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要有光出版社投稿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要有光出版社投稿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要有光出版社投稿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要有光出版社投稿產品中有1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創作初期,都沒人看怎麼辦?] 這陣子有讀者私訊問我,到底該如何讓「創作」成為主業呢?真的能光靠寫字養活自己嗎? 我認為絕對可以的,但問題是,成功的創作並沒有明顯的模板可以模仿,所以很多人在剛開始時,往往會經歷「寫了很多,但是沒人看」的挫折,久而久之就心灰意冷地放棄了。 我也曾經歷過那種孤獨的自...

要有光出版社投稿 在 南聲生生難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1:46:03

《我香港,我街道》、《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我台北,我街道》|#香港文學館、#胡晴舫|#木馬文化 從#香港 挪移至#台北,不管是哪一處,都不是我真正的家。我大膽質疑,既然書寫主體對我而言,多半仍是陌生,作為一名讀者,我何能去認同、去想像,那是我置身過的街景,是我可以激起認同的...

要有光出版社投稿 在 小平凡旅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14:41:28

《致 跟我一樣有出版夢的人》 ⭕️ 出書難唔難? 可難可不難。 我覺得出書同揾另一半其實無咩分別。難在, 如果你恃住自己靚仔女等人追, 分分鐘你再靚都未必有人敢埋身。依個世代, 仲邊有人浪費時間等運到?真心鐘意一樣野, 係會忍唔住主動出擊。當然, 你揀人時人揀你, 做主動唔代表你一定會成功, ...

要有光出版社投稿 在 電影對白圖?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09:13:38

🎥《電影療傷誌》簽書會🎥 (極長文慎閱) 終於完成了人生的第一場簽書會 Moviematic陪我一起走過了許多的第一次 每一次的難忘與緊張都記憶猶新 兩年前已有出書的想法,但是一直未有信心和時間去開始這回事 到了今年年初終於下定決心向一百多間的出版社投稿 每天都懷着期望,但又怕受到傷害的心情去檢查...

  • 要有光出版社投稿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1 19:00:13
    有 172 人按讚

    [ 創作初期,都沒人看怎麼辦?]

    這陣子有讀者私訊問我,到底該如何讓「創作」成為主業呢?真的能光靠寫字養活自己嗎?
    我認為絕對可以的,但問題是,成功的創作並沒有明顯的模板可以模仿,所以很多人在剛開始時,往往會經歷「寫了很多,但是沒人看」的挫折,久而久之就心灰意冷地放棄了。
    我也曾經歷過那種孤獨的自取其辱感,也因此無數次地懷疑過自己,但是,因為我對文字有莫名的熱情,無論如何還是撐下來了,沒想到卻因此誤打誤撞為自己找到了一條路。對於「創作初期,都沒人看怎麼辦?」這個問題,我有以下幾個想法:

    1/ 不斷地寫,但不要埋在自己的小天地裡

    想以創作為業,持之以恆地練習非常重要,但那只是基本,如果想讓作品更上層樓,一定要找到方法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公眾批評的眼光下。
    在自己的社群網站上發表作品,雖然是一種「公開」,但是在經營初期讀者只有寥寥數人(而且一半以上是自己的親友)的情況下,這種公開還不算真正的公開。
    建議平常多觀察網路或平面媒體,將自己的作品主動投稿到看對眼的平台,同時關注喜歡的媒體有沒有在徵 Freelancer 或專欄寫手,有機會就投稿看看。當你的作品進到更大的系統裡去,就有可能獲得免費的編輯建議與廣大群眾的回饋反應,跳脫自身與同溫層的侷限,在不斷的調整之中慢慢掌握創作的方向。
    除此之外,也建議建立個人的「軍師團」。軍師團就是你身邊那些書看很多、觀點犀利、品味不錯的朋友。把作品拿給他們看,請他們誠實給你意見。另外,也可以加入一些寫作團體,或是主動把作品張貼到特定社團裡,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交流。

    2/ 多觀察那些成功的創作者,一一做 case study

    創作沒人看,有時候單純是因為作品本身就是不夠好,不夠打動人心。想要進步,我建議可以多觀察成功的創作者。我發現許多短時間內就引起關注的創作者,往往有以下幾種:

    1/ 本身書寫的主題很受大眾喜愛,例如巴黎的生活誌、名人娛樂故事等等
    2/ 很跟得上時事話題,而且觀點犀利又說服人,讓人看了忍不住點頭稱是
    3/ 本身文筆好到不容忽視,寫什麼都有人要看
    4/ 和某些當代議題習習相關的權威性內容,關注該領域的人都會追蹤的主題性帳號
    5/ 平易近人的療癒內容,例如搞笑插畫、社會現象諷刺、心靈愛情雞湯等等
    6/ 負面爭議性的內容,例如靠罵人、酸人博贊,或是扯入某些爭議事件
    7/ 實用性內容,例如經營社群的實用小技巧、心理諮商相關等內容

    這些人會有他的影響力,絕對不是光憑運氣,而是一定有他厲害的實力。綜合以上觀察,我認為創作要成功吸引到人,以下幾點很重要:

    1/ 基本功力(不必是大文豪等級,但至少行文流暢能讓讀者看得懂,文章架構完整,邏輯不自相矛盾)
    2/ 時事敏感度(不一定什麼都要貼著時事創作,但是創作時可以把時事考慮進去。假如你要寫十年前的一部電影,前提要怎麼設,才不會讓人覺得你莫名其妙很突兀地在炒冷飯?平常要多接觸不同事物,打開資訊雷達)
    3/ 實用性(實用性不限於功能性的實用,還有心靈上的共鳴、人生各種方位的運用)
    4/ 故事本身或觀點的新意和犀利(同樣一個觀點已經幾十個人寫過了,你如果想寫一樣的主題,有什麼新的切角可以切入?你有什麼理由去重複一個已經被講到爛的東西?)

    平常可以多觀察喜歡的創作者,就像在做 case study 一樣深入研究,看看他平常都在做些什麼?為什麼讀者會愛?也可以回去翻他的舊文(如果他還沒刪掉的話),看看他究竟是從什麼時候作品開始成熟起來?關鍵轉捩點是什麼?前中後期的作品不同在哪裡?而這些觀察又如何運用回你自己的創作中?哪些地方是你可以模仿的?哪些是你應該學習前車之鑑避免掉的?

    3/ 可以在意流量,但不要太在意流量

    創作者在意流量很正常,因為流量本身就是一種認可,也是變現的基礎。但是,我認為創作者在意流量之餘,也要時時保持警惕,不要被流量要脅。
    很多年前,我看到一位剛萌芽的創作者發了一篇文,文中他自己寫說他這禮拜發了兩篇文章,但是粉絲人數卻掉了五個,這讓他感到非常驚慌沮喪,「請告訴我你們想要讀什麼?我保證未來一定會照著這個方向寫作」,哀求之意溢於言表,讓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憐,甚至有失一個人的格調(但這只是我個人的觀感)。
    我認為好的創作一定要忠於自己,如果完全只為他人而寫,會失去個人創作的「根」,那樣的驚慌、虛浮、討好與虛假,最後一定會在創作中表現出來。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又回去看那位創作者的粉專,發現他後來又發了些文,但行文之中充滿虛假的樂觀語調,給人一種很不真誠且虛弱的感覺,而且粉絲人數也沒因此變多。
    創作者過分在意流量,有時候反而失去自我和方向,越寫越差。如何拿捏自我的要求和他人的期待、如何在他人目光之中游刃有餘但又不被綁架,是需要經驗累積的功力,其實也是人生必修的智慧。

    4/ 主動標記他人,播送自己的創作

    想讓創作引起關注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透過「人與人的連結」,將自己的創作傳送出去。
    這個接觸不必是人與人實際的接觸,可以只是網路上互相標記。例如,最近你讀了一本新書,可以主動寫書評,分享的時候順便標記該書的作者和出版社,如果文章寫得好,搞不好還會被出版社或作者本人分享出去,這樣你的讀者可能又往外拓展了一些,甚至在一些重要人士的心底留下印象,或許就這樣悄悄開了一個未來的門。

    總之,創作剛開始乏人問津的感覺,真的是滿煎熬的,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放棄努力,也不要害怕丟臉,至少逼自己認真堅持個一兩年再說。可以參考以上建議或其他創作者的建議,不斷調整自己的方向,我想時間一拉長,終究會慢慢摸索出來。

    歡迎追蹤我的 IG:abby_chao_
    https://www.instagram.com/abby_chao_/?hl=en

    ✨2021 散文新書《寂寞作為一種迷人的慢性病》
    誠品: https://bit.ly/3ryMu8N
    誠品【限量簽名版】: https://bit.ly/36ZO8a5
    誠品蝦皮【限量簽名版】:https://bit.ly/3i2sb0y

    #創作 #少女A #寫作 #文字工作

  • 要有光出版社投稿 在 A編工事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31 13:06:07
    有 426 人按讚

    #編輯日常
    #投稿之後的事情
     
    看了手邊幾份從企劃階段編修的稿子,今天想來聊聊投稿。
     
    「投稿」一直是作者跟編輯/出版社之間,應該說但又很難說清楚的一件事。畢竟一本書能否出版,有時考慮的並不全然是書的主題或內容。
     
    #比如跟腦闆很熟之類的
    #某某出版社為什麼會出某某怪書之類的
     
    很多新手作者也以為投了稿之後,就會馬上收到錄取與否的通知,或應該要收到回覆(或建議)。
     
    但如果留意觀察出版社的收稿狀況,應該可以發現有不少單位把投稿資訊埋得很深,不錄取恕不通知,或者檯面上是一個不接受投稿的狀態。
     
    不為什麼。因為在投稿之中能挖到璞玉的可能性應該不超過5%。而目前的編輯們多半會建立自己的人脈或內容管道,主動企劃出版內容提案。所以編輯並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一一處理這些跟雪花一樣飛來的稿子。
     
    另外是,編輯應該都不傾向在沒有合作意向的前提下給出任何修改意見。因為給了意見,就表示對這份稿子有責任(作者是否以為照編輯意見修改就有出版機會?)又或者不同單位對同一稿件的意見可能不一樣,照A編輯的說法改了,但去到B出版社卻行不通,這些浪費該算誰的?
     
    除非這位編輯是一個專業諮詢顧問,說好負責把稿子修到可以出版的狀況。
     
    回到投稿。雖然說在投稿之中能挖到璞玉的可能性應該不超過5%,但這5%的機會也不是完全沒有。那要怎麼讓這5%的稿子能真正成為出版提案,一步步變成出版品呢?
     
    編輯面對這份有潛力的稿子,首先是得針對稿件的主題、內容和品質做評估。一般來說,編輯不太可能遇到第一次來稿就完全不須修改的內容(得獎文學作品之類的狀況除外),那,是小修就好的狀況?還是主題不錯但架構、文字得從頭來過?要花多少時間跟額外的編修成本?
     
    另外,目前非常需要依靠作者的自媒體品牌,作者的專業、經歷、個性和各種資源網路,是否可能經營出自己的讀者社群?
     
    這份來稿的市場如何?同類競品、成本損平、行銷規劃、出版後的加值等等(有聲書?IP?)。這些整體項目,都會是需要詳加考慮審視的。
     
    最後是,編輯怎樣把這份稿件整理成老闆會喜歡、聽得懂、願意投入的企劃?何況大出版集團可能有層層關卡得闖,一個提案要經過幾次討論,被多少人打槍……
     
    對作者而言,稿子跟孩子一樣;但對編輯和出版社而言,稿子到底是金磚,還是可能壓垮自己的磚頭?沒人說得準。編輯只能相信自己的眼光,為自己的愛負責。
     
    所以,投稿沒被錄用,絕對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不要太放在心上。不如換個角度想想,怎樣讓編輯能在茫茫網路中看見你和你的作品。
     
    老話一句,在這個時代裡,有自媒體的思維,遠比怎麼出書來得重要許多。

  • 要有光出版社投稿 在 少女凱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1 18:30:01
    有 50 人按讚

    你有想過,世界上有一件事情,可以讓你學習的同時,能有知識產出,做了這件事情,不只產生影響力,累積起來,還能幫自己的內在與外在加分,拿到出版社、知識服務商的合作機會嗎?

    有的,這件事情,就是 寫書摘!

    透過閱讀,你會進入被動學習的階段,但把書中的精華摘錄下來,再透過自己的背景知識與觀點解讀,並寫成文章,你將會升級到主動學習階段,擁有知識輸入與輸出的機會,更能增進思考力、理解力及表達能力,而這些是你我從小到大,都必須訓練且持續進步的技能。

    嗨,我是凱倫,我所撰寫的書摘文章,只要搜尋《原子習慣》就會出現在google搜尋結果第一頁,這本書籍,是全球暢銷書籍,連帶著,讓我的文章曝光度大增,更連續一整年佔據媒體平台的熱門排行榜。很多讀者看完之後不是立即買書,就是能夠透過我撰寫的內容,理解這一本書如何運用在生活當中,對我自己,還有對他人,都產生了影響力!

    但,很多人會問,那一本書,這麼厚,時間不夠,我看不完,又怎麼寫書摘,

    這一點,不用擔心,我準備了一份高效書摘架構表,再搭配這堂課程的5個章節,15個單元的內容引導,從切換寫作者讀者的立場與視角開始,到解析撰寫書摘的三個元素,與實際的案例分析,

    你將可以在短時間內,寫出上千字具備個人觀點的文章,而不只是搬運他人的知識,已經有上百位學生,透過凱倫的寫作架構,實際產出書摘內容。

    如果你也想高效 知識學習與輸出,累積影響力,產生學習複利,歡迎加入這堂高效書摘寫作課,打造知識輸入與輸出的一條龍渠道。

    撰寫書摘為何這麼重要

    你有想過別人為什麼想要看書摘嗎?

    大部分的原因是,希望透過網路上的資訊,先了解一本書的精華,再決定是否購買。

    也有其他原因是,希望能夠省下時間,並且透過他人視角理解這本書與自己的關聯。

    寫了書摘可以做什麼

    學會寫書摘,你可以為自己的作品增加深度,並於下次挑選書籍時,更能從不同的層面看待一本書籍。

    學會寫書摘,你可以嘗試投稿到媒體,一經採用,就有機會獲得豐富的稿費,證實自己可以能力變現。

    早鳥8折限定,到7/31 :https://karen.kaik.to/otk4g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