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O D A Y❗️
《峽城浮生──都市峽谷下的香港日常》
“LIFE BETWEEN URBAN CANYONS”
Solo Exhibition by Jeremy Cheung
.
展覽簡介 Exhibition Info
.
日期 Date:2018.5.26 (Sat) - 7.3...
T O D A Y❗️
《峽城浮生──都市峽谷下的香港日常》
“LIFE BETWEEN URBAN CANYONS”
Solo Exhibition by Jeremy Cheung
.
展覽簡介 Exhibition Info
.
日期 Date:2018.5.26 (Sat) - 7.3 (Tue)
Opening Night: 2018.5.29 (Tue) 1730-2000
Sharing Session: 2018.6.1 (Fri) 1930-2100 (Quota: 40 RSVP at link)
.
開放時間 Opening time:Mon-Sat / 1200-2200. Sun / 1200-1830
地點 Venue:HOW 觀塘巧明街99號 3樓AB @how_dept
地址 Address : Block AB, 3/F, 99 How Ming Street, Kwun Tong, Hong Kong
相片印刷贊助 Printing sponsor : @canonhongkong
.
展覽背景 Exhibition Concept / Background
.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擁有驚人的人口和建築密度,而這些都與她固有的地勢、獨特的歷史與高速的發展息息相關。在舊城及商業區,高聳的石屎森林被縱橫交錯的街道分割,形成參差錯落的「都市峽谷」。
.
是次展覽收集了Jeremy Cheung由2016至2018年的攝影作品,當中記錄了這些「都市峽谷」的不同建築形態,亦捕捉了在峽城穿梭游走的普羅大眾的舉止神態,從而訴說出不同地區的日常故事。Jeremy亦希望透過這輯作品來勉勵香港人,即使峽城繼續變天,我們仍可嘗試換個角度,重新發現這裡獨有的風景,尋找一片能讓自己舒懷的天空。
.
Hong Kong is one of the most densely populated metropolises in the world, largely attributed to her inherent topography, spectacular history and rapid development. “Urban Canyon” is a term to describe a canyon-like environment where buildings/skyscrapers surround the streets to produce man-made “concrete canyons”. As Hong Kong’s iconic vertical cityscape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a giant assemblage of urban canyons (especially in old districts and commercial hubs), this scale and density may also affect living and commuting conditions between both sides of these narrow canyons.
.
The current exhibition is a photographic collection of Hong Kong’s urban canyons taken by Jeremy Cheung between 2016 and 2018, of which many were published on his Instagram (@rambler15). Forms of local canyons and ordinary movements/gestures of city dwellers down at the canyons are showcased. This series also hopes to echo the motto of the exhibition place “HOW to live well” regardless of one’s situations and living conditions, as well as to encourage the audience to rediscover the existing beauty of this ever-changing city.
觀塘區人口密度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強化東大嶼
強化團劫香港
「強化東大嶼都會」真相與其計劃最大推手
請 Share
過去一年半以來,團結香港基金不斷極力鼓吹在本港開展大型填海工程,8月7日更高調召開記者會宣佈其「強化東大嶼都會」大計。翻開不惜工本、題為《跳出框框 想像未來——強化東大嶼都會》的研究報告書,得悉此計劃須填海2,200公頃(較政府建議還要大一倍),耗資更超過7,000億元。
下文將詳列我們對團結香港基金部分論點和論據的反駁,而我們亦會繼續密切監察基金動向,指出其誤導公眾的言論並予以糾正,絕不讓市民蒙在鼓裡。
我們會把握任何機會,透過媒體和公開論壇糾正團結香港基金的謬論。本文件僅涵蓋基金最常向公眾發放的訊息以及其報告的部分主要論點,其實該報告尚有更多細節證明「強化東大嶼都會」只是個貴價有餘、效益不足甚至完全不可行的假大空計劃。
基金聲稱:團結香港基金是獨立的智庫組織。
真相:團結香港基金絕非獨立組織,其創辦人兼主席為前特首董建華,有大型地產商、金融集團和重磅企業撐腰,理事會更充斥特區政府的「自己人」。上述地產商包括新世界、恒基、恒隆、信和、瑞安、世茂和信德;重磅企業有利豐集團和蘭桂坊集團;政府「自己人」則包括李國章、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以及前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有地產商和基建企業大開水喉,團結香港基金銀彈充裕,可以大力推廣金主厚愛的大型填海工程,更聲稱填海是香港未來發展的必要步驟。
基金聲稱:香港的土地需求高達9,000公頃,遠超政府規劃署《香港2030+》報告所指的4,800公頃。
真相:所謂9,000公頃土地需求乃極盡誇大之能事。政府的《香港2030+》報告假設樓齡逾75年的樓宇需要重建,基金則將之降低至50年,藉此誇大土地需求。談論新地區發展計劃時,基金亦特意採用極低的3.6倍地積比率,而非規劃署指引所訂明的6.5倍。基金刻意壓低重建樓齡門檻和地積比率,其得出的「土地需求」自然水漲船高,甚至是政府預算的兩倍。
基金聲稱:相較與地主議價並回購土地之方案,「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的填海成本相若,甚至更低。
真相:要發展「強化東大嶼都會」,成本遠遠不止填海支出。團結香港基金要在海中心興建一個足以容納110萬人口的都會,就需要興建污水收集系統、道路、公共設施、學校、醫院等基礎建設,也需要公路、鐵路、隧道和天橋連接「強化東大嶼都會」與香港島、九龍和大嶼山等地。相反,向地主回購現有土地之方案無須再行造地,這些土地本身亦已有部分基建準備就緒,成本低廉得多。
基金聲稱:「強化東大嶼都會」可分兩期興建,第一期可於11年後即2029年落成,住戶自此可以入伙,而第二期則需要多三年時間,故只要決策速度夠快,整個「強化東大嶼都會」可於14年內落成。
真相:即使聘用了貴價顧問,團結香港基金似乎仍不了解其計劃涉及多少複雜工程。基金自己勾勒的「強化東大嶼都會」藍圖不只需要填海2,200公頃,更要興建37公里鐵路、20公里道路、五條海底隧道、二條貫穿大嶼山的隧道,以及其他支援110萬人日常生活的基建。基金妄稱以上工程可以在14年內統統完工,如果不是真的糊塗透頂,就是蓄意誤導普羅大眾。
基金聲稱:「強化東大嶼都會」的成本與其他發展計劃相若。
真相:那我們就來比較。洪水橋新發展區將容納250,000人,造價只是500億元,平均每人20萬元。「強化東大嶼都會」的成本卻高達每人70萬元。我們估計它的總成本約為7000億元。只要有機會,我們都一定要重複這個數字。舉一個例,試想像把7000億元投放到全民健保,將可帶來多大的效益。
基金聲稱:開拓更多土地,市民就能居住較大的單位,生活素質得以提升。
真相:假使政府一直不為單位設下最低面積,發展商又怎會建造較大的單位?就算他們願意興建,香港人又哪能負擔?《香港2030+》報告預期住宅單位的平均面積將是800呎,但它的售價將達1500萬元。假如政府津貼買家購買較大單位,壓低樓價,那現有物業就會大幅貶值,樓市將會崩潰。
基金聲稱:「強化東大嶼都會」的居民將享有更多空間,生活素質較佳。
真相:面積2,200公頃的「強化東大嶼都會」將住上110萬人,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50,000人,已接近香港之最;參考名列第一的觀塘區,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6,000人。因此「強化東大嶼都會」的居民將居住於香港最擠迫的一個地方,並以其中的660公頃住宅區尤甚。那裡的人口密度將達每平方公里166,000人,比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也就是孟加拉首都達卡的某些區域還要高。
註:以上論點經常由黃元山發表。他是團結香港基金裡「強化東大嶼都會」的首席推銷員,時常在媒體亮相,發表以上見解。黃元山在信奉填海教之前於投資銀行任職。他也是政府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成員之一──是以他還能夠在小組裡推廣團結香港基金的構思,並的確被納入小組的報告當中。我們必須指出當中嚴重的利益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