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觀塘圖書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觀塘圖書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觀塘圖書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觀塘圖書館產品中有10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4萬的網紅舊時香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舊時香港Patreon】維多利亞女王也愛吃!糖薑如何變香港「名物」 全文閱讀:https://www.patreon.com/posts/56334292 相信許多人都吃過糖薑,這種蜜餞零食原來曾是香港蜚聲國際的「招牌產品」,並造就香港工商界領袖余達之的崛起——九龍塘達之路即以他命名。糖薑怎樣...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Eeeep Mor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3 大電訊商 CSL、3香港 同埋 中國移動香港 都喺 2020 年嘅 4 月 1 號 同步推出咗 5G 服務,為香港嘅電訊業揭開新嘅一頁。究竟 5G 有幾快呢?邊個台嘅覆蓋會最好呢?今日就同大家試吓! 喺 4 月 1 號開台之前,我已經準備好 Samsung Galaxy S20 Ultra 5...

觀塘圖書館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07:58:06

公屋樓梯口,可以成為小朋友和老人家的後花園,也可以凝聚社區。 觀塘花園大廈每一條走廊,每一個樓梯口,都由街坊演繹出不一樣的生活現場,儼如反映生活百態的處境劇現場。 有些樓層,街坊們喜歡在走廊上種盆栽;有些樓層,某幾位街坊每逢三、四點便會行出走廊唞涼、打牙骹;也有些樓層,每逢假日就有回來探望長輩的...

觀塘圖書館 在 食好西?理想與現實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14:10:26

🌿觀塘工廈內舊時光園林植物博物館Cafe 風日式定食 #食好西觀塘美食 #食好西cafe推介 🥢請俾個心心支持及follow @eatgoodwesteatbadwest 同撳埋右上角旗仔safe低啦 交流/報料/合作/邀請/餵食/吹水 歡迎: DM / 電郵 🌿有時都幾鍾意去Cafe...

觀塘圖書館 在 麻甩女子祖·美食插畫提案? ??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08:56:08

【台式懷舊風📺花園書房Cafe🌿】 #阿祖食盡觀塘 喵一下上年於中環PMQ閉店,最近搬咗去觀塘工廈樓上!為圖書館 x 花園 x Cafe,店內佈滿不少植物,更有好多懷舊古物:舊電視、HiFi、時鐘、打印機...環境挺闊落,可以隨便遊走拍影、細心觀察每個小角落🍀連每張枱椅都與眾不同!更重要提供各類書籍...

  • 觀塘圖書館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9 14:30:07
    有 685 人按讚

    【#舊時香港Patreon】維多利亞女王也愛吃!糖薑如何變香港「名物」
    全文閱讀:https://www.patreon.com/posts/56334292

    相信許多人都吃過糖薑,這種蜜餞零食原來曾是香港蜚聲國際的「招牌產品」,並造就香港工商界領袖余達之的崛起——九龍塘達之路即以他命名。糖薑怎樣傳入香港?話說一個李姓廣州販子在十九世紀一次機緣巧合之下,把糖薑賣給英國人,讓他一試難忘並引入歐洲,連維多利亞女王(兼印度女皇)品嚐後也愛上。

    販子之後竟然接到英國訂單,之後他輾轉在香港設廠、讓糖薑變了香港名物。

    糖薑在國際上有多知名?筆者隨意在一些線上圖書館搜尋,已能在不少四十至六十年代出版的歐美、乃至澳洲報刊中,找到談及香港糖薑行銷歐美的報道......全文可點擊閱讀:https://www.patreon.com/posts/56334292

    另外,荷蘭攝影師及影片收藏家Michael Rogge,擁有一段紀錄五、六十年代香港薑糖生產影片,可在Youtube觀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3n8941RqL4&t=17s

  • 觀塘圖書館 在 Being Hong K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7 12:03:36
    有 121 人按讚

    公屋樓梯口,可以成為小朋友和老人家的後花園,也可以凝聚社區。

    觀塘花園大廈每一條走廊,每一個樓梯口,都由街坊演繹出不一樣的生活現場,儼如反映生活百態的處境劇現場。

    有些樓層,街坊們喜歡在走廊上種盆栽;有些樓層,某幾位街坊每逢三、四點便會行出走廊唞涼、打牙骹;也有些樓層,每逢假日就有回來探望長輩的細路仔,在走廊上玩滑板車,老人家便出來看著,彼此照應。最早於1958年落成花園大廈,第一期已在九十年代初重建;現存的第二期在1965-67年間落成,五棟「雀仔樓」(分別為燕子、畫眉、喜鵲、百靈和孔雀命名)是香港僅存的舊式公屋之一,闊落的走廊通道,開揚的樓梯口,通風和採光都十分優良。

    走廊上,各式各樣的凳椅因方便起見長期擺放著;晾衣桿和待乾的衣物、盆栽、小朋友的玩具,都成為雀仔樓獨特而有機的人文風景。昔日有街坊還會在樓梯口打麻將,小朋友則在樓梯口玩耍。這種舊式公屋設計中的公共空間,是建構鄰里關係,凝聚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即使今日「樓梯口的風景」已不及當年熱鬧墟冚,但在疫情嚴峻之時,康文署轄下的公園、圖書館、體育館等都暫停開放,老人家失去日常舒展的地方,這些走廊和樓梯口便顯得格外重要。行動不便的老街坊,甚至比年輕時更需要這種屋外的活動空間。社工Bowie表示:「年屆八十的高生住在燕子樓,患有嚴重痛風,每天都會在走廊做運動,高太便每天陪伴著他,場面很sweet。高生擔心太太因自己的身體狀況而太憂心,因此時常到屋外散步,讓她排解一下情緒。」

    雀仔樓的重建計劃已經展開,房協計劃將燕子樓和喜鵲樓納入首階段重建,預計2025年清拆,但搬遷安排仍未有定案,「計劃中,部分居民會被遷置到定安街的新建住宅,但租金差異是街坊的首要憂慮;另外就是如何決定哪一批居民會住新樓,都是他們最關注的。其餘三棟樓的居民,部分老人家甚至說,到時再算吧,可能到時人都不在了。」

    #雀仔樓 #公屋#重建 #觀塘花園大廈 #hkpublichousing #publicestate
    #discoverhongkong #kwuntong #kwuntongdistrict

  • 觀塘圖書館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1 12:11:33
    有 24 人按讚

    《藏書二事》



    在知道佬編有個小小舊書collection的朋友之間,大家問得最多的問題,就是「你到底睇咗幾多本?」

    佬編對這個問題的官方回應,是「我其實好少睇儲既書,哈哈哈」,which is true,但並不是事實的全部。自己其實是不會隨便去讀買回來的藏書的。

    很多朋友會覺得,買書回來不讀,是件很浪費的事情。甚至也有朋友會因為佬編只買不讀,而有覺得我膚淺的感覺。

    膚淺佬編沒有太多資格反對,但我親愛的朋友呀,我只買不讀,並不是暴殄天物。恰恰相反,只買不讀是出於珍惜舊書,是一種愛的表現。

    保養不好、或者有先天缺陷,裝訂和選紙俱不佳的舊書,每一次翻看,都有機會為它們帶來致命的打擊。例如是​羅澧銘的塘西風月痕初版。佬編不敢想像自己會讀這些脆弱的舊書,因為當一想到如果不小心翻頁過猛,令不堪折磨的書脊霹啪作響,就覺得打曬冷震,如同聽到粗口一樣。讀這些舊書,有著一種紅衛兵式的殘忍。

    至於那些保養得宜,裝訂良好的舊書,就更加不捨得讀。這些美好的舊書,就有如成熟迷人的美女,大致上保養得一片嫩好潔白,書角可能透露出歲月的痕跡,但反而增加了風味和神秘,令人唇乾心跳。遇上這些難得的舊書,粗魯莽撞是可恥的冒犯,佬編只會在無法按下躁動的時候,才會去觸碰它們。

    讀的時候一手托好那柔滑的書脊,另一手用gentle的手指磨蹭書頁,再慢慢用少於80度角打開,確保不會弄壞了那仍然緊密的縫隙。有餘力的話,還應該去親近那洗練圓潤的舊書芬芳。這種讀書法不會讓你砥礪思想裝備自己,那純粹是一種物理性的歡愉享受。

    以上是佬編不讀藏書的理由,但佬編也明白朋友的想法。對於有買書癖但沒有藏書癖的朋友來說,書的價值最大部份就在於內容,在於圖文帶來的思想和感官享受。但對佬編來說,書有分兩種,一種看內容,一種看package。值得收藏的舊書價值並不止於內容,版本、產量,來歷和故事等等內容以外的附加條件,其實更加重要。

    只買不讀,而是為了擁有舊書過去與現在的整個美學package,並將這個package保管好給未來。真要讀書的話,去買個沒有收藏價值的版本就可以。所以佬編經常和朋友強調,自己並不是一個讀書的人,我至多是個藏書的人。



    佬編儲書的時間很短,與藏書圈中人的交流,最多是有書店主人看在自己少講價的份上,打個折扣或幫手留書,或者有願意提攜後輩的店主人和藏書家錯愛贈書。大多數香港資深的藏書前輩,也還沒有機會認識到。

    所以對很多藏書界裡的流行想法,有時候也不甚了解,例如聽到很多前輩說,日後會將藏書全部捐贈給大學或者博物館。

    對於捐書,佬編當然是很支持的,把書捐給學術機構或博物館,可以把書交給懂得保養的人,而且館藏也可以更有系統地整理和研究,對於日後的學者都很有幫助。例如靠小思老師私人珍藏支撐起來的中大香港文學特藏,就很方便研究香港文學的學者,他們出的通訊,也讓佬編這些想了解香港文學的人學到很多。

    但對於佬編這些,還有一段很長藏書路要走的人來說,就經常會求神拜佛,希望並不是所有的藏書家都是同一種想法,都把書捐到博物館。因為如果大藏書家都把書捐出去,以後我們能夠一親香澤的高質舊書,只會越來越少。一想起那片沒有舊書可買的荒涼景象,就覺得很傷心。

    在香港,私家藏書受關注的程度並沒有公家藏書那麼多,但其實私家藏書對帶動社會的文化風氣,有重要的作用。現實點來說,蓬勃的私家藏書風氣,可以養活一大堆人,這些人以及他們的朋友,都很大機會成為藏書圈的新血。佬編當年也是因為在上環的法文古書店Indosiam打過工,才一頭栽進了舊書的世界。

    而另外商業化的藏書相關活動,比起公家的活動更能夠進入公眾的目光。以前每逢國際古書展,都會有些新聞報一本馬克思初版等於一層樓這些消息,就算是這些講錢的新聞,其實也足夠讓不認識舊書收藏的人入個門,起碼會有興趣去看看書。在公家的藏書,反而是比較方便早有門道或者進階的研究者和藏書家。

    最後就是舊書傳承的問題。在藏家手上,後輩起碼還有機會可以買得到珍貴的舊書。佬編不時會參加新亞書店的舊書拍賣,圖錄裡有不少好書,就是因為得到董橋或黃俊東這些大藏書家的慷概支持,才能夠讓我們得睹真面目,甚至可以在預展時去摸兩摸。這種與舊書零距離的親密互動,完全不是在博物館和在圖書館玻璃櫃裡遠觀,可以offer到的感官盛宴。

    講了這麼多廢話,其實也只不過是想對有機會讀到這篇文章的藏書家呼籲一下,有太多書想清理的話,不需要打給大學或博物館,直接電郵[email protected]就可以。

    J.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