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角動量守恆 實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角動量守恆 實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角動量守恆 實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角動量守恆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打鐵趁熱! 送上台大物理系莊學長提供的「物理大餐」Part 2️⃣! ——————————————————————— ⛓ 俐媽英文教室—物理單字篇part 2(古典物理學常用英文詞彙): 🧲 Classical physics 古典物理學 ⭐️ 運動 1. kinematics (n.) 運動學 ...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愛行侶aixinglv,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一次在台灣體驗創意手工,我們竟然在這裡玩到天黑! 這裡,充滿神奇! 這裡,超級有趣!這裡,有我們喜歡的文化創意!如果你來台灣旅遊,推薦你也來這裡看看~ 用心拍好每一部作品,喜歡我們記得訂閱+開啟?小鈴鐺哦! ———————————————————— 歡迎訂閱 以下連結???? ►Faceb...

角動量守恆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05 04:06:35

打鐵趁熱! 送上台大物理系莊學長提供的「物理大餐」Part 2️⃣! ——————————————————————— ⛓ 俐媽英文教室—物理單字篇part 2(古典物理學常用英文詞彙): 🧲 Classical physics 古典物理學 ⭐️ 運動 1. kinematics (n.) 運動學 ...

角動量守恆 在 余海峯 David Yu | Astrophysicist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1-05 15:21:15

第二部分「為何感覺不到地球自轉?非慣性座標系裡的慣性力」 . 未讀第一部分的朋友可以先看:facebook.com/davidyu.phycat/posts/239431704213490 . 感覺不到地球自轉的原因就像感覺不到地球表面彎曲的一樣,人類對比地球實在太渺小。正如必須望向遠方海平線才能看...

角動量守恆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7-16 19:08:32

#promo #科基百科 飛機和手機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嗎? _ 除了都有個「機」字和飛航模式的小 icon 之外,它們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感測器:「陀螺儀」。 _ 手機被翻轉時能感測到位置角度的改變,而飛機在天際翱翔時能確知自己的傾斜俯仰姿態,這得靠陀螺儀。但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_ 當旋轉的陀螺所受...

  • 角動量守恆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25 22:21:25
    有 47 人按讚

    打鐵趁熱!
    送上台大物理系莊學長提供的「物理大餐」Part 2️⃣!
    ———————————————————————
    ⛓ 俐媽英文教室—物理單字篇part 2(古典物理學常用英文詞彙):

    🧲 Classical physics 古典物理學
    ⭐️ 運動
    1. kinematics (n.) 運動學 / dynamics (n.) 動力學
    2. motion (n.) 運動
    (運動學探討: translational (位置轉換)、rotational (轉動)、vibrational (震動) 等)
    3. point particle (n.) 質點
    4. trajectory (n.) 軌跡 (⚠️ -ject: shoot)
    5. vector (n.) 向量 / scalar (n.) 純量
    6. position (n.) 位置 (⚠️ pos: put)
    7. displacement (n.) 位移 / distance (n.) 路徑長
    8. velocity (n.) 速度 / speed (n.) 速率
    9. acceleration (n.) 加速度
    10. jerk (n.) 急跳度
    11. average (a.) 平均的 / instantaneous (a.) 瞬間的 / constant (a.) 固定的
    12. projectile motion (n.) 拋體運動
    13. circular motion (n.) 圓周運動(⚠️ circum: around)
    14. angular velocity (n.) 角速度
    15. angular acceleration (n.) 角加速度
    16. centripetal acceleration (n.)向心加速度

    ⭐️ Newtonian mechanics (classical mechanics) 牛頓力學
    (Newton’s 3 laws)
    17. inertia (n.) 慣性
    18. force (n.) 力
    * friction (n.) 摩擦力 (kinetic + ~ 動摩擦力 / static + ~ 靜摩擦力)
    * tension (n.) 張力 / drag (force) (n.) 阻力 / gravity (n.) 重力
    19. free-body diagram (n.) 力圖分析
    20. equilibrium (n.) 平衡(⚠️ equi: equal)
    * stable 穩定 / unstable 不穩定 / neutral 隨遇 (中性) + ~

    ⭐️ 能量、動量與彈碰
    21. work (n.) 功
    mechanical energy (n.) 力學能
    the principle of the conservation of mechanical energy (n.) 力學能守恆原理
    22. potential energy (n.) 位能 (勢能) / kinetic energy (n.) 動能
    23. conservative force (n.) 保守力
    24. momentum (n.) 動量 (linear + ~ 線動量 / angular + ~ 角動量)
    * the conservation of linear momentum (n.) 線動量守恆
    * the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n.) 角動量守恆
    25. impulse (n.) 衝量
    26. collision (n.) 碰撞
    elastic + ~ 彈性 / inelastic + ~ 非彈性
    27. center of mass (CM) (n.) 質心
    28. rigid body (n.) 剛體

    ⭐️ 重力與場
    29. the principle of superposition (n.) 疊加原理
    30. field (n.) 場 (⚠️ 英模曾經抄過各種「場」大餐,記得複習)
    * gravitational field (n.) 重力場
    * electromagnetic field (n.) 電磁場

    ⭐️ 克卜勒定律 (Keplers’ laws of planetary motion)
    31. orbit (n.) 軌道
    cf. orbital (n.) 軌域 (在高三化學淺談量子力學會講)
    32. focus (n.) 焦點 (pl: foci)
    33. perihelion (n.) 近日點 / aphelion (n.) 遠日點
    cf. perigee (n.) 近地點 / apogee (n.) 遠地點
    34. elliptical (a.) 橢圓的
    35. escape velocity (n.) 脫離速度
    ———————————————————————
    好多字俐媽都懂,
    啊它們到底在講什麼?😂😂
    (果然是門外漢哪⋯⋯)

    感謝莊學長🙏🏼
    .
    #俐媽英文教室
    #俐媽英文教室物理篇
    #歡迎其他領域孩子投稿貢獻
    #傳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台大明明精銳盡出

  • 角動量守恆 在 科教館GO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13 20:21:00
    有 35 人按讚

    ❓生活科學問答❓

    看哆啦A夢卡通時好想要他百寶袋裡的各種法寶🤩
    其中竹蜻蜓一戴上就可以飛好方便~~~

    那以現在的科技有可能做出像哆啦A夢裡面的竹蜻蜓嗎?

    竹蜻蜓飛翔的原理其實跟現代的單旋翼直昇機有點類似,都是利用螺旋槳快速的轉動產生上升的浮力,使物體克服地心引力而飛起來。

    雖然飛行的原理很簡單,但實際上還是沒有辦法製造竹蜻蜓的。因為,直昇機除了在機身有主旋轉翼產生向上的浮力外,在尾端還有另一個副旋轉翼在轉動,以抵消主螺旋槳產生的旋轉角動量,保持機身的穩定,使機身不會打轉、傾覆。

    如果直昇機沒有了副旋轉翼,就會在上昇的過程中,機身與主螺旋槳進行相反方向的旋轉運動,使機艙內的人員昏頭轉向。

    同理,因為竹蜻蜓沒有尾翼槳的構造,所以在我們頭上裝上竹蜻蜓飛翔時,我們本身也會進行快速的旋轉運動來達到角動量守恆,這樣我們不就轉到頭昏眼花了嗎?

    🌟科教館1月主題月🌟
    To Infinity and beyond 飛向宇宙 浩瀚無垠 🦸‍♂
    📍 活動地點: 科教館1F大廳
    ✈ TopGun航空飛行員體驗 ✈
    📅 2021/1/17(日)
    🛫 講師:中華科技大學航空學院航空電子系 荊元武教授
    🛩 Talk Bar:TopGun捍衛戰警
    (10:00-11:00、14:30-15:30)
    🛩 飛行模擬器體驗:
    (11:00-12:00、13:30-14:30)
    ℹ憑本館當日常設展門票或持本館有效賽恩斯會員卡現場排隊體驗。
    ----------------------------------
    ✈ AI無人機飛行體驗活動 ✈
    📅 2021/1/31日(日)
    (10:00-11:00、11:30-12:30、14:00-15:00、15:30-16:30 )
    🛫 講師:臺北城市大學電通系 蔡耀斌教授
    ℹ憑本館當日常設展門票或持本館有效賽恩斯會員卡現場報名體驗。

    資料來源: 臺灣網路科教館
    https://reurl.cc/E27YnA

  • 角動量守恆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04 14:50:41
    有 157 人按讚

    第二部分「為何感覺不到地球自轉?非慣性座標系裡的慣性力」
    .
    未讀第一部分的朋友可以先看:facebook.com/davidyu.phycat/posts/239431704213490
    .
    感覺不到地球自轉的原因就像感覺不到地球表面彎曲的一樣,人類對比地球實在太渺小。正如必須望向遠方海平線才能看見船帆先於船身出現,我們亦必須跨過遙遠的距離才能感受到地球自轉所造成的影響。
    .
    大家有玩過公園裡的遊樂設施「氹氹轉」嗎?它是一個會旋轉的大圓盤,盤上有支架。如果我們捉住支架在地上圍著氹氹轉走,然後跳上去,我們會感覺到一股力將我們推出去。這時放手的話就會被拋出去了,這就是所謂的「離心力」(centrifugal force)。如果各位在香港坐過會上高速公路的小巴,亦可以感受這種刺激的感覺。
    .
    但如果我告訴你,離心力其實並不存在呢?事實上,離心力屬於慣性力(inertial force),又稱為假想力(fictitious force),是在非慣性參考系觀察物理現象的產物。參考系是數學語言,指用來描述物體位置、速度等物理參數的坐標系統。慣性參考系就是互相靜止不動或者以等速移動的坐標系。
    .
    簡單來說,雖然牛頓力學在日常情況下適用於任何參考系,但在非慣性參考系裡使用牛頓力學就會出現慣性力。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圓周運動。站在氹氹轉上的人在進行圓周運動,運動方向有所改變(注意物理學中的速度概念包含速率和方向),因而是個非慣性參考系。而站在地上看著氹氹轉的人則身處一個慣性參考系之中(事實上只是近似慣性參考系,因為地球也在動)。
    .
    因為氹氹轉在旋轉,慣性定律卻說物體在不受外力的情況下只會沿直線前進,在氹氹轉上就必須施力才能跟隨氹氹轉旋轉,一旦放手就會被「拋出去」。然而,氹氹轉旁邊的觀測者只會看見一個因捉不住支架而直線飛出去的人。順帶一提,捉住支架的力當然是真實的力,叫做向心力(centripetal force)。
    .
    現在可以回到地球自轉的問題。會自轉的地球是個非慣性參考系。就像在氹氹轉上一樣,地球上也會感受到離心力。事實上,這個離心力會抵消掉部分重力,使我們在不同緯度感受到不同的體重!用比較精確的物理詞彙,就是重力的一部分提供了給跟隨時球自轉所需的向心力。
    .
    由於赤道與地球自轉軸的垂直距離最遠,自轉速率最快,需要較多部分的重力提供向心力。南北兩極與地球自轉軸的距離則為零,重力無需提供給向心力。因此,站在赤道時的離心力會令體重比站在南北極時減少大約0.35%。
    .
    另一個我想簡單介紹的慣性力叫做科里奧利力(Coriolis force,簡稱科氏力),或者叫做科氏效應(Coriolis effect),描述在地球表面上移動時感受到的慣性力。由於地球並非一個圓盤而是個球體,因此科氏力的方向並不在本地水平面(local horizon)之上,與之有個夾角。把這個力拆開,可以得到兩個方向的分力,分別為與水平面平行的分力(遺憾地,這個分力亦稱為科氏力),和與水平面垂直的、稱為Eötvös效應的分力。
    .
    平行本地水平面的科氏分力會使任何在北半球水平移動的物體向移動方向的右方偏轉(俯視時為順時針方向),同時使任何在南半球水平移動的物體向移動方向的左方偏轉(俯視時為逆時針方向)。這就是颱風形成的原因,因而源自南半球和北半球的颱風會有相反的旋轉方向。Eötvös效應會在除離心力之外進一步改變我們感受到的重力。向東走時,Eötvös效應會進一步加強離心力,抵消更多的重力。反之,向西走時反而會加強了向下的力,就好像加強了重力般。
    .
    [有趣的是,源自北半球的颱風是逆時針方向旋轉的,剛好與科氏效應相反!這是因為颱風的形成過程是三維的,我正在寫一篇文章詳述。]
    .
    日常生活感受不到上述離心力、科氏力和Eötvös效應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人類相對地球的尺寸來說,太過渺小。只有在作長距離移動時,我們才能察覺到這些慣性力。例如,炮彈彈道計算必須考慮地球自轉、飛機飛行感受到科氏力、大規模空氣流動形成颱風等。順帶一提,有都市傳說指科氏效應會導致南北半球馬桶沖水方向相反,這是不正確的。對比地球尺寸,馬桶實在太渺小了,作用在沖廁水上的科氏力比沖廁時水流的隨機擾動細微得多,沖水方向並不會受科氏效應影響。
    .
    歷史上首位直接測量到科氏效應的人是德國化學家懷斯(Ferdinand Reich)。物件自由落下時,由於移動方向為地心,計算指出科氏力會指向東面。在1831年,懷斯從160米高的地方掉下物件,發現物件落下的地點果然向東偏差了2.8厘米。
    .
    那有沒有辦法在不作長距離移動的情況下,證明地球會自轉?答案是肯定的。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用一個簡單實驗證明了地球確實會自轉。他用一條67米長(好吧,這也很長就是了⋯⋯)的線吊著一個28公斤重的鉛球,形成一個很長很重的擺,掛在巴黎先賢寺的天花版上。因慣性定律同樣適用於鐘擺,擺動平面在慣性參考系裡不會改變。擺動平面不變與物理學中的角動量守恆原理有關。但因地球自轉,地球上的人就會觀察到擺動平面隨著時間改變。
    .
    [這個實驗設備稱為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是世上每個科學博物館的必備展品。很多人會在早上很早就到博物館去,就是為了看工作人員開始擺動傅科擺的一刻。]
    .
    現在我們理解到,古希臘時代的差不多兩千年後,懷斯與傅科的實驗終於直接證明了地球會動。我們會在下一節討論太空是否真的是「無重力」。
    .
    【支持我的科普】
    我的科普部落格:https://hfdavidyu.com
    我的科研網頁:https://hfdavidyu.github.io
    .
    我已開設MeWe群組,在MeWe搜尋「余海峯」就能找到:
    https://mewe.com/join/phycat
    .
    追蹤我的FB:https://fb.com/davidyu.phycat
    追蹤我的IG:https://instagram.com/phycat
    訂閱我的YT:https://youtube.com/c/DavidYuHoiFung
    .
    也請支持香港其他科學普及工作者!你的支持,能令科學在中文世界更加普及。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