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年來,
都沒有好好介紹過這八個漢字,
好啦,我們就一連八日,
每日一起學習一個吧。
.
第二個:【復】
甲骨文的「復」,類似寫成「㚆」,
下面的「夂」是一隻腳掌,
上面則是一個劃有出口和入口的洞穴,
加起來想表達的,
就是「進出」「來回」「往返」等意思。
這個「㚆」,後來變成了「复」,
...
.
這一年來,
都沒有好好介紹過這八個漢字,
好啦,我們就一連八日,
每日一起學習一個吧。
.
第二個:【復】
甲骨文的「復」,類似寫成「㚆」,
下面的「夂」是一隻腳掌,
上面則是一個劃有出口和入口的洞穴,
加起來想表達的,
就是「進出」「來回」「往返」等意思。
這個「㚆」,後來變成了「复」,
並慢慢衍生出很多新的意義,
為了便於區分各種意思,
人們開始為「复」加上不同偏旁。
加上彳的復:表示來回走、再多一次。
加上襾的覆:表示蓋上多一層的物料。
加上衣的複:指夾層棉衣,繼而有「複雜」之意。
加上肉的腹:表示有多肉肥厚的部位。
加上香的馥:表示濃厚的香氣。
加上心的愎:表示個性固執頑強。
記得「剛愎自用」的「愎」要唸作「碧」嗎?
.
「復」的上古音正是近似「碧」的 buɡs ,
可能跟唸作 bɯːɡs 的「背」,
有同源的關係:
向前走再往背面走,
就是「來回」,就是「復」。
.
這讓我想起英文的 back,
來自原始日耳曼語的bakam,
它同樣既指背部,
同時又有回來的意思。
啊,扯得太遠了。
本來想將「復」這個字介紹得有趣一點,
寫著寫著,悶到自己也睡意馥郁。
等我回復精神,再介紹下個字吧。
等我回來。
I'll be back.
We'll b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