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衝突處理模式量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衝突處理模式量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衝突處理模式量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衝突處理模式量表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羅寶鴻 老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書推薦+送書]-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活動已截止⋯⋯ 六週年《暢銷增修版》, 由陳品皓臨床心理師,針對教育現場的變化、 經驗的修正,做出全書新增與修訂! /孩子脫序、失常、令人擔憂的行為,往往只是冰山表面!/ 做事總是拖延上身,三催四請才肯去, 絡簿、作業、便當盒叮...

衝突處理模式量表 在 斜槓夫妻華生✘阿西︱自我成長•閱讀學習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05:57

​ 就是愛森氣 !​ #這裡有個情緒管理的法寶 ✨​ ​ 先來玩玩看地雷BINGO🌚​ 🔸 模板在 @moodii_app 領取哦!​ 什麼行為會讓你生77?​ 你生氣又會做什麼呢??​ ​ 你知道嗎🌝​ 其實從演化論的角度,多虧了這些負面情緒,人類才得以生存到現在喔!​ 但是失控的情緒,卻也會帶來...

  • 衝突處理模式量表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2:00:20
    有 495 人按讚

    [好書推薦+送書]-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

    ⋯⋯活動已截止⋯⋯

    六週年《暢銷增修版》,
    由陳品皓臨床心理師,針對教育現場的變化、
    經驗的修正,做出全書新增與修訂!

    /孩子脫序、失常、令人擔憂的行為,往往只是冰山表面!/
    做事總是拖延上身,三催四請才肯去,
    絡簿、作業、便當盒叮嚀一次忘一次!
    3C產品的使用分寸,該如何拿捏?
    暴衝、焦慮、害羞、拒絕溝通……,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6~12歲是孩子建立心理素質、人際品質、內在動機的關鍵階段,
    21個家庭與學校情境,搭配親筆漫畫,
    看見隱藏在孩子行為背後的身心因素,接住孩子情緒與行為的動盪不安。
    緩解學齡爸媽的教養焦慮,建立親子間「有效又長效」的教養模式!

    我們看見孩子的問題,還是問題背後的原因?
    孩子展現的問題與困擾,往往不是單一理由或原因就可以完全解釋。更多時候,一個現象的背後,常是許多因素的共同結果,因此更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協助,才可能看到改善。

    這個過程中不管對孩子、爸媽與老師來說,都是考驗耐力與信任的試煉,因為我們往往會認為,既然我們已經有做些什麼了,那應該孩子要很快改變才對,一旦結果不如預期時或成效不明顯時,我們不免會開始在挫折與氣餒中懷疑自己、對方與方法。

    【心理師想跟你說】
    當大人以「單一事件」看孩子的行為時,理所當然會看到孩子的行為不斷再發生,覺得沒有任何改善。但如果改以「趨勢」的角度看孩子的行為,我們很有可能發現孩子行為的某種趨勢出現了,可能是孩子每次發作的強度變低了、或是影響範圍變小了,這種趨勢便是在告訴我們,孩子用他的能力與方式作調整,當你看到孩子進步的趨勢,並肯定趨勢時,改變就這麼發生了。

    為什麼家庭教養與學校教育,同樣重要?
    國小,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站,在這個階段,孩子透過在學校與家庭中的觀察、學習與經驗,進而瞭解自己、覺察自己並發展出獨特樣貌。反之亦然,孩子會把從家中所學到的任何行為、言論與價值觀,在他的學校生活中完全展現。

    【心理師想跟你說】
    在這個階段,爸媽與班級導師的角色更加重要,爸媽既是孩子模仿的對象,也是向外探索時重要的後盾,爸媽對待孩子及處理情緒的方式,將會深刻影響孩子日後與別人互動的方式。對孩子的導師來說,也是如此,導師的帶班風格與處事方式,也會對孩子帶來許多意義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本書特色

    ──「教養急救包」上線!有效第一時間拉開距離,化解衝突
    防疫期間親子長期相處,課業生活一把抓,大人小孩的情緒最常面臨臨界點,親子間衝突發生時該怎麼做?如何避免問題越演越烈?

    善用「沖脫泡蓋送」五字訣、溝通關鍵「我訊息」、情緒測量溫度計……,掌握實用工具與心法,教養不再急跳腳!

    ──21個家庭VS教育現場,最真實的教養案例
    從生活作息、人際關係、情緒溝通與特殊狀況等,最令父母老師糾結的21個教養難題,心理師彙整十餘年進校經驗、搭配步驟+方法,實際引導成效,一次呈現。

    ──孩子X心理師X父母X教師,四方角度一同呈現
    大人們的對立,只會讓孩子如夾心餅乾無所適從;由家庭到校園,心理師、父母與老師如何建立合作模式,聽見孩子心底的聲音,陪伴孩子跨過擾人的成長痛!

    ◎ 心理師連環漫畫:將老師與家長、孩子間的相處、摩擦、爆笑等生活鏡頭以漫畫方式貫穿全書。
    ◎ 附錄檢附測量表格:實用生活教養表格,部分並可下載實際運用,加強親子間的溝通管道!

    【給大人的教養5大金句】
    —爸媽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爸媽的行為處事,將會深刻影響孩子日後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在衝突還沒爆發前,孩子已經有許多事情先發生了,而這些事情才是關鍵。
    —在孩子行為的背後,常是許多因素的共同結果,因此更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協助,才可能看到改善。
    —把肯定放在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時,孩子會更願意投入在每一件事情上。
    —管教不該只是管教,而是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能理解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的方法,讓孩子反省學習,發展獨特的自己。

    ……………………………………

    『送書活動來囉』!

    ★【你點名,我送禮】一份神祕禮物,送給居家防疫的崩潰爸媽~
    自從五月中疫情升級之後,到現在也兩個月了!
    升級那一天開始,大人小孩進入24小時黏踢踢的生活,每天都有不同的崩潰戲碼在家中上演,大家的辛苦我們都看到了!
    我們決定進行一個「#你點名,#我幫你送禮」的神祕活動。
    若你看了以下的禮物介紹,心中有想到適合收到這份禮物的朋友,歡迎留言tag他。我們會在疫情中幫你傳遞小小的心意,給許久不見的好友們,告訴他們:「辛苦了!雖然見不到面,但你都在我的心裡喔!」期盼為大家在疫情中帶來一些溫暖有趣的互動~
    .
    ★【禮物介紹】
    這份禮物有兩個東西:
    第一個硬硬的又有點香香的,摸起來好像有點滑滑的。
    另一個軟軟的,摸起來又有點粗糙,但看起來很可愛。

    這兩個東西都很實用,生活中不可或缺。
    第一個我們家每個人都常常使用,它有很多不同的樣貌,有時候心煩時我會把它拿出來;想獨處時,我也會選擇讓它陪伴我;有時候在忙,孩子想來找我玩時,我也會請孩子去找它。甚至聽說有人失眠時,也會請它作伴喔!

    第二個東西對環境不錯,可以說是生活中的小幫手!每個人家裡幾乎都有,但是看到可愛的,又會想擁有更多。可大可小,可方可圓,從7歲小孩到99歲長輩都有可能會需要它。

    以上提示夠明顯了吧?有人猜到是什麼東西了嗎?歡迎在留言跟我們說^^
    貼心提醒:第一個東西最適合有12歲以下小孩的家庭喔!

    ★我們將會送出三本《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神秘小禮物給大家!

    ★方法:
    1.「按讚」替「Henry羅寶鴻老師」專頁按讚+追蹤+設定搶先看。
    2.「分享」在此po文按讚及分享到您的臉書上 。
    3. 看完上面的貼文後,請在這篇po文留言區上留言並tag一位你想送禮的朋友:『我想要送禮給xxx,因為⋯』,就有機會抽到囉!
    4. 請注意!沒有替本粉專按讚+留言+留言內容不符+沒tag朋友,及沒公開分享,都沒辦法參加抽獎的噢!

    ★截止時間:2021/08/03 - 2021/08/04晚上11:59止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57

  • 衝突處理模式量表 在 謝智謀-小謀老師 Chihmou Hsieh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13 20:56:34
    有 20 人按讚


    發現要退休,才知道有很多東西沒好好教
    冒險治療工作者常在「課程設計」、「安全管理」做得很好,但在「個案評估」中卻有待改進。
    個案評估的例子
    一、簡介(Introduction):
    1.荒野經驗的介紹
    2.分類個案及轉診的狀態
    3.課程地點及安排
    4.課程日期
    5.團體中的顯著事件

    二、課程參與(Course Participation)
    總結各個成員完成不同階段的個別能力,指出其生理及心理的挑戰。

    三、社會化(Socialization):
    A 對於權威
    1.個案是否尋求認可?
    2.個案是否有敵意(hostile)、抗拒(contumacious)、任性(obstreperous)、抵抗(resistant)
    3.個案對諮商(counseling)的反應
    4.個案對批評(criticism)的反應
    B 對於同儕
    1.個案分享材料嗎(合作/分享)?
    2.個案對於團體問題解決的貢獻(協助/抗拒)?
    3.個案在團體中扮演的角色?(領導者、跟隨者、主動者、被動者)
    4.個案是否接受或拒絕社交?(團體內或團體外)
    5.個案尋求親密感或疏離感?(個體距離)
    6.個案對於人際衝突的反應?(適切或不適切)
    7.個案對他人表現同情或同理嗎?
    8.個案接受團體中的少數族群嗎?(歧視prejudice)
    9.個案能承擔情緒或生理的風險嗎?(信任感trust)

    四、觀察(Observations)
    A. 過度的因應技巧(Exaggerated coping devices):
    1. 過度依賴工作人員或他人
    2. 情感過度(hypermotionalism)-流淚不止(tearfulness),反覆無常( instability)
    3. 情感過少(hypoemotionalism)-缺乏適切反應(lack of appropriate effect)
    4. 坐立不安(restlessness),失眠( insomnia)
    5. 擔心過度(excessive worrying), 妄想(paranoia),噩夢( bad dreams)
    6. 偏見(preoccupation)
    7. 被動攻擊(passive aggression)
    8. 身體抱怨(somatic complaint), 疑病症(hypochondriacal)
    9. 暴躁(explosive temper)

    B. 個人性格(Personal Traits)
    1. 調控或運作體力的能力
    2. 正向或負向的態度
    3. 開放/有彈性或封閉/僵化
    4. 衝動(impulsive)或謹慎(deliberate)的特質
    5. 資訊過度連結(over-incorporates)或資訊連結不足(under-incorporates information)
    6. 不成熟(immature)或成熟(mature)
    7. 價值感(sense of values), 靈性(spirituality)
    8. 內控或外控(internal or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9. 自我評量表淺(superficial)或坦白(honest)

    C. 任務表現(Task Performance)
    1. 遵從指示的能力(ability to follow direction)
    2. 注意力範圍(attention span)
    3. 主動性(initiative)
    4. 處理結構性(structured)任務的能力
    5. 處理非結構性(unstructured)任務的能力

    D. 生理表現(Physical Manifestations) (related to diagnosis)
    1. 生理表徵(physical appearance)
    2. 眼神接觸(eye contact)
    3. 說話的品質-情感強度(intensity) and程度(level), 適切(relevant),條理(coherent)
    4. 思考模式(thought pattern)-邏輯(logical) or 鬆散(loose)
    5. 現實定向感(reality orientation)-時間、地點、人物的覺察
    6. 協調(coordination)及平衡(balance)

  • 衝突處理模式量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3-22 07:15:00
    有 1,848 人按讚

    「如果沒有身體的佐證,一個道理對你而言就可以說是一個謊言。」
    ~美國催眠大師史蒂芬.吉利根

    歡樂與痛苦,都必然要有身體的參與。如果人生有很多歡樂,你不會願意切斷與身體的連結;但如果人生有很多痛苦,你就容易想切斷與身體的連結。

    當你的情緒被觸動的時候,請重新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觸動了你情緒的那個人身上,這就是累積內在力量的開始。

    取自《身體知道答案》

    ************************************

    各位朋友,早安:

    這篇文章會比較長,內容也稍微深,但很完整,對於認識自己有相當的幫助。這位作者的覺察相對敏銳,文筆也細膩,臨床經驗又豐富,所以可以描繪出一般我們難以捉摸的內心世界。

    傷痛,常常把我們跟外界隔離。因為傷痛讓我們學會保護自己,因此我們跟對方失去了聯繫,我們也跟內在真實的自己斷了連結。關於這個部分,也可以參考上次的直播,也講到類似的心理歷程。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712579048840465/

    我們應對外在的方式,常常是一種自我保護。一般來說,這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需要有人帶,會比較看得清楚。但藉著閱讀也能幫一些忙,多探看自己的情緒,或者直接感受身體的變化也可以。

    祝願您,多跟自己的身體連結,那是我們能量的來源!

    ************************************

    穿越心靈的保護層

    【文/ 武志紅】

    「當你感覺到傷痛時,你怎樣保護自己?」

    我在一個心靈成長課程上,瓦蘇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我們共有三十多名學員,大家依次回答這個問題。隨著次序逐漸接近我,我有些慌,因為我好像找不到我的保護方式。

    在思考時,我想起大學時的事情。心理學有一個量表,叫應對方式量表。所謂應對方式,即當你遇到痛苦時,使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痛苦。該量表包括 十六種應對方式,譬如合理化、換一個環境、和比自己更糟糕的人比較等等,而我基本上只使用其中一種——拚命想,直到想明白為止。

    那時,我對此有些自得,覺得自己很勇敢且坦然,不自欺欺人,因為其他十五種應對方式都有自欺欺人的味道。

    不過,現在我知道,我沒那麼勇敢,也沒那麼坦然,否則,我現在不會是這個樣子,假若我一點自欺欺人的保護方式都沒有,那我會比目前的自己好上無數倍。

    這時,一個同學的回答啟發了我。他是我的一個朋友,是極好的人。他反思說,他的好就是自己的保護方式,因為他是那麼好,所以有問題發生時,他會自動認為,那是別人有問題,而且別人在和他相處時,的確容易變成壞人。

    不知道是他的什麼觸動了我,我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了我的自我保護方式,那真是一個大絕招,三招組成的連環套。

    第一是招「體諒」。我很善解人意,很容易為別人考慮。當別人對我好的時候,我會體諒對方的處境;當別人對我不好的時候,我也能站在對方的角度體諒對方的處境(其實很多時候是幻覺,是自以為體諒)。所以,別人對我好時,我感激;別人對我不好時,我也很少覺得太難受,更不用說發脾氣。

    這一點在我的重要關係中尤其明顯,無論是和戀人還是和家人相處,或是和知心朋友在一起,我都極少發脾氣。甚至,脾氣特別大的人和我在一起時,也會變得沒什麼脾氣。

    第二招是「憂傷」。當我的體諒不能發揮作用時,當我的體諒不能換到對方的理解與同情時,我會感到憂傷。

    第三招是「拖延」。當憂傷也不能令對方明白我的處境時,我就使出拖延的絕招,最後一直拖到對方失去耐心。

    這招中,都有好人的特色,我不主動進攻,唯一主動時也是主動去理解對方。所以,當使用這個絕招時,我可以免於道德焦慮——我沒傷害誰。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保護層

    受傷時,你怎樣保護自己?這是一個極好的問題。略微可惜的是,在這個課上,因為人太多,大家難以暢所欲言。所以,當我主持我的工作室的一個學習小組時,我又將這個問題搬出來,問我的學習小組的學員。

    第一個學員 A,他的爸爸非常暴力,經常暴打他和家人,而他的媽媽既冷漠又有很強的控制欲。在這樣的家庭中,傷痛的時候太多太多。並且,他好像真的可以將這種模式帶到生活中每一個角落似的,譬如讀小學五年級時,他的班導師基本上天天都會打他。

    當天天挨打而又不能逃脫也無法得到支援時,A 就使用了一個在這種情形下最容易使用的策略——麻木。他說,那時自己變得很麻木,好像這樣就可以有一道牆一樣的東西擋在中間,天天挨打就變得可以承受了。

    麻木,專業一點的說法是「隔離」,如太痛苦而又不能逃離或反抗,那就試著將情感與事件隔離開來,當事件再次發生時,自己就沒有了情緒反應。

    更專業一點的說法是習得性無助,即你認識到,你對痛苦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是徹底無助的,那你就不如順從。

    A的另一個策略是絕望。他常做一個夢,夢見爸爸拿著刀子過來,像要殺死他,他先是想,這不會是真的,爸爸不會殺他,但夢中,爸爸真的會拿刀子去捅他的要害。這時,他會在絕望中醒來,並想,原來否認沒有用,爸爸真的就是想殺死他。

    對爸爸和媽媽兩個至親的人絕望,這是一種保護,因為從希望到絕望,這種痛苦太強烈了,假若不再抱有一點希望,那就可以減少痛苦。但問題是,他的這個策略是如此絕對,以至於他會對所有人不抱有希望,因此,當有些人對他好的時候,他反而容易變得焦躁甚至憤怒。

    聽A講自己的故事時,學員B分享說,她覺得她和A一樣,在如此可怕的家庭長大,不會有太執著的保護方式,因為她最後會發現,她怎麼保護自己都沒有用,所以乾脆就放棄所有保護方式,直接面對痛苦吧。

    B的話說得很決絕,而決絕也恰恰是她的保護方式。有一次她在小組中跟工作室另一位老師學習意象對話 時,出現了很多意象,如鱷魚、蛇等,但最後這些意象都化成一攤攤血水,全消失了。

    對B而言,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也是徹底對父母絕望。但是,我對B很瞭解。我認為她的父母的確對她造成了很多傷害,但她的父母對她也會有一些好的地方。

    當她決絕地認為父母對她一點好的地方都沒有,她要徹底絕望才是面對真相時,她也將生命中一些美好的東西給斬斷了。

    A和B並非沒有執著的策略。他們發現,他們或許對父母沒有什麼執著的策略,但他們在情侶、朋友或普通關係中有很多策略。

    A說,他發現自己對戀人有很多控制,而當控制不住時就會有強烈的憤怒。強烈的憤怒其實也是控制的一種,這是很強有力也非常有殺傷力的策略。

    B則說,她面對父母以外的人時有好多絕招,一個絕招是可憐,另一個絕招是聰明。她長得的確楚楚可憐,而她又極其聰明,當兩個絕招一起使用時,就很有力。

    不過,這些絕招都有一個問題——它們的力量可以壓倒別人,因此對他們有些保護作用,但這種壓倒會破壞他們與別人的關係。

    ***

    保護層割斷了連結

    B對聰明策略的解釋引起了C的共鳴。她說,在初中時,她很孤獨很叛逆,內心有很多痛苦,那時特別喜歡進行哲學思考,有時會進入狀態,覺得整個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地球和星空,就會覺得自己像一粒塵埃那樣渺小,而自己的痛苦就微不足道了,於是會有一種解脫感。C還將這種感觸寫成一篇文章,以小塵的筆名發表在了校刊上。

    哲學思考也是一種常見的自我保護方式,我自己也是在中學時開始進行種種哲學思考的,並寫了大量的日記。但大學時,我再重新翻看中學時的日記,覺得那些煩瑣的哲學思考實在是沒什麼價值,因為它們純粹是思考,體驗比較少。
    C的哲學思考也有類似的價值——將自己痛苦的體驗弱化,既然自己只有一粒塵埃那麼大,那麼痛苦又算是什麼呢!

    C還談到,每當她特別痛苦的時候,就會有貴人出現,他們隨意的一句話就能點化她,讓她頓悟到很深的道理,然後得到很大的解脫。

    聽C講了幾個被點化的例子後,我發現,其實那些貴人並沒有做什麼事情,而且點化她的完全是他們無意中對她說的話。對此,C也有發現,她說,關鍵不在他們,關鍵是那時她自己內心到了一個轉變的時候。

    但是,我問她,像她這種歸功於別人的做法,會不會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呢?我這樣說,不只是因為發現她幾次被點化時有相似的模式,而且其他時候和她打交道,我也發現她很容易感激我,但其實我覺得自己是不配得到那麼重的感激的。

    她想了想說,是啊,好像這也是一種策略,而且這種策略和哲學思考中的塵埃策略是一樣的,都是她覺得我沒有價值。塵埃是沒有價值的,而那些被點化的時候功勞又是別人的,自然她也沒有價值。

    這樣一反思,她明白了,哲學思考也罷,被點化也罷,都是她將「我沒有價值感」「我不夠好」這樣的感受美化了而已。或者說,這兩種策略,都是她處理自己低價值感的一種保護方式。

    學員D則說,她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憤怒。她很容易憤怒。一次,戀人打電話時問:「吃飯了嗎?」

    聽到這句話,她被激怒了,回應道:「你怎麼這麼笨啊!都晚上十點了,你還問我吃飯了嗎,你有腦子嗎?」

    這種情形,說憤怒並不準確,更準確的說法是指責,而指責,則是最常見的自我保護方式之一。

    指責別人,是為了保護自己什麼呢?

    D反思說,她很渴望親密,而你吃飯了嗎這樣的問候,應該是普通朋友之間用來寒暄的,戀人之間使用,就似乎在說,我和你很疏遠,我們是普通朋友,再加上是晚上十點鐘這樣問,就更是在傳遞我和你很疏遠這種資訊。這刺傷了她,於是她使用了指責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聽D在分享時,學員E受不了了,他跳出來說:「你們都在搞什麼,你們怎麼一直都在談無關緊要的事情!」

    他還問我:「武老師,你怎麼到現在還沒有談最關鍵的一點——體驗,尤其是身體的體驗,我認為剛才大家說的都是皮毛,而深層的體驗才是關鍵。」
    聽到E這樣說,大家一片譁然,尤其是剛才跟大家分享過的學員。因為,剛才幾位學員的分享其實已經很深,尤其是學員A和C,他們分享時,他們自己有很明顯的身體反應,但E似乎沒有看到這些反應。

    透過這一點可以看出,E的保護方式是抽離和更好的道理。大家經常感覺他似乎游離在小組之外,而每當他試圖進來時,他習慣使用一些評價,而且評價都是在講更好的道理。

    E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他會非常用心地去學習,但他更願意學習理論,而對講感覺有些抗拒。這可以理解,因為他的內心也有很大的痛苦,他一直使用種種策略將這些痛苦封在心中,他不願意它們出來,這也意味著,他也不願意去體會別人的痛苦。

    ***

    穿越保護層和傷痛,可抵達真正的親密

    保護方式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在幼小的時候,或在非常無力時,可以透過這些保護方式減輕自己的傷痛,從而幫助自己渡過難關。如果沒有這些方式,很多人甚至都活不下來。

    但是,自我保護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瓦蘇老師說,我們的心有三層:保護層、傷痛和真我。最外面一層是保護層,接下來是傷痛,而最深處是真我。

    因為有傷痛,所以有保護層;但是,因為有保護層和傷痛組成的牆,所以真我深藏著,令我們碰觸不到自己的真我,別人也碰觸不到。

    我們之所以想組建親密關係,之所以想愛與被愛,就是想獲得一種親密感。真正的親密感是真我與真我的連結感。但是,也正因為保護層和傷痛組成的牆太厚,兩個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當真我不能相遇時,我們就會將自己的保護層強加給別人,將自己的傷痛轉嫁給對方,於是,就會導致越愛越孤獨的局面。

    所以,想要擁有真正的親密,想和自己的戀人建立真正的連結,關鍵就是去穿越心靈的保護層。

    我是和女友一起去上瓦蘇老師的課程的。當天,一個學員想處理她的問題時,將我拉上去扮演她的戀人。結果,老師處理問題時發現,場上呈現的主要不再是她的問題,而是我的問題。

    於是,瓦蘇老師將我的女友也叫上來,而讓這位學員退下去,專門處理我和女友的事情。那一刻,我承認了我內心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件事情,在平時,我根本不敢和女友講,因為我的策略是體諒,如果我把這件事情向她坦白,她會極其痛苦。我不能令她如此痛苦,所以最好不說這件事。

    但現在,體諒的保護層被戳破,我不得不面對這件事,不得不面對造成的傷害。

    到了晚上,我們再一次細緻地討論這件事,我這次徹底坦誠,將一切和盤托出,而她的確非常痛苦,並且有兩個小時,她獨自面對這份痛苦。

    最後,她和我說,她能面對這份痛苦,接受這份痛苦的存在。

    當她這樣說時,我突然間感覺整個世界安靜下來。其實,這是我的心在那一刻安靜了下來。幾乎是同時,我的心變得無比輕鬆,而身體也鬆了下來,並且一瞬間覺得與女友近了很多很多。她也有同感。

    對此,用瓦蘇老師的理論來解釋,就是在這一刻,她放下了她的保護層去面對痛苦,我也放下了我的保護層去面對痛苦,結果那一刻我們的真我相遇,於是真正的親密發生了。

    我和女友在一起兩年了,我們早就學習到要完全真誠地相處,無論有什麼事情都要拿出來談,這對我們自己和我們的關係都有巨大的好處。這一次,我們再一次學習到這一點,並且更重要的是,這件事是我以前無論如何都不敢和她袒露的。

    這不只是我們的學習,也是這次課程中,三十多名學員的共同體驗。放下保護層去面對痛苦,這一開始需要勇氣,但最後就會獲得巨大的好處。

    .

    以上文字取自
    身體知道答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0295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