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西方現代文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西方現代文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西方現代文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西方現代文學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HOKK fabric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焦慮是愛的最大殺手。」今天是情色作家Anais Nin的生日!這位作家被譽為在西方現代文學裡第一位以女性角度描寫女性與「性」的傳奇人物,今天她要跟我們談談愛與人生。 每週五,在他們的故事中學會擁抱自己:http://bit.ly/hf-love-yourself #hfLoveYourself...

 同時也有1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錢包裡的世界史:從黃金、白銀到比特幣,貨幣如何改變我們?」介紹 訪問編輯:李韻 內容簡介: 世界史的每個轉變關鍵,都有「貨幣」在搞鬼! ★NHK電視台強力推薦!日本知名歷史學家帶你透過金融解讀全球大趨勢 ★3大通貨演進脈絡╳12堂鑑古知「金」的世界史講座╳29個...

  • 西方現代文學 在 HOKK fabric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2-21 21:00:02
    有 186 人按讚

    「焦慮是愛的最大殺手。」今天是情色作家Anais Nin的生日!這位作家被譽為在西方現代文學裡第一位以女性角度描寫女性與「性」的傳奇人物,今天她要跟我們談談愛與人生。

    每週五,在他們的故事中學會擁抱自己:http://bit.ly/hf-love-yourself

    #hfLoveYourself #HOKKfabrica #原來不只一種模樣

  • 西方現代文學 在 潘國靈書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8-07 21:15:51
    有 27 人按讚

    為《號外》2018年7月號"In Memory of劉以鬯"撰寫了〈劉以鬯的現代主義〉一文,惜編輯將原文裡「他一九四八年來港」一句,轉換成阿拉伯數字後弄成「他1984年來港」!(不知情者以為錯的是作者,無辜,其實發每篇文章前我都會細心校閱),在此謹貼上原文分享吧。

    劉以鬯的現代主義

    “One must be absolutely modern.” – Arthur Rimbaud

    劉以鬯先生仙遊,文學人不少說到他的現代主義,某程度上,劉以鬯的文學人生,也說得上是「絕對現代」的。他作品的現代特色毋庸置疑,但問題是,現代主義在西方從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一戰後,匯聚文學、視覺藝術、建築等不同範疇,不獨於一支,故問題可以更進一步、更細緻地問──當我們說劉以鬯的現代特色,我們說的是甚麼?

    或者先從「反面」來說明會比較容易明白。如果說西方文學上的現代主義奠基於法國的波特萊爾,劉以鬯的作品有波氏的城市遊蕩感,但他卻非嗜醜為美、栽惡如花的憂鬱者,雖也寫及酒、妓女、反資本主義,但他不屬耽溺於人性黑暗與破落的「頹廢派」,而毋寧說是更富中國傳統道德感,也因此在現在看來或稍有「潔癖」的。說到現代,劉以鬯也不屬杜象式的那種顛覆傳統的「壞孩子」,以破壞者、挑釁者之姿,燃起「反藝術」(anti-art)之火,在藝術史走到某個情境中,帶來驚嚇效果(但往後已被主流或布爾喬亞美學吸納)。劉以鬯創新,但他不離經叛道。

    劉以鬯廣為流傳的創作格言「求新求異,與眾不同」,於此可更好地理解。「異」,非「異見者」(dissident)的異,而是different,其實是「新」和「與眾不同」的同義反覆。這更近於詩人龐德(Ezra Pound)的名言:「給它新!」(make it new!),前衛性主要在藝術本體上,突破美學窼臼,尋求新的表現手法。劉氏的著名短篇〈動亂〉、〈吵架〉、〈鏈〉等,最能見出這種以獨特形式來表現某個主題內容的實驗性。西方的Modern轉譯為「摩登」,其實也特重新潮、對新事物的崇尚(cult of novelty)的一面。形式上每有新意,但語言上劉氏多取簡單易懂之路,這點也有別於西方現代主義某些以艱澀見稱的作品風格(如喬伊思的《尤利西斯》),即使是劉氏的詩化小說,文字富意境但也不玄奧。

    說到傳統,在杜象「否定傳統」與艾略特的「個人與傳統才能」兩者之間,劉以鬯更近於後者。不簡單視傳統為包袱或障礙,反之,創新往往建基於對傳統的吸納和突破,作品的存在不是單一的,而屬於一個藝術連續體或有機體的組成部分,每一次有真正創作的出現時,都會稍稍搖動這有機體萬花筒的景觀。劉以鬯的特點,是外接西方現代主義,但內承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年齡上他與張愛玲同代,可能是最後一位可放在中國現代文學史座標上來檢視的香港作家。這點或多或少可從其名著《酒徒》中看到,一方面它借用的是現代主義技巧,但它其中一個特色是重讀/重估大量五四文學作品。他的「故事新編」可與魯迅的《故事新編》比讀,傑作〈寺內〉以詩的形式寫小說,語言上的詩化實驗比《酒徒》更上層樓,而改寫的是傳統的《西廂記》故事。他其他篇章如〈蛇〉、〈除夕〉以至收在《黑色裡的白色 白色裡的黑色》中的〈盤古與黑〉,都是吸納中國傳統文學/文化,將之現代化的創作。

    除上述之外,劉以鬯的「本土性」當然不得不說。王家衛稱劉以鬯為「象徵了戰後南來作家在香港異地開花之時代的終結」。要注意「南來作家」一說,作為事實陳述沒錯,眾所周知,劉以鬯來自上海。但「南來作家」一說有時也可以是一個負擔或固著(fixation),如一個從中國大陸來香港久住的人仍被稱為「南來」者,或多或少意味他還未完全融入本地,或仍未被看作一個地地道道的人。如是後者,以「南來作家」來稱呼劉以鬯便值得斟酌。劉以鬯編有《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代)》,對早年南來作家知悉甚詳,也曾批評其中一些雖寄寓於香港,但筆下始終脫離香港現實。而劉以鬯本人的「本土化」卻是驚人的。他一九四八年來港(岔開一筆,不少南來者當年來港乃為避難,但據劉以鬯自述,他當時來港乃為自己創立於上海的懷正文化社續命,試圖為出版社尋找海外發行渠道,足見其文學之心的「純」近於「傻」),時年三十,正值壯年,以此年齡來說,要重新適應一個新地方,說易不易,說難也非完全。但來了不久,他便切入香港現實進行創作。這點,短篇小說〈天堂與地獄〉有其特別位置。這小說寫一隻「青年蒼蠅」(莫非是他自己的化身?),飛到皇后道一座高樓大廈的咖啡館內,目睹六張五百元鈔票從一個徐娘交到小白臉再至女子媚媚再至大胖子最後回到徐娘手上,側寫香港上流的「金玉其外」,這小說今天看來,擬人法、迴圈作為形式不算太新鮮,我看時倒特別留意它寫於一九五○年(收於一九九一年三聯出版的《劉以鬯卷》,作為一九五○──一九五九年的首篇;另小說末處注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日改」,隔相當日子改寫前作,是劉以鬯作品的另一特色,但篇幅所限,僅此一提),此時他來了香港不過兩年,此後他絕大多數小說都以香港為對象,特別善於城市空間的描寫(以至以場景描述來取代情節故事如《對倒》),即使多是批判性(尤其針對商品社會如《酒徒》),但肯定是切入香港命脈,與香港這城市同呼同吸。當然,他偶爾也把上海回憶或元素寫入小說中,如《對倒》、〈不,不能再分開了!〉等,這又構成有別於張愛玲「到底為上海人而寫」的香港傳奇,倒是另一種鏡像式將上海納入香港文學的城市書寫。是以,劉以鬯認為「在探索一條現代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此說法頗得其心,他的現代主義,實匯聚了西方現代文學、中國傳統及現代、香港現實社會於一身,成就於香港這個曾幾何時也堪稱摩登都市的異地。

    潘國靈

    《號外》2018年7月號

  • 西方現代文學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2-26 19:45:02
    有 39 人按讚


    明周專欄:(大煞)風景的發現
    《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一書的構想,源於柄谷行人七零年代中期在美國耶魯大學講授日本明治時期文學的經驗。一九八零年此書於日本初版,其後譯成多種外國語言。我讀過二零零三年的內地簡體版。最近在某大書店看見新出的台灣繁體版,根據的是二零零四年岩波現代文庫的增補修訂「定本」,便立即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
    這幾年來,柄谷行人的著作在台灣甚為風行,中譯十分齊全,只是獨缺《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柄谷六零年代就讀於東京大學經濟學部,正值日本學運的火紅年代。畢業後轉向文學研究,成為著名文學評論家。再後來,又回到政治經濟學的範疇,並且融合歷史和哲學,成為了跨科際的宏觀學術研究者。
    在《世界史的結構》中,柄谷以廣闊的視野和高度的綜合能力,以馬克思主義的「生產模式」為基礎,發展出「交換模式」理論,試圖以此解釋「國家──國族──資本」三合一體制的興起和發展。這種結合政治、經濟和歷史分析,並將之理論化和模式化,來探討全球狀況和趨勢的研究方法,非常別開生面而且富有野心。近作《帝國的結構》集中分析歷史中曾經存在的帝國的特質,對「帝國」和「帝國主義」作出區分,認為前者有其歷史發展的意義,後者則屬於「國家──國族──資本」(民族國家)向外擴張和掠奪的形態。
    如果被他的大部頭著作嚇怕,我推薦大家看比較「輕盈」的《哲學的起源》。在這本書裏柄谷發揮他的看家本領,把早已廣泛接受的定見推翻,為西方哲學起源提出了新觀點。他認為哲學並非源於雅典城邦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和阿里士多德,而是來自更早的愛奧尼亞地區(愛琴海西岸)的自然哲學。柄谷批判了雅典城邦的民主主義,認為它是國族性、階級性、排他性及支配性極強,並且具有帝國主義擴張傾向的政體;相反,愛奧尼亞城邦奉行的是民眾平等參與政治的Isonomia模式(意指no-rule)。雅典哲學對愛奧尼亞哲學的矮化和排斥,實際上就是城邦政治體對更開放的政治模式的壓抑。
    柄谷的學術著作並不易讀,一來是因為觀念創新,二來是因為涉及的課題既深且廣。不過,他的行文其實是極其清晰而嚴謹的。他的思想極具挑戰性和爭議性,無論你同意他與否,你也會佩服他的銳利和氣魄。當然也有人認為他過於高傲和自滿。前年我在中文大學的一個研討會中,見識到柄谷本人演說的風采,基本上是冷淡的、斬釘截鐵的、並不親切的樣子,完全符合我對他的預期。他當時的講題是《作為精神的資本》,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讀。
    話說回來,《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是柄谷行人學術生涯的早期著作,也是唯一專注於文學的著作。柄谷的思考特點和批判精神已經在此書中顯露無遺。他的觀點很難在這裏複述,簡化點說就是建基於「顛倒」和「發現」兩個概念。柄谷拒絕用影響論來理解日本近代文學(中文稱為「現代」)的興起。他認為森鷗外、二葉亭四迷和夏目漱石等近代文學大家,分別以不同的方式質疑和抗拒西方文學的模式。他把日本近代(現代)文學的起源,追溯到西方現代文學的起源,揭示出大家普遍地理解為「文學」的形式,無論是浪漫主義、寫實主義,還是自然主義,其實都是同源性的東西,也即是建立在「風景的發現」、「內面的發現」和「自白制度」的前提上。所謂「風景的發現」源自繪畫領域。中世紀繪畫以宗教主題和概念為主導。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通過透視法的發明,才產生以純風景為對象的寫實繪畫。風景在此前並未存在。「風景」是由繪畫形式和制度的變革而出現的「新事物」。所以是先有「風景的發現」,然後才有「風景」。對於所謂「內面性」(人的內在心理世界),情況也一樣。而隨着「內面的發現」,「自白制度」才得以出現。所謂的「顛倒」,就是這個本來的因果順序被倒置過來,也即是「源頭」被掩蓋起來,令人以為風景和內面從來也在那裏,是先有風景才有風景畫,先有內面才有心理描繪,以及先有現實才有寫實主義。同樣的現象發生於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時期,這也是文學作為一種制度如何在日本確立的經過。
    《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是一本百讀不厭的書,我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重看一次。很可惜的是,此書的中譯水準差強人意。之前讀的內地譯本還算好懂,這個新出的台譯本卻是令人越讀越氣餒。簡單舉幾個例子:劈頭第一章第一句就出現不能原諒的錯誤,說夏目漱石是一九三零年自倫敦返國(漱石是明治人,一九零三年返國,一九一六年逝世);第一章第四節,說馬丁.路德「創作此畫」(指《基督教徒的自由》一文);第三章第一節,把法國二戰之後出現的”anti-roman”(反小說)譯為「反浪漫」。就算單就行文來說,也充滿着幾乎讀不懂的句子。對像我這樣的一個不懂日語的讀者來說,都已經發現了如此嚴重而大量的錯處,如果能跟原文對讀的話,情況也不知會如何了。可是,因為新版實在包含太多舊版沒有的增訂內容,所以對柄谷迷如我,便唯有忍受此等痛苦的「發現」,無可奈何地硬啃下去了。

  • 西方現代文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6-20 18:45:09

    本集主題:「錢包裡的世界史:從黃金、白銀到比特幣,貨幣如何改變我們?」介紹
           
    訪問編輯:李韻
        
    內容簡介:
    世界史的每個轉變關鍵,都有「貨幣」在搞鬼!
    ★NHK電視台強力推薦!日本知名歷史學家帶你透過金融解讀全球大趨勢
    ★3大通貨演進脈絡╳12堂鑑古知「金」的世界史講座╳29個解讀貨幣的重點,一本搞定
    ★貨幣是經濟的血脈,血往哪裡流,世界往哪裡走。洞悉貨幣體系,你的視野從此完全不同

      整個世界的今昔洪流、未來走向,
      只要一枚小小錢幣就能解答。

      .波斯遊牧民族只靠硬幣,就打造全世界第一座帝國?
      .每個月最期待的「薪水」,原來是古羅馬人的發明?
      .為何中華文化圈的貨幣不是金銀,而是銅鐵?
      .荷蘭之所以成為大航海霸主,全拜鯡魚所賜?
      .全球政經一團亂,追根究柢都是美元的問題?
      .比特幣為什麼無法成為合法貨幣? 

      貨幣,是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

      至今,我們對世界史的理解皆以民族、國家,甚至當權者的意識形態為出發點。我們熟讀戰爭年表、各國外交關係,卻忽略足以左右世界潮流的兩大基礎——貨幣與經濟。

      日本歷史學家宮崎正勝說:「當今,貨幣是最強的武器,經濟的變化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經濟由人類的交易行為所構成,而交易行為透過貨幣來推進。自古至今,貨幣是經濟的命脈,牽動著國家的榮盛興衰。從貨幣系統的變化了解世界的變遷,方能窺知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 貨幣,象徵君王權威
      「沒有造錢更賺錢的生意了!」西元前六世紀,利底亞國王首創在錢幣刻印圖紋,賦予其信用與價值的保證,一舉征服商業市場,將經濟的血液注入社會。其後兩千數百餘年,東西方君王皆透過貨幣強化統治、主宰經濟。

      ◢ 貨幣,代表國家野心
      十九世紀,英國運用淘金熱潮來挑戰銀本位制,以英鎊重組世界經濟;二十世紀,美國在戰後趁勢建立霸權,各國貨幣都向美元看齊;一九七一年貨幣價值回歸各國中央銀行,全球走向幣值浮動的不穩定局勢。貨幣是國家的支柱,同時也指向無以計量的劇烈波瀾。

      ◢ 貨幣,反映人心盤算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爆發,人們開始不信任過往的貨幣,促成電子貨幣快速發展。其中,比特幣憑藉其能夠祕密且快速轉移資產的特性,一舉成為富人的寵兒,更是時下最熱門的投資遊戲工具。從古至今,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秩序不斷被貨幣重組,與貨幣連動。

      ◢ 來點貨幣世界史的冷知識 
      ☆十八世紀南海泡沫事件,沒有人是局外人
      當泡沫危機來襲,連牛頓也賠了兩萬英鎊。他感嘆:「我雖然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卻算不到人類的瘋狂。」另一方面,音樂家韓德爾卻憑著良好直覺大賺一筆。

      ☆你知道嗎?美國獨立戰爭原來爆發於小酒館 
      北美殖民地民眾從組織激進派到走上美國獨立戰爭,全都在吵鬧的酒館策畫而成。當時殖民地連釘子都要仰賴母國進口,根本沒本錢打仗。即使如此仍有許多人奮勇赴戰,這可說是藉酒壯膽的結果。

      ☆十七世紀的荷蘭:「世界就是我的後花園~」 
      有人這麼形容:荷蘭人就像蜜蜂般吸取各國花蜜。挪威是他們的森林,萊茵河、加隆河、多爾多涅河畔是他們的葡萄園;德國、西班牙、愛爾蘭是羊牧場,波斯、波蘭是穀倉,印度、阿拉伯是他們的庭園。 

      從西元前到近現代;從黃金、白銀、紙幣再到電子訊號的金錢革命,世界史上每個驚心動魄的轉折背後,都由貨幣主宰一切。
      現在翻開本書,讓我們從錢包裡那枚小小硬幣開始俯瞰世界。
            
    作者簡介:宮崎正勝(Miyazaki Masakatsu) 
      1942年出生,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史學系畢業。曾任都立三田高中、都立九段高中、筑波大學附設高中教師,以及筑波大學講師、北海道教育大學教授等職,現於NHK文化中心等機構擔任講師。著作豐富,尤其擅於透過「經濟」「貨幣」等角度重新解讀世界史,廣受好評。著有暢銷書《世界史圖解》(商周出版)、《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時報出版)、《你不可不知的世界金錢史》(暫譯)、《如何解讀世界史》(暫譯)、《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遠足文化)。         
            
    出版社粉絲頁: 今周刊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西方現代文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9-28 21:00:11

    ☞〈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全文連結: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918-culture-tenet-yee-geyan-review/
    全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超過8000字,本系列影片至少會有5集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天能 #影評 #深度解析 #信条 #諾蘭
    ─────
    你看過《天能》了嗎?你知道電影中那逆行的世界,居然是一個**宿命論的世界**嗎?你知道大魔王薩托其實掌控著本片的核心思想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世界的盡頭,最終的隱喻〉。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在我們正式開始前,也請記得七字訣:訂閱、分享、小鈴鐺喔。
    前兩集,藉由《天能》中情節與對話的蛛絲馬跡,我們論證了幾個作者諾蘭暗示的觀點,包括**時間並不存在**、**因果律的崩毀**,以及**自由意志的重要**等等。簡而言之,線性時間很可能並不存在,事件發生的「絕對的先後次序」也並不可靠;而這樣的概念則破壞,或說解放了原先我們習以為常的,對因果律的預設。但等等──因果律真的被破壞殆盡了嗎?
    這其實也有些可疑。為什麼呢?伊格言說,他在此提出一個新的命題供大家參考。這個命題是,「**虛無是有層次的**」。
    何謂「虛無是有層次的」?且讓我們回到電影中複雜無比、令人一個頭兩個大的諜報戲中。於主角與大魔王薩托的最終對決裡,薩托透過通話器與史托斯克12市坑道中的主角對話。對話內容約略如下:

    薩托(批評主角):你為了你不了解的使命,與你不信任的人合作。你的信念其實盲目無比......
    主角:但人若毫無信念就不算是人了。你根本是個瘋子。
    薩托:或說,是神。

    薩托的說法頗具虛無色彩。一個什麼都不相信的人怎麼會是神呢?事實上,薩托的說法,確實就是對「上帝」此一西方一神教概念的質疑。上帝在想些什麼呢?神在想些什麼呢?或許其實什麼也沒有。或許神其實也什麼都不相信。薩托心中的信仰,其實正是虛無。「虛無」空空如也,對人類無善意,無惡意,沒有信仰,也毫無原則。對,那正是「信條」(tenet)的對立面。若是你以你的原則或信念對他提出質疑,他或許會輕蔑微笑反駁:Why so serious?
    沒錯,小丑來了......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2021年5月即將於台灣(麥田)與中國(中信)同步出版最新長篇小說《零度分離》。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 西方現代文學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5-11 21:30:12

    ☞〈給我們的訓誡書:伊格言的瘟疫書單8 種〉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11/%E3%80%90%E7%AB%AF%E5%82%B3%E5%AA%92%E3%80%91%E7%B5%A6%E6%88%91%E5%80%91%E7%9A%84%E8%A8%93%E8%AA%A1%E6%9B%B8%E2%94%80%E2%94%80%E4%BC%8A%E6%A0%BC%E8%A8%80%E7%9A%84%E7%98%9F%E7%96%AB%E6%9B%B8%E5%96%AE8%E7%A8%AE
    ☞ 本文首發於香港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223-culture-booklist-vir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FB:https://www.facebook.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書單 #新冠肺炎 #防疫
    ─────
    瘟疫來襲,宅在家讀書最安全了對吧。
    你知道有哪些好書特別適合瘟疫時期來讀嗎?防疫措施可以嚴厲到什麼程度?可以直接下令讓酒店說停業就停業嗎?
    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的訓誡書──瘟疫書單8種〉。這是伊格言應邀為香港端傳媒所寫的文章,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於肆虐中國後,COVID-19現在幾乎已攻陷地球,當然,台灣也守得辛苦。
    為了防疫,我們迎來了許多「不自由」──全民都減少了外出時間;
    而萬一你從國外回台,還得先居家檢疫14天。
    非常時期,多數人都能體諒這些嚴格的防疫措施;
    但話說回來,這些限縮人民自由的防疫措施究竟可以「嚴厲」到何種程度呢?
    舉例,現在只要健保卡一刷,我們許多出入境記錄就無所遁形;
    因為為了防疫,疾管局和移民署已達成資料交流的共識。然而,等到瘟疫過去,這會改回來嗎?

    類似情形不僅於此──就在這兩天(4月10日),政府發佈了全國酒店和舞廳全面停業的命令。
    然而我們要問的是,餐飲與KTV,不也同屬「在密閉空間中密切接觸」的行業嗎?只下令酒店與舞廳停業,難道沒有歧視色情行業之嫌?

    可能的理由是,餐飲與KTV不易造成相關人員隱匿行蹤;而如果你上過酒店,確實較有動機隱瞞此事,進而導致防疫破口。
    畢竟被隔離不會少你一根汗毛;但要是引爆婚姻危機,可就代誌大條了啊。
    這好像也有道理。如此說來,是否我們反正一律乖乖「順時中」、聽政府的話就好了呢?
    會不會長期讓渡了自己的自由,順民做成習慣,有天就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了呢?

    伊格言說,所以瘟疫時期,我們該來讀讀這本有趣的小說──法國作家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llebecq)的《屈服》。伊格言如此形容這本書:

    米榭‧韋勒貝克依舊是米榭‧韋勒貝克──他還是那個右派;那個一臉滿不在乎,同時引爆法國人極端喜愛與反感,據說「書賣得跟小麵包一樣好」的挑釁者。這次他同樣狠毒無比,既尖酸刻薄,又不懷好意地誘惑包括他自己在內的西方知識份子白男:乖,你去信伊斯蘭教,讓你娶四個老婆好不好?

    看看韋勒貝克的樣子──是不是覺得幾乎可以從臉上看見他的桀驁不馴呢?
    沒錯,《屈服》這本書的故事背景,就是假想西元2022年親伊斯蘭教政黨席捲法國,取得政權,將法國全面改造為伊斯蘭國家。
    對於不信伊斯蘭教、崇尚個人主義的我們(以及絕大多數西方讀者)來說,讓伊斯蘭教成為國教聽來似乎有些恐怖──絕對比為了防疫把自己的自由讓渡給政府來得恐怖一百倍。
    對,如果你的職業是大學老師,你甚至可能失去生計──因為依照規定,教師必得是伊斯蘭教徒;
    你必須皈依真主,才能繼續任教。所以我們的小說主角,大學教授弗朗索害怕極了。

    結果呢?結果完全出人意料。
    你以為社會會變得保守又不自由──沒錯,在某些方面(例如女性衣著),社會確實變得極端保守;
    但另一方面,由於來自中東伊斯蘭教國家的鉅額金援,教師與知識份子們都意外獲得高薪。
    更爽的是,弗朗索居然發現,天啊,他可以娶四個老婆!
    韋勒貝克如此描寫社會風俗的變化:

    有錢的沙烏地阿拉伯婦女白天罩著密不透風的布卡,到了晚上搖身一變成了天堂小鳥,束著緊身馬甲,穿著鏤空胸罩,多彩蕾絲丁字褲上綴著水鑽;和西方女子完全相反。西方女子白天為了社會形象穿著有品味、性感,晚上回到家整個垮掉,累得放棄一切魅惑的打算,穿上休閒鬆垮的家居服......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