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表達無奈詩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表達無奈詩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表達無奈詩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表達無奈詩詞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以月之圓盼人之團圓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謝穎豪 中秋,最早現於《周禮》,其起源有多種說法,除了源自古代皇帝的祭祀活動外,也有一說是紀念唐官員裴寂發明月餅解決軍糧一事。千百年來,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中秋節,亦是因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尤其皎潔圓滿,故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象徵中國人祈求家...

表達無奈詩詞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03 20:46:05

以月之圓盼人之團圓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謝穎豪 中秋,最早現於《周禮》,其起源有多種說法,除了源自古代皇帝的祭祀活動外,也有一說是紀念唐官員裴寂發明月餅解決軍糧一事。千百年來,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中秋節,亦是因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尤其皎潔圓滿,故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象徵中國人祈求家...

表達無奈詩詞 在 ?????????電影 美食 音樂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20 12:18:11

我們都想談一場完美的戀愛,卻不知早已獲得寶貴的寵愛 #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 #IMissedYou ⠀ ⠀ 【無人知曉也一言難盡的愁緒】 那時我們的天真做了一個糊塗的決定 以為高尚,結果是自我放逐的開始 兩年了、五年了、十年了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 如今還留在面容上的,只剩滿地黃花,無...

  • 表達無奈詩詞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3 20:00:02
    有 120 人按讚

    以月之圓盼人之團圓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謝穎豪

    中秋,最早現於《周禮》,其起源有多種說法,除了源自古代皇帝的祭祀活動外,也有一說是紀念唐官員裴寂發明月餅解決軍糧一事。千百年來,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慶祝中秋節,亦是因農曆八月十五的月亮尤其皎潔圓滿,故中秋節也被稱為「團圓節」,象徵中國人祈求家庭團圓、美好的願景。在古代,不少文人士大夫都以詩詞來「詠月」,當中包括月亮的鐵桿粉絲一「詩仙」李白。而不少有關中秋節的詩詞更是表達了詩人身在異鄉,盼望團聚的愁緒。本文將會揀取其中兩段著名詞句來細讀。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 手足情深盼重聚

    詞句摘錄於蘇軾的曠世佳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下片。那時正值熙寧九年八月十五號的中秋之夜,也是蘇軾在密州擔任知州的第二年。這晚,蘇軾在密州北邊的超然台上大宴賓客,喝酒賞月,享受這難能可貴的休歇時光。然而當客人紛紛散去,醉意闌珊的蘇軾並沒休息的意思。他依舊仰着頭,凝望着上空的那輪明月,臉上浮現淡淡憂傷的同時,也向一旁的夫人王閏之緩緩地嘆了口氣。

    善解人意的王聞之明瞭蘇軾是在思念子由,即夫君的弟弟,蘇轍。這年,已是兄弟倆離別的第六年。從小與弟弟一起成長,一起讀書的蘇軾在這闔家團圓的佳節裏不禁泛起對闊別已久的弟弟的掛念之情,因而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中秋名詞。

    望月懷人 嘆離合無常

    想起當年與弟弟一同赴京考試,經歷仕途的各種高低跌宕,如今卻久久不能團圓的蘇軾再也壓抑不住內心對蘇轍的牽掛,直言質疑月亮為何每次月圓的時候,都是在他與弟弟分隔之時,只顧着自己的圓滿,而絲毫不理會人間的離合。但蘇軾轉念間馬上否定了自己的質疑,認為月亮還是有情有義的。因為月亮一月只能圓一回,當中的殘缺遠遠多於其團圓的時候,這正好切合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這樣的寬慰也讓我們見到蘇東坡特有的灑脫,既然恒古不變的月亮也難以常常圓滿,那與弟弟分別的惆悵也不用多介懷,「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對弟弟的滿心思念也可透過月亮來訴說、傳遞與寄託。

    但願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 鐵漢柔情寄相思

    此詞摘取自辛棄疾眷戀妻兒之佳作〈滿江紅·中秋寄遠〉的下片。獲譽為「詞中之龍」的辛棄疾與蘇軾合稱「蘇辛」,但辛棄疾的仕途更迂迴曲折,懷着满腔政治理想的他屢屢遭到現實的打擊。在投奔南宋政府後,辛棄疾有長達二十多年被南宋王朝投閒置散的日子,而他在擔任地方官時雖功勞卓著,但仍受政敵的故意攻擊而頻頻被調往不同地方任職,故與妻兒分隔的次數亦增多。〈滿江紅·中秋寄遠〉一詞便是寫於和家人分離時的中秋夜。

    借月寫意 盼所愛者長相聚

    主戰的立場讓辛棄疾的仕途倍添坎坷,幸好,他覓得與其舉案齊眉的知己。秀外慧中的妻子范氏為辛棄疾營造了一個溫暖的港灣,撫慰着在工作上屢受創傷的丈夫,故對愛人一往情深的英雄豪傑辛棄疾,也在這團圓的中秋夜抒發着對妻子的思念之情。

    中秋月色格外潔淨明亮,但所愛之人卻不在身旁,承接着蘇軾的「此事古難全」,辛棄疾也明瞭人世間有種種無奈,如月亮也常有殘缺不全般,故感慨說「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但即便知道月亮不可常圓,辛棄疾仍然祈禱着:但願每個夜晚都能像中秋節一樣,月亮能圓滿,相愛的人也能圓滿,不用再分離。繼而可將離別的愁緒化為相聚時的歡欣,直白地喊出了對妻子的相思和愛意。

    由蘇軾到辛棄疾,自古到今,中國人與月亮的關係總是緊密地扣連在一起,為的或許只是那最殷切的期盼——但願中秋夜,人月兩團圓!

    (本文曾於2020年9月29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悅讀語文 #中秋 #蘇軾 #辛棄疾 #月圓之日 #團圓 #月亮 #周禮 #中秋節 #團圓節

  • 表達無奈詩詞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04 12:00:00
    有 318 人按讚

    古人如何談戀愛?古人撩妹的風雅遠超今人庸俗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陆棄

    在幾千年的古代,男女是高度不平等的,男女婚配,講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數男女婚前都沒有見過面,全憑媒婆的一張巧嘴與父母的判斷……
      
    愛情,是一個千古永恆的話題。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愛情。在中國歷史上,愛情故事層出不窮,卓文君與司馬相如私奔,焦仲卿與劉蘭芝殉情,牛郎與織女「天河會」,七仙女與董永「天仙配」,白娘子與許仙遭遇法海嘆別離,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往情深化雙蝶,牡丹亭與花為媒,蔡鍔與小鳳仙,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愛情故事,古人是如何談戀愛的?可以說林林總總,各種情況,不盡相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後戀愛是常態
      
    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根木頭抱著走」。根據儒家制定的倫理,女人「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在家時「有父從父,無父從兄」,反正自己說了不算。在社會地位低下的情況下,哪有什麼愛情可言?認命是女人的唯一選擇。
      
    因為女人的社會地位低,她不可能像現在一樣,隨便提出什麼離婚的,所以相對來說,古代的婚姻是很穩定的。在男權社會,男人可以休妻,可以一妻多妾,追求男人所謂的「幸福」,而女人就只能順從,保持「四德」,也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男人花心找了個妾,從理論上來說,是不能吃醋的。她應該做的是,與這個妾和平相處。賢妻良母,是古代女人的典範。

    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想像大多數古人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尤其是女人,想得到一個如意郎君,是難上加難。所以才有潘金蓮偷情西門慶、藥死武大郎這樣的悲劇發生。但人又是感情的動物,除了少數人婚前有戀愛經歷以外,大多數古人屬於婚後戀愛,慢慢培養感情。因為倫理的約束,女人往往將全部的情感用於丈夫,如果這個男人同樣也喜歡這個女人的話,婚後自然也會碰出愛情的火花。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古時的愛情,大多為婚後戀愛的「夫唱婦隨」型,這一習慣一直影響到如今。

    追求幸福,勇敢的女人一直在反抗
      
    婚後戀愛的「夫唱婦隨」型在古代也遭受到不少女人的反抗,她們不甘於受命運的支配,不甘於沒有與男人見面就以身相許,於是她們突破種種窠臼,主動出擊追求自己的幸福,幸運者追求到了自己的幸福,但由於這種行為會受到社會世俗的反對,不幸的悲劇也時而發生。
      
    主動追求最終得到幸福的故事,信史上、野史上都不乏其人。最有名的,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一例。卓文君聽到來到家中的司馬相如之琴聲,偷偷又看到司馬相如的帥模樣,不禁心生愛意,她不顧父母的強烈反對,與司馬相如私奔成功。幸運的是,在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生米煮成熟飯」的情況下,卓文君的父母不再堅持反對,反而資助了小兩口不少金錢,而司馬相如也爭氣,受到了皇帝的寵幸,並沒有落魄一生。夫妻恩愛雖然也有過感情上的波折,但最終以和好結局。

    楊家將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其中楊宗保與穆桂英的故事,也是一段富有傳奇的愛情故事。穆桂英主動追求楊宗保,將楊宗保生擒活拿,同時又擊敗過楊宗保的父親楊六郎,最後在獻出降龍木的條件下,得到了楊家人的愛情許可。雖然這段歷史是野史,但現在北京仍然有穆柯寨的遺存,據說是穆家後人。
      
    但大部分的愛情故事,可沒有卓文君與穆桂英那麼幸運。天上的織女與七仙女,都是主動追求幸福型,但最後織女與牛郎只能每年鵲橋相會見一次面,七仙女也被逼返回天庭夫妻分離。地上的就更別說了,焦仲卿與劉蘭芝,最後雙雙殉情而死,梁山伯與祝英台,也同樣殉情化蝶。水滸中的潘金蓮,則更被描寫成淫婦。當然西門慶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但潘金蓮嫁給武大郎,顯然不是合適的一對佳偶,按現在來說,她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在那個時候,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守著武大郎廝守一生。
      
    撩女人,古人風雅遠超今人庸俗
      
    由於古代是男權社會,所以愛情往往是一邊倒,男人撩女人的情況比較多。除了一些地痞無賴欺辱婦女型,古人的愛情,尤其是文人的愛情都比較儒雅,比現在大要彩禮、比車子、房子、票子的庸俗好得多。
      
    早在春秋時期的《詩經》中,就有許多情詩流傳下來,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於嗟鳩兮,無食桑葚。於嗟女兮,無於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脫也。女之耽兮,不可脫也。」、「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雖然沒有名字留存,但從詩中完全可以讀出當時浪漫的情愛之風。

    秦漢以後,中國的詩歌漸漸發達起來,以詩詞歌賦求愛成為最受歡迎的愛情表達方式。司馬相如的《鳳求凰》這樣寫:「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兮,思之如狂。鳳飛翱翔兮,四海求凰。無奈佳人兮,不在東牆。」,光武帝劉秀的「麗華之嘆」這樣說:「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唐朝的李白說:「入我相思門,知我相思苦」,白居易的《浪淘沙》這樣描述他的情愫:「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而元如問則言「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秦觀用《鵲橋仙》這樣表達他的感情:「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晏殊則有「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流傳千古。
      
    以詩寄情,男人有之,女人亦不乏,其中最有名的當屬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今從寫情書,偷寫個小紙條扔過去,約會個時間地點就可以了。而在古代,要靠寄信解相思之苦,用詩這種方式,既表達了感情,又鍛鍊了文筆,這樣才不愧風流才子、才女之名。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表達無奈詩詞 在 女王的教室陳怡嘉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0-17 20:11:57
    有 228 人按讚

    【寫給親愛的孩子們:我們為什麼要讀國文?】

    全臺灣或許有一半到百分之七十的學生,都對國文感到無言、畏懼,不知為何而學?不知為何而背?延伸至升學考試,就覺得沒有高投報率,不論課程內容或國寫作文,一項項都好難好辛苦。

    把這個問題拿去問國文老師們,會有不同答案,其實除了國文,數學或其他學科也遇到類似情況。(「我只要學會加減乘除就好,為甚麼還要學其他複雜的單元?」等等)

    「為何而學」是大哉問,也是比學習更重要的課題,因此,我總建議孩子們多去問問老師們的看法,試著從不同角度去「欣賞」那門學科,最終,常有意外發現,而「就算不喜歡,但我知道別人『為何喜歡』」是種理性與多元的態度,開闊思維也比負面批評更有建設性!

    這篇文章是面對眾多提問的回覆,以我淺薄觀點涵蓋精深的國文領域,實在擔當不起,但我想從自己的角度談「為何喜歡」,即使不算正解,卻是最真誠的分享,也期待孩子們或許「能從中獲得一個學習的『切入點』,試著放下『好惡心』,在這麼多堂又無可避免的國文學習上,學得更好!」

    💖文學是為了解決「人」的問題,學國文是用來解決你未來的人生課題。

    先與大家分享很棒的影片,是談論《西遊記》的創作意涵,我想藉此來談「為甚麼學國文」,是很好的切入點。

    🎦初階版「西遊記你讀懂了什麼」https://youtu.be/c5mclInl0rE

    🎦進階版「原來《西遊記》意境這麼高 真正看懂的人寥寥無幾!」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x_Mupicz9Q&t=131s

    《西遊記》藉唐三藏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來說明一個人要獲得成功必須經歷的過程,孫悟空一翻身就能抵達西天,為何還需要一群人風塵僕僕,歷經萬難才終於實現?豬八戒、沙悟淨、白龍馬又各自代表甚麼意思?鐵扇公主為何把扇子藏在舌頭底下?而最後終於取得的經書,為何是空白的呢?這些答案在影片中都有,容我賣關子,也給大家一個思考與豁然開朗的機會。

    __

    記得大一剛入學時,老師第一個提問就是「為甚麼選中(國)文系就讀?」那時,我說:「因為喜歡文學裡的人生觀點與思想。」時至今日,依然初心不變。

    文學是「苦悶的象徵」,大抵一個人快樂順利的時候,除非有額外體會,不然很少會想去寫文章記錄一下,多數文學的產生,都出於挫折寂寞之時,都是對人生的疑惑與思考,與對人性的觀察和沈澱。

    💖喜歡一個科目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融入其中」。

    當你「抽離」去看貶謫文學,就會覺得「那些人被貶官,關我甚麼事?嘮嘮叨叨、囉囉嗦嗦,害我現在要背一堆注釋!」然而,如果你能把這些過程「換位思考一下」,想像你歷經寒窗苦讀,終於考上科舉,卻一個不小心就被貶到千里之外,前途茫茫,那些害你的小人依然在皇帝身邊碎碎念,你應該如何「安頓自己的身心」?

    這些心情看似遙遠,其實很近,每個人的人生不也時刻都在「順與逆」、「留下或離開」、「他人與自己」的進退抉擇之中呢?

    「先知先覺者」藉由別人的經驗明白道理,少走冤枉路,也就多了更多順遂的可能,而「歲月靜好,平安如意」不就是一個人最樸實的渴望?

    💖國文作為必修學分,不在於我們都說國語,而在於這是門「洞察人生」、「訓練閱讀表達力」的學科。

    人生就是一場「西遊記」,我們無法避免內在與外境的考驗,唯有學得人情世故、真相與無奈,用他人智慧養自己智慧,才能永保安康!

    在高中三年不斷苦逼自己的時候,蘇軾《定風波》「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給了我力量,我想著就算眼前是風雨,但不遠處也有陽光等待,心中有盼望,又何必害怕?

    莊子「用志不分,乃凝於神」的智慧,其實就是現在流行的「心流」話題,也常提醒我「專注自己,堅持到底」。課文裡的「說話之道」,那些人物的「個性決定命運」,都在教我怎樣處世、如何沉靜。

    閱讀理解的訓練除了國文課,大概很難有其他學科能夠匹敵,每門學科表面是知識累積,實際則是內化訓練。

    很多學生不願下功夫,覺得只要專攻理科就好,但遇到題目無法理解、無法掌握文章要點、聽不懂別人的話,以及空有能力卻無法表達等,都成了無形的障礙。

    新時代來臨,以前一篇文章要等編輯賞識,出版後可能只有幾個人看到,現在是一夜之間就能達到百萬瀏覽。

    新時代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品牌,都能運用傳播的力量迅速崛起,但你的表達力不好,你不懂怎麼說故事、怎麼包裝論點,你想得到卻寫不出來,這些都是阻力。

    文言文雖難,卻最簡鍊有力,對每個文字的深刻理解就能精進運用能力,研究文章觀點、架構,無形中就是表達力的累積。

    當你真的讀懂《西遊記》,就真正瞭解世間苦難的真諦,而其他文學作品也是如此。

    小說帶你看穿人性,散文教你生活滋味,詩詞讓你精鍊表達,思想助你提高視角,國文如同人生的救生圈,而表達力就是最強的聚光燈!

    💖知識就是力量!不求熱愛每門學科,但求對知識保持好奇,至少要做到不以情緒定生死,不討厭也就不至於浪費學習的機會了。

    #久等了的回答
    #每篇文章都是帶我們理解生命的入口
    #期待每一門學科都能被看出價值__而不是被用考試投報率來評斷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