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複合關係代名詞名詞子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複合關係代名詞名詞子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複合關係代名詞名詞子句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161的網紅葉大華,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悲劇來時,沒有悲觀的權利,同時也沒有胡扯的自由一今晩自己來作紙上名嘴 聽了一些結構土木建築等名嘴一晚,批評花蓮倒塌房子,都是不規則結構丶局部挑空丶L型丶H型丶冖字型房子,這都是地震必死。如果屬實,我想建議境管局,應該明令隈研吾丶伊東豐雄丶安藤忠雄不准入台,直接列黑名單。Richard Roge...
複合關係代名詞名詞子句 在 葉大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悲劇來時,沒有悲觀的權利,同時也沒有胡扯的自由一今晩自己來作紙上名嘴
聽了一些結構土木建築等名嘴一晚,批評花蓮倒塌房子,都是不規則結構丶局部挑空丶L型丶H型丶冖字型房子,這都是地震必死。如果屬實,我想建議境管局,應該明令隈研吾丶伊東豐雄丶安藤忠雄不准入台,直接列黑名單。Richard Rogers的桃機三航站干脆停掉不准蓋丶酷哈斯的士林台北藝術中心,也趁勢拆掉。
營建署也直接在建築技術規則喝令,從今以後,若不是田字型丶一顆印的房子,根本不准蓋算了。
也許我是狗嘴,講不出什麼象牙來,但借一下這段話「⋯911等事件,我認識到建築是變得如此脆弱,脆弱並非指建築的無力屬性,而是從建築建造者,擁有者和使用者的角度出發,指其私有屬性決定了它的脆弱。
脆弱:原本建築應該是堅固的代名詞,可是現在的現代主義和現代的政策,導致諸多中產階級將全部身家寄託在房子上面,當遇到不可測的危機時,反而會是成為負擔。」這是隈研吾《負建築》序文所説的,聽在花蓮地震塌樓之際,是不是格外諷刺。
人家跑遍天涯了,他定義的脆弱,可不是從造型講起。強調建築物的不堪一擊,並非專指建築本身的物理、材料或結構屬性,但我們的名嘴就愛簡化及聳動。
然而從921後,其實從法規到建築從業人員,早已把斷層丶液態土壤丶建築物理、材料或結構屬性,全都檢討了不知幾番,那為何之後還是有台南及花蓮大樓倒塌事件?
包括蓋房在斷層帶丶偷工減料丶變更原結構丶使用不當等等,都是原因,或者年代久逺,法規規定的柱樑強度不足。但怎會扯到挑空丶平面不規則,都是地震倒塌的主因。
我在採訪歷程,從建築師雜誌製作及去探訪日本阪神大地震重建、中時記者時代採訪九二一大震,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看過美國九一一恐攻重建及三一一東日本海嘯重建專題,一路到兩年前故郷不遠處的台南地震,到現在看著花蓮大震;其實最是同意這句話:建築是所有藝術中,最政治的一種(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席巴拉塔)。
不論天災人禍,當房子不再保護你,反過來摧毀你,建築是不是真的很「政治」。
因此來回憶一下,從2000年起跑去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看到日本館數度的地震重建展,以及同處太平洋火環帶的建築師,講了什麼。
先介紹以紙管建築,成為聯合國難民公署顧問,並熱衷於將建築技術運用於人道主義事業的日本建築師阪茂。他的理念是「房子就是房子,再新的設計也不能改變它的基本功能。」所以在他獲普立茲克建築奬時,評委以「藉由傑出設計,來應對高難度挑戰,坂茂擴展了建築師這個職業;他使建築師能夠參與到政府、公共機構、慈善家及受災群體間的對話。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用高質量設計滿足社會需求的積極行動,以及他應對人道主義挑戰的獨有方式,使得普利茲克獎得主成為一名模範建築師。」
意思是,地震樓塌決非單純的造型丶結構設計等低階課題,否則坂茂幹嘛投入震災建築的人道作為,他直接呼籲,不要蓋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築即可。
深一層借用曾策展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英國建築師大衛·奇普菲爾德(David Chipperfield)對當代建築的看法,其實多少可解釋台灣地震現象。
他把當代明星建築師和機埸免稅商店裡的香水品牌做類比,稱他們是被「單一而孤立地擺在貨架上」丶「建築師這個身份,讓我們自己及普羅大眾之間,沒有共同的基礎。」此現象,也是台灣名嘴推波助瀾的主因之一。
廣受台灣民眾熟知的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在數年前也策展過東北311重建,以「眾人之宅」(Home-for-all)為主題,展示系列出自年輕建築師,包括乾久美子、藤本壯介、平田晃久以及攝影家畠山直哉的作品。
他以震後臨時建築提出災房重建,並在2012威尼斯日本館展出,並認為,一切毀於自然而又重生於自然。
伊東豊雄認為,建築發展至今,很多人已經忘了「為何要蓋房子?為誰蓋房子?」在災難,失去全部城鎮之際,反而為我們提供一個機會,從頭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建築,並重新評估美學和形式。
這是成熟建築師的深沈體悟,絕不會脫口說挑高不能蓋,H型房子危險。
這表示建築不只是個軀殼,也是生活的展現,談建築不能只談外觀丶造型,更需關注內涵,這也是另一年美國館,展出九一一競圖作品策展人佛斯特,提出今天建築「蛻變」現象時,指陳的另一個面向。
其次,救援之後,過不久又要用一種實際卻又充滿想像力的方法針對被重大災難摧毀的地方謀劃重建。
那年的美國館,一截從紐約九一一恐怖攻擊後世貿大樓廢墟所拾取的扭曲鋼骨,怵目驚心地擺在威尼斯前廣場。展館內,六十餘件重建案的構思, 卻都不如那段扭曲建築鋼材的控訴來得有力。
最後,我再借一個人。
晚近十年除了總策展之外,連五屆都到威尼斯展出的日本建築師妺島和世,有回談到311海嘯後重建時說:「我漸漸有個想法:或許不止發生在日本,全世界各地都是。每個地區都有它自己的問題,雖然科技發達,我們接收訊息非常便利,但可能是太便利了,反而忽略『親密地溝通』這件事情;因為以前的建築跟權力有強烈的關係,有錢、有權的人,透過建築表達權力,包括對美的理解。但未來,因為信息越來越透明,大家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裝腔作勢的建築會越來越少。」
世界已經很透明了,希望近日上媒體的專業人,不要把自己當「廟公」。
圖1:挑空+不規則配置,在某些台灣土木丶結構技師眼裏地震必倒。但世上這種建築多有所在,你騙我嘸知。
圖2:隈研吾發展出來,據說是複合材的抗震外附裙。我沒親眼見,只見過文獻。
圖3:我是想倡議,如工業國G20丶東協10+8這種組織,台灣應發起太平洋火㺽18+18這種國際超級大聯盟。
因為2016年12月科學家發現太平洋「火環帶」位於印尼東部地下7公里處驚現面積達6萬平方公里的斷裂層,據悉為當時地球最大的暴露斷層面,當時科學家就擔憂這會造成危害性更大的地震和海嘯。結果兩年後的今日果然發生一系列災害事件。
複合關係代名詞名詞子句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日本動畫電影《劇場版 無敵鐵金剛/INFINITY》改編自永井豪於1972年發表之經典動漫巨作《無敵鐵金剛》(Mazinger Z),被定位為永井豪畫業50週年的紀念作品,將於2018年1月13日在日本首映。
這部電影所描述的故事,發生在電視動畫版時空的10年後,人類將再次把未來託付給昔日的英雄柯國隆(兜甲兒)及其駕駛的無敵鐵金剛。
這段最新釋出的預告片在水木一郎重新演繹的原版主題曲襯托下,不禁看得熱血沸騰!最後那一句「成神入魔,一念之間」正呼應了無敵鐵金剛的原名「魔神Z」。
整段影片除了熟悉的人物外,還加入了嶄新的元素,令人十分期待!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在戲院裡欣賞這部電影。
中文字幕:張哲生
《認識 永井豪》
永井豪是「無敵鐵金剛」的原創者,本名為永井潔。
1945年9月6日出生於日本石川縣。
1964年3月東京都立板橋高等學校畢業。
1965年9月高中畢業後擔任石森章太郎的助理,開始進入漫畫界。
1967年獨立推出處女作《江戶名捕阿吉(目明しポリ吉)》,次年(1968年)憑《破廉恥學園》初露鋒芒。
1969年4月成立「Dynamic」製作公司,之後創作了包括《無敵鐵金剛》(1972年)、《惡魔人》(1972年)等200餘篇漫畫。
1980年以《淒之王》獲得日本第4屆講談社漫畫賞受賞。
永井豪小時候,他哥哥拿了一本手塚治虫的漫畫《迷失世界》給他看,他雖然完全看不懂,但是卻留下了深刻印象,並因此興起了當漫畫家的念頭,不過他在入行之際也曾遇過挫折。永井豪高中畢業後,去應徵漫畫家的助理,沒想到他的母親竟打電話到出版社叫對方不要雇用他!雖然永井豪知道母親是為了他的前途著想,但是他仍然堅持到底,最後終於成為石森章太郎老師的助理,展開他精彩、豐富的漫畫家生涯,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漫畫作品。
《認識 無敵鐵金剛》
日本卡通《魔神Z》(マジンガーZ / Mazinger Z)是動畫史上第一部描述「人類坐在駕駛艙內操縱大型機械人對抗惡勢力」的動畫影集,改編自永井豪原作的同名漫畫,於1972年12月3日至1974年9月1日間在日本富士電視台首映,共92集。華視在1978年8月4日至1979年2月28日首播中文配音版本,並於六年半之後,1985年10月2日至1988年7月13日再次播映。
1978年,華視將《魔神Z》與續作《大魔神》(グレートマジンガー / Great Mazinger)合併,以「無敵鐵金剛」之名播出,首播時間為1978年8月4日至1979月2月28日期間的週一至週五18:00至18:30,其中《大魔神》的劇情部份,主要是在1978年11月28日至1979年2月28日播出,不過這期間還包含了少部分混雜的重播,以及挪至《大魔神》播放期間才放映的《魔神Z》集數。
1978年底,華視在播出《大魔神》第一集之際,曾在華視電視週刊與民生報刊登了這樣的劇情預告:
『從本集開始,敘述的是國隆與莎莎成年後的故事。為了要躲避赫爾博士的攻擊,研究所移至海上,以便可以隨時下潛。而「無敵鐵金剛」也經過一番改良,也更具威力。』
由於華視在播出時咨意施予的調整,使得《大魔神》全劇的架構並非依照原設定而行,以致於劇中人物的對白與關係必須大幅變動,藉以配合電視台方面的官方解釋來自圓其說,因而使得大魔神在台灣亦有「無敵鐵金剛二代」的稱呼。
儘管華視在對白做了更動,但整體劇情還是存在著一些難以交代之處,結果讓當年觀賞《無敵鐵金剛》卡通的小朋友們看得一頭霧水,惟有輔以市面所販售的漫畫做為參考,方能一窺《魔神Z》與《大魔神》這兩部前後作品的關係始末。
1978年,當日本卡通《無敵鐵金剛》在台灣播出之後,立即紅遍了大街小巷,幾乎所有的小男生都想成為操控無敵鐵金剛的柯國隆,當然也包括了我在內。而由孫儀填詞、汪石泉譜曲的中文版主題曲,鏗鏘有力的節奏讓人聽了不禁熱血沸騰,琅琅上口的歌詞一直傳頌至今。
無敵鐵金剛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武裝機械人,其日文原名為マジンガーZ(Mazinger Z),而マジンガ(Mazinger)是一個複合字,由 Machine 與 God 組合而成,意指有著魔神般巨大力量的機械人,而名字後面的 Z 則是指其製造成分(超合金Z),作為識別之用。
而只要一提到無敵鐵金剛,就會令人想起到他的親密伙伴—木蘭號。木蘭號本來是屬於非攻擊性的挖礦機器人,後來為了協助無敵鐵金剛消滅邪惡的機械獸,而加裝了胸前的木蘭飛彈,以作為攻擊之用。不過,木蘭號胸前這一對木蘭飛彈的造型實在是十分「突出」,使得「木蘭飛彈」從此在台灣成了波霸的代名詞。
無敵鐵金剛的故事,從機械兵團攻擊柯貝博士家裡的那一天開始。
柯貝博士就是柯國隆的爺爺,他為了對抗赫爾博士率領的邪惡機械兵團,設計製造出新一代的巨型機器人「無敵鐵金剛」來防衛地球。之後柯貝博士更積極著手研發性能更強、威力更大的無敵鐵金剛二代,也就是「大魔神」,並交由其子柯教授負責製造;但是還來不及製造大魔神,柯教授就在一場空難中不幸罹難了,而大魔神的設計圖也隨之失去蹤影。
邪惡的赫爾博士得知柯貝博士研發了無敵鐵金剛,便命令雙面人帶領機械兵團進攻柯家,欲將無敵鐵金剛佔為己有。結果柯家慘遭機械兵團的猛烈攻擊,柯貝博士因此受了重傷,而柯國隆與弟弟柯國盛因為上學不在家,而幸運逃過此劫。
柯國隆返家後,發現了氣若游絲的爺爺,柯貝博士在臨死之前將無敵鐵金剛的操作方法告訴柯國隆,並要他帶弟弟去找余教授。於是柯國隆在處理完爺爺的後事之後,便帶著弟弟投靠父親的摯友余教授,而無敵鐵金剛也被藏匿於余教授的光子力研究所(舊譯:原子光研究所)前方的游泳池裡。
為了讓無敵鐵金剛能有個合作抗敵的夥伴,余教授研發了木蘭號,並由其女余莎莎負責操作。無敵鐵金剛與木蘭號屢次面對機械兵團的攻擊,都能化險為夷,將壞人盡數消滅,但敵人卻總是越來越強…
另一方面,被大家以為在空難中喪生的柯教授,其實並沒有死,他在空難中奇蹟似地活了下來,並且依照其父柯貝博士的設計圖,完成了「大魔神」機器人。並將「大魔神」藏於海底,伺機而動。
終於,暗黑大將軍出現了!他帶領著七將軍,率領強大的暗黑軍團,以可怕的超強武力將無敵鐵金剛給毀掉了!而柯國隆也瀕臨死亡。為了救自己的兒子,柯教授終於現身,並且命令所收養的陳家偉駕駛「大魔神」機器人,援救柯國隆與無敵鐵金剛,最後總算將暗黑大將軍及其兵團徹底殲滅了!
之後,維護地球和平的使命,就完全轉交給陳家偉與其駕駛的「大魔神」了。而柯國隆與余莎莎卸下保家衛國的重任後,便偕手出國留學,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這就是「無敵鐵金剛」第一部(魔神Z)的結局。當我看到這裡時,著實楞了一下!為什麼不讓柯國隆來駕駛大魔神呢?親生的和收養的待遇怎麼差那麼多呀?!真為陳家偉感到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