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西寧國小校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西寧國小校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西寧國小校長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走讀台灣系列] 【遊大稻埕聽望春風】 (下) 王派仁校長 *第一波閩南歌謠的流行風 現今社會的媒體非常發達,透過網路、電視…人們對於當下流行的歌曲,往往都能朗朗上口。但是在八、九十年前的台灣,不只媒體少,黑膠唱更片是奢侈品,連音樂創作的風氣也剛剛起步。但是在那時候有一首叫做「望...
西寧國小校長 在 紫丁香婦幼關懷協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走讀台灣系列]
【遊大稻埕聽望春風】 (下)
王派仁校長
*第一波閩南歌謠的流行風
現今社會的媒體非常發達,透過網路、電視…人們對於當下流行的歌曲,往往都能朗朗上口。但是在八、九十年前的台灣,不只媒體少,黑膠唱更片是奢侈品,連音樂創作的風氣也剛剛起步。但是在那時候有一首叫做「望春風」的歌曲,竟然掀起台灣第一次的在地歌謠的流行熱潮,而為這首歌寫詞的人是一位學歷只有小學畢業的李臨秋。
李臨秋出生於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國小畢業後就因為家道中落,無法繼續升學。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麥酒株式會社(啤酒廠)當工友。
昭和五年(民國十九年,西元1930年)到大稻埕的永樂座(戲院)當茶房。一個因緣際會,李臨秋展現了他優秀的語文能力,轉而負責戲院的影劇文宣,進而為電影主題曲寫歌詞,還被唱片公司聘請為專屬作詞家。
李臨秋的青年時期正是大稻埕的黃金年代,日本人引進的西洋音樂、電影以及現代的詞曲創作開始萌芽,而大稻埕原本就是以台灣人為主要勢力的社區,這些被以東洋風格包裝的新形態媒體、音樂,在這裡孕育出所謂的「台灣民謠」曲風與歌詞。
*望向女性平權的春風
「望春風」這首歌詞是李臨秋的代表作,很多人都說歌詞內容是參考中國古典文學「西廂記」中的「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典故。但是李臨秋最小的兒子李修鑑,在他一篇「我的父親—李臨秋」的文章中,從父親當時創作的背景,提出了修正的看法。「望春風」這首歌詞發表於日治昭和八年(民國二十二年,西元1933年),女性平權觀念剛剛傳入台灣,歌詞正反映女性對於打破傳統婚姻的勇氣和愛情的憧憬。
據說李臨秋每每寫完一首歌詞,就會唸給母親或太太聽,因為如果連他們都能了解,那一般大眾就能接受。他的歌詞表面上看來是女性對於愛情的期盼,或是生計辛苦的怨嘆,但卻都隱藏了他對當代社會文化、價值的觀察與想法。更因為抓住了台灣人內心的渴望,反映了心中的苦悶,因此有好幾首歌的歌詞,都在大街小巷被人傳唱。後來「望春風」歌詞的故事還被改編成電影,可見這首歌受歡迎的程度。
儘管歌詞蘊藏深厚意涵,但是李臨秋的創作態度卻是輕鬆的,他覺得寫歌詞是他的副業,而稿費收入就是他的「喝酒錢」。每當他要寫作時,家人總是為他準備夜來香和紅露酒放在桌上。或許就是這份悠然的自在,讓他能堅持在這條不是很平順的道路上走下去。
*尋找大稻埕的詞人身影
位在台北市大稻埕地區的西寧北路86巷4號二樓,正是李臨秋的故居,這裡也是「望春風」這首膾炙人口的台語歌詞的誕生地。
這幢房子,原為陳姓士紳所有,後來提供給李臨秋暫時住宿。一直到民國四十二年,李臨秋才買下來。但是後來卻因為投資電影事業失敗,只好將一樓店面賣掉,貼補他的損失。
除此之外,在大稻埕公園內也有一尊李臨秋的雕塑,藍本就是李臨秋生前坐在淡水河畔涼椅上埋首創作歌詞的一張相片,旁邊花圃還植有李臨秋創作時一定要有的夜來香。來到這裡,夜來香隨清風飄送,當耳邊傳來「望春風」的樂聲,有一種輕輕的悸動,叫人「心內彈琵琶」。
*大稻埕望春風
從清末開始,歷經台北火車站遷移,台北市中心逐漸轉移到「城內」,但大稻埕仍然能歷久不衰。如今,迪化街洋溢巴洛克風情的街屋還是屹立,一波舊建築的活化運動正在興起,當李臨秋的歌謠再度被傳唱,就如同大稻埕正在「望」向下一個春風。
(全篇完)
--------------------------------------
更多文章與新知~請上紫丁香官網:
http://www.lila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