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西港城巴士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西港城巴士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西港城巴士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西港城巴士展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日本旅行情報局,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元氣熊本等你來 #KUMAMON #九州景點 #宇城 玩熊本怎能錯過世界遺產?從熊本市出發往西南方的沿海地區宇城市前進,可搭乘JR九州的觀光列車「坐A列車去吧!」,終點就是三角車站。自三角車站轉乘巴士約5分鐘,即能抵達2015年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三角西港,以石頭打造的碼頭與西洋建築相互襯托,...

  • 西港城巴士展 在 日本旅行情報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12-15 18:38:51
    有 374 人按讚

    #元氣熊本等你來 #KUMAMON #九州景點 #宇城 
    玩熊本怎能錯過世界遺產?從熊本市出發往西南方的沿海地區宇城市前進,可搭乘JR九州的觀光列車「坐A列車去吧!」,終點就是三角車站。自三角車站轉乘巴士約5分鐘,即能抵達2015年被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三角西港,以石頭打造的碼頭與西洋建築相互襯托,至今還保留著100年前的樣貌,還可登高至展望台眺望海岸風光!更多請上 https://goo.gl/WYlxGm
    ◆酷MA萌KUMAMON帶你玩宇城 https://goo.gl/3145J2
    ◆更多宇城地區觀光情報 https://goo.gl/r65jri

  • 西港城巴士展 在 八鄉朱凱廸 Chu Hoi Dick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9-19 08:30:00
    有 567 人按讚


    【#社區自主進行式:東涌組工作及感想紀錄】

    昨天(9月18日),我們拋出了各種可在東涌做的事,並針對東涌的問題再延伸,在其中首先將「地辦」日常可做的東西分出來,如放映、漂書、種植等。

    任何空間都可以是「地辦」。什麼樣的空間會造就什麼樣的事情,我們構思的「辦事處」,這個地方不只是有困難的人來找人幫忙,無論居民「有事」或「冇事」,這裡也可以是居民發揮創造、參與的空間,無須倚賴別人,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權力和能力。我們與居民一起同行。

    因此,我們不希望被地方規限,而是按想做的事,找最合適的方法。放映、漂書、種植等各種活動,將會陸續出現在東涌各處,希望捲動更多人,一起自己東涌自己救。

    【還我生活】
    接下來我們逐個議題討論,包括領展、環境及交通。領展方面,我們希望填補社區的缺口——打破壟斷、建立東涌夜生活,方法如辦夜市,吃以外也做些遊戲攤位,以至可以有日用雜貨,將夜宵和墟市結合,自己夜晚自己救。

    【還我土地】
    環境方面,面對東涌西、港珠澳大橋等發展,空氣污染自是一個問題,東涌西的河川生態、農地也將面臨被發展危機,我們期望藉社區報和活動將相關問題帶到公眾面前,讓大家了解更多;在日常之中,我們會做廚餘回收,再將廚餘帶到東涌西的農圃,城鄉共生,長遠希望帶團入農場,邀請居民一同自耕自足;對於流浪動物,也會搜集牠們出沒的地點,觀察牠們的健康情況。

    【還我自由】
    交通方面,面對接駁市中心與逸東的38巴士線收費較外區高的問題(不少地區的接駁巴車費由港鐵支付,東涌38線卻仍需收費),朱凱廸未來在立法會繼續施壓外,我們提倡以單車自救,尋找適合踩單車的路線,讓大家重拾自由。

    讓生活與社區連結,讓社區與政治扣連。從逸東出發,找出自主東涌的可能。

    朱凱廸新西團隊 東涌組 :)

    #東涌既朋友仔想一齊玩請PM
    ______________
    Youtube 頻道:http://goo.gl/JtEXoR
    網站:https://chuhoidick.hk/
    Instagram:chuhoidick
    Telegram 頻道:https://telegram.me/chu_hoi_di

  • 西港城巴士展 在 區諾軒 Au Nok-hi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09-02 11:52:46
    有 19 人按讚


    薛先生的想法或許是對的,世界上很多電車,的確隨着路面交通越來越繁忙而被淘汰。當道路充斥汽車,佔據道路空間但又行駛緩慢的電車彷彿已趕不上城市的急速節奏,但還是要問,為什麼時至今天,很多大都市仍存留電車的身影?

    東京同樣是大都市,面對的交通問題不比香港小,卻仍然保留着一條12公里,俗稱「都電」的都電荒川線在路面行走,或許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歷史找到答案。

    都電荒川線的歷史

    都電荒川線已經有過百年的歷史,由馬車沿革至幾家公司營運路面電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成為日本人的代步工具。1942年,配合國策,東京市把民營的電車事業收購,翌年隨推行都制改稱「都電」,雖然經歷戰爭的破壞,但在戰後五六十年代卻發展成東京主要的交通支柱,以1955年為例,其龐大的網絡足以一天服務175萬人。

    然而偌大的交通網絡,很快便受到時代的挑戰。當時不但私家車、巴士逐漸普及,地下鐵路也在1960年代逐漸落成,使電車客源急降。有人亦質疑電車佔用路面,成為交通擠塞的來源,運貨、載客也比巴士、地鐵遜色,應該由後兩者取締。丸之內線、三田線地下鐵的開通促使杉並、41號線電車停駛,直至1967年,政府便有有計劃分階段停駛電車。

    停駛計劃下,1972年的東京只剩下27和32號線的電車,他們把兩線交會的王子站前接駁,也就是今天都電荒川線運行的路線。要求停駛的社會壓力持續,然而遭到沿線居民強烈反對,為其他廢棄路線所沒有,當時的東京都知事美濃部亮吉下了艱難的決定,保留了這條東京唯一的路線,一直營運至今。

    為什麼得以保留?

    路線得到保留,並非純粹得到民意支持,更是考慮電車的獨特性。與當時大部分電車不同的是,該線所經之處多設有專用軌道,較少與其他車輛爭路,而且電車所經的明治通亦不見得交通暢順,在繁忙的擠塞時間,電車可能比巴士更能環保、有效運送乘客到達目的地。

    何況今天營運公共交通者,均依靠其他附帶業務如廣告收益才能獲利,純粹營運大多虧蝕,翻查收支報告,雖然去年因客源漸減、成本上漲出現赤字,但電車反而在以往很長的一段時間能夠基於充足的客源賺取純利,可說是較為經濟的交通選擇。

    尋找電車的獨特性

    反觀香港電車,雖然西港島線開通難免會減少電車乘客,問題是其他交通工具是否真的可以完全取代電車角色?若運輸署不檢討車輛登記數目以及調整隧道收費,怎樣取消電車路換取路面空間,也對解決交通擠塞毫無幫助。反之,電車一直在擠塞的港島北岸扮演穩定的短途上落功能,相比需在地鐵站上落,亦無疑對長者而言方便得多。

    不單是荒川線,日本在京都、廣島、長崎等大城市,仍在部分地區保留類近香港電車、輕鐵之類的路面電車運行,反而成為當地的旅遊象徵。不少評論認為,當年沒有廢除荒川線是正確決定,這種既有歷史,能服務當地居民,又有旅遊價值的交通工具,價值比僅僅由車輛佔用馬路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當然,若電車再沒有需求,撤銷是無可厚非,但筆者暫時看不見撤去中環一段,對不同使用者有多大益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