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親子互動觀察量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親子互動觀察量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親子互動觀察量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親子互動觀察量表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羅寶鴻 老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書推薦+送書]-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活動已截止⋯⋯ 六週年《暢銷增修版》, 由陳品皓臨床心理師,針對教育現場的變化、 經驗的修正,做出全書新增與修訂! /孩子脫序、失常、令人擔憂的行為,往往只是冰山表面!/ 做事總是拖延上身,三催四請才肯去, 絡簿、作業、便當盒叮...

  • 親子互動觀察量表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12:00:20
    有 495 人按讚

    [好書推薦+送書]-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活動已截止⋯⋯

    六週年《暢銷增修版》,
    由陳品皓臨床心理師,針對教育現場的變化、
    經驗的修正,做出全書新增與修訂!

    /孩子脫序、失常、令人擔憂的行為,往往只是冰山表面!/
    做事總是拖延上身,三催四請才肯去,
    絡簿、作業、便當盒叮嚀一次忘一次!
    3C產品的使用分寸,該如何拿捏?
    暴衝、焦慮、害羞、拒絕溝通……,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6~12歲是孩子建立心理素質、人際品質、內在動機的關鍵階段,
    21個家庭與學校情境,搭配親筆漫畫,
    看見隱藏在孩子行為背後的身心因素,接住孩子情緒與行為的動盪不安。
    緩解學齡爸媽的教養焦慮,建立親子間「有效又長效」的教養模式!

    我們看見孩子的問題,還是問題背後的原因?
    孩子展現的問題與困擾,往往不是單一理由或原因就可以完全解釋。更多時候,一個現象的背後,常是許多因素的共同結果,因此更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協助,才可能看到改善。

    這個過程中不管對孩子、爸媽與老師來說,都是考驗耐力與信任的試煉,因為我們往往會認為,既然我們已經有做些什麼了,那應該孩子要很快改變才對,一旦結果不如預期時或成效不明顯時,我們不免會開始在挫折與氣餒中懷疑自己、對方與方法。

    【心理師想跟你說】
    當大人以「單一事件」看孩子的行為時,理所當然會看到孩子的行為不斷再發生,覺得沒有任何改善。但如果改以「趨勢」的角度看孩子的行為,我們很有可能發現孩子行為的某種趨勢出現了,可能是孩子每次發作的強度變低了、或是影響範圍變小了,這種趨勢便是在告訴我們,孩子用他的能力與方式作調整,當你看到孩子進步的趨勢,並肯定趨勢時,改變就這麼發生了。

    為什麼家庭教養與學校教育,同樣重要?
    國小,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站,在這個階段,孩子透過在學校與家庭中的觀察、學習與經驗,進而瞭解自己、覺察自己並發展出獨特樣貌。反之亦然,孩子會把從家中所學到的任何行為、言論與價值觀,在他的學校生活中完全展現。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這個階段,爸媽與班級導師的角色更加重要,爸媽既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也是向外探索時重要的後盾,爸媽對待孩子及處理情緒的方式,將會深刻影響孩子日後與別人互動的方式。對孩子的導師來說,也是如此,導師的帶班風格與處事方式,也會對孩子帶來許多意義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本書特色

    ──「教養急救包」上線!有效第一時間拉開距離,化解衝突
    防疫期間親子長期相處,課業生活一把抓,大人小孩的情緒最常面臨臨界點,親子間衝突發生時該怎麼做?如何避免問題越演越烈?

    善用「沖脫泡蓋送」五字訣、溝通關鍵「我訊息」、情緒測量溫度計……,掌握實用工具與心法,教養不再急跳腳!

    ──21個家庭VS教育現場,最真實的教養案例
    從生活作息、人際關係、情緒溝通與特殊狀況等,最令父母老師糾結的21個教養難題,心理師彙整十餘年進校經驗、搭配步驟+方法,實際引導成效,一次呈現。

    ──孩子X心理師X父母X教師,四方角度一同呈現
    大人們的對立,只會讓孩子如夾心餅乾無所適從;由家庭到校園,心理師、父母與老師如何建立合作模式,聽見孩子心底的聲音,陪伴孩子跨過擾人的成長痛!

    ◎ 心理師連環漫畫:將老師與家長、孩子間的相處、摩擦、爆笑等生活鏡頭以漫畫方式貫穿全書。
    ◎ 附錄檢附測量表格:實用生活教養表格,部分並可下載實際運用,加強親子間的溝通管道!

    【給大人的教養5大金句】
    —爸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爸媽的行為處事,將會深刻影響孩子日後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在衝突還沒爆發前,孩子已經有許多事情先發生了,而這些事情才是關鍵。
    —在孩子行為的背後,常是許多因素的共同結果,因此更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協助,才可能看到改善。
    —把肯定放在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時,孩子會更願意投入在每一件事情上。
    —管教不該只是管教,而是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能理解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的方法,讓孩子反省學習,發展獨特的自己。

    ……………………………………

    『送書活動來囉』!

    ★【你點名,我送禮】一份神祕禮物,送給居家防疫的崩潰爸媽~
    自從五月中疫情升級之後,到現在也兩個月了!
    升級那一天開始,大人小孩進入24小時黏踢踢的生活,每天都有不同的崩潰戲碼在家中上演,大家的辛苦我們都看到了!
    我們決定進行一個「#你點名,#我幫你送禮」的神祕活動。
    若你看了以下的禮物介紹,心中有想到適合收到這份禮物的朋友,歡迎留言tag他。我們會在疫情中幫你傳遞小小的心意,給許久不見的好友們,告訴他們:「辛苦了!雖然見不到面,但你都在我的心裡喔!」期盼為大家在疫情中帶來一些溫暖有趣的互動~
    .
    ★【禮物介紹】
    這份禮物有兩個東西:
    第一個硬硬的又有點香香的,摸起來好像有點滑滑的。
    另一個軟軟的,摸起來又有點粗糙,但看起來很可愛。

    這兩個東西都很實用,生活中不可或缺。
    第一個我們家每個人都常常使用,它有很多不同的樣貌,有時候心煩時我會把它拿出來;想獨處時,我也會選擇讓它陪伴我;有時候在忙,孩子想來找我玩時,我也會請孩子去找它。甚至聽說有人失眠時,也會請它作伴喔!

    第二個東西對環境不錯,可以說是生活中的小幫手!每個人家裡幾乎都有,但是看到可愛的,又會想擁有更多。可大可小,可方可圓,從7歲小孩到99歲長輩都有可能會需要它。

    以上提示夠明顯了吧?有人猜到是什麼東西了嗎?歡迎在留言跟我們說^^
    貼心提醒:第一個東西最適合有12歲以下小孩的家庭喔!

    ★我們將會送出三本《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神秘小禮物給大家!

    ★方法:
    1.「按讚」替「Henry羅寶鴻老師」專頁按讚+追蹤+設定搶先看。
    2.「分享」在此po文按讚及分享到您的臉書上 。
    3. 看完上面的貼文後,請在這篇po文留言區上留言並tag一位你想送禮的朋友:『我想要送禮給xxx,因為⋯』,就有機會抽到囉!
    4. 請注意!沒有替本粉專按讚+留言+留言內容不符+沒tag朋友,及沒公開分享,都沒辦法參加抽獎的噢!

    ★截止時間:2021/08/03 - 2021/08/04晚上11:59止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57

  • 親子互動觀察量表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26 08:30:53
    有 147 人按讚

    【我想多了解「#高敏感特質」】

    有幾個人來提醒我好久沒寫高敏感相關的文章(其實對我來說,我們全家都高敏感,每一篇文章都是高敏感文啊0rz),剛好最近有重新思考我的理解、應對和觀察,決定來個總整理。

    今天這篇文是知識文,內容包含:

    @#高敏感特質是什麼,#跟內向外向有什麼關係?
    @#適合高敏感兒的活動和給爸媽的相關建議
    @#如何支援家裡有高敏感兒的家人或朋友
    @#高敏感相關推薦書單
    @#大人與小孩的敏感特質量表

    ---
    【高敏感特質是什麼,跟內向外向有什麼關係】

    「高敏感」是一種人格特質,他不是一種疾病,所以並不會「康復」。高敏感特質的孩子大約佔五分之一的比例,本來就是健康正常的孩子,但是他們確實有比較獨特的地方。他的感受力天生比較敏銳,所以在視覺,嗅覺,聽覺,味覺,觸覺等方面感受到的層次跟幅度都會比非高敏感的孩子多很多,也因此很容易被激發出非常強烈的情緒,不管是正面負面都是,容易大喜大悲。

    高敏感兒時常被認為「難帶」的理由,其一是因為他們強烈的感受力造成他們對於「舒適」的要求非常精準又難以妥協,年紀小時也無法完整說明,所以經常需要爸媽面對一個大哭大叫瘋狂崩潰的孩子去猜測到底發生什麼事。其二是他們各種正負情緒的表達都非常誇張,難以控制。如果在一個很需要遵守規則的環境下,例如說高級餐廳,捷運,或圖書館,很容易讓爸媽或同行的人覺得很難堪。第三是他們一次接收太多訊息,很容易「過度刺激」,也就是超載。超載的時候會非常難安撫,像是「壞掉」一樣,有時甚至會嚇壞沒有經驗的爸媽。

    無論只有符合以上一點還是全部都符合,這些都不是高敏感孩子的「錯」,他們只是需要來自爸媽更多的理解,幫忙他們找出自己介意的各種細節,懂得怎麼避開。或者透過觀察自己身體給予的訊號,了解自己已經過累,需要停下來休息。同時可以多接觸各種類型的藝術,找出最適合自己抒發各種感受的方法。

    高敏感兒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內向的孩子,因為他們強烈的感受力讓他們時常很謹慎小心,不輕易嘗試新事物,這樣的表現跟內向的孩子很相像。但是,「高敏感」,「內向」,「外向」其實是三種不同的特質。內向的人不一定高敏感,高敏感的人也不一定內向。那應該要怎麼分辨才好呢?

    「高敏感」的孩子其實跟「內向」的孩子真的有很多特質很類似,例如「內向」的人非常需要時間獨處和思考,遇到新事物刺激的時候通常會退縮,比起廣泛接觸各式各樣的體驗,更喜歡深入的探索,這些都跟「高敏感特質」的人很接近,差別在於感受力的敏銳程度,現在有一些基本的量表可以檢測(文末會有連結)。事實上高敏感族群裡有70%都是內向者,重疊程度真的很高。

    容易搞得別人很困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的是剩下30%「高敏感外向型」的人。因為「外向」的特質讓人樂於接觸很多人,從人群中感受到活力,熱愛新事物,喜歡往前衝,這些都跟「高敏感」的謹慎,喜歡深度思考,容易過度刺激相抵觸。我自己就是這個類型。從小到大我一直搞不清楚我到底是內向還是外向。明明在團體中我非常主動去認識別人,很喜歡跟不同的人交談,興趣也很廣泛,但是跟熟人聚餐超過五個人我就會很不自在,週末也只能參加一場活動,其他時間都躲在家裡想東想西,這方面感覺又很內向。最後才知道是因為「高敏感」加上「外向」兩件事情造成我這麼矛盾的個性。

    ---
    【適合高敏感兒的活動】(也很適合高敏感的大人)

    前面說過「高敏感特質」並不是一種疾病,所以並不需要刻意幫孩子或幫自己「降敏」,反而應該鼓勵他們接納自己的特質。但是確實有一些活動可以幫助高敏感人抒發壓力,讓情緒更加穩定。

    @親近大自然
    高敏感兒因為很容易被其他人的情緒或者是環境裡的聲音光線等等的事物干擾,甚至是過度刺激到很不舒服的地步,所以經常帶他們去接觸大自然會有很大的幫助。他們可以盡情觀察各種微小的細節,聆聽各種舒適的聲音,開心的話也可以無拘束地大喊大叫或胡亂奔跑,對紓緩他們的壓力和情緒有很大的幫助。

    @自由塗鴉創作
    高敏感兒的內心裡有非常豐富的情緒,也因此會觸發頭腦裡有非常多的想法,很多時候甚至沒有辦法用語言捕捉,所以很需要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幫忙抒發。如果能夠在家裡準備一個讓他們隨時可以創作的角落,像我們就在餐桌旁的櫃子準備非常多的白紙和有顏色的紙,同時還有蠟筆彩色筆水彩剪刀白膠紙膠帶等釘書機等等大量的文具,蕃茄隨時都可以去抽出一疊紙來畫圖,或者是做一些自己發明的小勞作。

    @聽音樂跳舞
    音樂也是幫助高敏感兒抒發的好工具,在家裡播放不同風格的音樂,讓高敏感兒隨著自己身體的直覺舞動,會讓他非常的開心。如果其他的孩子跟大人可以一起加入的話更好,每個人發明屬於自己的舞蹈,是一個可以全家一起哈哈大笑的好活動。

    @聊天
    高敏感兒非常擅長捕捉周遭的人的情緒和表情,但是他卻沒有足夠的生活經驗可以精確理解引起那些情緒的原因,常常會過於在意。所以如果可以時常跟高敏感兒分享自己的情緒,例如說「我今天提早下班了好輕鬆」,「今天路上沒有塞車讓我心情很好」,「沒有買到想要的水果很失望」等等,都會對高敏感兒幫助很大,同時也是一個很容易拉近親子距離的互動方式。甚至是在跟孩子一起出門等車或是在公園的時候,如果孩子沒有要去跟其他小朋友玩,跟他一起玩「猜猜那邊那個大人/小孩是什麼心情,為什麼?」的遊戲也很棒的。

    ---
    【不同類型的大人遇上高敏感兒的困擾】

    @非高敏感家長+高敏感孩子
    這個組合最常見的狀況是,家長完全搞不懂孩子到底在爆炸什麼,是在意什麼。衣服哪有粗粗的?摸起來還好啊?牛奶味道哪裡怪?差不多啊?由於家長自己本身「毛」沒有那麼多,很容易誤以為孩子在無理取鬧,或者是在「演戲」,或者以為自己做錯什麼。哪有那麼誇張!哪有那麼嚴重!

    我個人覺得最好的方法是,詢問家族裡其他也有高敏感特質的人,或者是有高敏感特質的朋友,請他們分享一下自己的童年經驗,還有希望當時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幫助。透過他們的經驗分享,非高敏感的家長可以比較能理解孩子「真的不是故意的」。

    @高敏感家長+高敏感孩子
    這個組合的好處是,因為家長自己也是從小各種「毛」就多,所以對於孩子的困擾比較能夠感同身受。但另外一方面,如果家長跟我ㄧ樣本身就高敏感,很可能為童年時被誤解的經驗,有時候不自覺會太保護孩子,太擔心他受到過度刺激,或者是因為孩子的反應被觸發一些不好的回憶等等。也有可能因為無法接納自己的特質反而強烈要求孩子要改變。所以很有可能需要花上很多時間跟自己的內心溝通,才能夠好好面對孩子。

    ---
    【如何支援家裡有高敏感兒的家人或朋友】

    高敏感兒容易大喜大悲,情緒起伏大又立刻就會表現出來,而且一旦超過負荷會非常難安撫,會給照顧者帶來非常大的精神壓力。如果高敏感兒正在失控的當下(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情緒都有可能失控),你是剛好也在場的朋友或家人,以下幾件事情可以幫忙減輕家長的壓力:

    @除非家長要求,不然請「不要」主動幫忙逗弄孩子,也請「不要」給意見。高敏感兒對於很多事情的要求非常精準,如果你的互動方式錯誤,反而會讓狀況更糟,請交給最懂孩子的家長處理。安靜在旁邊等待就是最好的幫忙。

    @跟家長說:「沒關係,你專心處理孩子就好。」如果有路人或店員來關切,可以幫忙說明情況(或者請他們離開)。

    @如果家長為了應付孩子分身乏術,可以主動幫忙留意貴重物品,或者把孩子身邊容易打翻或打破的東西迅速移走。

    @如果在公共空間,可以幫忙巡視周遭,有沒有比較合適不打擾別人的角落可以帶孩子過去冷靜一下。看見的話立刻告訴家長,或者主動把他們拖過去。

    @如果有一起出去玩的孩子在現場,請幫忙把其他孩子帶開去其他地方玩。如果你知道前因後果,可以跟其他孩子說明一下發生什麼事。

    @如果家長的情緒壓力過載了,可以主動換手讓家長喘息一下。如果這時孩子還沒冷靜下來,就不需要跟孩子互動,在他身邊坐著確保他的安全即可。如果孩子已經恢復穩定,主動表示想跟你互動,那就可以自然回應。

    ---
    【高敏感特質相關推薦書單】

    以下是我從讀過的書當中精選出來的幾本,覺得對認識高敏感特質,或是跟高敏感特質的人相處會有很大幫助的書籍。

    《高敏感族自在心法》
    這本是第一個提出「高敏感族」概念的伊蓮・艾融博士的著作,可以說是全世界第一本完整介紹高敏感族的書吧。這本書的文字很平實通順,說明也很詳盡,讀完之後對這個特質可以有很完整的理解。但是因為涵蓋的範圍很廣,稍嫌有點雜亂不夠有系統。

    《高敏感是種天賦》
    這本是丹麥諮商師伊莉絲・桑德的著作。如果時間有限或者不擅閱讀長篇,我推薦從這本書開始。作者的文字精準,說明清楚,是目前相關書籍中最容易閱讀的,可以放在提包裡隨時拿出來讀兩段。書中介紹了幾種不同的高敏感類型,常見的心理困擾,還有一些跟自己和別人更和諧相處的建議。

    《蘭花與蒲公英》
    這本是三本高敏感相關書籍中最新的,讀起來也最像「醫學雜誌」,2019年出版。作者湯瑪士・波依斯用「蘭花」來比喻非常需要細心照料的高敏感兒,非常傳神。如果喜歡腦神經學相關知識或者是心理學實驗的人可以試試看這本。

    《內向心理學》
    雖然標題只說了「內向」,但是這本書對於內向和外向兩種特質都說明得很清楚。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種類型的高敏感人,這本書可以幫忙你分辨。如果你是內向型的高敏感人,這本書提供很多理解自己和跟自己相處的方法,我覺得會對你很有幫助。

    《一本你希望父母讀過的書——你的孩子也會慶幸你讀過》
    高敏感兒強烈的反應和情緒很容易牽引出爸媽過去還未處理的傷痕,讓大人陷入自己最不想要的理智斷線,大吼大叫,或者是動手打人的應對方式。這本書可以幫忙爸媽找到方法穩定自己,進而找出更適合孩子的教養方式。

    ---
    【高敏感特質量表】

    @大人版自我檢測量表
    https://www.suncolor.com.tw/event/books/highlysensitive/quiz.html?fbclid=IwAR3KVLzBo4-NWyfxKHTDlBn_gXW4TazcRbOV6vKSXV9xnajWeToJBCZYobc

    @兒童版檢測量表 (這是我自行翻譯的版本,量表在文章最後)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photos/a.160200058958437/129504142028029

    ---
    如果還有興趣,以下是我之前寫過跟高敏感特質相關的文章,也歡迎閱讀。

    【什麼是高敏感特質?為什麼我需要知道我的小孩是不是高敏感兒?】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photos/a.160200058958437/146417313670045

    【 聊聊小蘭花的高敏感特質:「對事物的感受特別深刻」讓他既浮誇又失控,「快樂」的小蘭花更需要家長強壯的內心力量】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photos/a.160200058958437/151474836497626

    【 聊聊高敏感小蘭花:到電影院看電影?再等五年看看吧。】
    https://www.facebook.com/tomatogreenlife/photos/198114758500300

  • 親子互動觀察量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07 20:00:03
    有 1,417 人按讚

    很會經營人脈的人,要砍起人來,也是刀刀見骨!

    搞不清楚自己在想什麼,很容易就被「人際高手」牽著鼻子走。一山還有一山高,現在強調能操縱人心的書也不少,如果我們自己沒有穩健的核心,打造堅定的自尊及自信,又怎麼能在表面微笑、背地捅刀的職場求生存?

    其實做一個幸福的輸家也不錯啊!至少不會默默委屈,越做越傷心。

    取自《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

    各位朋友,晚安:

    這陣子談非暴力溝通,但引起不少後續的提問。簡單來說,當對方沒有要溝通,只想步步進逼,那要怎麼辦?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方式,溝通是一種,那是給成熟的人使用的。沒辦法溝通,設立界線的能力要有。

    人要活著,可以不溝通,但很難不設立界線。

    所以我趕快挑選這本書,當作補充。除了分享文章,也想在明天5/8(五)晚上約9點半透過直播討論,這次會贈書兩本。這本書其實還是很在意溝通,這本來就是法治社會的生存工具之一,但不能只有溝通,還要有識人之明,擺脫「好人」的道德約束,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

    我不太想寫真實案例,我所提到的人物與情節,各位以故事看待即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然而,這推薦序裡面的故事,顯然是很多人都會經歷的,尤其是在菜鳥時期,或者團體中的弱勢方。

    再下面的摘文,其實相當有深度。如果各位熟悉正念溝通,會知道概念非常相近。做為自我成長的方法,以及實際溝通的具體步驟,都有練習的價值。

    祝願您,能把善意溝通、設立界線都學起來,勤加練習,作為自己的生存策略!

    *********************************

    疲憊的好人與真誠的壞人

    【文/ 洪仲清】

    「你真是好人!」後來他聽到這句話,真的會怕。因為常找他訴苦的女同事,喜歡突然請他「幫忙」,那是一種「既然你理解我的痛苦,所以你也要對我展現義氣」的無言默契。

    好人、好人、好人……,這兩個字很像魔咒,放不下這種好評價,讓他常因此被利用。因為他幫了她,會得到一句讚美,但是公司裡有好的事,她倒是「當仁不讓」─雖然偶爾會留一些她吃剩的「菜渣」給他,算略施小惠。

    有一次他聽到她對別人大方分享,她經營人脈的心得,他才知道自己被「經營」了。哇!這種經營真是好交易,累的都是他,但她卻自稱是「真誠」請人幫忙,就會得到善意回意!

    「多麼心理勵志類的屁話!」、「好啊,那我不幫啊,看她會多真誠。」

    他是鐵了心拉開距離,她也很「真誠」地不斷說他不夠意思,說他造成了她的困擾,為什麼那麼沒義氣,難道不知道她過得很辛苦嗎?跟她比較親近的同事還跟著落井下石,說他不幫忙,還有誰可以幫,這是他很擅長的部分啊!

    他就算很擅長,並不代表他就不能拒絕,不是嗎?

    他是真的不喜歡就說不喜歡,然後發生了什麼事呢?

    他就開始被人家閒言閒語啦,同事私下聚會也不找他了啊!因為她的同事關係都有在「經營」,主管也被她「向上管理」,現在不但連「菜渣」都不給他,有困難的任務也都優先「推薦」他。

    果然很會經營人脈的人,要砍起人來,也是刀刀見骨!後來他就離職了,因為他再也得不到公平的對待,他的好意被當成提款機,誰都想來透支他的善意。

    「能力好」有什麼用呢?比不上「人際好」的人啊!

    他也不是不會自我保護,但有時候難免會有鴕鳥心態,想說忍一忍就過了。只是這次碰上了魔王,她剛開始表現地掏心掏肺,他想說要回報對方的信任多少幫一點,結果她步步逼進,讓他越來越後悔。

    就這本書的說法,他是在假關係中,沒有建立起「真關係」。溝通互動的時候可以帶著善意,但是要同時面對拒絕對方時的緊張,還要專注在自身認為最重要的價值。

    我很推薦這本書裡面的「開啟良好對話的十二個步驟」,因為這種溝通是要先跟自己溝通,這顯然有賴於平時的自我訓練,而不能期待自己在完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突然能適當地面對對方丟來的困難。用我自己的說法,是要先跟自己連結,再跟對方連結。

    搞不清楚自己在想什麼,很容易就被「人際高手」牽著鼻子走。一山還有一山高,現在強調能操縱人心的書也不少,如果我們自己沒有穩健的核心,打造堅定的自尊及自信,又怎麼能在表面微笑、背地捅刀的職場求生存?

    其實做一個幸福的輸家也不錯啊!至少不會默默委屈,越做越傷心。祝願您,能為自己活,擁有真關係!

    ***

    開啟良好對話的十二個步驟

    【文/ 朴民根】

    美國神經科學家安德魯・紐佰格(Andrew Newberg)表示,連珠炮似的傳達一連串的內容,不會給對方留下好印象。下列是依照「慈悲溝通原則」來開啟良好對話的步驟:

    ❶ 緩解緊張
    在三十秒內,緩緩吸氣從一數到五,再緩緩吐氣從一數到五。重複三次。

    ❷ 佇足在現在
    凝視一隻手的同時,自問一句:「我是怎麼知道此時此刻,這隻手存在著?」

    ❸ 強化內在沉默
    用手機傾聽鐘聲或是聲景(聲音的風景),約十五至三十秒。

    ❹ 提升正向性
    從現在起,努力提高對對方的正面情緒,盡量減少對對方的負面評價。

    ❺ 思考自身認為的「最重要價值」
    思索自我內心的價值,和對方對話時所獲得的關係價值,以及溝通的價值。

    ❻ 接觸愉快的記憶
    即內心最舒服的畫面,或是想起對方時所激發的正向情緒。
    以上是準備階段,現在要開始與對方的對話。

    ❼ 觀察非言語訊號
    細心留意對方的表情、肢體動作和姿勢。
    接著,實踐於對話中,如下步驟:

    ❽ 表達感謝
    ❾ 溫暖的語氣
    ❿ 放慢話速
    ⓫ 簡單陳述
    ⓬ 專注傾聽

    .

    以上部分文字取自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附「情緒量表」,教你走出負面情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6715

    聯經出版
    https://www.facebook.com/linkingbooks/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