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親職教育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親職教育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親職教育例子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來抽好書:澤爸最新著作】《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送出3本) #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 💖【參加辦法】(四步驟:按讚、留言、標兩個朋友,公開分享) 1. 即刻起至8/11(三)晚上12點止,在本文按讚 2. 在本文底下留言【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並【標註兩個朋友】 3. 在自己臉書【公開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胡展誥 內容簡介: 華人家庭父母帶給孩子的傷, 往往包裹在「我愛你」、「我為你好」的甜美外衣下,所以傷害不易察覺, 但卻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座座牢獄。 ‧一本最接地氣的探討華人原生家庭傷害的書寫。 ‧6個最溫...
-
親職教育例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1-27 22:08:59本集主題:「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胡展誥
內容簡介:
華人家庭父母帶給孩子的傷,
往往包裹在「我愛你」、「我為你好」的甜美外衣下,所以傷害不易察覺,
但卻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座座牢獄。
‧一本最接地氣的探討華人原生家庭傷害的書寫。
‧6個最溫暖的療癒跨頁,陪你面對原生家庭的疼與痛。
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不是為了讓父母向你認錯、道歉,而是把自己愛回來。
有一種傷,隱而未顯。
但它卻屢屢讓我們在工作、愛情、家人相處上衝突不斷。
有一種疼,不時刺痛。
你覺得自己沒人愛、沒有價值,一如童年時,你總是被責備、感覺被遺棄……
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傷痛,正時時刻刻禁錮著我們。
因此,
‧即使你表現完美,你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
‧即使被傷得千瘡百孔,你也覺得是自己的錯。
‧你時而像刺蝟、時而像驚弓之鳥,有時脾氣又會像地雷般突然爆炸。
‧你常常還沒開始行動,就認為自己一定會失敗、會搞砸,會惹大家不開心。
許多父母並不覺得嘲諷、批評、貶低、辱罵、情緒化、冷漠、刻意忽略、操控,以及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是對孩子的暴力與傷害,父母認為這是為了激勵孩子,因為「你如果夠好,還怕我拿你跟別人比較嗎?」甚至「我們賺錢養家壓力很大,罵你幾句,有什麼不行?」但這些沒有傷口的傷,卻深深斲傷孩子的內在,而這份羞辱與壓抑更會讓孩子選擇以憤怒或放棄自己的極端方式,向這世界拋擲。
這是一本為童年療傷的書,也是胡展誥心理師貼著自己的呼息所寫的書。書中的每一個對話、每一則例子,都來自於這個文化底下隨處可見,卻經常被輕忽的互動。
擁抱、治癒自己的童年傷痛,不是為了怪罪父母,而是要找回完整的自我,不再讓傷害傳遞到下一代,特別是那些以愛之名,卻行控制、貶抑、嘲諷之實,對孩子傷害至深的行為。
作者簡介: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出生屏東沿海漁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騎車到處亂晃。因為喜歡旅行、熱愛這塊土地,所以立志將工作的足跡遍及台灣每一個鄉鎮。
畢業於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現為崑山科大兼任心理師、風傳媒專欄作家、愛心理合作心理師、永齡希望小學諮詢委員、新竹市新住民服務中心外聘督導。工作之餘熱衷演講與寫作,著作及創作:《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聯經)、《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寶瓶)。
專長: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親職教育、遊戲治療、情緒議題。
2017年開啟浪跡天涯的工作模式,演講及工作坊經歷超過200場,合作單位包括海內外各級學校、企業、補教業、政府部門、就業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
親職教育例子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來抽好書:澤爸最新著作】《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
(送出3本)
#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
💖【參加辦法】(四步驟:按讚、留言、標兩個朋友,公開分享)
1. 即刻起至8/11(三)晚上12點止,在本文按讚
2. 在本文底下留言【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並【標註兩個朋友】
3. 在自己臉書【公開分享本文】
4. 8/12(四)行電腦亂數抽獎(將以私訊通知)
(*以台澎金馬讀者為限)
…………………………………………………
菊仙覺得這是澤爸寫得最好的一本書,整理得非常有條理、循序漸進、耐心且仔細的引導父母一步一步掌握薩提爾的技巧,和任何階段的孩子都能拉近距離,進入他們的內心。
一轉眼,呵著兩個小蘿蔔頭的最溫柔奶爸---澤爸的孩子也開始進入青春期。然而,我發覺澤爸並沒有因為孩子長大而常常向讀者喊冤、喊累、喊沒法度、寫抱怨文。
澤爸反而愈來愈溫柔、善於自省、善於學習。他真是一個非常難得、不斷進步的父親典範。
我非常推薦澤爸這本新書《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不說教的情商課,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就是因為澤爸以一個虛心的學習者身分,來為讀者見證如何運用薩提爾方法來靠近孩子的內心,讓孩子自然而然拿掉防衛、流露真情,進而願意吐露真心話。甚至在對話時,孩子能學習自己梳理好情緒、釐清問題的能力。
關於薩提爾的書籍非常多,課程也不少,我當然都很推薦,因為薩提爾對話的技巧並不容易掌握,能多看一些例子才能多些揣摩,澤爸這本書提供非常多、非常具體、整理得相當完整的對話記錄,並呈現了親子衝突的前因後果,我認為是一個薩提爾自學者值得參考的模範書本。
我喜歡澤爸這本書的第一個原因是,澤爸一開始並不急著教導對話技巧,而是希望父母能首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自己穩定了,才有能力展開對話。
他鼓勵父母要(覺察)、(承認)、(允許)自己有負面情緒,並且先陪伴自己的情緒。接受它、轉化它,然後(欣賞)自己的坦承,與自己的內在連結好,這是練對話功之前必得先站穩的馬步。
但許多爸媽都急著想用理性的方式解決問題,卻卻沒先站穩這個馬步----安頓好自己,因此在自己情緒也還混亂之時就急著想和孩子釐清問題講道理,因此小衝突就演變成大爆炸。
接著,澤爸才逐步展現對話的技巧。安心的對話姿態是:眼神平視、姿態和平、語調平穩、語氣溫和、節奏放慢、過程中要適時停頓、呼喊小名。
對話的技巧是:以感受為出發點,來探索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澤爸說:「高品質的對話,如同一場乒乒球,要有來有往」,但絕對不是你來我往的爭論不休。
對話要能提升到這個層次,首先要關心人,而非解決問題,要更在乎的是孩子的內在狀況,而非他犯的錯誤。澤爸在書裏面有好多關於如何「從感受出發來挖掘想法」的完美示範,看了之後便能掌握精髓。
關於核對的技巧,澤爸也提供很容易執行的方式:順著話來反問、重複孩子的話來核對、體會他的感受。
讓孩子進入到高品質對話的前題絕對是親子在情感上能夠深刻連結。這部分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事實上涉及到很多情緒層次,因此本書不僅是以薩提爾為主軸,也擴及情緒教養、爭吵之後如何破冰、如何降低孩子說謊、如何點燃孩子願意改變的動機……,澤爸也加進了很多他個人的經驗談、多年的觀察、研究與領悟。不論孩子處在什麼階段,我都非常推薦大家一起來觀摩澤爸的示範。
#臉書粉絲團【澤爸 : 親職教育講師】:www.facebook.com/ZeBaParenting
………………………………………………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不說教的情商課,讓親子都被好好理解】
(((面對最愛的家人,我們更應該要好好說話)))
(((當你好好說話,孩子才會展露真心,開啟改變的契機)))
你在外面交遊廣闊、很能聊,
但是回到家面對孩子,只會說教、罵人嗎?
你一直很遺憾自己跟父母,除了噓寒問暖就沒話聊了,
並且渴望跟自己的孩子能像朋友一樣促膝長談嗎?
關係是從日常的相處中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
其中少不了要以「對話」和「陪伴」來強化心的連結,
當彼此的關係變得親密,就能因為受到信任而發揮出影響力。
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
在本書中,澤爸先傳授父母如何穩定自我情緒,然後引導孩子學會辨識和抒發情緒,並以對等的姿態和好奇的提問,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這樣透過有效的對話,點燃孩子願意做、願意改變的決心,就能克服天下父母最傷腦筋的教養問題。
【目錄】
PART1 自我的對話
Chapter 1 面對自我
1.衝突當下的情緒覺察
2.衝突當下要如何應對?
3.衝突後的親子和解
4.衝突後的自我對話
PART2 親子的對話
Chapter 2 對話的開端
1.孩子的內心,都渴望與爸媽對話
2.親子關係是開始對話的根本
3.從日常生活建立對話習慣
4.培養與孩子的情感連結
Chapter 3 對話的基本功
1.對話的姿態
2.以感受為出發點,探索想法
3.好奇的客觀提問
4.體會孩子當下的感受
5.翻譯孩子內心的話語
Chapter 4 破冰──讓孩子願意溝通
1.親子不溝通的緣由
2.孩子不正面回應
3.孩子回嘴、鬥嘴、不耐煩
4.孩子說謊、找藉口與理由
5.孩子躲避爸媽
Chapter 5讓孩子表達
1.太陽般的溫度
2.鼓勵孩子表達自我
Chapter 6探索──了解想法與原因
1.有範圍的選擇題,讓孩子核對
2.讓孩子試著描述當時的情境
3.探索行為背後的事件
PART3 教養的對話
Chapter 7孩子願意聽進去的溝通
1.連結彼此情感,討論出雙贏辦法
2.教養的對話
3.不要再假民主真聽話
4.有條件的反問,讓孩子思考後果
5.教養有時不一定要解決問題
6.不要拿孩子的所愛來談條件
Chapter 8回溯過往
1.回溯,與過往的我們和解
Chapter 9點燃改變的動機
1.讓孩子看到內心真實的自己
2.引領發現恐懼背後的美好
3.連到內心對彼此的愛
4.讓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
【書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4710?sloc=main
親職教育例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打造愛的家 #我不打小孩
#尊重兒童更往前 #建立孩子自信心
民間團體去年底發布的調查結果,童年時期曾遭體罰的人,長大後有72%的人會反覆回想那段經歷。
26%的成人仍做著被體罰的惡夢,高達44%的人認為自己是沒有用的人,26%和家人關係不佳,14%的人甚至到現在都無法諒解當初打的人。
另一份2019年關於言語暴力的調查也顯示,曾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的兒童,有顯著較高的情緒困擾,且高達74%的小孩長大後仍無法釋懷。
在體罰、打罵下,兒童不只自尊與自信逐漸降低,認為自己愈來愈沒用。
被打孩童和家人的關係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成為他們長大後持續的傷痛與噩夢,逐漸喪失溫柔待人的能力。
明天4月30日是 #國際不打小孩日,最早是在1998年由美國反體罰的團體所發起,呼籲大家停止對兒童的體罰。
2001年起國際紛紛響應此活動,台灣在2006年加入,希望邀請所有家長和兒童的照顧者,不要打小孩。
至少在這一天不要打,也許就會發現,將來的每一天,都不需要再打小孩。
上星期我和 人本教育基金會 一起召開國際不打小孩日記者會,呼籲大家更加重視兒童保護。
以正面的教養與完善的親職支持系統,打造一個保障兒童權利、去除暴力傷害的家。
根據衛福部統計,去年一整年通報且確認受虐的兒童有12,610位,每個月平均超過1,000位孩子受虐。
且這還是有通報成案的數量,其他黑數更令人擔心。
在台灣,我們的兒童權益與保護仍有許多不足,當然與過去威權環境的影響有關。
我所成長的世代,以及現在許多家長成長的世代,都是威權教育與打罵教育。
也因此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什麼才是民主、尊重小孩、保障兒童權利的教養方式。
有些成人成為家長後,可能不自覺地複製過去所受過的教養方式。
像這個月我才聽到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位三十多歲的家長在小孩出生後,非常開心地向許多已當家長的朋友請教:「要如何打小孩,小孩才會乖?」
#不打小孩就不會教小孩?
這疑問正好反映出,許多家長其實需要正確的親職教育與支持系統,協助他們面對教養困擾。
我們要支持家長學習友善兒童,且有效的教養方式,如此才能 #真正斷開威權打罵的鎖鏈。
親職教育的完善以及兒童權利的保障,一直是我在立法院中努力的重點。
《兒童權利公約》第19條明定:「締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之立法、行政、社會與教育措施,保護兒童於受其家長、法定監護人或其他照顧兒童之人照顧時,不受到任何形式之身心暴力、傷害或虐待、疏忽或疏失、不當對待或剝削,包括性虐待。」
台灣將《兒童權利公約》國內法化已7年,為了進一步落實、防止對兒童的暴力,本次修憲過程中,我也提案將「兒童不受一切形式身心暴力的權利」納入憲法。
民主時代的我們,對待兒童要尊重兒童的主體精神,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保護所有兒童不再遭受任何暴力虐待!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親職教育例子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批判性思考】帶讀
《問對問題,找答案》商智文化
。
這是一本好書,2004年出版,當時作者就認為我們的心靈面臨這世代的資訊爆炸,也同時受到專家和騙術高手的無情襲擊,替我們決定做什麼、怎麼做才是正確。如果這樣,就是被資訊洪流沖走了。
要對抗的唯一方法,是主動積極,清楚自己想要的,並用理性邏輯檢視資訊,自行選擇要接受什麼和拒絕什麼,做出個人判斷。
這其實也是我後來寫部落格的重要理念,背後有一套清楚的系統性觀念和價值,串連起我要面對的諮商個案及社會現象。
我之前讀過,覺得很重要,之後會逐漸摘錄重要觀念與大家分享,並用淺顯白話的例子說明:
。
01. 資訊吸收後的兩種方式:
(1)「像塊海綿」:
被動吸收。去理解與記住作者的推理模式,照單全收,先不去評估好壞。
(2)「淘金法」:
主動挑選。像淘金一樣,要先學習基礎知識當基本工具去當篩子,去評選資訊裡的黃金和砂礫。為了選出自己想要的,必須不斷和眼前資料互動,問「這些與我有何關係?」,做系統性的檢視,最終做出個人的結論。
。
前者類似聽講,後者是上課發問,這樣大家就懂了
聽講時可以放空,但要發問並不容易,因為得時時對照講師的資訊與自己懂得、想知道的,才能產生疑惑發出問題。
前幾年在研究亞斯議題時,我看了好幾本書,但因無法對應出我要解決的議題,於是我自己結合各種書籍、理論(包括亞斯特質、人性、心理發展、性別特質…)、實務經驗(個案表現,與我的挫折來源),不斷地組合與思考「與我要進行諮商有何關係?」慢慢地才摸索出自己的結論(個人結論)。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這類經驗與知識的整理很費時,不過若能提出好的問題,就比較容易進行探索,以「親職教育」為例,請問:「有孩子天生就是來破壞、討罵的嗎?真的是天生頑劣性嗎?」如果認為是,當然作法就是限制和打罵,如果不是,那麼就能進一步探索是什麼讓孩子這樣對立與反抗:「是什麼讓他不往聽話並獲得父母讚美的方向走?」
接著就能思考問題了,而不是焦點放在孩子很可惡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