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始你的國際職涯,想被人資和獵頭追著給Offer嗎?那這篇文章你必須要看!(自由工作/遠距工作/複合式工作(多重連字號工作The Multi-Hyphen Method)篇,讓你不上班賺更多,讓你一邊旅行一邊賺錢) 】 ...
...
...
⚠️警告這篇超長,🖐無耐心者慎入!
💰想創造多元收...
【如何開始你的國際職涯,想被人資和獵頭追著給Offer嗎?那這篇文章你必須要看!(自由工作/遠距工作/複合式工作(多重連字號工作The Multi-Hyphen Method)篇,讓你不上班賺更多,讓你一邊旅行一邊賺錢) 】 ...
...
...
⚠️警告這篇超長,🖐無耐心者慎入!
💰想創造多元收入者請進來,👍有實用資訊包️! ...
...
...
#跳脫傳統工作模式
不管是高薪還是低薪,你都是在用時間換取金錢,這樣的常規模式在工作,而且是在一個固執的地域,年薪、時薪、日薪都是相同的模式,而最高明的工作方式,和最擴大回報的工作方式,是能跳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你更大程度的得到更多的相對自由。
#聰明工作 #多重回報
不管全職、兼職、自家工作、還是遠距工作,重點是要:聰明工作!讓付出的時間,有多重回報。我們的觀念和想法也要從傳統框架中跳脫出來,誰說只有坐辦公室才能施展抱負和賺到體面的薪水?現在對岸很流行的是:正職月薪5千,兼職賺2萬(全職工作月薪2萬5台幣,外加兼職10萬台幣)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有越來越多人,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外,還有副業,而這個副業產出的收入,比本職工作還高。這就是英國暢銷書作家艾瑪・甘儂的「複合式工作法」也稱為:多重連字號工作法 The Multi-Hyphen Method。(https://www.emmagannon.co.uk/) ...
...
...
#複合式工作法
複合式工作法,也稱為多重連字號工作法 The Multi-Hyphen Method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跳脫傳統的工作模式,利用科技的無遠弗屆,擁有自由的工時,同時創造多元收入,這就是所謂複合式工作法,比斜槓更上一層樓。(因為單純的斜槓,還是用時間換金錢。) 複合式工作法是讓你在一定時間內,聰明地工作,利用科技、網絡和新技術,擁有更高的、多元的、重復的報酬。最好的例子,就是一個正職做產品經理的人,下班後利用網絡教學平台授課,只要善用自身知識和數位工具,他做一套課程,可以重複賣出幾百次,甚至幾千次幾萬次,這時候,這個人已經相對性的跳脫「以時間換取金錢」這個既定模式。在依據複合式工作的收入來源和穩定度,再來判斷是否剪斷和正職工作的臍帶。 ...
...
有人即便復合式工作賺了很多很多錢,還是保留正職工作,因為正職工作有傳統的各項福利,例如醫療保險、退休金、病假、產假…等。有人因為非傳統的工作模式帶來巨大的現金流,直接放棄正職工作,全力經營沒有全職工作的復合式工作。 二種方式各有利弊,需要好好權衡,這有點像是房貸利息的選擇,你要選擇全浮動利率,還是固定利率加上浮動利率的混合,有人喜歡第一種,因為全球趨勢是房貸利率都一直在下降,有人選擇第二種,部分固定利率的好處是銀行會有優惠政策,這個政策可以保證你在N年內在固定利率上有優勢。(Joyce是屬於即便是復合式工作賺了很多很多錢,還是保留正職工作的類型。) ...
...
...
#請不要在還沒搞清楚到底什麽是自由工作遠距工作就隨便辭職
最後,想要自由工作/遠距工作/複合式工作(多重連字號工作The Multi-Hyphen Method)的你們,不要因為幾個美好的字眼:自由、遠距、錢多、不用坐班…就著魔了,也不要看到人家在社交網站上的美照就誤認他們的人生和工作就真的如此美好!
...
...
...
#NotForEveryone #堅強的自律力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樣的工作方式,先釐清自己的能力和個性,再檢查以上各種力自己具備幾個,尤其是自律力!再考慮是否要走這條路。 ...
...
...
#人人都有機會從傳統工作模式中跳脫出來
通常從傳統行業跳脫出來,成功經營自己的新工作模式,成為一個自由工作/遠距工作/複合式工作(多重連字號工作The Multi-Hyphen Method)者,至少需要12-18個月的過度期,依據個人的情況有快有慢,加上外力因素,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轉型,但人人都有機會。(你不嘗試,怎麽知道自己做不到?) Joyce這篇文章真是嘔心瀝血(有點誇張),搜尋中外各大資訊平台,結合自己在各國的經歷,和身邊成功成為自由工作/遠距工作/複合式工作(多重連字號工作The Multi-Hyphen Method)者的實際案例,總結的文章,希望各位國際工作達人,或是正在往國際工作達人這條路上走的朋友,自由工作/遠距工作/複合式工作(多重連字號工作The Multi-Hyphen Method)篇,給你們帶來優質資訊和啟發。 ...
...
...
㊙️ Joyce整理的《6個步驟·成功踏入複合式工作圈 新手入門小筆記》- 請私信我你們的email,就能擁有喔!
#大出走時代你必須主動規劃自己的幸福和前途
#你要的幸福自己做主
#Joyce聊成長
#Joyce聊國際工作
#Joyce聊態度
#Joyce的國際工作生活規劃課程
#我們都能擁有一點點不平凡
#另類成功
複合式經營案例 在 步步日本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近幾年來,日本的咖啡館風潮、設計商旅大量出現,讓特色商空呈現出多元樣貌,除了成為注目的話題,也吸引了不少人前往體驗,這些空間的背景,除了現代商場,其實更多來自於既有的老房子翻新改造,或是舊空間老店舖的轉化,而讓這些空間發亮閃耀的,正是一群充滿想法與創造力的專業設計者。
為此,本書以商空為主題,集結了100位日本知名設計師、建築師,以及他們風格獨具的商空作品,在這些店鋪商空之中,不乏國際知名品牌,如HERMÉS、Aēsop、Adidas等,透過日本設計師、建築師的觀看角度與思維,甚至融合在地文化,重新詮釋商品與空間的表現。而日本在地的品牌、店家也不遑多讓,在前衛、趣味、氣韻,以及簡約俐落間抓取不同的個性表現。
或許你去過Blue Bottl Coffee,但是否知道設計者,就是近來最熱門的商空話題製造大師長坂常;或許你住過BOOK AND BED TOKYO,也逛過ONOMICHI U2,卻不一定知道規劃者都是谷尻誠;當你在京都%ARABICA感受安靜典雅的氛圍時,會不會也想知道,這樣的空間出自走遍世界咖啡館以汲取靈感的加藤匡毅。
書中,透過一個個設計師與建築師簡潔背景、作品介紹,不覺之間,就像手上握著100位日本當下最熱門的商空設計者的作品庫鑰匙,掌握了日本商空設計的脈動。可以說,擁有這本書,等於擁有上千作品不斷更新……
看盡關鍵設計、看懂商空設計:
結合品牌設計與產品陳設;跨越空間、材料以及家具設計
咖啡館、茶室․麵包店、甜點店․
藝廊、書店、商場․潮牌服飾店、童裝店
美髮沙龍、化妝品店․餐飲店、居酒屋、小酒館․
民宿、膠囊旅館、設計旅店․選物店、生活雜貨店、家具店․
傳統香鋪、日式蠟燭店․藥局、蔬果店、花店․
自行車店、露營用品店、健身房……
書中展現日本各地知名的咖啡廳、服飾店、商旅、美髮沙龍、書店、複合式商店等空間設計,從其中,還可一窺家具規畫、建材使用、風格配置等細節。
除了商空設計,更進一步與強大的平面設計、品牌形象結合出緊密關係,透過店家Logo、包裝設計、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裝修,展現融合度與一致性。每一個實際空間案例,不只對於商空經營者、商空設計者提供了絕佳的參考,對於品牌設計師更有助益。
複合式經營案例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出版的新書
《聽見書店的聲音vol.3--在青春的路上,遇見書店》還燙手哦!快來支持購買。
無論如河書店所刊全文如下:
【從有河到如河,透過書店所看到的人文風景】
作者:梁秀眉
從一首 匿隱的詩說起
醫生說
如果你做化療又做放療
你的五年存活率將會有七成
如果你只做放療
你的五年存活率將會有六成
如果你生機飲食而且運動
多散步、少滑手機
你的存活率將會再增加一成
如果你扶老太婆過馬路
去海灘撿垃圾
捐款給流浪動物
如果你每天睡前數星星
用喜悅迎接清晨的陽光
以淚珠澆灌路旁的野花
如果你養小孩、養父母
養貓狗兔子老鼠
繳房貸、車貸
包二奶
如果你看誰都不順眼
想踢爆每個路人的屁股
如果你四肢健全
卻老是搭乘殘障電梯、坐博愛座
如果你不擅長拒絕又經常悔恨
如果你無法把插隊的大嬸痛罵一頓
如果你寫詩
如果你沒有朋友
如果你邊開車邊喝酒
嗑藥之後在街上夢遊
那麼,你的存活率將會是……
零。
是的,醫生!
所有的生命終將逝去
我們的存活率都會是零
而這正是我們所能享有的
最大的恩典與治療
謝天謝地
在承接有河不可之前,我是精神科臨床護理老師,有次獲邀參加臨床教學觀摩課程,我的題目是《藝術治療於社區護理學的運用與護理實踐》的教學經驗分享。其中有位老師在加護病房帶學生實習的教學觀摩內容讓我印象深刻,她臨床教學非常靈活,作業也十分創新,她讓學生畫出個案的全身像,用圖解的方式整理出個案的病理問題、藥物與各種治療與檢查。這份優良作業的案例,寫的是一位癌末患者,已錯過積極治療的時機,但他仍然作了化療、放療,治療半年後死於加護病房。學生作業巨細靡遺寫出他死前所接受的各種治療,記錄著化療導致免疫力低,感染合併症、心肺衰竭插管而後急救不治的過程。當時大家紛紛驚嘆著老師教學策略的創新與用心,我卻驚訝於看到「病」沒看到「人」的現象,活生生的展現在我面前。
在護理臨床照護個案,經常看到許多「無效醫療」所產生的宛如地獄的現場,醫護人員泰然自若的快速工作,隔絕感覺停止深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醫院龐大結構的小螺絲丁,稱職的完成手頭上的工作。
我從來不認為,病「人」只是醫護手頭上的工作。學習醫護學理固然重要,但那份「優良」作業是一個人的生命,講的是無法接受癌症已到末期,最後全身插滿各種管路而「慘死」的病人故事。每一個人的生命,有一天必然走到盡頭,我們難道沒有更好面對死亡的方法?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這本書有一個重要的提問:「有個數字值得深思,生命末期的最後二周有10%的病人還在打化療,60%的病人在最後二個月還在拚化療。仔細想想,醫師或病人皆應該反省為什麼不能降低此數字。」但醫護在被剝削的勞動環境有條件「反省」嗎?與其期待醫院這龐大的體制巨獸改變,我認為民眾的覺醒才是答案。這也是書店力推「病人自主權利法」,和台大醫院 蔡兆勳醫師舉辨一系列講座,邀請民眾及早思考死亡的原因。
末期癌症病人、家屬無法接受死亡的必然到來,加上社會鼓勵生命鬥士這種奇蹟故事,不管癌症進程到哪,都要力拼治療;而醫師若不積極治療,面對家屬與疾病也會充滿無力感與罪惡感。隱匿的這首< 存活率計算方式 >彷彿像是一場對話般,把我在醫院現場感受到的荒謬寫得再清楚不過了。「對話」這詞也許不精準,卻是我內在的感受。接手有河,成為無論如河,書店作為一個有機發展的連續體,許多次,我都有種穿越時空對話的錯覺。醫院是生老病死必經之所,缺乏人文反思的醫療,將讓人深陷「活不好也死不了」的處境而不自覺。無論是我創辨基護工會或是接手書店,我都意圖在醫療體制外,開拓護病之間對話空間,尋找一個醫護人文繁花盛開的精神花園。「有河不可」因隱匿生病而轉手,「無論如河」因燃燒護理魂的動能而接手書店,這一切似乎有著難以言說的巧合。
「書店」存在於有河與如河之間,透過書店所看到的人文風景,療癒我組織基護工會的挫折而來的傷痛,也豐富了我的世界。當時有河轉讓的條件是接手所有的書與物品,裝潢與名字要重新更換。前店主詹正德的選書品味極佳,我重新裝修後,需決定這些書的去留,即便有些書對我很陌生,但我還是選擇保留了大部份的書。這些書在我經營書店過程中,一再擴充了我的視野。
書店為求生存,採複合式經營,也賣咖啡餐點,但書與其他商品不同,其他商品代表的只是賺到多少錢,而買書、賣書之間常常形成有形或無形的交流。我們會為了賣出去喜愛的書而欣喜,而賣出有河所留下來的書,我們也會去查找這是一本怎樣的書,決定是否再進書,從中探索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在我死前,我想要……》就是一本這樣的書,華裔藝術家張凱蒂在親如母親的長輩驟然離世後,開始思索死亡。她將紐奧良一棟荒廢建築牆面改造成一塊巨型黑板,用噴漆寫下「在我死前,我想要……」(Before I Die, I Want to...)的句子,並附上粉筆。這項動人的計畫在全球各地展開活動,我們因為有客人買了這本書而認識這項計劃,也在書店陽台設立了巨型黑板的裝置藝術,讓人們來到書店可以駐足寫下遺願與夢想,提醒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有河留下的不只是書,還有因有河的舊緣而再度到店裡的客人。書裡的作者出現在店裡,與我們產生各種交流與合作,像是一場華麗的夢境。我對「有河不可」書店充滿感激,即便開書店經歷各種艱難,經濟狀況屢屢拉警報,但精神層次的提升與各種故事的開展,讓我感激這份遇合,書店是超越夢想不可置信的美好存在。我從護校一路摸索到心理研究所,求學之路曲折無人引導,與各種書的相遇餵養了我的靈魂,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還記得少女時期參加聯合文學舉辨的文藝營,見到許多詩人、作者的興奮之情,而今開書店有幸延續前緣。像是詩人管管就是當時文藝營的老師,我們將在12/7結合戲劇美學的元素,合辨一場別開生面的河岸詩會。我曾經是一人一故事劇團的團員,想要在書店推廣一人一故事劇場,將原來有河的玻璃門改成往外推的形式,讓觀音山淡水河成為最美的舞台背景,也讓更多可能性進場,讓書店的故事繼續延續下去,而故事未完,待續中…。
複合式經營案例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出版的新書
《聽見書店的聲音vol.3--在青春的路上,遇見書店》還燙手哦!快來支持購買。
無論如河書店所刊全文如下:
【從有河到如河,透過書店所看到的人文風景】
作者:梁秀眉
從一首 匿隱的詩說起
醫生說
如果你做化療又做放療
你的五年存活率將會有七成
如果你只做放療
你的五年存活率將會有六成
如果你生機飲食而且運動
多散步、少滑手機
你的存活率將會再增加一成
如果你扶老太婆過馬路
去海灘撿垃圾
捐款給流浪動物
如果你每天睡前數星星
用喜悅迎接清晨的陽光
以淚珠澆灌路旁的野花
如果你養小孩、養父母
養貓狗兔子老鼠
繳房貸、車貸
包二奶
如果你看誰都不順眼
想踢爆每個路人的屁股
如果你四肢健全
卻老是搭乘殘障電梯、坐博愛座
如果你不擅長拒絕又經常悔恨
如果你無法把插隊的大嬸痛罵一頓
如果你寫詩
如果你沒有朋友
如果你邊開車邊喝酒
嗑藥之後在街上夢遊
那麼,你的存活率將會是……
零。
是的,醫生!
所有的生命終將逝去
我們的存活率都會是零
而這正是我們所能享有的
最大的恩典與治療
謝天謝地
在承接有河不可之前,我是精神科臨床護理老師,有次獲邀參加臨床教學觀摩課程,我的題目是《藝術治療於社區護理學的運用與護理實踐》的教學經驗分享。其中有位老師在加護病房帶學生實習的教學觀摩內容讓我印象深刻,她臨床教學非常靈活,作業也十分創新,她讓學生畫出個案的全身像,用圖解的方式整理出個案的病理問題、藥物與各種治療與檢查。這份優良作業的案例,寫的是一位癌末患者,已錯過積極治療的時機,但他仍然作了化療、放療,治療半年後死於加護病房。學生作業巨細靡遺寫出他死前所接受的各種治療,記錄著化療導致免疫力低,感染合併症、心肺衰竭插管而後急救不治的過程。當時大家紛紛驚嘆著老師教學策略的創新與用心,我卻驚訝於看到「病」沒看到「人」的現象,活生生的展現在我面前。
在護理臨床照護個案,經常看到許多「無效醫療」所產生的宛如地獄的現場,醫護人員泰然自若的快速工作,隔絕感覺停止深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醫院龐大結構的小螺絲丁,稱職的完成手頭上的工作。
我從來不認為,病「人」只是醫護手頭上的工作。學習醫護學理固然重要,但那份「優良」作業是一個人的生命,講的是無法接受癌症已到末期,最後全身插滿各種管路而「慘死」的病人故事。每一個人的生命,有一天必然走到盡頭,我們難道沒有更好面對死亡的方法?
《自己的癌症自己救:改變腫瘤微環境,以自癒力克服癌症》這本書有一個重要的提問:「有個數字值得深思,生命末期的最後二周有10%的病人還在打化療,60%的病人在最後二個月還在拚化療。仔細想想,醫師或病人皆應該反省為什麼不能降低此數字。」但醫護在被剝削的勞動環境有條件「反省」嗎?與其期待醫院這龐大的體制巨獸改變,我認為民眾的覺醒才是答案。這也是書店力推「病人自主權利法」,和台大醫院 蔡兆勳醫師舉辨一系列講座,邀請民眾及早思考死亡的原因。
末期癌症病人、家屬無法接受死亡的必然到來,加上社會鼓勵生命鬥士這種奇蹟故事,不管癌症進程到哪,都要力拼治療;而醫師若不積極治療,面對家屬與疾病也會充滿無力感與罪惡感。隱匿的這首< 存活率計算方式 >彷彿像是一場對話般,把我在醫院現場感受到的荒謬寫得再清楚不過了。「對話」這詞也許不精準,卻是我內在的感受。接手有河,成為無論如河,書店作為一個有機發展的連續體,許多次,我都有種穿越時空對話的錯覺。醫院是生老病死必經之所,缺乏人文反思的醫療,將讓人深陷「活不好也死不了」的處境而不自覺。無論是我創辨基護工會或是接手書店,我都意圖在醫療體制外,開拓護病之間對話空間,尋找一個醫護人文繁花盛開的精神花園。「有河不可」因隱匿生病而轉手,「無論如河」因燃燒護理魂的動能而接手書店,這一切似乎有著難以言說的巧合。
「書店」存在於有河與如河之間,透過書店所看到的人文風景,療癒我組織基護工會的挫折而來的傷痛,也豐富了我的世界。當時有河轉讓的條件是接手所有的書與物品,裝潢與名字要重新更換。前店主詹正德的選書品味極佳,我重新裝修後,需決定這些書的去留,即便有些書對我很陌生,但我還是選擇保留了大部份的書。這些書在我經營書店過程中,一再擴充了我的視野。
書店為求生存,採複合式經營,也賣咖啡餐點,但書與其他商品不同,其他商品代表的只是賺到多少錢,而買書、賣書之間常常形成有形或無形的交流。我們會為了賣出去喜愛的書而欣喜,而賣出有河所留下來的書,我們也會去查找這是一本怎樣的書,決定是否再進書,從中探索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在我死前,我想要……》就是一本這樣的書,華裔藝術家張凱蒂在親如母親的長輩驟然離世後,開始思索死亡。她將紐奧良一棟荒廢建築牆面改造成一塊巨型黑板,用噴漆寫下「在我死前,我想要……」(Before I Die, I Want to...)的句子,並附上粉筆。這項動人的計畫在全球各地展開活動,我們因為有客人買了這本書而認識這項計劃,也在書店陽台設立了巨型黑板的裝置藝術,讓人們來到書店可以駐足寫下遺願與夢想,提醒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有河留下的不只是書,還有因有河的舊緣而再度到店裡的客人。書裡的作者出現在店裡,與我們產生各種交流與合作,像是一場華麗的夢境。我對「有河不可」書店充滿感激,即便開書店經歷各種艱難,經濟狀況屢屢拉警報,但精神層次的提升與各種故事的開展,讓我感激這份遇合,書店是超越夢想不可置信的美好存在。我從護校一路摸索到心理研究所,求學之路曲折無人引導,與各種書的相遇餵養了我的靈魂,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還記得少女時期參加聯合文學舉辨的文藝營,見到許多詩人、作者的興奮之情,而今開書店有幸延續前緣。像是詩人管管就是當時文藝營的老師,我們將在12/7結合戲劇美學的元素,合辨一場別開生面的河岸詩會。我曾經是一人一故事劇團的團員,想要在書店推廣一人一故事劇場,將原來有河的玻璃門改成往外推的形式,讓觀音山淡水河成為最美的舞台背景,也讓更多可能性進場,讓書店的故事繼續延續下去,而故事未完,待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