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被動吉他刷法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被動吉他刷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被動吉他刷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被動吉他刷法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蕭詒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了讓我看他十八歲的模樣,他拿出手機翻著相簿。我告訴他,網上目前還找得到一張他留著頭髮的照片,是和家人一起拍的,在一篇教會的報導裡。「我記得應該只有一張對不對?」他問我,一副早知道的樣子。看來他是那種會上網搜尋自己名字的人。 ⠀ 照片裡,十八歲的他留長髮、穿破褲,身上披掛鉚釘配件。揹著樂器,但看不清...

  • 被動吉他刷法 在 蕭詒徽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2-11 23:11:41
    有 310 人按讚

    為了讓我看他十八歲的模樣,他拿出手機翻著相簿。我告訴他,網上目前還找得到一張他留著頭髮的照片,是和家人一起拍的,在一篇教會的報導裡。「我記得應該只有一張對不對?」他問我,一副早知道的樣子。看來他是那種會上網搜尋自己名字的人。

    照片裡,十八歲的他留長髮、穿破褲,身上披掛鉚釘配件。揹著樂器,但看不清是不是吉他。或許是鍵盤,也可能是他自小學了快十年的小提琴?

    去年 12 月 22 日,冬至,台北 Legacy 一場集結了六組歌手的演出「扯!!!! 己亥冬至紅藍大對抗」正要開始。前一晚,黃宣與海豚刑警、LINION、ØZI 等其他表演者到詹記吃火鍋,吃到一半在 IG 開直播。鏡頭移到黃宣,他立刻舉起原本搭著 ØZI 肩膀的手,拿起鍋裡的湯勺湊到鏡頭前,像電視購物主持人一樣煞有介事介紹起湯頭和貢丸來。「我告訴你們,我以前在電視台工作過⋯⋯」湯水蒸騰中,他開始搖起身體,跳起不知什麼舞來。伴隨 ØZI 的大笑,黃宣戲劇化地端起碗,喝了一口湯,陶醉⋯⋯從頭到尾沒人 CUE 他,他自己在鏡頭裡飄了一分半鐘。

    但在家裡,黃宣的瘋還比不上會拉鋸琴的爸爸。

    「我爸爸是我們全家最活潑最有活力的人,他才是真正的表演者。我記得從小到大,不管家族聚會還是什麼大家聚集的場合,我爸就是動不動自己演起來欸,」他模仿起自己的父親:「『來,給大家看一個東西⋯⋯咦,這是什麼,怎麼會有鋸子,很危險捏 —— 好,大家點歌?』」

    黃爸爸開放點歌的範圍是〈月亮代表我的心〉一類的老流行歌。據黃宣說,爸爸鋸琴拉得很好,而且沒什麼人會這項樂器,他常常試著說服爸爸出一張鋸琴演奏專輯,會紅。至於爸爸到底為什麼會鋸琴,他說他也不知道。

    黃宣一家與音樂更明確的關係脈絡,是身為福音歌手的母親。他說,比起爸爸,媽媽更像一個專業的音樂人,不喜歡眾人起鬨要她唱歌。但一旦確定要唱了、登上舞台,就會放進全部。

    「我的個性就剛好中和他們兩個。」黃宣說。



    頭不能動,很不方便

    黃宣音樂之路的戲劇性,每每再聽依然魔幻:中學時代就被簽進成龍的經紀公司,大學進北藝戲劇系,但是為了解決合約問題,休學、入伍、退伍,最後進了東森購物台。但他已經無法明確記憶自己究竟曾何時開始就在舞台上了。「幼稚園的時候有個同學,螢火蟲班的,他在畢業音樂會上演奏小提琴。因為我家以前只有出現過吉他和鋼琴(還有鋸琴),我就被它吸引了。覺得演奏小提琴滿帥的。」那時黃宣六歲,剛要上小學。

    為了帥而學琴,但他沒有帥了就算。國中時參加全國音樂比賽,鋼琴三重奏裡拉小提琴,拿全國特優第一名;五重奏,擔綱第一小提琴,依舊特優第一。金華國中弦樂團,他當了兩年小提琴首席。即便高中以後不再鑽研,去年與范曉萱合作的〈獨上C樓〉,前奏的小提琴其實也是他自己拉的。

    為什麼高中不學了?他回答得認真,但這認真的答案卻有點好笑:「因為我發現邊拉琴邊唱歌有點卡。就是,要是你唱歌的時候頭不太能動,看起來好像不是說很好看?脖子這邊要夾著⋯⋯」

    為了能更自在地在舞台上唱歌,他放下小提琴,重新拾起了吉他和鋼琴。


    什麼時候開始「演出」的?比較清晰的記憶,是他第一場自發性的音樂發表會,在國三升高一的那個暑假,辦在父親公司九樓的某個空間,一個星期天的下午。「就邀請同學啊,朋友啊,聽眾三十幾個吧。」當時他已經寫了不少歌,包含寫給當時女友的情歌,演出了十首或十一首的 set,自唱自彈吉他、鋼琴。

    再來,是讀附中的時候。附中自由,黃宣有陣子天天帶吉他到學校,一下課就湊到同學身邊唱來唱去。後來班導索性禁止他帶吉他進教室。

    「老師就覺得說,我好像把學校當表演的地方了,太胡來了。明明別班都可以帶,我揬膦(tu lan,常寫作「賭爛」)了一陣子。不過很奇怪,雖然高中時有些老師很討厭我,但也有些老師很喜歡我。」他說。

    也是這個時期,一位馬來西亞的音樂人 Jaydon Joo 因為工作來台,借住黃宣家,送給黃宣人生第一張編曲程式光碟。


    「他大我九歲,可能也覺得這個弟弟很奇妙吧?我跟他也不是說很熟,他也只是來我們家借住兩個禮拜而已。但他當時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貝斯手、編曲人,或許可以說是我編曲的啟蒙老師?就是因為那張光碟,我才會在高中就接觸數位編曲這件事,用電腦記錄自己的音樂。」

    2018 年,黃宣以自己的綽號「YELLOW」的名義,不僅包辦所有詞曲與編曲,也邀來一班優秀樂手,發行第一張 EP《都市病》,奔放的爵士、放克元素,戲劇性極強的唱腔,橫空出世。更讓人印象深刻的,也正是黃宣在編曲上的偏執。「我不希望無聊,不求立刻找出答案,而是試著跟作品在創作的過程中一同成長,就像一個旅程,所以我會不斷去探索。」

    「我會把樂器錄下來的樂句做 reverse、掛效果,讓它聽起來不像真實樂器;可是我又喜歡從聲響設計的角度去模仿各種聲音。嘗試用不同方式解構錄音素材並重新排列組合⋯⋯這些都是在後面編曲過程中創造的。我混完音才會找樂手來聽,他們就會說:怎麼跟我錄音的時候想的完全不一樣?」

    「我就會說,跟我想的也完全不一樣。」



    你真的想要別人幫你倒酒嗎?

    永無止盡的編曲是樂趣,也是痛苦,因為知道自己有太多選擇。新專輯裡,只有〈.MERCY Rule〉是同步錄音做基底,其他首歌多是黃宣關在房裡的魔術 。大概第一張單曲給人的印象真的太過華麗奇詭,至今仍有人不相信影集《想見你》裡的插曲〈一天〉是黃宣寫的唱的。乖乖地刷吉他、唱情歌,不太像會自稱光頭摩登大聖 a.k.a. 東南亞巨石強森的他會做的事。

    「以我的角度來說就是很單純,寫歌、製作是我的專業,假如我可以為服務的對象創造出適合他的受眾的作品,大家彼此都開心,這樣不是很好?不然人家找你幹嘛?〈一天〉對我來說就是這樣的作品,它也代表我其中一個面向,但它不是那種自我實現取向的作品,所以我當然不會過度渲染自己風格⋯⋯」


    進購物台之前,他是真的有點不知道要幹嘛,晃蕩了一陣。當兵前後,雖然也有以化名在網路上發表作品,但大學休學又解約之後,一切都不確定。「為什麼去購物台上班?就跟為什麼唸戲劇系一樣。我覺得如果我的人生只有音樂的話我太無聊了。我覺得人生就跟我的創作理念一樣,重點在於『體驗』,沒有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既然這麼愛表演,說不定戲劇也可以?既然這麼愛表演,電視台說不定不錯?」

    音樂上不要無聊,人生也不要。但那拒絕無聊的豪氣裡,卻也不那麽單純是瀟灑:

    「我沒有想唸音樂的原因,是我已經很愛音樂了。我不想要把音樂當成一個我要必須得理性面對的東西,我怕我會跟它產生距離,」

    自我隔離,是因為太愛。或許旁人也都看得出來,進東森之後,黃宣認識多年的資深音樂製作人李漢群,他口中的「漢群哥」把他拉回了音樂世界。黃宣擔任他的製作助理,接《中國好聲音》的歌手製作案,從魏然開始到陳冰、再到馬吟吟。那時是 2014 年,黃宣以幕後製作的身份進了音樂圈,沒有什麼人知道他是誰。

    如今能侃侃而談「專業、服務」,三年前他的低潮卻也緣生於此。幫別人編曲或製作,讓他感到疲乏,但並非因為「幫別人」的緣故,而是他意識到自己正在面對已經沒有那麼喜歡音樂這件事。

    他想起剛學小提琴的時候,如果不練琴,母親是會打他的。黃媽媽拿著衣架子,在動手前告訴黃宣:「你要永遠提醒自己,你是真的愛一件事情你才去做,而不是因為你做得到所以才去做。」

    黃宣試著比喻當年的低潮:「今天你有某種身份地位,你可以走去某一個 VIP 包廂,讓別人為你倒酒。有人為你倒酒這件事很好啊,你就會覺得自己也想要做到這件事情,可是,你是真的喜歡有人為你倒酒嗎?你不覺得那很智障嗎?」

    只是為了顯示自己能做得到嗎?他卻步了。他辭掉工作,去了一趟日本,借住在高中同學家。距離收到那封改變人生的文化部補助通知信,還有一個月。



    收到信的那天,我跑出去吃拉麵

    2020年,眾聲期待下,YELLOW 終於發行首張專輯《浮世擊》,收錄前兩張 EP《都市病》、《馬戲團》,加上概念上的第三篇章《DDT》的四首新歌。其實,黃宣打從一開始便沒有要以專輯為導向作為發行動機,也認為這三個篇章是彼此相扣的同一宇宙觀。

    回想 2018 年,當初發行首張 EP《都市病》前的人生歷程,聽起來確實有些被動。收到補助通知的那瞬間,黃宣的第一反應是假裝沒看到那封信,也沒聯繫李漢群,出門走在日本街道上,吃了一碗拉麵。

    在日本的一個月,大部份時間都在閒晃。朋友白天要上班,留他一個人在家,他自己出門搭電車到橫濱以南,在海岸亂走,再回住處。完全沒有做音樂、他刻意讓自己半點音樂的事都不碰,只是一直聽音樂,「我還是喜歡聽音樂,就算對做音樂有點懷疑」。


    自小,母親和姊姊在車上播自己灌錄的卡帶(mixtape),聽黑人靈歌、西洋歌曲,也聽許多華語流行;《少林足球》上映那陣子,黃宣特別喜歡劉德華唱的片尾曲〈踢出個未來〉,也灌進卡帶裡。一直到長大,黃宣的歌單裡依然雅俗通吃,他喜歡 Prince,也聽紅遍街巷的 John Mayer。

    當時距離首張 EP 結案期限只剩下不到兩個月。這對黃宣而言不是壞事,他給自己每首歌大約五天的編曲期,「否則會沒完沒了,我會一直編下去」。對他而言,創作自己的音樂是探索的過程,常常是作品帶著他發現,不少事情是開始著手之前沒有想到的,例如〈獨上C樓〉和〈不開燈俱樂部〉歌詞中的角色可以視為不同時空的同一投影,在 C 樓中交錯的一對戀人,即是俱樂部裡的王老先生和白老太太,〈Rose Wayne〉寫好了才發現是王先生的前傳。

    「沒有準備好的一天。」黃宣說,「如果告訴自己『還沒準備好我就不發了』,那麼作品永遠不會完成。我認為真正的專業是可以在有限的時間下面發揮出創意的最大值。」


    漢群哥畢竟還是發現了通知信。黃宣發現,自己也待不住日本了。「人是沒有準備好的一天的」,那封通知信,讓他明確意識到這一點,破除了他的惶惑。

    抱持著還沒有答案的心,他約了正好當時也在日本的余佳倫(阿涼)。阿涼後來成為黃宣的共同製作人。兩人立刻決定回台灣以後要訂的錄音室、錄音日程。《都市病》的三首歌完成,前後還不到五週。有趣的是,其實這些作品早在 2014 年就曾以化名「飛知和午次郎」短暫發表於網路上。

    「我告訴自己,我要用創作去探索這整個過程。我是沒有答案的。這一點,對我的聽眾而言也是一樣的。從《都市病》一直到《浮世擊》,這個作品本身就是一張船票,它沒有什麼大道理或必然的意義,知不知道前因後果不影響你去充份體驗這個旅程,最重要的是聽眾可以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投射。」



    我要提供的是想像

    後來的事都耀眼:〈不開燈俱樂部〉入圍第三十屆金曲獎最佳編曲人獎,並獲得最佳單曲製作人獎,今年〈獨上C樓〉又入圍最佳單曲製作人。黃宣說音樂路上他確實幸運順暢,所有的關卡都發生在內心。他的敵人似乎是他自己。

    他做音樂的方式引來不少疑問,那些問題他卻都能信口解答:


    編曲變動器樂這麼多,樂手會有包袱嗎?「不會,他們也很驚喜,我們對這件事有默契。」

    錄音室版本的作品奇詭聲響用得很多,現場會怎麼處理?「我們把現場演出當成另一件事,當然有它的限制,但沒人說演出要和錄音室版本一樣。」

    在專輯裡為什麼更換了單曲發行時的曲序?「當初覺得第一張一定要是《都市病》,風格比較強烈,但《馬戲團》是故事的前傳,在專輯就把順序調回來。你有沒有發現,專輯從任何一個三首歌章節開始聽,都可以自成輪迴?」

    創作歌詞上如何磨練技術?「我會比較在意文字上的韻律,咬合酷不酷,接下來才是去製造歌詞後面隱含的意義、它夠不夠有暗示性和神祕感。你知道,就很像偵探小說裡面的犯人,會剪報紙和雜誌上的字貼成一封信,那種叫做什麼啊?」

    恐嚇信。「對,我覺得我的文字的思考邏輯比較是這樣,很神祕,但是畫面非常鮮明。」


    這幾年,他失眠,但從未影響到演出,自己也嚇到。有次超過 24 小時沒睡,接著到新竹演出,他照樣能量充滿。「我很喜歡在舞台上,去聽我和團員之間的『呼吸』,大家沒有在彈奏音樂的瞬間。所有人都對在同一個點上的時候,你會聽到別人停頓的時刻,那並不只是休止符,而是在等待下一個一起下音樂的,那個決定的瞬間。你沒有辦法透過樂器、透過言語去溝通這件事。樂手之間有沒有在同一個狀態上、夠不夠信任對方,這些都不是技術上的問題。」

    「技術都是表象,但是你要透過聽感刺激帶給大家的是想像。」

    在沒有答案的、想像的路途上,放盡能量,不要無聊。有能量耗盡的時候嗎?

    「有。但我不會說那是耗盡。我每一天當中都有非常非常低潮的時候、做音樂很痛苦的時候。但是我會接受這件事情,我沒有覺得這件事情不好。你看心電圖,它是這樣上上下下對不對?這才是活著。永遠維持某個狀態的意思,就是死了。」

    他說,他的矛盾永遠會存在,勇者之所以叫勇者,不是因為他戰勝了恐懼,而是因為他接受了恐懼與懷疑一直都會在,卻還願意繼續往前走。


    他收到過一則訊息,是某位外國聽眾聽完專輯後的畫作。畫裡頭有一座雲霄飛車軌道,他的頭被畫成雲霄飛車本人,後面連接著一串看不出是蟲或是什麼的怪物;他的頭上面就長出好幾條蛇,有如梅杜莎,但這列黃宣列車卻奔向前方一顆溫煦的太陽。

    「用音樂和大家做到某種共鳴,這件事情是難以言喻的奇妙。」這是他登台的原因,是他能量的來源,也是他對自己的認同。「也許別人了解我比我自己了解我更深,就是因為我對我自己永遠抱持一個未知,所以我才可以繼續探索。」

    似乎是看開了一切。問他有沒有對目前的自己不滿意的地方,讓人意外的,他說有。

    「就後腦勺吧。」

    「為什麼?」

    「因為它太圓了,讓我沒辦法平躺。」

    攝影棚裡笑成一片。他則浮誇地,搔了搔自己的光頭。






    專訪 YELLOW 黃宣:
    永遠維持某個狀態的意思,就是死了
    https://bit.ly/379fM5n

    視覺統籌、攝影_ 潘怡帆 Crystal Pan
    採訪撰稿_ 蕭詒徽
    化妝_ Yenting Yang
    化妝助理_ 羅翎
    材料協力_ 陳艾德
    攝影助理_ 郝御翔
    棚_ LÄTT Studio
    責任編輯_ 李姿穎 Abby Lee

    BIOS monthly
    www.biosmonthly.com
    instagram.com/bios_monthly
    youtube.com/channel/UCckydP8ziXknEtPcySOlDTw
    line.me/R/ti/p/@bios_monthly

  • 被動吉他刷法 在 路嘉欣 (Chia-Hsin L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5-17 22:42:41
    有 112 人按讚


    能和觀眾有這樣的交流,是無價

    《梁祝的繼承者們〉回響(継續)
    2016-05-16 23:00
    作者 Ashley咧

    作為中國愛情傳說頂梁柱的丿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坊間有許多傳聞和版本,其時間不同地點不同連故事的內容也不盡相同。這樣的愛情故事,在我心裏曾經留下的印象不過是“化蝶”二字,有點隨意,有點老舊。只是因為去年在成都看紅樓夢,中場休息時看到了梁祝的預告,感覺酣暢淋漓蕩氣回腸,遂決定約上朋友遠赴山城。
    《梁祝的繼承者們》透過藝術學院裏的學生梁山伯與祝英台,講了一些關於“我”的故事。人對“我”這一概念的認識不知最早源於何處,但目前最耳熟能詳的大概是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講大白話,其實就是“我想要”,“我能要”和“我應該要”,試圖用理性的科學去解釋非理性的自己。而梁祝這整整二十場戲裏,對非理性“我”的疑問、鞭笞和探索貫穿了愛情,教育,藝術和人生。

    最令人心寒的教育

    身為一個進博物館美術館只能靠標簽價格判斷藝術品良莠的人,我自覺地承認我並不太懂藝術。學琴是為了開發大腦,學畫是因為顏色好看,看不懂梵高也不認識安迪沃荷。但憑著一點對美的向往,不能充分領略藝術讓我覺得有點遺憾,好像人生比別人又少一些樂趣。這種遺憾讓我在上課的時候特別關註我的學生,每當講到aesthetic這個單詞,我總是頓一頓說,這是一個中國學生的學習中幾乎遇不到的概念,叫做美學。99%的學生都只是茫然地點點頭,記下這個他們其實連中文都不能理解的單詞,剩下的1%可能會問我,什麽是美學?而當聽到劇中吐槽“不用等到我成為藝術家,就沒有人需要藝術品了”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每一個我講過的aesthetic,就像給埋藝術的墳頭再添了一抷土。一個美術課總是被英語數學和種種敷衍占據的學生,從哪裏能懂得什麽是美學?

    梁山伯的爸爸沒有賣出過一張畫,所以他恨他的爸爸。因為“沒被看見的畫”,讓他也不能看見自己了。因為失去了價格的標簽,畫好像也失去使人愉悅使人動情的價值了。我也曾有學繪畫的學生,明明畫得動人,卻告訴我要不是為了能考上大學,毫不願意在畫室裏畫到想吐。

    木心先生曾經說,無審美力者亦無情。作為一個不懂藝術的老師,最害怕的不是學藝術的學生不懂為何藝術,而是教育從來沒有教過不學藝術的學生,在賺錢和考試之外,要怎樣欣賞令人生更有趣更有情的美景。

    藝術學院裏的老師剛開始授課時,學生梁山伯與祝英台們有著許多問題。老師的語氣儼然與現實裏每一位老師一樣,問著一個並不想得到回答的問題,“同學們還有沒有問題?”他們在講台下遲疑,躍躍欲試,分明不敢發問又忍不住不問。然而不幸的是鼓足勇氣問出口的問題,並沒有得到答案。老師仿佛不願意給,不屑於給,又似乎不知道要給什麽。音樂聲中那句振聾發聵的“你才是最大的問題”,不僅說給那位無法提供答案的老師,也說給每一個當代的教育者們。而伴隨課堂的,是機器在印刷的唰唰聲,台上的梁祝們和台下現實中的學生們一樣,被教育印成了每一份都一模一樣的覆制品,沒有個性,也沒有起伏。沒有人知道“我”為什麽要和別人一樣,沒有人知道“我”應該是什麽樣。



    最令人困惑的人生

    為什麽生活瑣碎,為什麽生命不對,在愉悅虛度光陰的少年時代是無從體會的。然而人遲早會走到這樣一個階段,大部分時候好像光鮮無損,但時不時也生出懷疑質問,仿佛剛從上一個噩夢中驚醒,又陷入更大的夢魘。祝英台做著一個我們做過,或許還正在做的噩夢。在這個噩夢的前半截,明明想學藝術,她卻告訴她的父母學商才是踏實的規劃;在這個噩夢的後半截,當終於找到藝術理想愛情對象,她卻被迫離校繼承家業。後來她終於問,“我是在做夢嗎?”

    但人生的悲劇常常在於,當你希冀美夢長久,它就不合時宜地醒了;當你誤以為噩夢會終結,它就惡毒地告訴你這才是現實。所以祝英台的人生從試圖正確認識自己出發,卻以來不及與自己繼續相處而告終。顯然,還有更多的人每日和自己相處,卻來不及認識自己。

    人生應當如何?有人期待結婚生子,粗茶淡飯平淡度日;有人希望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縱享繁華;有人志在高山大海,有人追逐冒險新鮮。然而不應該有人有資格對任何一種人生選擇指手畫腳。人生如此苦短,怎麽能問應當如何,不問願意如何?

    人生吊詭之一:沒有一模一樣的個體,卻有一模一樣的人生導師,試圖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指導別人的人生。需要領路人,但沒有領路人。

    人生吊詭之二:不嘗試,沒有出路。嘗試了,沒有歸路。

    “我若聽了你們的話,有生之年,我還有機會遇見自己嗎?”



    最令人心碎的愛情

    愛情的起點像在跳雙人舞,遲疑不定地試探,接近,躲閃。在不斷錯身靠近又遠離的舞步中總需要一個領舞的人,促動舞步不停前進。戲裏的祝英台是每一支雙人舞裏勇往直前的領舞者,是戀愛裏放縱的殉道者,而戲裏的梁山伯是總慢半拍的糟糕舞伴,膽怯又脆弱地被動著。這是場棋不逢對手的對手戲。

    脆弱的梁山伯有太多的憂慮。他不知道自己是誰,自畫像一張白紙,映著他對自我空白的認知。長輩常說,神秘感是愛情的保鮮劑。豈料這一點因空白導致的迷茫,落到天真純粹的祝英台眼中,就成了帶著神秘感的迷宮。她追問,懷疑,反省,頓悟,繼而又陷入新的迷惘中。祝英台和梁山伯的關系時而親近時而疏遠,熱得像噴發的火山也能冷得像凍結的冰塊。她一直固執地像頭牛一樣纏著他,糾結他的動作,癡迷他的話語,終於為他創作了一副不朽的傑作:梁山伯的肖像畫。

    人們常常說,人類在愛情中是盲目的,看不清對方也看不清自己。但其實我們只是在愛的時候看到了對方身上自己的投影。我們總是誤以為,他們的沈默不語和面目模糊背後一定隱藏了什麽不凡的美好,才會讓人如此怦然心動。但梁山伯那張空白的自畫像下面,真的只是投射著他的空白,就像那些曾經傾心追尋的沈默和模糊背後,真的只是藏著與我並無不同的凡人。後來我們就不再記得,我是為你的空白著迷,還是為你的真實動心。在我舍不得的時候,究竟是舍不下你,還是舍不下我在你身上著下的一筆一墨,和它們所成就的我。

    梁山伯的肖像畫中,是真正的梁山伯,還是祝英台,和她眼中的梁山伯?

    最後一幕,化蝶。跨越時間長河和生死,祝英台為梁山伯所作的肖像畫,終於將他們緊緊綁在一起,直到他看見畫中的情意和自己。當所有的節奏都變慢,音樂變輕,燈光變暗,老去的梁山伯在美術館又看到了永遠年輕的祝英台。梁山伯懷抱錯失的悔意對祝英台說,“太晚了,我不能畫想象中的你啊“,台下的我不知為何突然哭得不能自已。意料之中,始料未及。

    像人生中的定時炸彈,當“太晚了”和“來不及”的倒計時響起,已經失去了剪斷引線的時機。太晚了,在不認識自己的時候,也來不及認識你。太晚了,當你不在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愛你。

    “物是人非,不外乎很久前的一響春雷。”

    “千帆過盡,了不起多年後是一幅山水。”



    我什麽都知道,除了我是誰

    人生中最漫長最重要,也最艱難的一個階段,是自我的探索和發現。我們不知道“我”是誰,“我”想做什麽,也不知道“我”能做什麽。但我們的愛情和人生都和這個盲目的“我”密切相關,對“我”的認知決定了人生。對自我的了解和對他人的追問交織成為生活的主旋律,讓探索自我和探索宇宙一樣,成為艱深而恒久的主題。在祝英台求學受阻時,在梁山伯將白紙當做自我的自畫像時,在祝英台追逐梁山伯而不得時,在馬文才迫不及待地表現自己時,在梁山伯最終想要看懂祝英台時,這一主題總是反覆地在戲中出現。舞台上純白的立方體始終在光影中旋轉,挪移,白色的表面露出不同的色澤和形狀,虛虛實實,明明暗暗,仿佛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流露出的不同自我。每一個不同的我,最終成就了這個“我”。

    但我不知道我是誰,誰會知道我是誰?



    End

    祝英台死了,留下不朽的藝術作品早逝。梁山伯活著,還在世俗的美術館中哭墳。然而種種折騰哪怕最終悲劇收場,至少是曾經用力活過的證據。對愛情的追求,對藝術的向往,還有對人生保持不變的好奇心,這是屬於梁祝的浪漫,林氏浪漫。

    這人間苦什麽?怕不能遇見你。

    作為一場音樂劇,劇中的18首歌看劇之前提前聽了6首,每一首都十分喜愛。但倘若不在現場,音樂的魅力恐怕至少損失三分之一。合唱,清唱,鋼琴和吉他,動人的和聲中還帶著眼淚的嗚咽和情緒的尾調,足以繞梁三日而余音不絕。

    3個半小時的劇,也像上課一樣保持了3個半小時精力高度集中,這一場劇仍然余下很多不懂。雖然只能講些懂和似懂非懂,但剩下的不懂,希望終有一天會變成懂。



    後記

    看《梁祝的繼承者們》對於我們代價不小,旅途的顛簸和不耐,數倍於票價的其他花銷,還有不小心遺失的種種物品和不得不請假的課程。所以有人問,一場話劇而已,值得如此大動幹戈故作姿態去看嗎?

    可是人生不知有多少樂事和可以綿延的趣味葬身在“值”之一字上。這趟旅途中列車窗外沿途的風景,嘉陵江的燈火和流水聲,重慶深夜的煙火味,還有呼嘯耳邊的風聲,襲上臉的蒙蒙水汽,酒店樓下疲憊至極時咬下的一口冰淇淋,都和劇裏不絕於耳的歌聲笑聲哭聲一起凝固於彼時彼刻。人生中這些感覺愉悅和滿足的瞬間,遠不是我們的目的地,但最終將漫漫人生成就為有趣人生的,並不是那些需要計算付出和回報比例的“值“,而是這些能在記憶中存留並讓人心動的”值“。

    商品總是有價格,而人一生中一時一刻的心動,卻是無價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