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親職關係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親職關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親職關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親職關係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贈書直播_要怎麼樣從被禁錮的親子關係中解脫出來? . 有個朋友曾經對我說,她的媽媽適合當朋友,不適合當媽媽。所以她們目前母女關係融洽,更像閨蜜,而不是親子。如果她堅持以「母親」的形象看待媽媽,那兒時的陰影會屏蔽掉母女關係的其他可能性。我希望讀者能藉著這本書,給自己一個機會,能在走向和諧的關係裡療...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I'm Terry 泰瑞19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第八天,小桃氣來串門子。 (居家檢疫期間,每天更新) 👍邀請達人幫忙上字幕:https://reurl.cc/g7pXlN 喜歡別忘了訂閱、分享及開啟小鈴鐺喔! --👉追蹤TERRY👈-- TERRY IG:https://reurl.cc/xDqAjz TERRY FB:https://reu...

親職關係 在 LAVIDA 育兒好好玩!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9 11:47:58

💔從婚姻關係變室友 婚姻不是單打獨鬥,現代的雙薪家庭,不管是男性或女性,每個人的身分總是多重又複雜,因此家庭關係的經營,絕不是只有仰賴其中一人承擔,如果埋首於工作或想投入的事物,可能會逐漸失去在家中的定位。 🤗婚前協調看法,婚後溝通心事 婚前就要將家庭職責的看法溝通清楚,建立共同的觀念;婚後則...

  • 親職關係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30 21:32:38
    有 579 人按讚

    贈書直播_要怎麼樣從被禁錮的親子關係中解脫出來?

    .

    有個朋友曾經對我說,她的媽媽適合當朋友,不適合當媽媽。所以她們目前母女關係融洽,更像閨蜜,而不是親子。如果她堅持以「母親」的形象看待媽媽,那兒時的陰影會屏蔽掉母女關係的其他可能性。我希望讀者能藉著這本書,給自己一個機會,能在走向和諧的關係裡療癒自己。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成年之後,我們是否還能和自己的父母維持一段恰當而美好的關係?
    是哪些傳統的舊有觀念,阻礙了我們跟父母的良性發展?
    我們要如何調適那種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滋味?
    要怎麼樣從被牢牢禁錮的親子關係中解脫出來?
    發展更平和的親子關係、人際關係,
    並成熟、健康地教養下一代。

    你的父母已經不再是你的父母了。或許,這樣的想法對很多成年人來說無法想像。我的父母永遠都是我的父母啊!然而,父母不再擔任親職角色這樣簡單的想法,其實會讓很多人鬆一口氣,而放下心中的重擔。我們之中,有很多人在和父母相處時,都在忍受一種既複雜又模糊的親子關係,但或許,當我們把他們看作是我們的「前父母」,狀態就會完全不同。試想,當成年後的你,若能和自己的父母建立一段有別以往的親職關係,那會是怎樣的關係呢?

    融合榮格個體化過程的個人成長理論和「內在小孩心法」,作者提出了將自己的父母視為「前任」的概念,來審視自己和父母之間最真實的關係。「前父母 / 前小孩」的關係,不僅是一個斷開過去羈絆的契機,同時也解鎖了更多親子關係的可能性。以往的社會規範裡,父母理所當然地把孩子當成照顧對象,無條件地供應兒女需求;而敏感而真實的孩童,從人格發展階段便開始學習社會化、認知權力,進而隱藏自己的本我去順應父母的期待,維穩家庭系統。誠如安多菲治療師所說,「小孩才是家庭系統裡看得最清楚的專家」。

    作者主張,每個人都有權力拒絕(或接受)上一輩所傳承予我們既有家庭的義務與規範。事實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不虧欠誰,不應該將親情債和愧疚感加諸在任何人身上,包括:父母、自己、及下一代子女。而這種欠債的負面觀感,更是影響我們生命發展(生理與心理的健康,以及親情、愛情、友情等人際關係)的重要關鍵,使我們不能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貌。若是能夠寬恕自己、傾聽自己內在小孩的聲音,便能為自己在前親子關係裡的童年創傷提供一個癒合的解方,進而有機會建立一種新的盟友關係。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討論議題:
    ■ 父母不再擔任親職角色
    ■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立的個體,誰也不虧欠誰,不應該將親情債和愧疚感加諸在任何人身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 親職關係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30 19:00:51
    有 1,471 人按讚

    ▍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

    一般來說,社會的進步是基於兩個世代的對立。
    當個體在成長時,脫離父母權威是個體發展中最主要的關鍵,卻也是最令人難受的副作用之一。能夠完成分離是件必要的事。我們也可以說,在人類演進的同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這個程序。
    —西格蒙特‧ 佛洛依德( Sigmund Freud )

    能夠坦然平靜地面對自己的「前父母」的成年人少之又少。若是這些大人,在面對自己的父母時總是被當成小孩對待,試問要如何自處?又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子女呢?倘若心中潛藏著固著的信念如:忠誠、責任感、憤怒、罪惡感、反抗、融合、羞恥、害怕⋯⋯等等苦痛的情緒,將會嚴重傷害親子間的連結。

    好消息是,和解仍然是可能發生的,但它僅在個人完整地修復自身的孩童經驗之後,才會發生。

    我們正面臨的挑戰是:哪些是阻礙成人和自己父母健康關係的舊有觀念?要如何解決永遠被父母當成小孩看的不適感?我們該如何從困住自我的過往經驗中解脫?我們又該如何和自己的「前父母」建立一種新的同盟關係?又該是以哪種型態繼續維持下去呢?

    若想開始疏離與父母的依附關係,勢必要將一些傳統的信念捨去。

    建構互相尊重以及合理的憧憬,使自己從原生家庭系統中解放出來,並不會與建立互敬、有益的人際關係及世代關係相抵觸。事實上,這樣的新關係,反而對個人生命歷程有相當的助益。

    ■ 非得做一個「好」父母?

    心理治療師席薇.嘉蘭(Sylvie Galland)強調:「討論親職這件事已有二、三十年的時間,如今已經動用了太多的精力以及情感,投射太多爭議點及強勢的意見在親職的想像之中。其中有許多對於親職的迷思,是無意識地把兩代間的人生經驗緊緊地連在一起,並堆疊而成。只因為父母的角色是被社會推崇、認可的一個價值觀,在無形中塑造我們的人生,也對我們人生的許多決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她接著說:「對父母來說,卸下親職任務在生活上其實不容易適應,因為需要從過去那種被需要、不可或缺的習慣過渡到以前不曾有過的感受之中,例如開始出現一些失去身分認同、感到無用或是念舊的情懷。」

    這些感受顯現了家長自動把自己的職責和角色綁在一起的一種強烈的身分認同。然而再這樣下去,我們很可能會自認為父母是一種「不可或缺」也理所當然必要存在的角色,固定在一個不能變動的立場中,終而無法脫身。

    嘉蘭繼續道:「儘管卸下養育小孩、青少年的家長身分後,父母會有種如釋重負和重獲自由的感覺,卻也會同時出現一種空洞感,迫使我們無法完全地放手。目前新的親子關係研究越來越多,其中像是:如何成為成年人的父母?尤其重要。」

    對嘉蘭而言,為人父母都需要學會如何放棄自己的職責。當然不是指全然拋棄,只不過,這樣的親職觀念的確需要改變,因為身為父母,並不會永遠是父母,更不會是成年人的父母。

    在大多數著作裡,在處理成年人的親子關係問題時,最經典的基礎理論反而很少被重新質疑或討論。太過武斷的種種言論,很多時候只是在不斷地肯定這些親子關係的事實狀態,甚至被奉為聖旨。例如:「所有的父母當然都會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當家長在貶低自己小孩的時候,其實是在用激將法,激勵他們而已⋯⋯」「家長其實沒有惡意啦!」「一日父母,終身父母」「我們就算成年,永遠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諸如此類的。

    我們對於父母都有美好的想像,會把親子關係、父母職責以及自然血緣關係三者混為一談。但是這樣的人生,是很苦的!

    這些其實都是受到「反正也改變不了的既定事實」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不管是群體也好,個人也好,都是以一種消極抵抗的表達方式來消耗父母親職力的展現。這樣說來,「父母的職責不僅不是在保護小孩,實質上只是潛意識地、盡其所能的守護每個人心中(或群體中)已經內化的父母形象。這樣的形象極其重要,得免於任何的詆毀,唯有在變成研究個體心理層面和社會和諧議題時才會被質疑。」

    ■ 對親職任務結束的哀悼

    萬事萬物都有始有終,這是生命的自然法則,並不會有例外,若是去否認,可能會比哀悼還來得苦痛。

    要解決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難就難在是否能夠正視當親職關係結束時的哀悼。為人父母的,有朝一日會卸下責任,而當孩子的,將來也會成為獨立個體。更何況,「一個成年人」,儘管從這個稱呼,我們無法得知他背後那段漫長的自我建構過程,但也已不再需要一個額外的父母了,他自然能夠在他個體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成為自我。

    心理治療師馬丁.米勒(Martin Miller)完美地總結出我們的觀察:「卸下親職的目的,其實是在切斷和父母情感上的連結,並成為自己內在小孩的對話者。當事人就能在心理層面上,為自己重建親子關係。」

    .

    本文摘自
    《#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
    透過「內在小孩」心法,重整成人與父母更平和與成熟的親子關係
    .
    作者:瑪麗-法蘭絲 巴雷.迪.寇克侯蒙,艾曼紐 巴雷.迪.寇克侯蒙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8/30)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這段摘文,談到的是我常說的「情感獨立」。簡化來說,也就是我們得先成為自己,再發展關係。

    如果不會做「人」,怎麼可能突然會做「父母」?

    做人失敗,做父母就容易荒腔走板。然而,父母的形象很偉大,所以有人寧可抓著父母的形象不放,遺忘自己都沒關係。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很熱衷於當父母,卻不在意好好修養自己。但矛盾之處在於,愛自己都做不到,要拿什麼來愛人?

    祝願您,能活出自己,這意味著不輕易接受社會套在每個人身上的角色劇本!

  • 親職關係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3 18:00:24
    有 85 人按讚

    【概念文】「人生卡住」的隱形障壁

    如果人生在現階段突然掉入某種低潮、莫名焦慮,突然不知道怎麼前進,做什麼再也沒意義、生活失去動力(甚至想死)。
    但又沒有明顯的外在事件,也找不到原因。
    像陷入電影情節一樣的,感覺自己「總是在重複某個無解的劇情」,跳脫不出那個循環,也沒辦法清楚地跟別人說明自己怎麼了,實在很憂鬱也很無助。
    這就是「卡住了」,且找不到施力點,幾乎無法解決。

    卡住的隱形障壁,一般推估有兩大類
    #過去的創傷經驗所致
    創傷主要指的是心理上「親密關係的發展未有良好經驗」
    例如被疏忽照顧的親職關係、被背叛的感情關係、被傷害的同儕關係…
    導致缺乏安全感、缺乏信任和膽戰心驚的人我對立,並間接影響自我概念(低自我認同)。依賴與獨立是相輔相成的,過去的親密依附未成形,加上對莫名的恐懼(最初的傷害議題已經模糊,只留下情緒殘象),進而阻礙自我成長,覺得人生再往前也沒有樂趣。
    精神分析學派的心理諮商,主要是這個概念。
    #發展障礙
    過去不見得有客觀的創傷事件,但成長時明顯與社會人群「格格不入」,當事人不曉得其他人在做什麼、這個世界很荒謬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為何我與多數人都不同(但他們卻能輕易地生存)…
    發展障礙是遺傳的,是神經系統受到阻礙,包括自閉症族群、過動症、閱讀障礙及智能障礙等,共同點是「情緒障礙(情緒系統的覺知與使用被阻礙)」,智能障礙則另外再影響認知系統(智力程度)。
    認知與情緒系統我稱為「心理工具」,是成長時學習社會化的必要工具,如果受到阻礙,就會事倍功半、常常挫折,大人也會以為孩子不努力、投機,而造成誤解和衝突。進入國中後最為明顯,因為青春期對於人際團體技巧與回應的要求增加了。
    神經系統障礙從小就影響了當事人的學習與發展,故稱為「發展障礙」,而勉強度過成長期的他們,出社會後,會在重要的人際關係裡再次遇見困難。這類當事人的自我概念常是混亂的,常為自己內外的矛盾感到困惑。

    也有同時1+2的
    先1後2,先受到嚴重創傷,之後放棄求生,自然也出現影響學習的發展障礙。
    先2後1,發展障礙讓他與眾不同且被排擠,被團體霸凌而受到心理創傷。

    分這兩類的重點是
    1.創傷經驗的療癒,明以情緒連結,暗以認知重整
    2.發展障礙的療癒,明以認知重整,暗以情緒連結
    弄錯重點可能會更為挫折與嚴重

    此為個人實務經驗的彙整與簡述
    人性複雜,這不是唯一真理,供大家參考

  • 親職關係 在 I'm Terry 泰瑞190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7-02 00:22:17

    第八天,小桃氣來串門子。
    (居家檢疫期間,每天更新)

    👍邀請達人幫忙上字幕:https://reurl.cc/g7pXlN

    喜歡別忘了訂閱、分享及開啟小鈴鐺喔!
    --👉追蹤TERRY👈--
    TERRY IG:https://reurl.cc/xDqAjz
    TERRY FB:https://reurl.cc/vnNAOe

    🚵‍♀推薦單車影片🚵‍♂
    ★雪見:https://youtu.be/ZMBiMwOhP7s
    ★神山:https://youtu.be/3Y3zYTcrXGk
    ★ 藤枝:https://youtu.be/UFB81q0glQk

    --👍廣告拍攝影片👍--
    Volkswagen:https://youtu.be/-kK3jadH_0M

    ★ 攝影器材
    GOPRO HERO 7 / GoPro 台灣粉絲團
    Insta 360 one x / 先創國際
    iphone XR


    --💝初次使用Airbnb折扣💝--
    https://reurl.cc/1Q5gOV

    --🤙商業合作請寄信件至🤙--
    ►alicextalk@gmail.com

  • 親職關係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1-16 11:00:02

    逼迫自己也用相同手段虐加害者,卻在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再親職關係上的疏忽。
    #復仇法 #以牙還牙 #空虛

    廖美然曝死後親人相聚關鍵
    https://youtu.be/_v3YdnbQk80

    21歲日女刺殺男友
    https://youtu.be/VCujie0a_KM

    花蓮瀑布驚見白骨
    https://youtu.be/Z3VAsQY9sLg

    【事發後的人生】
    完整版請點▶▶https://youtu.be/NPKzdmDoAEY
    精華版 請點▶▶http://pse.ee/5PTNK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00:30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 親職關係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5-18 19:00:0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 7/21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 8.21 開班!]《CIA通達力》初階班~全方位溝通表達訓練(第二十七期)~僅剩最後"1"位名額
    讓原本的你成為自己的力量與資源,帶你前往想去的地方。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3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pse.ee/5TB7F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06/16(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很多人很嚮往愛情,覺得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愛的人之後,就可以走入婚姻,然後我們貧瘠的想像力就只到這裡,沒想過,走入婚姻後,會發生什麼事情,總覺得很愛的偉大,一定可以船到橋頭自然直。
    然後,一個不小心,就翻船、觸礁了。
    這時候,我們就陷入掙扎,到底是要繼續忍耐,還是要離婚?
    可能有些人會說,一定要試著努力挽回,不然這麼多年的感情很可惜,而小孩很無辜。但關係這種事情不是你一個人有意圖就可以的,電視上演的諮商效果都好快,談沒兩次,先生或太太就願意低下頭道歉,但真實是,可能談了半年,兩個人還是為了誰付出比較多,吵個沒完。
    雙方都沒力氣了,相看兩討厭,越看越氣,於是又有人跳出來說,既然試過就好聚好散,好好道別,離婚吧!
    可是要離,也沒這麼簡單,經濟問題、監護權問題,好多現實的狀況又會把人卡住。
    於是夫妻關係,就變得很扭曲,既不想繼續相處,可是又分不開,非常非常的矛盾。
    最近有一本書就在談這個狀況,書名叫「休婚」,是休息的休喔!
    這本書挑戰了一般人對婚姻的想像,結婚就一定要住在一起?每天一定要見面嗎?
    如果我們之間還有愛,可是太近的距離,只會把我們僅存的關心消耗殆盡,有沒有別的方法讓我們的關係可以維繫,彼此卻不要那麼痛苦呢?
    於是作者和先生決定「休婚」,兩個人在婚姻關係中請假,他們分開來住,可是親職關係卻仍然繼續,而且也還是會定期見面,甚至一起出遊度假。
    聽到這邊,你可能很困惑這跟分居有什麼不一樣?
    作者給了一個很有趣的定義,他說分居是為了離婚,而做的準備,比較大的目標還是分開,只是為了確定自己不會後悔,或是逐漸適應回單身的生活,所以先分居。
    但是休婚,不一樣,他不是為了離婚而做準備,他是為了彼此可以在一次好好再一起,而必須採取的中繼策略。
    目的是希望有一天,雙方還是有可能再復合。因此,他們雙方都會努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和分居讓孩子漸漸習慣,將來只能跟其中一個人生活的模式不太一樣。
    聽到這邊,你可能會很納悶,既然不要住在一起,那當初幹嘛要結婚?
    其實這個問題反過來問也是可以的,是誰規定結婚就一定要住在一起?為什麼我們對婚姻的想像只有一種模式,就是一起擁有一個家,家裡面所有的人都要再一起,才是好。
    如果你長大了,都會想離開爸媽,擁有自己的空間和自由,為何夫妻就一定要綁在一起?
    你搬出來住,難道就不愛你爸媽了嗎?他們在你心中的重要性就降低了嗎?
    你可能又反駁,親子關係不一樣,又不能自己選爸媽,太太、丈夫是你自己選的,自己選的自己負責。
    但如果連臍帶相連的愛,都會有想要獨立、分開的空間,更何況後天才在一起的伴侶呢?
    其實很多時候,夫妻會一起住,出於經濟和現實因素,大過於愛情。
    因為負擔不起兩份房貸,所以決定一起生活,省水電瓦斯;因為一個人照顧不了孩子,所以需要隊友支援。這些都是家存在的功能目的,但絕不是拿來定義一段關係完不完整的必要條件,好像沒有一起住,就註定是失敗或是奇怪的。
    作者用休假的概念,來處理婚姻中的緊張期,聽起來很標新立異,但其實想想,你會發現這很符合人性。
    當我們在工作上遇到低潮,我們會想要放假,出去旅行,不管你做的事情有多熱愛,一定會有你不喜歡或是覺得累的時候,這時候適度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度假完回來後,你會更有衝勁,會想要做更多事情。
    度過瓶頸後,很可能會更愛你的工作。
    可是為何放到關係,我們就不能有同樣的安全感,去相信兩個身心俱疲的伴侶,在得到足夠的休息後,會願意再回頭重新看見對方身上的美好,就如同當初相戀一樣。
    為何我們很容易把分開、休息,直覺聯想到拋棄、分手,這中間會不會是我們對自己的不自信和恐懼,擔心自己外面的人更好,對方就會離開,所以必須牢牢把對方留在身邊,才是好的,才可能有重燃愛意的機會,不然就沒了,消失了。
    我們對關係的不信任,很可能是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懷疑。
    很推薦你可以去書店找一下這本書來讀,作者並不會直接告訴你,怎麼做才是好,但他把自己的親身經驗分享出來,示範一種新的可能性,也刺激我們對關係有更多思考。
    所以,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嘉玲。
    如果你在關係中,也很想好好釐清自己的渴望、需要,你想要更了解自己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很鼓勵你可以購買我的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讓你的生活只留下對的人」,這門課並不是直接告訴你相處不來就分手、就不要往來,而是幫助你在心裡拉出一個空間,給自己一個休假喘息的機會,好好釐清自己對關係的期待,為何有些事情特別容易讓你生氣,你到底在氣什麼?如果你還想要維繫關係,可以怎麼表達,讓對方知道,讓關係有機會靠近。期盼在透過線上課程,能夠幫助你更了解自己。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