陳水扁的陳木寬,會「常去」阿才……不,《阿偉的店》喝酒,我也大笑出聲,他那麼嚴肅、沒生活品質的人。
     
    《阿才的店》,是1992年後才開;一開始這種氣味類型的店,首先是《攤》之類,剛解嚴,集合了很多黨外人士,以媒體記者為主,包括一些電影圈和藝術家,一面聽台語歌,一面喝酒說幹話。
     
    另外,阿扁的超人與各種cosplay都是他當選第一任市長後才開始,並非選前造勢喔。
     
    😁
     
    《春天的花蕊》,是一首很棒的好歌,也是1994年選舉歌曲,充滿快樂希望的一首歌,一改民進黨過去悲情形象。
     
    #
     
    好啦,認真說感言───
     
    《國際橋牌社第一季》這部戲劇除了隱射李登輝的黎總統和許多政治人物,劇中重點角色充滿太多外省籍出身的人物,卻缺少當年在野黨或支持在野黨本省籍平凡人物的真實情緒(都太表面),可惜了。
     
    #施明德這麼戲劇性的角色竟然不見了 😆
     
    我,是不會拿預算充沛的美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來和此劇比較……即使,本劇政治權謀的場景、表現都「直白」了點——
     
    我覺得《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劇情是好看的,對,也不用快轉;第二季第一集,也很有趣,正期待著。
     
    政治不正確嗎?
    我個人是不覺得。
     
    可是,半虛構半史實,
    這題材,註定敏感。
     
    #真心建議不要再找政治人物與名嘴客串某人
    #除非他或她演自己
     
    因為政治人物與名嘴都善變,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他或她,將變成怎樣,有的看了就想轉台。🤬
     
    就算想描述台灣的政治故事,也請讓戲劇歸戲劇吧,其它部分,觀眾會自行體會。
     
    #第一季看到某些人物我個人是有火氣的🤬🤬🤬
    #劇組拍攝時也不知道未來局勢吧
    #何必冒這種險
    #吃力又不討好
     
    我自己亂講啦,要拍出台灣的《House of Cards》,很困難;究竟要有多少史實和虛構?比例如何拿捏?
     
    若不是拍紀錄片,還不如就當作一個有趣的政治戲劇題材,反正政治人物名字都改了,也有一堆虛構混合人物,那就是戲劇,只要好看就好。
     
    搞不好可加上一點韓劇《請回答》系列的生活感情,更有大眾共鳴。
     
    歌曲很重要,也買點版權吧,熱切渴望台灣戲劇發展的人,應該都會支持,這也是重要的共鳴。
     

     
    最後說一下:
     
    當我支持這部戲劇並購買這部戲劇的前半小時……突然想看某部外國片,發現我購買的friday影音竟未到期,然後,我就一口氣看完《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好看,但是,哈哈。
     
    😆
     
    #期待第二季
    #也期待台劇多元化
    #韓國光州事件都不知拍了多少戲劇版本了
     
    嗯,再說一次。
     
    請不要再找政治人物和政治名嘴客串有的沒的。需要收視率或新聞,要嘛,就找宋仲基或玉澤演或三上悠亞。
     
    至少,他媽的也打一次橋牌吧。
     
    😇

    #國際橋牌社

  • 解嚴後的台灣藝術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4 00:03:18
    有 1,367 人按讚

    【黑箱、腐敗、中正廟:中國黨不想讓你知道的史實】
    文:李雨蓁 Lí Ú-chin

    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於9/8公布中正紀年堂轉型方案,規畫「#反省威權歷史公園」為主軸,改造、移除園內威權象徵,包括移除蔣介石銅像,並改造堂體功能及外觀,同時破除園區整體崇拜軸線。此方案是搜集被蔣政權屠殺的受難者團體與專家等多元意見後,考慮兼顧轉型正義與銘記歷史刻痕,並將空間還給人民。對此,中國黨如喪考妣,暴跳如雷,例如主席參選人朱立倫表示,要反過來打倒文化台獨,更質問要不要拆中山高。


    其實,如何去除獨裁威權,高雄在14年前早就示範過一次。


    大家都知道,文化中心原本叫做「中正文化中心」,在1970年代,和權力中心相隔甚遠的高雄政壇,為了表忠諂媚老蔣,把壽山改名萬壽山,愛河改名仁愛河,不久後的1974年,也計畫在林德官舊棒球場的土地上,興建「中正堂暨中正圖書館」,說是要「獻給蔣公九十歲誕辰的獻禮」。但蔣介石當時身體已如風中殘燭,隔年就一命嗚呼。


    市府原本還想改名「中正紀念堂」或「中正紀念館」來「緬懷 領袖」,結果好笑的是被中國黨中央政府打槍,理由是不能和中央的中正紀念堂混淆。1979年搭上十二大建設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政策,擴大規模,成為「中正文化中心」,也因此,成為在圖書館、表演廳中央立有一神龕狀空間,立有巨大坐姿銅像的特異文化建築。


    2002年,謝長廷市長任內推動多處公園改造地景工程,將原本圍繞文化中心的圍牆拆除,擴大人行步道成為「市民藝術大道」,原本支撐欄杆之間的石鼓經過重新設計,搭配當季藝文活動不定期更換圓形燈片,這項工程獲得好評,也沒有太多爭議。又過了不久,在2007年,陳菊市長決定讓「文化去政治化」,移除蔣介石銅像,並將「中正」去掉,改成單純的「文化中心」。這次就踩到中國黨痛腳,引起藍營劇烈反彈,但風波並未持續多久。從2002-2007這段時間內的「文化中心空間解嚴」,讓園區回歸文化用途,也增加了市民活動空間。


    然而,在高雄中正文化中心成功去政治化以後,台北中正紀念堂也計畫拆除圍牆,增加開放性,卻造成劇烈反彈,甚至當時北市府趕緊把僅有二十多年歷史的中正紀念堂列為古蹟。後續每次討論到去除「中正」,將空間還給人民,重新客觀看待歷史的提議,都引發中國黨陣營破口大罵。


    但若我們回歸歷史,中正紀念堂的興建本身,就是一項充滿問題,涉及欺騙人民、浪費預算、黑箱作業的可疑決策:


    ■經費來源欺騙人民,不斷追加天價預算
    蔣介石死後,行政院經治喪委員會會議決議,決定在臺北市擇地興建「中正紀念堂」。當時治喪委員會召集人俞國華公開宣佈:各界捐獻的中正紀念堂籌建款項達新台幣一億四千八百多萬元,此外還有人捐獻水泥、玻璃等建材,因此,第一期建築「可以不必動用政府的經費。」(聯合報,1976-7-10)然而,該年10月,建築經費就變成5億元(含兩廳院),到完成時,經費已經膨脹到本體11.8億,其中8.8億由政府預算支應。後續兩廳院因工程延後,預算更增加到74億。中正紀念堂預算草率決定,不斷膨脹,可以說是黑箱作業,其中好大喜功、奢靡腐敗的程度,令人難以想像。


    ■佔用市政發展用地,排擠各項重大建設
    11.8億的預算,聽起來好像不多?但在1976年中正紀念堂動工時,台灣國民所得僅1053美元,2021年預計已達33310美元(以上均主計處數據)。而當時興建一整個港口(台中港)50億,整座國際機場(桃園)100億;現在建一個貨櫃中心(高雄洲際二期)1125億,一個航廈(桃園三航)1000億。換算中正紀念堂造價,約今日300億。在當時台灣進行多項建設時,也算一筆相當大的開銷。

    另外中正紀念堂預定地,原本在1974年台北市府規劃為「第二商業中心」,包含18~50層高的辦公大樓和24~30層高的旅館和公寓多棟、四棟百貨公司、文化中心、世貿中心、綠地等空間,投資額150億台幣,相當於信義計畫區+兩廳院的機能。卻因為中正紀念堂而全部推翻,因而台北市府重做都市計畫,把都心改到信義計畫區,也推延了開發的時程。為了個人崇拜,大筆消耗國家預算,打亂都市計畫,讓市政延宕數年,這些成本從來沒人去追究。


    ■競圖黑箱作業,圖利特定廠商
    1976年,中正紀念堂舉行國際競圖時,曾要求作品須具「創造新穎設計」、「獨特風格」、「應用現代建築工程技術」、「經濟實用」,結果卻是參選作品中唯一不具現代風格,還提了兩個案子的楊卓成作品得標。當時,籌建小組號稱聘請國內外專家進行評審,但奪得第一名的建築師陳邁(宗邁建築師事務所)表示:評審雖然喜歡他們的案子,但在會議上無法做成正式決定、要讓蔣宋美齡從國外返台做最後決定,而蔣宋美齡回來以後連圖也沒看,只丟下一句話:「選中國式的就好。」可以說是黑手介入競圖。

    其實,楊卓成的代表作包括早年的士林官邸、圓山飯店,以及多座蔣介石行宮,更多次與蔣宋兩人當面討論建築設計,是深得蔣家歡心建築師。整體設計完全投蔣家所好,牌樓參考中國明代十三陵,堂體外型則參考中國廣州的中山紀念堂,佈局參考中山陵,但規模更大,就是要「超越國父」。而台階89階象徵蔣介石歲數,格局仿造中國帝王陵寢,建築加上傳統廟宇、墳墓一定會用的「雲紋」,擺明就是蓋「帝廟」而非紀念堂。當時政府放任不具任何公職身份的蔣宋美齡,為個人喜好隨意推翻競圖結果,以法治國家來看,就是一種舞弊、圖利熟識廠商的行為。


    這樣疑點重重的工程,在黨國體制的掩蓋下,居然變成台北的象徵,中國黨的精神堡壘,實在諷刺至極!


    若是回歸正常,就算不追究當初決策者的責任,將城市空間去除威權象徵,並納入蔣介石執政時期政治迫害與屠殺下受難者的記憶,賦予更多元的使用空間,也只是最低限度的剛好而已。在這點上,台北反省歷史的能力,實在遠遜高雄太多。

  • 解嚴後的台灣藝術 在 蔡旺詮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4 17:11:24
    有 45 人按讚

    陳文成逝世40周年音樂會在台南,市議員蔡旺詮與林易瑩為民主發聲

    —————-///————————————-
    〈內容:〉
    陳文成博士逝世40周年紀念音樂會將於8月29日舉行,由台南市議員蔡旺詮與林易瑩擔任協辦單位並招開記者會,探討台灣民主之外,也邀請愛樂視障合唱團現場表演音樂會曲目,希望藉由音樂來傳達陳文成教授的民主精神。

    蔡旺詮在記者會中提到,台灣民主有現在這樣的成果,是眾多前輩先人不斷的犧牲,漫長的旅程一路走來,塑造了台灣的民主奇蹟。眾所皆知,陳文成博士深愛這片土地,秉持知識份子的良知,熱心支持台灣的人權與民主發展。他留學期間,短短三年內拿到碩士與博士學位,是數理奇才也是學界中耀眼的新星,然而卻因支持台灣的民主運動,而殞命於台大校園。
    蔡旺詮表示,早在30年前就與陳文成基金會結下很深的緣分,當時他是東吳大學學生會長,也是串聯13所大學的學生自治聯盟第二屆召集人,他從第一任召集人范雲與副召集人鄭文燦手中接下重任,並擔任聯盟刊物「大學報」的總編輯,第一次專訪就獻給了陳文成基金會,這也是全台灣第一次在大學中公開討論此事件,讓他受到極大的衝擊,也更堅定民主的道路。這份報導也讓大學生們知道,在台灣的民主歷程中,有這樣一位前輩披荊斬棘。
    現場蔡旺詮也展示了30年前的刊物,雖早已泛黃,卻不影響其中蘊含的民主精神。蔡旺詮也提到,愛樂視障合唱團藝術總監黃南海及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執行長張龍僑,兩人與他都是舊識,但都20多年沒聯絡了,音樂會又將他們聯繫到一起,感嘆緣分的奇妙,也極力促成此次的紀念音樂會。除了感謝基金會與合唱團的努力,他也特別感謝楊黃美幸董事長的支持,巧合的是,兩人當年也是同事。這次音樂會選在台南這民主聖地舉辦,意味著傳承與走出歷史框架的意義,民主是爭取來的,然而紀念之餘一定要有所反省與警惕,我們共同的信念就是「阮的愛底這」,讓政治的傷口化為民主歷程的墊腳石,權利是爭取來的,我們緬懷陳教授用生命換我們今日的和平生活,用最虔敬的心,預祝音樂會順利。

    黃南海總監表示,這次他以一種非常光榮且莊嚴的心情來舉行音樂會,也是首次紀念音樂會移師台南。陳教授為民主的犧牲大家有目共睹,他以生命爭取民主,今日大家才得以享受和平的生活。他也預告,音樂會一開始會以三首詩歌撫慰陳教授在天之靈,之後會有一系列的台灣民謠歌曲,有不少出自他本人之手以台語創作,以壓軸曲「千秋之敬」弔唁陳教授,並由83歲的男高音獻唱,最後以祝福曲作為結束,獻給家屬。他也提到,因為疫情影響,所以座位必須有間隔,原本260個名額減半成130名,大家如果想到現場聆聽,一定要把握先機。
    張龍僑執行長表示,首先感謝愛樂合唱團黃博士和王老師主辦這場紀念音樂會,也謝謝台南鄉親的幫忙。陳文成殉難40年了,促轉會在2020年提出調查報告,雖然強調他殺的可能性大於自殺或意外,但仍然無法給家屬和社會大眾一個明確的真相,台灣的轉型正義工程,需要大家繼續的努力。近日美軍撤離阿富汗,引起美國是否會放棄台灣的爭論。我們想說,我們當然希望朋友們能和台灣站在一起,但首先我們自己要有堅持留在台灣的決心。1980年陳文成在國民黨的戒嚴統治下,仍然心繫台灣,念茲在茲的就是要回來台灣為自己的國家頁獻心力。愛鄉愛國,保衛家園,這就是陳文成精神、台灣人的精神。陳文成博士殉難40周年紀念音樂會,邀請大家來參加,發揚民主的精神。我們會繼續努力,讓台灣成為一個民主自由公平正義,新而獨立的國家。最後,有許多朋友今天早上聲援黃春香家的緩拆行動,謝謝你們,你們辛苦了。

    林易瑩也回憶了自己與陳文成基金會的淵源,大學時他參加學運社團,隔年爆發318學運,由於他的學費都是自行打工賺取的,因學運而減少了工時,雖不後悔,但卻面臨學費無以為繼的困境,所幸當時有基金會的「社會關懷獎學金」資助,讓他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她也提到陳教授的名言「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感嘆我們都是成長在麥田裡的小孩,享受著民主的社會。她也強調台灣還有不少人權爭議,如南榕廣場的正名、陳文成紀念碑的修改等,這些都代表台灣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期望大家一起來努力。

    最後蔡旺詮也對今日南鐵拆除事件表示看法,他表示我對聲援緩拆也表示支持,對於鐵路局堅持拆除一事表達沈重的遺憾,如此並無法真正使城市發展向前進步,突顯出了,即便解嚴過了三十多年了,我們離真正民主的道路仍然有一段距離。也希望藉由音樂會的精神傳承,發揚民主精神,使台灣變得更好,需要你我一同來努力。

  • 解嚴後的台灣藝術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6-14 13:48:57

    身為台灣最富盛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吳天章每隔十年就會轉換創作媒介,吳天章深恐自己陷入匠氣,所以每當一種藝術媒介能夠做到最好時,就會想要重新冒險,轉換到另一種陌生的介面,持續探索更多未知、充滿想像空間的領域。
    從80年代涉及政治、歷史批判的油畫,以《四個時代》在藝壇佔有一席之地;90年代創造台客美學平面攝影風格,代表作是《再會吧春秋閣》;2000年進入電腦合成技術為主的數位影像時期,陸續發表名作《千鈞一髮》、《永協同心》、《瞎子摸巷》、《夙夜匪懈》等;2010年吳天章轉換到動態數位影像領域,以一鏡到底、抽格、快速攝影等手法,結合魔術、特技、機關設計,完成錄像藝術作品《心所愛的人》、《難忘的愛人》、《再見春秋閣》。
    吳天章以為,自己的終極關懷是離別,是人的生老病死。20幾歲時,年僅21歲的親妹妹車禍喪生,讓吳天章對死逝有著獨特的感懷,轉而透過作品緬懷嘔歌青春、記憶與生命。
    同時,台灣的母體文化也成為他的創作主題,尤其是喜喪不分的喪葬文化。他將殘缺與完美、死亡與歡樂、腐朽與燦爛,藉由電腦合成技術,重整編修,完成最俗豔絢麗的遺照。他關注死亡與生存之間的臨界點,人是不知生,也未明死,所以其創作是中間美學,也是太平間美學。亦即,他透過作品製造最完美的瞬間,封存時光之縫、生死之界。
    從小生長在基隆的吳天章,童年是透過美軍、水手去認識世界。而基隆是離別的故鄉,港口總是有無數再會的故事。而水手服對他來說,具備心理學的層次,既有天真可愛,也有情色猥褻。他乃借題發揮,完成個人與集體潛意識的拼合。
    鮮少依賴偶發性,吳天章創作成品時,往往經過嚴密的計畫,即便發想的過程是感性的,但在執行時,因為想要達到最高的準確度,所以十分理性。他會畫出草圖,展開複製的前製流程,以及縝密的後製作業。
    在數位攝影,吳天章會將7、80張底片精密地後製為一張完美無缺的平面照片。而錄像藝術的部分,則是講求演員、工作人員、道具機關的絕對配合,反覆的演練,耗時半年的前製工夫,方可完成一鏡到底的數位動態影像作品。

    小檔案
    吳天章,1956 年生於臺灣彰化,現居、創作於臺灣台北。1980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80年代時,吳天章以油畫創作政治、歷史主題,被譽為台灣藝壇「解嚴」的第一人。90年代,以攝影複合媒材為媒介,開啟「台客美學」。2000年轉以電腦修圖及合成技術,透過肢體設計和準確度的要求,以「安排式攝影」進行創作,創造出驚聳有力的影像作品。2010更轉型至「錄像藝術」,以「一鏡到底」的電腦剪輯,呈現詭異的錄像風格。
    吳天章的油畫作品,大多以歷史文本為創作依據,進而反思歷史發展。之後的攝影作品,巧妙地結合台灣歷史、黑色喜劇及豔俗現成物,自創台灣特有的嬉謔悲情風格,因而有著「台客藝術家」的封號。
    重要個展、聯展計有:2017《第八屆MADATAC Fulgor líquido(液視/異視)吳天章個展》,2016《陌路歸真1980-2011》、《別說再見2001-2015》,2015代表台灣參加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出《別說再見-吳天章個展》,2014《喚.魅─吳天章個展》,2013《偽青春顯相館-吳天章個展》,2011《One Piece Room: 吳天章個展-孌》,2008《懾—像》,2007《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展》,2000《近距觀照—台灣當代藝術巡迴展》,1998《內‧外—華人當代新藝術巡迴展》,1997《台灣現代藝術序幕系列 (2)》,1990《四個時代》,1987《傷害症候群》等,展場遍及全球各大城市,如台灣台北與台中、中國北京、美國紐約與舊金山、加拿大溫哥華、義大利威尼斯、澳洲昆士蘭、西班牙馬德里、日本福岡等地。

    相關新聞
    http://bit.ly/2UjgwMl

  • 解嚴後的台灣藝術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6-14 13:22:00

    劉振祥,1963年生於台北,復興商工美術科畢業。1980年代曾於自立報系擔任《台北人》攝影月刊主編、任《自立早報》攝影中心主任。在《自立》的7年間,以鏡頭見證解嚴前後的一次次街頭運動,為台灣的民主轉型留下驚人影像。
    1987年起,開始長期性參與雲門舞集的攝影工作,如《九歌》、《流浪者之歌》、《行草》、《松煙》、《狂草》、《關於島嶼》等。1993年劉振祥離開自立,成立工作室。
    早期,劉振祥是侯孝賢《戀戀風塵》、楊德昌《恐怖份子》的電影劇照師,近年則固定參與鍾孟宏導演或擔任監製的電影劇照拍攝,如《停車》、《第四張畫》、《失魂》、《一路順風》乃至《大佛普拉斯》、《小美》等。
    劉振祥曾獲第33屆吳三連獎藝術獎攝影類,著有《台灣有影》(2000)、《滿嘴的魚刺》(2008)、《前後:雲門影像敘述攝影專集》(2009)、《家庭相簿》(2011)、《大佛.有抑無:劉振祥的「大佛普拉斯」影像紀錄》(2017)等。
    與雲門舞集長期合作至今31年,劉振祥表示,他必須在舞作正式公演的一年前,就提出主要視覺呈現,因此他往往是從抽象的概念去發展海報,譬如《關於島嶼》就是目睹舞者的翻滾綵排,起心動念要他們一起翻滾,拍攝時發現舞者的腳集體懸空,乃將相片倒置,遂有一凌空、擺脫地心引力也如的奇特效果。劉振祥以為這樣的平面影像,更像共同創作。
    從台灣新電影時期就成為劇照師的劉振祥,中斷21年之久,才因為與鍾孟宏在廣告片合作而結緣,再啟電影劇照拍攝。他自言,電影劇照必須跟著劇組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有時要長達1、2個月,耗時又費力,再加上表演藝術的平面拍攝佔據大部分工作時間,乃停止電影劇照拍攝。而與鍾孟宏的合作,相對來說是自由的,他可以自行決定哪一場戲要前往,無須長時間跟拍。
    電影的敘事可以不停地移動、變換場景,但劇照得在單張照片裡說完一整部電影的故事。因此,在片場時,劉振祥總是全神貫注地觀察,以自己的方式再詮釋。對他來說,劇照即是以平面、單張照片的規格,對電影故事進行的重新創造。

    相關新聞
    https://goo.gl/1o68eC

  • 解嚴後的台灣藝術 在 典藏ARTouch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11-25 16:47:11

    ►【典藏藝術網】 https://goo.gl/w6zDMN
    ►【典藏‧今藝術1月號】 https://goo.gl/n1tGMu

    ▲台灣藝術史上第一場正式公開辯論會
    ▲台灣高等教育史上第一場大學校長之間的辯論會
    ▲選舉目的之外,最高政治位階公眾人物的辯論會
    ▲一場必然寫入藝術史、教育史、當代文化史的公開事件

    陳志誠與陳愷璜,不僅當今分別任職於台灣藝術大學與台北藝術大學校長,他們一路以來於台灣藝壇的軌跡與影響力,也有著秀異/雙生的面貌。除了作為年紀相仿的1960世代,解嚴前後,他們是台灣藝專時期美術科上下一屆的青年藝術家,也先後留法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他們也同樣從1990世代起在學院開展影響力,許多青壯世代的藝術團體與社群深受其啟發,諸如:「國家氧」、「後八」、「打開–當代」、「復興漢」等,他們在當代藝術創作領域對空間、群體、地方、文化視點、觀念藝術、文化治理觀點等面向,既同樣的著力甚深,也有相當程度的異質而立之思緒和實踐方法。

    在如今這個不再流行講述宣言、缺乏眾聲喧嘩的藝術生態,日趨社群務實與機構系統的藝壇風氣,面對台灣即將驟變的世代社會結構、文化治理與制度重新盤整的當下,作為兩位藝術大學的標竿者,欣然接受了我們這個第三方策劃邀請的「戰帖」,這不但將會是一場寫下史頁的事件,我們也期待兩位校長從美學觀、高等藝術教育觀點、學院與文化生態的系統策略和理念,佐以七位透過邀請與徵集的提問人設置介入對話,直面陳述而引發藝壇論點的新火花。

    【活動資訊】
    日期|2017.11.25(六)
    時間|14:00-16:50
    地點|台新金控大樓二樓元廳(台北市仁愛路四段118號2樓)
    網站|https://goo.gl/adArLu

    主辦單位|典藏藝術家庭、典藏.今藝術
    特別感謝|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噪咖藝術有限公司、在地實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