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解剖顯微鏡最大倍率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解剖顯微鏡最大倍率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vmp (邪惡系美少女KJ)看板Biotech標題Re: [問題] 解剖顯微鏡的採買時間Tue ...
by vmp
教大家簡單辨別一下自家解剖顯微鏡的好壞~
如果你不想看下面很長那一段文章,
記得,跟別間lab討論你家的解剖顯微鏡好不好時,
要提到,哪一牌哪一型?最大放大倍率?
用這台顯微鏡做什麼工作?工作距離?何種光源?
然後再說個人覺得好不好用。
基本概念:解剖顯微鏡的英文--Stereomicroscope
中文又稱--立體顯微鏡、實體顯微鏡
光路設計--Greenough或Telescope
圖示:http://tinyurl.com/4o5sd
一、放大倍率:目鏡x物鏡xZoom
大家當然都希望越大越好,
但是最大就是最好嗎?
其實如果超過了有效值,也不過是空放大而已,
(不過這個我就不知道怎麼算了,物理強的人能解釋一下嗎?)
Zoom還有分連續式和階段式,現在都以連續式為主流。
二、工作距離:Working Distence(WD)
運用到解剖顯微鏡的實驗經常是要一面觀察一面操作,
工作距離就很重要,
例如解剖mice和rat的工作距離就不同,和挑果蠅egg也不同。
工作距離和放大倍率也有關係,
選用的物鏡倍率越高,工作距離越短。
三、物鏡等級:依據實驗挑選,不同等級的物鏡,對比和景深會有差異,
如果是較小的樣品,可能使用起來的差異性不大,
如果是較厚的樣品,
例如斑馬魚,大家可以試試你家的解剖顯微鏡,
能不能同時把後腦和眼睛,或yolk和心臟看清楚。
四、操作方便:這個....依使用者的喜好啦~非常主觀,但也很重要的一點。
測試方法:大家可以實地到顯微鏡前,動動各個鈕,看順不順手,
再假想正在操作樣品,一面動其他的鈕。
五、光源:一般是分穿透光和反射光。
反射光就是從上方直接照射樣品,利用樣品的反射光作觀察,
例如上面網友提到的KL200,就是20瓦的冷光光源。
穿透光的話,通常還要外加穿透光盒,把光源加在裡面,
或利用反射的方法,讓外面光進到盒內,再反射出來。
用一般冷光光源就可以,只是接法不同而已。
雖然低瓦數的光源比較便宜,但是當需要較亮的亮度時,
這種光源就無法支援,且燈泡壽命短;
而高瓦數的光源可以利用控制器調節喜愛的亮度大小,
且燈泡壽命長。
六、穿透光盒:第四點中提到這個東西,加上這個東西後,
工作距離會變小,
考慮一台顯微鏡好壞時,記得把這項計算進去。
七、看到多少?:就是視野數啦!
規格表上都會寫,依照搭配的目鏡和物鏡不同而不同。
不同的廠牌的顯微鏡也有好壞之分,
以數位相機來說,
大家在比較時,不可能把一台美眉專用機拿來和數位單眼比吧.....XD
同樣的,大家在比顯微鏡時,
請看一下顯微鏡的型號,通常寫在機身正前方或右手邊。
如果不知道自家顯微鏡等級,
可以參考一下原廠網頁:
Zeiss:http://www.zeiss.de/de/micro/home_e.nsf
Laica:http://www.leica-microsystems.com/website/lms.nsf
Olympus:http://microscope.olympus.com/ga/
Nikon:http://www.nikon-instruments.jp/eng/
其中代理商中文網頁做得最詳細的是Leica的代理:
http://www.major.com.tw/p_1.htm
Zeiss的中文網頁是香港翻譯的:
http://www.zeiss.com.hk (簡體字....)
PS1: 傳統使用顯微鏡的觀念是在「看得到、看清楚」
其實這篇文章內容的重點也是放在這個上面,
現在的趨勢則是除了要做到上面兩點之外,
還要能「看到我上次看到的東西」。
所以有了電動顯微鏡的發展。
PS2:本篇文章僅大至描述解剖顯微鏡的「基本」,
關於一些暗視野、光源應用,甚至是螢光解剖,
大家自己去看各廠網頁吧~
---
http://micro.magnet.fsu.edu
這是一個介紹顯微鏡不錯的網頁,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做報告也很方便.....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35.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