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襲園美術館建築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襲園美術館建築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襲園美術館建築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襲園美術館建築師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回來巴黎一個半月,每天走在恢復了活力的街道,在動態分享些五四三 #巴黎流水帳日記 ,和 #巴黎看房記 ,意外地收穫了很多善意的訊息表示「很喜歡看流水帳,感覺自己也到了巴黎旅行」「看房看得很開心,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搬到巴黎生活看看。」啊,實在有點感動。畢竟只是些個人內心亂七八糟的OS和再平凡不過的日子...

襲園美術館建築師 在 A.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4:30:36

回來巴黎一個半月,每天走在恢復了活力的街道,在動態分享些五四三 #巴黎流水帳日記,和 #巴黎看房記 (不是我要搬家買房,是在替朋友看房,詳見上一篇 #也不怎麼詳),意外地收穫了很多善意的訊息表示「很喜歡看流水帳,感覺自己也到了巴黎旅行」「看房看得很開心,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搬到巴黎生活看看。」啊,實在...

襲園美術館建築師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2-02 09:50:22

【凱鈞逍遙遊】冬天就是要泡湯!精選全台10個泡溫泉好去處,環境清幽舒適還有美食可以品嚐超放鬆 進入冬天,氣溫逐漸下降,新陳代謝變慢,手腳容易感到冰冷,這時候泡泡溫泉,不僅能保暖身心,又能活絡筋骨,是冬日很受歡迎的休閒活動。溫泉依地區不同,分別有碳酸泉、硫磺泉、碳酸氫鈉泉等,當中多元礦物元素,對於美...

襲園美術館建築師 在 Dimensions and Colors 魔法貓的旅程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14:17:38

Xi-Yuan Art Gallery  Located near TaoYuan high-speed rail station, Xi-Yuan Art Gallery is both a unique art gallery and a studio for Abraham Archite...

  • 襲園美術館建築師 在 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6 07:06:38
    有 669 人按讚

    回來巴黎一個半月,每天走在恢復了活力的街道,在動態分享些五四三 #巴黎流水帳日記 ,和 #巴黎看房記 ,意外地收穫了很多善意的訊息表示「很喜歡看流水帳,感覺自己也到了巴黎旅行」「看房看得很開心,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搬到巴黎生活看看。」啊,實在有點感動。畢竟只是些個人內心亂七八糟的OS和再平凡不過的日子,能給看的人帶來一些樂趣就太好了。

    這兩天默默發現台灣的小夥伴們也開始步上重新外出活動的生活軌道。想想今年年初在台灣累積了近半年的島內旅行,也該繼續整理分享出來,讓大家在雲端張望歐洲生活之餘,也可以開始觀望較近距離的小旅行。



    |座標桃園的私人美術館,襲園 |

    襲園聽名字像是個可以逛的園子,其實是一所距離桃園高鐵站不遠的建築師工作室兼私人美術館,除了日常做辦公室使用外,也有開放部分空間供預約參觀,有藝廊,有客廳,有小小的空中庭園,有喝茶水抄經的寧靜。

    預約好參觀襲園的那天我上午從台北出發,搭上高鐵20分鐘嗖的就到了桃園高鐵站,從高鐵站搭乘計程車到橫山書法公園邊上的咖啡廳吃過早午餐之後,再穿過公園散步到襲園美術館。

    到了襲園門口,踏進門換上工作人員事先替訪客準備好的拖鞋(也是襲園的一個小巧思,館內分開訪客用的出入口和員工用的出入口,工作人員看鞋子就能知道訪客是否還在館內滯留),友善的櫃檯小姐讓我們先在館內自由參觀,時間到了再回到入口處集合一起做導覽。

    在做預約時我選擇了預約導覽(推薦,友善的導覽會告訴你一些自己看不會發現在建築中的巧思妙想)+茶禪泡。所謂茶禪泡其實就是在館內坐下,靜靜的喝一杯襲園選泡的自然農法茶。這座私人美術館總面積不大,更像是造訪一所私人工作宅所。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挑一個面向中庭窗景的位置坐下來慢慢喝杯茶,十分愜意。

    襲園的訪客入口處比較像是整棟樓的二樓位置,進去後通過巧妙設計的樓梯切割成不同空間,先經過洗手間,下樓走進員工食堂(香噴噴的讓人直流口水!),再經過從一樓矗立起高達三樓的圖書牆,透過樓梯間悄悄偷看最下層辛勤工作製作大小建築模型的員工們。

    接著通往有著漂亮陽台的會議間繞上樓,抵達襲園主人的客廳:從這邊穿過清水模的通道後藏有一個小小的抄經座位,客廳處則可通向更大的露台。整棟空間內外的植栽也都經過悉心照顧和設計,綠意盎然。

    不同展期間的藝術作品們,則會裝點在空間的各個角落,讓作品真正的融入建築與活動空間之中。

    就像襲園的主人李靜敏形容的那樣:「和美術館一起過生活:把工作、飲食、季節、職人與藝術,都裝進清水模建築裡。」



    A. Heritage 襲園美術館

    ​​桃園市中壢區青埔九街57號
    開放時間:
    週三、週四、週五| 13:30-17:30
    週六 | 10:00-12:00、13:30-17:30

    *需提前兩日透過線上表單預約

  • 襲園美術館建築師 在 吳思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7 22:06:43
    有 1,247 人按讚

    今天超過十多場的行程,但我卻能偷得一個很法國的下午。

    一個建築展,一場玻璃藝術展,都來自法國,也都出自大師。

    現代建築之父 #柯比意 Le Corbusier 「 #漂浮庇所 Asile Flottant」是日本與法國跨國合作的建築救援計畫。這個停泊在奧塞美術館後方河畔、卻少為人知的大師作品,本身就是個傳奇。

    柯比意1929年應世界救世軍委託,為一艘在塞納河畔的混凝土船進行改建,以收容一戰後的大批難民。但不禁歲月襲擊破敗多年,一度為世人遺忘。2005年由四位法國當地藝術家著手進行修復保存,希望能讓這艘船艇復活再生。

    當修復工事漸入佳境之際,遭遇2018塞納河水位暴漲,竟讓這艘船艇沈沒河底,對於保存工作是一大打擊。而打撈搶救的計畫又因疫情來襲而受挫,波折再三,直到2020年10月終於讓船體再度出世於塞納河上。

    目前正進行全球募資籌款的行動,希望能夠透過世界公民的支持響應,讓柯比意唯一的漂浮建築能夠再次「復活」,打造成為巴黎新藝術空間。

    兩年前日本建築師 #遠藤秀平 來台演講,我非常驚喜地收到一個全球限量400個的小模型,就是這艘Asile Flottant。我一直把它放在立法院辦公室的窗台上,每每望見它就能遙想遠在塞納河畔的傳奇故事,還在等著重獲新生。

    這檔日法合策的微型建築展也在充滿挑戰的2021年,來到台灣。礙於疫情持續,下一站還不知能否繼續,該前進何處。
    在台北能夠與這個傳奇故事相遇,而且是在我很愛的獨立書店 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我特別覺得珍惜。

    另一個展覽在 松山文創園區 SCCP Taipei的 琉璃工房博物館 LIULI Museum。
    琉璃工房負責人 #楊惠姍 把世界最知名的教堂穹頂玻璃藝術家Eric Bonte作品,從法國飄洋過海來台展出,而且高達30件鉅作,其中還有一件是Eric Bonte特別為台灣創作的作品。

    #防疫不防藝,在COVID 19衝擊下全世界實體藝文活動近乎停擺的2021,在台灣還能舉辦精緻的藝術展演,策展人惠姍姐說連Eric Bonte本人都震驚於台灣的防疫成就。

    「玻璃創作是同時講求技術與藝術的」,這些作品,有的呈現女體律動的婀娜多姿,有的演繹出如風的飄逸、如光的璀璨。
    被譽為「最接近天堂的藝術家」,Eric Bonte透過這些以愛與自由為題的玻璃藝術,讓觀賞者能同時感受到柔美與堅韌,忽而輕盈流瀉,忽而奔放有力。

    一座巨大堅實的建築傳奇工事,一場晶瑩纖細的玻璃藝術展演,沒有「法國泡泡」,但我卻神遊了一趟花都巴黎。

  • 襲園美術館建築師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20 10:20:13
    有 1,140 人按讚

    這個月書量假使再繼續累積下去,可能就會介紹不完了,截至本月上旬的推薦書單早早列對完畢,卻一直找不到時間分享,剛好這個寒風颼颼又陰雨綿綿的周日早晨,或許是再適合不過的時機,這個月依舊有著形形色色的新作問世,一起來泡杯咖啡、挑本書吧。
    ⠀⠀⠀⠀⠀
    先看看前幾天才聊過的本月選書,讓人想全書逐字抄寫的偉大作品《#滅頂與生還》,見證人類苦難及人類對苦難的反應,也是普利摩李維一生對納粹大屠殺思考的總結。身為人類史上最大暴行的倖存者與見證者,在往後四十年餘生中,作者無數次重返記憶中的集中營,持續地對惡加以闡述;秉持科學家的理性,從語言和哲學上去釋疑,一一檢視錯誤。尤其在滅頂者與生還者之外,還有許多人處於難以定義的灰色地帶,李維探究其中人類意志的脆弱本質,盡其所能去追求真相、見證與正義,對抗旁觀者對歷史的簡化及錯誤認知。多年以後,一個五年級小學生向普利摩李維提出這樣的疑問:「你為什麼不逃跑?」事實上,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可能會很痛苦,你可能對人性失去信心。綜觀今日極端主義升溫,這本書猶如一道屏障,每當政治暴力又起,警告我們勿忘用見證者的眼光去檢視。這件事既然曾經發生過,就有可能再次發生。光是回憶不夠,要時時保持批判。
    ⠀⠀⠀⠀⠀
    再者是近日舉辦贈書活動的 Deborah Heiligman《#梵谷兄弟》(這兩天比較忙碌會盡快找時間公佈得獎者),不同於多數傳記的刻意抽離,此書著眼於人性與情感面,從梵谷兄弟的共同起點開始鋪陳,一個性格像父親,一個像母親,他們就像太陽與月亮緊緊牽引,成為對方的經濟支柱與精神導師,有過磨擦,有過爭執,有過計較,有過懷疑,但在一次又一次的不歡而散後漸漸領悟到生命中那些不容改變的事物,對藝術的熱愛與對世界有所貢獻的初衷,讓他們總在關鍵時刻接住即將墜落的彼此。作者清楚爬梳了梵谷相關的文獻資料,以優雅的散文細膩地織出梵谷兄弟的人生故事,不僅刻畫出梵谷滿腔熱情卻被人視為古怪的性格、他受難的歷程、他的鄉愁、兄弟深刻的情誼與奇妙的命運,也帶領讀者一窺藝術傑作誕生的背景、梵谷如何揚名於世,以及精神病患在那個時代的處境。細細讀來,時而引人深思感嘆,時而令人動容。
    ⠀⠀⠀⠀⠀
    還有久違的兩本沙林傑作品,《#法蘭妮與卓依》與《#抬高屋梁吧,#木匠西摩傳》,《法蘭妮與卓依》為沙林傑捕捉青春殘影的兩篇成長小說,關於受夠自己老是得痛恨所有人,也受夠了自己沒有勇氣去成為一個無名小卒。青春,是只能去感受,而不能去剖析的世界,法蘭妮和男友一起吃午餐,兩人在討論人際關係與學校課業的對話之間,漸漸僵持不下,法蘭妮突然昏倒送醫,醒來後發現自己精神崩潰。卓依重溫哥哥巴迪往年在信中對他演員生涯的鼓舞,在和母親的爭吵與手足的對話中,反覆思索心靈的寧靜。同屬格拉斯家族七兄妹的法蘭妮和卓依,他們發現自己相信的事物,和這個世界是多麼不同。《抬高屋梁吧,木匠:西摩傳》是沙林傑晚期代表作,延續〈看香蕉魚的好日子〉中結束生命的男子故事,那是場人聲嘈雜的婚宴,眾人紛紛談論著缺席的新郎西摩。那是部被主人遺留於人世的日記,寫滿逝者心靈的呢喃與試著找到出路的思索 ── 生命有限,我們能夠在藝術的創造中企及永恆嗎?
    ⠀⠀⠀⠀⠀
    整批書籍當中,數一數二期待的大概莫屬布克獎作家、《觀看的方式》作者 John Berger 思索生死、苦難與愛的小說《#婚禮之途》。一對暌違十年未見的伴侶買好禮物,一個從法國出發,另一個從斯洛伐克啟程,前往義大利參加一場婚禮。他們的女兒妮儂即將結婚,但是醫生也宣告,23 歲的她會在幾年內飽受愛滋病折磨,最終死去。遺世獨立的小村裡,一場宛如被施了魔法的婚宴正在進行,在音樂、美食與祝福中,所有失落與受難的靈魂都再度看見了生命的歡娛。美麗又活潑的妮儂被父母和所愛之人環繞,丈夫吉諾堅定的步伐在風中牢牢地穩住她,她知道他們會一直共舞下去,彷彿沒有任何事情能威脅他們。儘管通往婚禮的路途,也同時朝向死亡,也許生命的終結並非悲劇,而是一場慶典,「神在我們的無能為力中與我們站在一起。」他們懷抱對生命的深情,在生命殞落之前,擁抱、深吻,隨音樂光腳起舞。《婚禮之途》出版於 1995 年,生命的有限與殘酷令人心碎,但他以敏銳、纖細的感受力,將人和世界的緊密連結表露無遺。這篇如詩的小說,是作者見證生命流動之時,對儀式、旅行、苦難與愛的思索,也是他晚年最令人動容的一部小說。
    ⠀⠀⠀⠀⠀
    同為麥田出版值得推薦的兩本新書,其一是日本國民大文豪夏目漱石的《#虞美人草》,俳句連綴式小說,行文絢爛多彩,奇思妙想屢屢湧現,不但是竭盡自身文學才氣、一生懸命的專業作家處女作,也是一部考驗作者寫作技巧和耐力的轉型作品,挑戰譯者專業的經典文學。外交官的女兒藤尾,學識出眾、談吐優雅。父親死後,為了從同父異母的哥哥手中奪取遺產,母親催她成婚。然而,藤尾對父親生前所決定的婚姻並不滿意,與還未有美好仕途的未婚夫相比,她更願與一個雖然貧困卻擁有極高榮譽的詩人交往。她沉迷於詩人為己傾倒的虛榮感之中,卻未料到一切都是假象,得知真相的藤尾難以接受,卻再也無法回頭。
    ⠀⠀⠀⠀⠀
    另一本為歷史書寫名家陳柔縉首部時代小說《#大港的女兒》,以日本時代高雄港為舞台,細膩又大器,刻劃近代台灣百年流轉,並寫出高雄的女兒如何不服輸,在異族的腳下、在異國的天空,一步一步不停歇,衝破困局,活出自己的名字。1945 年昭和天皇宣布投降的那一天,一個時代終了。原以為的光復,卻是讓愛雪迎來兩次椎心的離別,父親被迫逃至香港,自此音訊全無;丈夫也因遭舉發為異議分子,遠走日本。她原可以赴日念大學,原可以是醫生太太,卻被政權捉弄變形。然而,她毫不回首顧影自憐,相隔幾年也來到日本,先後在田園調布做衣服貿易、在渋谷開食堂、連鎖洗衣店,乃至於接手製藥會社,只為扶贊丈夫全心投入海外台灣人團結運動。女性也可以勇往直前,成就很多事。愛雪濃烈的生命力,她的勇敢、她的內斂、她的果決,無疑側記了一個時代的人物影像。
    ⠀⠀⠀⠀⠀
    另外,也相當好奇這本無法忽視的翻譯小說,匈牙利國寶級作家瑪格達薩柏經典之作《#門》,一位渴望全心投入寫作,無暇兼顧家務的女作家,在朋友推薦下聘來一位工作能力超乎常人的老太太管家。老太太平時獨居在一間大門始終上鎖緊閉的公寓裡,任何人來訪都只能停留在門廊,且屋子裡總是飄出消毒漂白水的氣息。一個是目不識丁的農民階級管家,一個是信仰著文字的知識份子作家,個性與觀念天差地遠的兩人之間衝突不斷,卻仍在延續了近二十年的主僕關係中發展出一份相互依賴的愛。但隨著女作家期盼已久的文學成就與名望突然降臨,一場毀滅性的風暴也在上鎖的大門後悄悄成形。
    ⠀⠀⠀⠀⠀
    以及 2019 年被譽為德國最美麗的書籍《#逝物之書:我們都是消逝國度的局外人》在台出版,以十二篇散文講述曾經存在世上,如今已永遠逝去的事物,借用紙張、墨跡、語言,召喚記憶,與消逝抗爭。世界歷史中充滿了許多早已消失的事物,也許是肆意破壞,是失落在時間的洪流中。Judith Schalansky 以生花妙筆為自然物與藝術品列出一份失物目錄,例如莎芙戀歌、拆除的共和國宮、滅絕的老虎物種,或者太平洋一座已然沉沒的島嶼。故事中的主人翁都是旁觀者,與消逝抗爭,如老人在提契諾森林裡累積人類的知識,廢墟畫家創造了未曾出現過的往昔,年老的葛麗泰嘉寶漫遊在曼哈頓,問自己何時可能死去,以及作者在自己童年的空白中,尋找沒有歷史意識的東德蹤跡。
    ⠀⠀⠀⠀⠀
    英國浪漫奇幻小說《#裝幀師》也相當引人注目,如果這世上有一本書,能夠抹去你的悲傷、使你忘卻痛苦、為你永遠隱藏一個祕密,你是否願意不問代價,縱身一試?一封神祕的邀請函,硬生生把艾墨特和家人拆散,被迫成為女巫的學徒。女巫其實是位手工書裝幀師 ── 這是個喚醒恐懼、迷信與偏見的謎樣職業,因為在看似尋常的書頁上,可能是你最黑暗的祕密。艾墨特將學到如何製作精美的手工書冊,而每一本書都是心靈的獨特印記:回憶。不論想忘卻某事或抹滅過去,裝幀師都可以幫忙,你的回憶將安全地儲藏在一本書裡,不論有多可怕,你永遠不會記得它。在裝幀師不見天日的地窖中,成排書籍藏著無數故事,也引來有心人的覬覦,就在危急時刻,他意外發現一本書上竟寫著自己的名字,艾墨特何時走進這裡?而他的書又藏了什麼難以啟齒的痛苦回憶?
    ⠀⠀⠀⠀⠀
    私心好奇此本影響奉俊昊最深的推理小說:Nicholas Blake《#野獸該死》。所有的一切都起源於一場車禍,這場車禍撞死了一名小男孩,車主肇事逃逸。小男孩的父親法蘭克卡恩斯悲痛欲絕,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念頭,只有殺了真凶,為兒子報仇。然而,警方卻對此案毫無頭緒,同時他還收到好幾封恐嚇信函,在無法相信任何人的情況下,身為知名推理小說作家的法蘭克決定靠自己找出凶手。他隱姓埋名,將自己想像成凶手,一步步探尋蛛絲馬跡,終於來到了真凶身邊,並展開一起無人知曉的完美謀殺計畫。詭異的是,在法蘭克預謀犯案那天,形跡敗露的他行凶失敗,該死的人卻還是死了,代表另一個不知道兇手是誰的殺人計畫成功,成為頭號嫌疑犯的法蘭克為了洗清罪嫌,請來私家偵探奈丘史川吉威協助探案,於此同時,一場居心叵測的謎案也於焉展開。
    ⠀⠀⠀⠀⠀
    《彼岸之嫁》馬來西亞華裔暢銷女作家朱洋熹也迎來第二本小說《#夜虎》,據說老虎如果吃了許多人,就會化為人形,置身於人群之中,此書背景設於 1930 年代的馬來亞,結合當地的白虎食人傳說,敘述由一節斷指展開的解謎之旅。帶我們進入的世界有僕人和主人,有古老的迷信傳說和現代的理想主義,也有手足的競爭和禁忌的愛情。然而在這個處處驚奇、不斷推進的故事深處,更是一個孩子和一名年輕女性深刻的成長故事,他們一次次探索,在那個寧可隱身其中的社會裡尋找自己立足之地。
    ⠀⠀⠀⠀⠀
    另一方面,日本推理大師橫山秀夫睽違六年的全新小說《#北光》以「家」為核心,完美揉合設計、建築與懸疑元素,一次又一次逆轉的真相,喚起每個人對「家」的念想與眷戀,從謎團中找回「親情與救贖」。建築師青瀨在業主授予的充分自由中,將畢生對於「家」的想像化為現實,蓋了一棟獨一無二的木造房子,坐南朝北,盡情納入北邊的光線。不料交屋四個月後,他愕然發現,這個理想的「家」竟空無一人,只留下一把德國名設計師布魯諾.陶特的椅子。早該入住的業主一家人為何會憑空消失,又為何不肯住進他精心設計的屋宅?沮喪失落的青瀨決定追查真相。在此同時,他還協助事務所處理一個美術館的大案子,兩頭奔忙,儘管焦頭爛額,但在整個過程中,他不斷回想起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和不同的建築對話,思索家人與家庭真正的意義,不但為美術館完成了動人的設計,還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秘密。
    ⠀⠀⠀⠀⠀
    不容錯過的吉本芭娜娜再推出《#小幸福寶典》,為日本刊行百年的《婦人公論》雜誌撰寫超人氣專欄集結成冊,從第一篇寫「種睫毛」的好處,居然是種的時候可以睡覺,寫到最後一篇「創造幸福」,吉本芭娜娜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光看她的生活方式,就像在用言辭讚美某人」的那種人。全書收錄 46 篇專欄隨筆,以「幸福」為主題,談論生活、家人(還有烏龜、貓奶奶貓爺爺和愛犬)、朋友、職人,及以工作為核心的人生哲學。本書集結吉本芭娜娜畢生的文字菁華。當下沒注意到的感受,事情過後回想起來才會發現,這種微不足道的幸福,像石頭、雜草般遍布每個人的生活,不起眼卻生命力旺盛,每當脆弱或不安來襲時,若能一念間緊握手心,就足以成為安定自我的力量。
    ⠀⠀⠀⠀⠀
    最後是極度扼腕、拍完照才發現忘了放入裡面的知名音樂才女鄭宜農新書《#孤獨培養皿》,此書為她的首部私我書寫,用鑷子將一段聲音、一句話語、一種味道或一節觸感,截下生命的某某故事做成玻片,放到回憶的顯微鏡下仔細觀看,平行凝視是時間單位,橫切面則能理解它的空間,把它縮得很小很小,或許便能夠一覽它的色彩與結構:幼時養的狗狗阿毛教導她無私的愛、老家羅東的房間裡驚異發現恐懼的聲音、在陽剛玩具間揣揣不安的異感認同、青春期的舞蹈是無法抑制體內對凝鍊的追求等,25 篇散文,25 種孤獨的培養皿,不僅是鄭宜農的故事,同時也包容他人的、形形色色的、千千萬萬的關係,在其間對話,在其間嚴肅地面對自己,使他與她與它,無論來自哪種樣貌的培養皿,都終將因理解與被理解而趨於完整 —— 她滋養一個又一個,孤獨,卻從不孤單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