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親密關係焦慮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親密關係焦慮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親密關係焦慮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親密關係焦慮症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常常心情不好算是憂鬱症嗎?】 —憂鬱症普遍性比想像還要高!不只心情低落,任何徵兆都應警覺! 知名網紅阿滴以經營英文教學YouTube頻道日前突然在臉書及YouTube發布貼文及影片坦承,自己罹患憂鬱症近1年。 在外界眼中事業成功、有這麼多朋友跟可愛妹妹,一向給人正向樂觀印象的阿滴,怎麼會得...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對抗病毒要獲勝要開始過正常生活,就是不要讓政治介入,疫苗效力是這樣,接種疫苗順序也是這樣。 新冠病毒不會因為你超有台灣價值就不感染你,也不會因為你超有台灣價值就讓疫苗變得有效。你把疫苗變成愛國主義的祭品,努力用台灣價值說服支持者,最後吃虧的是台派自己人,不相信你的異端邪說的又不是一般正常人? 沒...

親密關係焦慮症 在 吳姵瑩Chloe Wu心理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03:23:50

「我怕離開後他很受傷」的擔憂,正說明你們關係並不健康 為什麼有人可以好聚好散,讓關係和平落幕,有人則必須經歷各種拉扯攻擊報復背叛的劇碼?為什麼有人可以果斷又理性的思考,有人則是反覆糾結數年? 一段離不開的關係,通常俱備兩大元素: 1.披著痛苦糖衣的互動:有甜蜜有辛酸,有難受又有一絲還算可以的陪伴...

親密關係焦慮症 在 實用心理學丨心理測驗|心靈成長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17 14:11:31

焦慮始終一直是被拿來探討的話題,但焦慮症並未如大家所想的「焦慮症」簡單,再更細分的話、焦慮症可以被劃分成六大種類。 六大焦慮症 🍀 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和依附關係有關,屬於焦慮型依附的人較容易發展出分離焦慮。這是一種當和親密他人分離時所產生的過...

親密關係焦慮症 在 POPA Channel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3-14 02:43:49

我可能比我的兒子,更害怕返學而不自知…… #POPAim 受訪者:Sophie(兒子,6歲) 「我囝囝本身是『癡身一族』,光是K1就用了4個月才適應得到。但他經歷過工人姐姐因大病要返回印尼,還有公公離世後,情緒又再崩潰。自始每天送他返學都猶如上刑場,要糾纏很長時間,拉扯無止境。即使是送他上興趣班也...

  • 親密關係焦慮症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1 07:30:12
    有 71 人按讚

    【常常心情不好算是憂鬱症嗎?】
    —憂鬱症普遍性比想像還要高!不只心情低落,任何徵兆都應警覺!
     
    知名網紅阿滴以經營英文教學YouTube頻道日前突然在臉書及YouTube發布貼文及影片坦承,自己罹患憂鬱症近1年。
     
    在外界眼中事業成功、有這麼多朋友跟可愛妹妹,一向給人正向樂觀印象的阿滴,怎麼會得憂鬱症?阿滴表示自己從2020年在紐時刊登廣告「Who Can Help ? Taiwan」後就開始有一些憂鬱傾向了。「常常會覺得自己很爛、對工作表現很焦慮、睡眠障礙很嚴重、會很害怕網路上的批評、也會無故地悲傷哭泣。」
     
    阿滴表示,狀況最糟的時候,他喪失了所有動力跟精力,做什麼都無法開心,連微笑都做不到,情緒只剩下焦慮跟憂鬱,甚至連龍貓這種超無害的動畫都會無法連續看15分鐘。「每天都非常的痛苦,光是活著就用盡力氣了。」阿滴希望藉由自己的經歷跟康復的過程,能幫助一些正在憂鬱症中掙扎的朋友。
     
    很多人會覺得憂鬱症患者就是草莓玻璃心,一點點壓力就受不了,其實這個說法是有偏誤的,精神科醫師陳嬿伊分析,通常壓力過大的感受很常見於憂鬱症病發前的狀況,但壓力絕對不是直接引起憂鬱症的病因,事實上,很多患者往往是因為太ㄍㄧㄥ才會發病[1]。
     
    ■WHO:「憂鬱症」是所有造成失能疾病的第1名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說,在2020年全世界有3大疾病需要重視,包括:「心血管疾病、憂鬱症與愛滋病」。
     
    WHO將憂鬱症列為2020年世界第2大疾病。根據國內統計,憂鬱症的盛行率占8.9%,換算下來,超過200萬人罹患憂鬱症[2]。
     
    「憂鬱症」會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2,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憂鬱症」也是所有造成失能疾病的第1名。這幾年可以由媒體報導看到許多影視名人得了憂鬱症,也看到國內的自殺率一直上升,這其中有相當比例都與「憂鬱症」有關。
     
    ■憂鬱症與身心疾病的共病
    「憂鬱症」很可能會合併各種身體疾病。許多慢性疾病或嚴重身體疾病都可能合併有憂鬱症,像是糖尿病、高血壓、洗腎患者,甚至癌症合併憂鬱症的比例都達1/3-1/4。合併憂鬱症常會惡化身體疾病的症狀與處理,許多憂鬱症患者的頭痛與身體不明原因的不舒服增加,生活品質也因而下降。
     
    但是多數醫師只注意到身體疾病的治療,而忽略了伴隨著的憂鬱的處理。另外憂鬱症也容易合併其他的精神疾病,超過50%的憂鬱症合併至少一種焦慮症,很多的焦慮症甚至物質濫用最後皆會併生憂鬱症。一旦合併憂鬱症會加重了原有疾病的治療[3]。
     
    ■憂鬱症如同心靈的感冒
    有的人說憂鬱症如同「心靈的感冒」,巧妙比喻著憂鬱症的普遍常見,彷彿像感冒病毒一般,當我們先天脆弱性高、後天抵抗力不足,此時再加上吹風受凍時則很有可能患病。而憂鬱症確實也是受到生理、心理、環境社會等多重因素下相互影響的結果,當個人的心理功能失調,無法面對生活壓力時,所產生的情感型疾病。
     
    ■憂鬱症若缺乏治療很難自行康復
    值得注意的是,憂鬱症如此普遍,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推估,全台約有200萬人罹患憂鬱症,但在台灣許多人不願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也抗拒治療。只有五分之一的憂鬱症患者有去求助,還有五分之四沒有求任何治療。因此當我們周遭親友向我們求援時,千萬正視與尊重對方的求助訊號,避免憾事發生[4]。
     
    ■我的家人會是憂鬱症嗎?以青少年為例
    青少年的憂鬱症,很容易被簡化為「叛逆期」,此時的孩子內在性賀爾蒙大量變動、外在人際與親密關係也容易卡關的階段,情緒起伏大,不一定是終日悶悶不樂,反而可能是以暴躁易怒、自殘自傷的方式呈現。除了負面情緒外,可觀察孩子是否有下列變化:
    ▪ 對以前喜歡的活動、食物等失去興趣。
    ▪ 對於學習、打理自己等感到疲累、懶散。
    ▪ 體重突然短時間內明顯增加或減少,暴飲暴食或不吃不喝。
    ▪ 睡眠困擾,展現出失眠或是嗜睡。
    ▪ 有自殺想法或透露出活著沒意義等語言。
     
    此時的孩子需要更多關心與耐心,除了上述五點供參考外,學校的輔導室也是可用的資源。如有疑慮可直接就醫交由專業醫師診斷,部分身心科診所特有青少年門診,坊間心理諮商所所提供的親子或個人諮商,也能協助孩子們抒發身心壓力,促進親子關係。
     
    ■我的家人會是憂鬱症嗎?以老年人為例
    60歲以上老年人同樣面臨身心與生活的劇烈變化,包含身體老化、退休、子女空巢期、甚至喪親喪偶等哀傷失落。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的數據,老年人如出現自殺想法,實際執行的自殺成功率比青少年還要高出許多。董氏基金會整理對於老年憂鬱常見的症狀:
    ▪ 出現類似被害妄想,或悲觀的想法強烈。
    ▪ 焦慮不安與社交推縮,好像難以平靜下來,也不想與人交談。
    ▪ 呈現判斷力遲鈍或記憶力衰退等情況(非失智所造成)。
     
    除了上述三點外,林皇吉醫師(2006)指出老年人較難表達憂鬱情緒,較常展現抱怨身體不適、頭痛、焦躁易怒…等非典型憂鬱症狀展現,因此高達 50% 的老年憂鬱在內科或家庭醫學科門診被遺漏掉。如家中長輩抗拒前往精神科就診,坊間心理諮商所也有老人個別諮商或團體服務,藉由專業人士的協助轉介,可多一份助力,鼓勵長輩就診[5]。
     
    當心愛的人有憂鬱症,我該如何面對?是要小心翼翼地談話,然後不要提到任何關於憂鬱症的敏感話題?或是都不理他,讓他一個人靜一靜?還是應該鼓勵他多正向思考?
     
    ■面對憂鬱症患者時,可參考「3不守則」與「6個正確觀念」
    「不鼓勵,不責備,不反駁」
    1. 不鼓勵:不要一直對患者說要加油要正向思考等話語。
    2. 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說都是他的錯,或是有病就什麼事都做不好等等。
    3. 不反駁:面對患者沮喪的話語,傾聽就好,不要一直反駁對方說的都是錯的。
     
    除了3不守則之外,一起來看看6個面對憂鬱症患者的正確觀念
    1. 關心
    如果你身邊有人有憂鬱症,你一定會被一定程度的影響。最重要第一件事可以鼓勵或陪伴她就醫,並且盡力陪伴他完成療程,或是在他不適應原本療程時陪伴他尋找他法。不過也要時時注意不要讓自己過度沉浸在朋友罹患憂鬱症的情緒中。
     
    2. 傾聽
    傾聽憂鬱症患者時,要讓他了解事情現在不好,但不代表未來會不好。
     
    3. 不要不理他
    即使病患拒絕,也要要伸出援手,患者的孤單感很強,會拒絕與人接觸,但千萬不要這樣就不理他。
     
    4. 說出來
    在患者談起自殺念頭的時候,坦率地與他們談論自殺的話題,並且告訴他們的醫師或是心理師。
     
    5. 一起出去玩
    可以適時地邀請他一起出門運動或是參加一些輕鬆的活動,但千萬不要強迫他們。
     
    6. 鼓勵就醫
    周圍的人要積極鼓勵她就醫,用它自身的個性說服他就醫。讓他知道療程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因為當療程結束,他將會好轉很多[6]。
     
    ■憂鬱症的治療:主要分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兩個部分
    一、心理治療:主要有認知行為、精神分析、人際方面等三大類的心理治療。
    1.認知行為治療
    憂鬱症患者常有自責、無助、罪惡感等負面想法;認知行為治療是幫助病人能自我覺察負面認知,發展新的思考模式,積極練習調整在不同情境下,應該有怎樣合宜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2.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
    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藉著分析探討過去經驗對自己現在的影響,促進自我覺察和重新建構患者的人格及自我認同感,達到改善憂鬱症狀及防範復發的目標。
     
    3. 人際方面的心理治療
    人際取向的心理治療為避免憂鬱症引發的人際障礙,探討適應不良的人際關係,並學習溝通和社交能力,建立人際互動的信任感、親密感和應付能力,達到改善憂鬱症狀。
     
    二、藥物治療:由醫生開立抗憂鬱藥物,幫助對抗憂鬱症,一般的療程是三至六個月(根據國內報告指出,穩定服藥超過三個月,快速復發的比例只有5%)。副作用可能為無法集中注意力或嗜睡。新一代的抗憂鬱藥物,具有調節大腦血清或調節正腎上腺素的功能。如:百憂解(Prozac)、克憂果(Seroxat)、無鬱寧(Luvox)、速悅(Efexor)等副作用已經減少,大多服用1-2週能改善心情,3-4週情緒可讓情平穩。
     
    ▪ 輕度憂鬱可以自我調適壓力或作紓壓放鬆的活動來調整。
    ▪ 中、重度以上等級的的憂鬱症則建議以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可見其功效。
     
    若是治療部完全或是放棄治療,則會使憂鬱症復發或加重病症。憂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期盼憂鬱症家屬及病者本身,能用正確的心態,一起面對憂鬱症,才是解決問題之道[5]。
     
    ■憂鬱症污名化:你是不是有神經病阿?
    衛福部2018年統計,台灣憂鬱症確診人數突破兩百萬。你我身邊都有許多「隱性」憂鬱症患者,只是大家都為了某些原因閉口不談,才讓這項疾患看似距離遙遠、遠到彷彿事不關己。「憂鬱症在台灣有點像個禁忌話題。患者不會主動告訴身邊的人自己有憂鬱症,尤其在工作場合,根本不會有人敢以憂鬱症發病為由請假。」
     
    小鬱亂入創作者林妤恒說道。「老一輩可能還會說,你是不是神經病阿?是不是抗壓性很差?一旦讓別人知道患病事實,就會被貼上很多負面標籤。」
     
    ■「不敢說、不知道怎麼說、不知道去哪求助」因此成為許多自覺需要幫助的人心上說不出口的痛:林妤恒說,小鬱亂入專題完成後,粉專一下子湧入許多深陷憂鬱,卻連傾訴對象都沒有的網友。「他們都在問『你可以幫助我嗎?』因為他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有誰可以幫助他們,他們不知道可以去哪裡看醫生,他們不敢跟親朋好友講,所以只能找我們訴說。」
     
    聽來哀傷,但這卻是台灣憂鬱症患者不得不練習面對的課題:「憂鬱症污名化」。這不單是指要學著和親人溝通,或要面對身邊親友的詢問、關心,汙名化無所不在,舉凡茶水間裡同事無心調侃,報章媒體為追點閱信手寫下的聳動標題。台灣社會給「憂鬱症」貼上的負面標籤,常一不小心就竄入患者視野之中[7]。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今周刊)「精神科醫師:大家都搞錯了!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容易得憂鬱症」: https://bit.ly/3BFCW0I
    [2](美麗佳人 Marie Claire Taiwan)「女性憂鬱症高2倍!身旁親友有「這些症狀」逾2周是求救訊號,4大良方幫你遠離憂鬱」:https://www.marieclaire.com.tw/beauty/health-fitness/44104?atcr=297ad1
    [3](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正視憂鬱症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 http://www.depression.org.tw/knowledge/info.asp?/70.html
    [4](今健康)「憂鬱症普遍性比想像還要高!不只心情低落,任何徵兆都應警覺!」:https://gooddoctorweb.com/post/952
    [5](Heho健康)「家人長期心情不好?別忽略了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憂鬱症狀」:https://heho.com.tw/archives/180574
    [6](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 )「如何面對憂鬱症患者:5件你可以做的事」:https://depressytrouble.tw/index.php/portfolio/how_to_face_patient/
    [7](風傳媒)「面對他的憂鬱,我還能做些什麼?當最親的人憂鬱纏身,這些「看似善意」陪伴方式千萬別再用」: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863566?mode=whole
      
    ➤➤照片
    [2] 圖說:女性不但憂鬱症的比例較高,且產生自殺的企圖也是男性的2倍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憂鬱症 #憂鬱症污名化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今周刊 / 美麗佳人 Marie Claire Taiwan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 今健康
    Heho健康 / 小鬱亂入Depressy Trouble
    風傳媒

  • 親密關係焦慮症 在 健身教練菜菜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1 09:37:04
    有 18 人按讚

    《依戀障礙》

    為什麼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
    為什麼總是在否定、責怪別人?
    為什麼對拒絕和傷害特別敏感?
    為什麼工作和戀情總是無法長久?
    為什麼人際關係這麼困難?
    ———-
    📍依戀的穩定性與依戀的形式,不只影響了人際關係及親密關係的要求,更與每個人的生存之道、對人生的興趣、戀愛及育兒的方式與抗壓性脫離不了關係,甚至和一生的健康狀態有關。
    📍依戀的對象必須是經過「選擇的特定對象」。這種「選擇性依戀」是與特定對象(依戀對象)之間的特殊連結。
    出生後六個月到一歲半左右的時期,對依戀的形成是最重要的時期。這段「關鍵詞」一過,幼兒就無法與母親順利建立起依戀關係。
    📍無法獲得認同的孩子,成人之後內心深處將永遠殘留「想獲得雙親認同」、「想要被愛」的念頭。
    ————-
    📌孩子的四種依戀模式
    除了安全型以外的三種模式又統稱為「不安全型」

    「安全型」
    安全型的兒童在與母親分離時,雖然會展現出哭泣等不安反應,但反應不至於過度。當母親重新現身時也能坦然表現喜悅,主動擁抱母親。約六成的兒童表現出這種模式的依戀。因为做為安全堡壘的母親充分發揮了機能,安全型的兒童在感到壓力時也能做出適度的依戀行為。
    也能做出適度的依戀行為。

    「反抗型/矛盾型」
    反抗/矛盾型的孩子在母親離開時,會表現出大哭大叫等激動的不安反應,然而一但母親再次出現,卻又對母親的擁抱做出抵抗或排斥的反應。不過,只要一待在母親身邊就不願意再度分開。這是因為母親做為安全堡壘的功能沒有充分發揮,引起孩子過度的依戀行為。約有一成的孩子屬於這種類型。通常這種孩子的父母時而關愛孩子,時而漠不關心,也有不少父母過度神經質或是管教太過嚴厲。反抗/矛盾型的孩子在年齡稍長之後,罹患焦慮症的機率很大,也容易遭到霸凌。

    「逃避型」
    逃避型的兒童在與母親拆散時幾乎沒有反應,即使與母親再次相會,除了排斥目光接觸之外,也不會主動擁抱母親。因逃避型的兒童沒有安全堡壘,是即使感受到壓力也不會採取依戀行為的類型。約有一點五到兩成的兒童屬於這種類型。從自小在育幼院等設施長大的小孩身上,經常可看到典型的逃避型依戀。有時,缺乏父母關愛或照顧,被放任成長的孩子身上也可看見這種類型。逃避型的孩子年齡稍長後,很容易叛逆或出現攻擊性。

    「紊亂型」
    紊亂型的行為中參雜了逃避型與反抗型的表現,特徵是沒有固定連貫的行為模式。有時以為孩子毫無反應,有時又會激烈哭或強烈憤怒。此外,這類型的孩子也會出現蜷曲身體。看似恐懼父母攻擊的反應,或是相反地突然攻擊雙親。不少紊亂型的孩子經常遭到虐待,或者擁有精神狀態極度不穩定的父母。原本該安全的堡壘反而成為危險的地方,致使孩子陷入混亂。因為無法預測父母的行動,孩子的行為也變得紊亂失序。紊亂型的孩子將來也容易發展出邊緣性人格障礙。
    #書單 #書評 #書類整理 #讀書筆記 #閱讀 #閱讀日
    #閱讀紀錄 #閱讀分享 #依戀障礙

  • 親密關係焦慮症 在 初和心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10 10:08:01
    有 16 人按讚

    |📶 帶你/妳走過關係6階段|

    關係六階段 二:如何挑選對象? 2-2

    交友軟體焦慮症 這麼盛行使用交友軟體,可是誰在上面又是真心呢? 我該如何分辨?該如何安心?交友軟體帶來了便利性,也帶來好多焦慮... 到底該如何和交友軟體上認識的人培養一段關係?

    #偷吃 #親密關係 #交友軟體 #網路交友 #安全感 #伴侶關係 #信任感

    許嬰寧 鐵人心理師 這才是我啊
    黃柏威諮商心理師

    📡收聽頻道: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de3a4j1mo608346m3utovy/platforms

  • 親密關係焦慮症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9-01 21:36:37

    對抗病毒要獲勝要開始過正常生活,就是不要讓政治介入,疫苗效力是這樣,接種疫苗順序也是這樣。

    新冠病毒不會因為你超有台灣價值就不感染你,也不會因為你超有台灣價值就讓疫苗變得有效。你把疫苗變成愛國主義的祭品,努力用台灣價值說服支持者,最後吃虧的是台派自己人,不相信你的異端邪說的又不是一般正常人?

    沒有國際認證,只有自吹自擂,還要把自己唬弄到世界第一,全世界都要追上?那麼美國的FDA為什麼至今不承認免疫橋接?全世界為什麼除了台灣之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認可台灣自製的疫苗?你用科學能說服自己嗎?

    高端到現在連二期臨床都沒有完成,緊急授權是二期臨床期中報告完就過了,你可以接受你同事跟你一起讀研究所的學歷只有高中二年級,連高中畢業都沒有嗎?

    一個正常的台派怎麼會寧願犧牲自己人,也要成就一個土製疫苗呢?難道你們不在乎台派的性命嗎?


    直播日期:0827

    直播YT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mlkTKPvRA

    直播主題:

    科學終將勝利,台派潘建志醫師甘冒洗版,甘冒圍剿對高端疫苗提出的勇敢質疑 ft.精神科醫師 潘建志

    8月19號的時候陸之駿那一段時間

    有高端招待他去實驗室參訪

    那個地方我也去過

    然後他也針對最近的

    高端相關的新聞做了一些針砭

    8月19號他在臉書上發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2016年獲民進黨禮讓

    參選台北市中山區立委選舉的潘建志

    放話高端未提供

    第一劑疫苗施打28天後中和抗體效價

    質疑高端疫苗保護力

    立刻被藍軍統媒放大宣傳

    事實上高端Phase 2的論文卻明白寫著

    第一劑後29天中和抗體效價為430.5

    他後面還做了個註記

    他說潘建志又叫做Billy Pan或比利.潘

    是部落格Plurk時代的網紅

    手機網路興起後

    他轉至大話新聞

    新聞挖挖哇之類所謂綠媒談話節目

    很難理解他為什麼突然這樣亂講話

    我只能說疫情使人瘋狂

    好啦你看我們幫陸之駿當面問了這個問題

    希望我們有完成你的願望

    好那第一個我們先問

    那你為什麼這樣亂講話呢

    陸之駿也是一個綠營大前輩啊

    沒有其實是他貼那個文章

    就是從網軍工廠出來的嘛

    是他們錯啊

    因為他貼那個是IgG不是中和抗體

    高端就是沒有打完第一劑的中和抗體的數字

    沒有就是沒有

    我沒有說錯 文章都在

    他的文章在我的文章也在

    大家可以去查查看

    他貼出來的圖就是王浩宇最早貼的圖

    是錯的

    搞不好他還自己做假圖誰知道啊

    沒有沒有那個圖在論文裡面有

    它是第二張

    但是它是IgG IgG就是另外一種抗體

    那跟我們做免疫橋接的中和抗體是不一樣的

    你跟你講那免疫有多複雜

    你知道棘蛋白到人體會有幾種抗體嗎

    200多種抗體

    那中和抗體是其中的一個指標

    其他有一大堆指標

    所以高端有做兩個一個做中和抗體

    一個做IgG

    那中和抗體是沒有第一劑的資料 IgG

    所以他就說他把這個牛頭拿來對這個馬嘴

    所以我上次寫那篇中和抗體的問題

    我是對的啊

    後來指揮中心也接受了我的建議

    就是說高端一定要在第28天以後打第二劑

    我跟你講別的疫苗沒有這樣

    我們打第一劑的40% 打第二劑只有3%

    大部分的人只有打一劑

    但高端他們現在要保障打第二劑

    就是因為只打第一劑可能沒有中和抗體

    所以證明我講的是正確的

    非常正確沒有錯啊

    所以IgG跟中和抗體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我們不能說它正相關嗎

    正相關喔 可能也有一點相關

    但是問題是你做免疫橋接

    你是拿中和抗體去做的啊

    你沒有做IgG的免疫橋接啊

    所以這一次的所謂的

    immuno-bridging免疫橋接是打了AZ

    跟打了高端之後我們比中和抗體的效價

    那這就產生一個問題

    比利潘挖出來的資料是在公開的論文裡面

    高端竟然沒有寫

    打完第一劑之後29天的中和抗體

    也就是以科學角度來看

    全世界都不知道打完第一劑之後一個月

    你打高端之後你的抗體效價

    你的免疫能力防護力到底是什麼

    連跟AZ比都沒有

    那這個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漏洞就是

    那我完全不知道它的防護力

    我不要說有沒有公開防護力

    我連在二期或者是三千人那個二期延長裡面

    都沒有

    我都不知道你打完第一劑的防護力是什麼的時候

    這個危險的地方在哪裡

    現實世界的風險就是

    你可能喔 這等於是裸奔嘛

    你只打了一劑但是你自己覺得自己有防護力對不對

    你可能就是會鬆懈掉啊

    不戴口罩啊

    對啊不戴口罩啊

    或是說人與人的接觸人與人的連結就增加了啊

    打麻將去了啊

    這當然是很危險的嘛 這個不合學理

    所以其實我是什麼

    我是佛心來著的 因為我就是台派

    我們很多人都打高端嘛

    我為他們爭取到了第二劑

    還有一個就是說為什麼這個免疫橋接不能夠取代三期

    很簡單 因為沒有辦法做出說

    它對於重症的防護力 對病死的防護力

    沒有辦法做出來

    你知道我們現在疫苗變成是什麼

    它沒有辦法讓你不感染

    因為Delta病毒

    歐美很多國家他還是會感染

    但是他死亡率大幅下降

    這個就是疫苗的保護效果

    那你做中和抗體你做免疫橋接

    有沒有辦法驗證這個效果

    當然沒有辦法啊

    因為那個要實際

    我們做出來這個是實際上在現實世界裡面

    有人去住院有人死掉

    這樣子用人命計算出來的東西

    你用中和抗體這個算來算去

    你不能算出這個

    所以這個中和抗體完全沒有辦法取代三期的實驗

    請問一下人類如果長時間跟身邊的人保持這種

    譬如說1.5公尺的距離或者是減少接觸

    這個在心理上會不會有什麼樣子的問題

    已經有很多精神醫學的論文去論證這一塊

    就是說在這個三級警戒甚至是四級警戒的狀態之下

    會不會讓精神疾病的發生率增加

    廢話當然會啊 增加的一蹋糊塗

    多著咧為什麼因為人際關係親密關係

    本來就是我們情緒穩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我覺得大家用膝蓋想就知道

    我甚至認為說因為這個社交距離

    因為這個三級警戒

    我們焦慮症的盛行率提高可能一倍以上

    一倍以上啊

    一點都不奇怪我們現在講的還是很基本的

    還有什麼大家想想看

    經濟上的壓力

    因為你這個社交距離因為經濟活動減少

    很多店關門失業率明顯就提高了嘛

    那很多人就是他有工作他的收入也降低了

    所以經濟上的壓力變大

    經濟上的壓力變大了以後

    會不會產生更多的精神症狀

    當然會有啊

    這個幾百年以來的關係早就建立了嘛

    但是長時間的lock down

    譬如說讓親人或者讓家屬 work from home

    小朋友都在家裡上課

    這個會不會也導致家庭的壓力急遽增加

    這個也是沒有疫苗另外一個心理上的問題

    有有有家庭主婦我最近門診裡面

    家庭主婦的病人增加很多

    所以這個部分也增加

    所以相對家暴也增加



    我真的覺得台派更多比利潘

    少一點王浩宇大家就可以就事論事

    我們就可以討論這個疫苗的科學價值

    然後政治立場不同

    可是當你今天把

    科學價值混淆到台灣價值的時候

    這真的不行

    科學一個很重要言論一定要自由

    因為科學要證偽嘛

    反對的聲音在科學裡面你一定要讓他出來

    要不然科學不會進步

    科學就不能一言堂這是科學的基本態度

    而且科學要放諸四海皆準

    所以高端要有國際認證是台灣的驕傲

    可是你今天只有網軍認證

    那就不驕傲因為你出不了國

    人家也會看輕台灣的生技產業

    所以希望大家還是就事論事

    你可以有不同的價值

    你我價值不一樣

    但是我們對科學的信念是一樣的

    我瞧不起的是

    扭曲科學扭曲專業知識

    用專業替異端邪說背書

    我瞧不起這種事情

  • 親密關係焦慮症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9-26 19:00:04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僅剩五位名額)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隨著我投入「學習」的領域越久,我就會認識越來越多,喜歡學習的朋友。

    這些朋友呢,在他們身上有很多的美德、也有很多的優點,也常常因為他們,帶給我更多的刺激、前進跟改變。

    然而如果真要說,在他們身上,我感覺到心疼的部分是什麼?

    我覺得喔,如果以此時、這個年代來看的話,我最心疼的部分,就是他們普遍都有一種,叫做「資訊焦慮症」。

    「資訊焦慮症」呢,就是他們很害怕錯過了一些訊息、錯過了一些可以取得更不一樣的認知的機會。

    然而有時候喔,人就是一個這麼奇妙的存在。就是呢,我們常常會把「工具」當「目的」;到了最後,我們會為了做一件事,而做一件事,而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做它?

    為什麼我們需要這麼多資訊?

    無非是希望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變化,或者是面對眼前的狀況的時候,能夠有一個更好的決策品質;能夠知道當我要付出努力的時候,要怎麼樣擬定方向,才會是正確的?

    所以呢,簡單來說,「資訊」本身是個工具,「目的」是要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適合自己、更好的一個決定。

    然而呢,有很多喔患有「資訊焦慮症」的朋友,在他們身上我有時候,真的會搞不太清楚,他們好像就是為了取得資訊,而取得資訊。

    就像是瘋狂的,去踏入很多不同老師的教室,他們把學習當成是好像「集點」一樣。

    再不然就是他們報名了很多線上課程、訂閱了很多知識頻道,可是你說他真的有聽?又或者是他真的學以致用嗎?我還是蠻懷疑的!

    其實當我看到這樣的現象的時候,就讓我回到自己的專業裡面,去找一找,有沒有哪些研究,或者哪些討論滿符合這個現象。

    或許呢,對於「資訊焦慮症」的朋友來說,當我跟你分享一些,可能是有科學根據的、可能是有研究支持的;像是這樣的發現跟結果,不知道能不能幫你緩解「資訊焦慮」,讓你更回到學習的本質。

    我看到了這個資料是哦,在1980年代的末期,有一個心理學家叫「安卓森」,他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

    實驗的對象,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管理學院的學生。首先呢,安卓森讓每一個學生,選一份股票投資的組合;然後把學生分成兩群。

    第一群學生,只準看手中持股的價格變動,他們完全不曉得自己買的股票,為什麼會上漲,而為什麼又會下跌?他們只能靠著這麼有限的資料,來決定要怎麼樣買股票。

    而相反的,第二群學生能夠取得源源不絕的財經資訊,他們可以看財經頻道、他們可以讀華爾街日報,而且呢還可以請教專家,分析股市的最新動態。

    結果你猜猜看,這兩組的投資表現,哪一組會比較好呢?

    令人很意外的是喔,資訊比較少的那一組,最後賺到的錢,是資訊比較多的那一組的兩倍多。

    其實這個研究結果就告訴我們,當我們接觸過量的新聞,反而會讓我們來分心。資訊充沛的那一組的學生,很快就會習慣關注最新的謠傳,跟內幕消息。

    就如同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賽門」他說過的。他說啊:「豐富的資訊,會創造出貧乏的注意力。」

    由於呢,得到這麼多額外的資訊,這些學生會比資訊貧乏的那一組學生,更頻繁的進出市場、買賣股票。

    他們相信喔,自己的知識豐富,能夠洞燭先機、能夠預測股市的走向;然而結果就是「他們錯了」!

    如果你發現過多的資訊,幾乎你會像強迫症一樣,無時無刻的刷臉書、收Email,或者是無時無刻的,去參考那些你所訂閱的頻道、網站…等等的這些。

    反而讓你看待你的生命、看待你要做決定的事情,越來越模糊;甚至於就結果論來說,可能越來越不精準。

    你的決策越來越沒有辦法,為你帶來更好的結果。這時候,你覺得你需要的是什麼呢?

    我遇到很多「資訊焦慮症」的人,他會歸因在,是因為我取得的資訊還不夠多;所以呢,他再找更多的資訊,來幫助自己。

    那你想這樣的行為,真的有辦法幫助到他自己嗎?還是喔,這樣「忙」啊,叫做「越幫越忙」啊!

    因為過多的資訊,真的會讓我們分心、讓我們為了資訊而資訊;而忽略了今天我取的這些資訊的背後,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我想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只有你專注在你真的想去的地方、你真正在乎的事情,透過鎖定目標,聚焦在一個焦點上面;這時候你才能夠去篩選出,你所需要、而且對你有幫助的資訊,不是嗎?

    所以呢,如果你患有「資訊焦慮症」,那麼我想跟你開個小玩笑,如果取得的資訊越多,就代表越成功;那麼統治這個世界人,應該是學歷最高的人,不是嗎?

    然而你可能認識過很多學歷很高的人,你連聽他說話都聽不懂,更不要說他能不能去去影響別人,或者是帶領這個世界了,不是嗎?

    想想看,什麼才是重點、什麼才是關鍵?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實體課程,是在12月7號開課的【寫作小學堂】。

    這一門課呢可以幫助你,建立起你跟文字之間的關係;「啟點」的課程都有一個特色,叫做回歸到本質。

    凡是你掌握到關鍵的本質,你接下來要運用在你的人生裡面,要怎麼發揮就容易了!

    所以呢,文字跟書寫一定有它的本質,為什麼有些人他寫出來的東西,並不困難;但是卻很雋永,而且能夠影響很多人?

    然而相反的,有些人的文字真的好美,他用的字詞真的好有深度;可是你卻讀都讀不下去。我想啊,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你有沒有真的掌握核心、關鍵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在這之前,已經參與過很多的寫作課程,那麼我可以保證【寫作小學堂】,絕對會帶給你不同的體驗。

    然而,如果你想要靠近跟文字之間的關係,而你在這之前,也沒有上過任何寫作課程,那麼歡迎你加入【寫作小學堂】。

    從一開始就打下正確的基礎,那麼你在「寫作」這一條路上,肯定是可以如魚得水的。

    12月7號這一門【寫作小學堂】,是我們今年的最後一期;如果你錯過的話,就要等到明年4、5月之後了!

    期盼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我能夠在12月7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