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庄三部曲》,就聽生祥的話,去光顧B級美食,和朋友驅車延三夜市吃旗魚米粉湯配雞卷紅燒肉粉肝炸蝦仁肝連,又吃了花生湯配燒麻糬,四個人總共六百元,划算划算。
先說大家都有意見的音響問題:國家音樂廳的空間原是為了 acoustic 樂器而設計,若用揚聲器補強插電樂器,整個音場很容易轟成一片。這次生...
看完《我庄三部曲》,就聽生祥的話,去光顧B級美食,和朋友驅車延三夜市吃旗魚米粉湯配雞卷紅燒肉粉肝炸蝦仁肝連,又吃了花生湯配燒麻糬,四個人總共六百元,划算划算。
先說大家都有意見的音響問題:國家音樂廳的空間原是為了 acoustic 樂器而設計,若用揚聲器補強插電樂器,整個音場很容易轟成一片。這次生祥樂團的插電樂器和 Nori、政君的打擊樂,和 NSO 如何能不互相「吃掉」,又要兼顧各聲部的層次和厚度,實在是絕大的挑戰。老實說,我在國家音樂廳看過的類似跨界編制演出,聲場都差強人意,這或許是跨界類型演出在國家音樂廳不得不接受的先天限制。
我猜,這次上半場的聲音設計,未必都該歸於「技術失誤」,而是這種沒有太多前例的實驗性質演出,聲音呈現方式原本就會有不同的思考,可能在全盤權衡場館限制之後,必須創造一種和原本生祥樂隊的聲音結構完全不同的,偏向交響編制表現的走向。上半場搖滾樂器比較低調的幾首曲子,音樂細節是清楚的。人聲誠然可以再推出來一些,但我以為,基本的聲響邏輯還是成立的。問題比較大的是全部樂器合奏的曲目,音樂轟轟的,人聲就被吃掉了,電吉他和薩克斯風獨奏也常被淹沒。
不過,下半場生祥的人聲推出來了,聲響表現偏向生祥樂隊的原始核心,弦樂細節卻被吃掉了,時不時還有 feedback,編曲細膩處不容易表現,這又是另一種可惜。
演出前一天,我去看週四下午的彩排,才知道他們週三正式在音樂廳試音,就發現很多問題得處理。到我去看的時候,揚聲系統已經重新佈置過。作曲家張玹反覆在觀眾席前後左右的位置細聽音場,一面和PA溝通,一面和指揮楊書涵討論音樂段落細節。那天我聽到的音場,倒沒覺得有什麼大問題。想是後來又做了重新思考吧?
我不是音響專業,站著說話不腰疼。但我知道,對這次演出的聲音處理,團隊是下了大工夫的,我們且等生祥自己來說這一次的經驗,對生祥樂隊,對音樂圈同行,相信都是極有價值的學習。
那麼,我怎麼評價這場演出呢?老實說,個人以為,現場聲響的表現,並不是太大的問題。我深深嘆服作曲家張玹的才氣和用心,這絕對不是我們習見的,套句永豐的形容,「搖滾交響化」的編曲,而是和生祥、永豐展開機鋒處處的對話,把原曲元素織進全新的風景。十位NSO樂手和特邀小提琴魏靖儀、單簧管羅達鈞,當然還有薩克斯風謝明諺,也都和生祥樂隊一樣,是這場音樂會的主角。
生祥說這是他的「古典元年」。借用永豐的說法,古典樂手合奏的未必是所謂「古典音樂」,張玹的風格,用「現代音樂」來描述更準確些。或者借用夫人的形容,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古典樂」。
我不是行家,聽張玹在這場音樂會的創作,有時聯想到畫面感極強的美劇、電影配樂,有時又是穿插大量不和諧音的實驗音樂,甚至有一首歌讓我聯想東歐 / 俄羅斯樂風。然而張玹不管怎麼玩,怎麼不做「理所當然」的編排,概念卻都是落實的,師出有名,絕不淪為任性的「野狐禪」。我很喜歡黃博裕的管子和嗩吶、謝明諺的薩克斯風、大竹研的吉他融入張玹編曲的方式,那是和生祥樂隊截然不同的驚喜。
我真心覺得這次的合作,值得錄成專輯傳世。正式演出之前,我完全不能想像張玹和生祥樂隊會碰撞出什麼來,看完之後,只能說,收穫遠遠超出當初的想像。張玹,實在厲害。
我最感動的時刻,是 Joanna 和生祥合唱〈南風〉,震撼人心,深沈細膩,這段演出,足以列入當代經典。她的演出心得在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chickenjoanna/posts/4097405643654995
還有,〈對面烏〉重新編曲,反覆盪開再盪回,一遍遍地更揪心了。〈化胎〉新編之後,益發有老酒的苦醇和芳香。〈仙人遊庄〉、〈菜乾〉都變得慧黠、調皮,卻不輕佻。〈宇宙大爆炸〉既然生祥不用唱,乾脆拋掉一切包袱,撒開來玩。結束的〈動身〉,竟變成了恢宏的交響史詩......。
總而言之,我聽得很過癮,很感動。這次的合作,不但是生祥樂隊的里程碑,對有心跨界實驗的音樂人,也是極有啟發的。作為多年樂迷,謹此對生祥樂隊和張玹、NSO、以及諸位厲害特約樂手,鄭重說一聲「謝謝」。
相信《我庄三部曲》六月的衛武營演出,經此一役,重新調整,又會是一場截然不同的體驗,絕對值得衝去再看一次。
6/19 生祥樂隊「我庄三部曲」演唱會,還有票!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https://www.opentix.life/event/1362391282042650627
衛武營音樂廳位置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歷經18年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終於完工】
昨天,海音館主場館進行滿載測試,透過3500名觀眾開箱,為7月前的開幕作準備,7月將正式加入高雄的藝文場館行列中!
雖然沒有抽到票,但幾位夥伴,還有好多網友,都分享了這場充分體驗DJ、主持、搖滾、嘻哈、抒情等各種表演風格的測試會,大家的評價都非常正面。
晚上散場後,小編到海音館走走,正好有兩位年約50-60歲的男女士也從場地內走出,他們很顯然只是經過,並不知道場館的用途。
女:「裡面就這樣喔?」
男:「就蚊子館啊,我跟妳掛保證,這裏三年一定變成蚊子館」
男:「還有那個衛武營,也都沒人去」
女:「蓋這麼多場地幹什麼?」
男:「我跟妳說,就消化預算啊」(自以為很懂的表情)
這樣的對話,搭配滿滿的人潮,和遠方大港的樂音,令人聽起來有點諷刺,雖然大概知道這兩人平常的資訊來源,但也有點小小的不悅。
只要是入場過的觀眾,都能很快知道海音館和高雄其他場地的不同。室內主場館全座位模式下容納3500座,若部分改為站立區,則可容納6000人,這是經過業界調查,最有需求和商演市場的模式。
而包含全台首見的完整3D沉浸式音響系統(immersive sound),自由多變的升降舞台模式、投影幕和燈光變化,加上全部座席清晰的視線,可以跳動的場地條件,都讓這個場館和需要正襟危坐、使用反射板塑造自然樂器音場的音樂廳;或是兼要滿足多功能用途的巨蛋特性截然不同。
打造這一座全台最佳的流行音樂場地,花了18年。
18年,可以讓一個小孩從出生到上大學,回首一看,讓光榮與真愛碼頭蛻變成了流行音樂中心,也花了這整整18年。
2003年11月,時任總統陳水扁指示行政院長游錫堃推動擴大公共建設投資,稱為「新十大建設」。其中「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特別重視南北平衡,在高雄設置了衛武營藝文中心與流行音樂中心,並把軟體與產業推廣預算納入,意圖發展台灣自有的文化產業。
然而,這十多年來,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建置,面臨到馬政府時代中央拒絕釋出土地,被迫變更位置的杯葛;面臨到大型公共工程競圖的計畫整合與施工困難;也面臨到大寮區某廁所議員蓋來「讓我阿罵借廁所」的謾罵,歷經重重挑戰,完工已是延宕多時。
中國黨政府並非全盤否認「流行音樂」產業重要性,然而他們的流行音樂,仍停留在「華語歌壇」中心,「進軍中國市場」的角度。若是偏離這樣的主流,就會面臨教壞小孩,沒有市場等各種攻擊。
但是,一個沒有創作自由的國度,不會讓文化產業生根,政治可以介入藝術的地方,藝術只能下跪投降。
韓國流行音樂可以在政府支持下,短短20年內席捲亞洲,反攻歐美,我們可以說台灣政府(兩度執政的民進黨政府當然也是)缺乏足夠的宏觀視野和政策支援;然而中國音樂影視只能力拼「內循環」,甚至拖累一度蓬勃的香港演藝圈失去活力,遠輸給人口小了20倍的南韓,我們也能看出「#中華市場論」的侷限。
流行音樂中心遲到了,但後續如何「立足打狗,望眼國際」,這是我們更需努力的!
(圖片:除部分自行拍攝外,均感謝 Huang TC 提供)
衛武營音樂廳位置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世界水岸音樂廳巡禮:海音躍上國際舞台!】
2019年10月,「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被更名為「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簡稱高流,引起不少人不滿。所幸即將開放的右岸主塔室內表演廳,將延續命名為「#海音館」,未來還是可以稱呼「海音」。
#曲折的建設由來
其實,命名只是海音一波三折的命運中的小插曲,對於這座座落海港水岸的音樂廳,許多人會聯想到「雪梨歌劇院」,其實當初興建的目標之一,確實是要塑造高雄的地標,這段歷史是這樣的:
2002年,高雄市長謝長廷、高雄縣長楊秋興、屏東縣長蘇嘉全拜會行政院長游錫堃,爭取設立南部兩廳院,促進南北平衡,獲得游允諾。行政院就交給直轄市高雄市來詳細評估。
2003年1月,剛開始選定三地點:鹽埕蓬萊商港區、中油儲槽區、蓮池潭左公二,其中港區的兩個地點較有優勢,甚至希望結合自由貿易港區條例,讓音樂劇場與精品免稅商場結合。
2003年6月,文建會規劃「全國文化設施區域均衡發展計劃」,要求各縣市提出相當文化建設的計劃,當時高雄市已有國家劇場的計劃,而高雄縣則提出國家音樂廳的計劃。6月5日,市長謝長廷在一次會議中指示,兩縣市要合作,才放棄港區的考量,並提出衛武營都會公園這個地點。而高雄放棄港區音樂廳的計畫後,2003年游錫堃內閣的「新十大建設」中,除了衛武營兩廳院,也列入南部流行音樂中心,打造港區地標,頗有彌補之意。
#流行音樂中心成形
2007年,行政院通過於高雄港16、17號碼頭興建流行音樂中心,總預算約40億元。
但政黨輪替後,2008年馬政府時,交通部發函給當時文建會,認為16、17號碼頭腹地太小,且是現役碼頭有航商使用,會影響高雄港的營運。當時市長陳菊率領局處首長在高雄港畔靜坐抗議,高雄市多個藝文團體及民眾也到場聲援。時任高雄市副市長的文化部長李永得、與時任文化局長的副市長史哲,積極與各部會溝通協調、爭取建設,經過多次會議討論、談判與折衝,中央在2009年更改原本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規畫,需加入海洋文化推廣與展示功能,並異動興建地點至高雄港11至15號碼頭後才得以核定,並完成國際競圖啟動,由西班牙 Manuel Alvarez-Monteserin Lahoz 及翁祖模建築師團隊得標施工。
後來因設計特殊,施工難度高,加上近年音樂展演形式進展,流行音樂中心所需的設備也得與時俱進。史哲與當時的文化局長尹立再政黨再次輪替後,努力向文化部爭取經費,獲部長與行政院支持,增加經費15.06億元,預算總經費才調整至69.56億。
#來看看世界上的濱海音樂聽
在海音即將完成,隨著跨年活動開放之際,相信更多人會對這座愛河灣口的音樂中心感到驚艷,也成為高雄新灣區重要的象徵之一,我們也一起看看世界上立地在海岸邊的音樂藝文場館吧~
小編私心排名:
1. 雪梨歌劇院
位置:澳大利亞雪梨
完成:1973年(建造14年)
耗資:1億200萬(當時的41億台幣)
建築師:約恩·烏松(Jørn Utzon),2003年普利兹克獎
內有2,679座位的音樂聽,1,507座位的劇院,544座位的話劇廳,398座位的話劇廳,400座位的藝術廳,還有小型多用途場館Utzon room。
2.易北愛樂廳
位置:德國漢堡海港城(HafenCity)
開幕:2017年
耗資:8.7億歐元(296億台幣)
建築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事務所(Herzog & de Meuron Architekten),2001 年普利兹克獎
內有2,100座位的大廳,550座與170座的小廳,另包含244房的連鎖飯店Westin,45間豪華公寓。
3. 奧斯陸歌劇院
位置:挪威奧斯陸比約維卡(Bjørvika)區
開幕:2008年
耗資:7.07億美元(201億台幣)
建築師:Snohetta建築師事務所
內有1,364座位的大廳,400座與200座的小廳。
4.新加坡濱海音樂廳
位置:新加坡濱海灣
完成:2002年
耗資:6億新幣(約129億台幣)
建築師:倫敦Michael Wilford & Partners(MWP)與新加坡DP Architects(DPA)
內有1,600個座位的音樂廳、2,000個座位的劇院、 工作室、濱海表演藝術圖書館。
5.哈帕(Harpa)音樂與會議廳
位置:冰島雷克雅未克
完成:2011年
耗資:1.64億歐元(56.6億台幣)
建築師: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和Batteríie Architects,外立面為藝術家Olafur Eliasson設計
內有1,800座的大廳,以及3個較小廳,可作為音樂與會議廳使用。
6.哥本哈根歌劇院
位置:丹麥哥本哈根港邊
完成:2005年
耗資:5億美元(142億台幣)
建築師: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
內有1,703座的大廳,可彈性調整樂隊與觀眾人數。
你最喜歡哪個呢?
衛武營音樂廳位置 在 Pei-Chuan Tsai 蔡佩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0月Trifonov Festival 一連串音樂會的票大家買了嗎?Trifonov無疑是當代最獨特的鋼琴家之一,在樂壇十分火紅,圈內人無人不知。(還不認識的請google並上網聽他的音樂)
好幾年前,第一次無意間聽到Trifonov的音樂時就被大大圈粉,大家都知道我非常喜歡這個鋼琴家。2016舉辦的音樂小私塾活動,第一個跟學員介紹的鋼琴家就是他,帶大家聽他的音樂、一起讀他的英文bio。
去年他來台灣,雖然當時坐在音樂廳三樓最後面,仍舊被他的獨特氣場震攝,用盡生命彈琴,讓人覺得他的靈魂活在古代。
今年他帶來的一連串曲目太精彩、太令人期待了!我已買好買滿🥰 ~ 準備去衛武營聽巴哈高雄場、台中的當代音樂,及台北的協奏曲。
我因為衝動購物,能安排的時間未定,又怕一下被買光,所以高雄、台北的整場巴哈獨奏會都買了,後來決定聽高雄場,打算退掉台北場的兩張票,想將退票會扣的10%手續費差額回饋給網友,所以如果想去聽台北場巴哈經典,但還沒買票的,可以考慮😉
👉 10/18(日)2:30 台北國家音樂廳《巴哈經典》
2張票位置在2樓10排6、8號。一張原價2800x0.8(我買八折價)=2240- 手續費10% =2016元
想接手的網友儘速內洽,以2張一起訂購的優先。(已售出)
#牛耳藝術
#trifonov
#TrifonovFestival
#鋼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