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工作日常
【住院醫師工作日常:外科系】
👉🏻可右滑看圖
住院醫師在你的印象中,是不是都住在醫院裡,忙東忙西十分忙碌,看起來很邋遢蓬頭垢面呢?今天壞醫生就來帶大家看看,住院醫師一天工作的日常٩(˃̶͈̀௰˂̶͈́)و 不過不同科別工作內容差異頗大,壞醫生大致分為內科系病房(不用開刀但要顧病...
#醫院工作日常
【住院醫師工作日常:外科系】
👉🏻可右滑看圖
住院醫師在你的印象中,是不是都住在醫院裡,忙東忙西十分忙碌,看起來很邋遢蓬頭垢面呢?今天壞醫生就來帶大家看看,住院醫師一天工作的日常٩(˃̶͈̀௰˂̶͈́)و 不過不同科別工作內容差異頗大,壞醫生大致分為內科系病房(不用開刀但要顧病房)、外科系(要開刀+顧病房)、門診科(以看門診為主,沒有病房或較少住院病人)、和二線科(比較少接觸到病人的)來為大家介紹一波🥺
繼上次介紹內科系病房,今天來介紹「外科系」,內外科最大的差別就是要不要「開刀」,外科系包含各大外科(消化、乳房、心臟血管、胸腔、神經、整形、小兒外科)、泌尿科、婦產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顎面外科等,不過各科別還是有些專科工作上的差異,這系列文章主要分享大致上的共通點。
1、晨會:如同內科系病房,早上到醫院第一件事通常是開晨會(如果有的話),會由其他醫師在台上報告論文、病例,會後提問題討論,是個吸收新知的好機會。
2、看病人:如同內科系病房,一樣印清單、抄生命徵象和檢驗報告結果、問病人症狀/食慾/排泄/排遺狀況等,但外科系比較特別的是,大部分術後病人皆有傷口,需多看傷口是否乾淨、有無滲血或分泌物,並且幫病人換藥(移除舊的紗布,拿沾克菌寧或優碘藥水的棉棒三消傷口,再蓋上新的紗布),部分病人甚至有引流管或引流袋(CWV、RD、Hemovac、Pigtail、PTGBD、PTCD、Penrose、造口等非常多種),要特別注意引流的量和顏色是否異常。另外,因許多手術會全身麻醉,術後腸道蠕動尚未恢復,通常需禁食一段時間,此時病人的營養與點滴的搭配、以及是否有排氣和排便也要多多注意。
3、跟主治醫師查房:倘若不急著上刀或跟刀,可跟著主治醫師查房,主治醫師大多會先點開系統看TPR、問病人的狀況,接著才去病房看病人,口頭交代要開的檢查、藥物,此時要仔細把全部事項記下來,等查完房後開立。外科系比較特別的是,有時主治會交代要幫病人「拔drain」,也就是病人引流管的量變少、顏色變淡,可以移除引流管了,或者是拆傷口的縫線,就拿著鑷子和剪刀幫病人剪線拔管吧~
4、開醫囑、打病歷:如同內科系病房,開立主治醫師交代的檢查和藥物,打每天的病程紀錄(依SOAP格式,紀錄病人有何不舒服/主訴/症狀、身體理學檢查狀況、管路及引流、檢驗檢查結果、綜合評估、計畫處置等等),而要出院的病人則要打出院病摘。
5、上刀or看刀:這是外科系獨有的工作內容,會安排住院醫師跟著主治醫師去開刀房上刀,R通常是第一助手,PGY通常是第二助手或在旁看刀,助手醫師的工作常是幫忙拉勾或suction吸水吸煙霧,比較資深的R或第一助手可以拿皮刀劃皮、電燒刀燒組織、主操作內視鏡手術等。上刀是件很累的事,除了少數內視鏡的刀可以坐著,大部分都要站著開刀,快的1小時,久一點的可能要3~4小時甚至6~8小時以上,非常考驗體力、腿力、和腰力,連續站這麼久都不能喝水廁所,外科醫師真的很辛苦QQ
6、待命or接胚:結束上述事情後,就可以去辦公室或會議室休息待命,如果病人有狀況會被call去評估處理,或者新病人報到了要你去接(問病史、做身體檢查、開醫囑、打入院病摘),而外科系病人大多會在術前一天入院,必須開「pre-op order 術前醫囑」,包括禁食時間、清腸、點滴補充、給予預防性抗生素等。比較資深的住院醫師可能還要負責看會診、做進階procedure。
7、下班或值班:現在住院醫師週休二日,撇除有時假日要值班外,正常是上平日白班,早上7、8點上到下午5點下班,但有時可能要留下來夜間值班,繼續在醫院上班到隔天中午12點才能下班(PM off),很是辛苦😢 至於值班時都在做什麼、會遇到什麼垃圾事,#之後的文章再和大家詳細分享>
術後引流管顏色 在 鳥科學先生-泌尿科顧芳瑜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些年我們一起放進去的“管”]
-#導尿管
網誌好讀版:https://bit.ly/3goSj2R
#那條粗粗硬硬的東西放進去的瞬間我感到錐心刺骨的痛…
🔴為什麼要放尿管?
直覺地想會覺得放尿管一定是尿不出來所以需要放。的確這是大部分病患所遇到的狀況,但是除此之外一些特殊的狀況醫師也會建議暫時放置導尿管:
▶️ #膀胱相關手術後:膀胱手術像是膀胱腫瘤刮除或是膀胱的切片手術,手術後為了監測出血的狀況和讓膀胱休息會放置導尿管。而且通常會放三通道的導尿管,一個通道會不停地灌入生理食鹽水,另一個把膀胱的尿和生理食鹽水引流出來。
▶️ #攝護腺手術後:攝護腺手術如果是攝護腺肥大的刮除一樣會放導尿管來監控出血的狀況,比較特別的是手術後當天我們都會把尿管拉緊利用尿管前方的水球壓迫攝護腺來止血,這樣做常常會有下腹不適的感覺,但是為了減少出血的機會只好忍耐了,這種狀況的導尿管會放置2~4天左右。另一個常見的攝護腺手術是攝護腺的全部切除(現在通常是達文西手術),這種狀況放置導尿管主要是要讓膀胱和尿道吻合處的傷口可以順利癒合,一般來說會放10天左右。
▶️ #血尿嚴重時:血尿的狀況比較嚴重時,膀胱可能會形成血塊造成尿道的阻塞,這是後也會放置三通道的導尿管。一方面可以沖洗膀胱減少阻塞的機會,一方面可以監測出血。
🔴尿管有哪幾種?
尿管可以依照材質分成 #矽膠、#橡膠 或是依照管腔的數量分成 #單導管(單腔)、#雙導管(2 way foley)或是 #三導管(3 way foley)。單導管主要的功能是單次使用,尿管不會留置在身上,所以構造簡單就是一根像吸管一樣的中空管子。雙導管或是三導管目標都是為了讓尿管可以停留在身上一段時間,所以末梢會有一個類似氣球狀的固定水球,每當要固定的時候醫護人員就會用針筒打水進入讓水球膨脹方便固定尿管在膀胱內。
🔴尿管要怎麼選擇?
導尿管的選擇方式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第一是預期要放置的時間,一般來說如果預期放置的時間在兩週以內會選擇標準橡膠材質的導尿管。如果預期放置的時間超過兩週以上,可以選擇使用矽膠材質的導尿管因為矽膠材質比較不會有菌落附著,可以減少因導尿管而引起的泌尿道感染。第二個因素是目標,如果只是單純導尿就會選擇使用雙腔的導尿管。如果可能會有血尿的情形就會選擇使用三腔的導尿管來沖洗膀胱預防血塊的形成。下面是鳥科大整理的大原則,實際還是要看醫師的決定。
🔴放了尿管之後要怎麼照顧?會不會有併發症?
很多病人聽到要放置導尿管都會露出無比的驚恐!!!
『蛤!導尿管! 會不會痛?以後怎麼生活?不能洗澡嗎?要怎麼大便?』
其實鳥科大是最有資格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因為我被裝過三次尿管……
其實放置導尿管會有點不舒服尤其實在尿管通過攝護腺的那一瞬間,但是其實這種不適在尿管固定好之後就不太會有什麼感覺了。平時在裝著導尿管可以洗澡因為全套都是防水的,如果有外出需求也可以跟護理人員要求或是自行購買 #小腿尿袋(標準的尿袋是兩公升大小,小腿尿袋約500 c.c. 可以綁在腿上)加上穿著長褲之後其實外觀都看不太出來。小便的部分就不用特別理他因為會自然流出到尿袋裡面,排便就照平常的習慣就可以。
導尿管裝置好了之後,護理人員會把 #尾端 的部分固定在 #大腿 上避免過度晃動造成不舒服。一般在醫院會用紙膠帶,如果長期使用導尿管的話可以考慮購買綁帶或是用嬰兒紙膠帶來進行固定,比較不會造成大腿皮膚的傷害。平常可以一到兩天更換尿管貼在大腿上的位置。 平常的時候注意不要拉扯到管子就可以了。
常常有人會問那了導尿管之後是不是以後都會依賴?答案是不會喔 (是的話鳥科大應該都是裝著尿管看診的) 大部分需要長期裝置導尿管的病患都是因為膀胱本身的問題而導致需要長期放置而不是尿管造成依賴。絕大多數的人尿管都短期置放,在治療完成之後都可以順利移除。
🔴導尿管放之後常會遇到的狀況有:
▶️ #尿管有血尿怎麼辦?:有時候不小心拉扯到尿管都可能會造成泌尿道粘膜破皮出血,造成尿管有點粉紅或是在比較嚴重的狀況會看到尿管變成深紅色。大部分的狀況只要多補充水分,讓尿液量增多沖洗受傷的粘膜,血尿的情況都會漸漸改善。只有兩種狀況需要趕緊回診:第一,血尿顏色濃到不透光的情況。判斷的方式可以用手指頭墊在尿管透明部分的下面,如果還可以看得到手指頭就不需要緊急回診。第二,如果血塊或是髒東西塞住導尿管,就可能會有大量尿液從尿道口滲出或是下腹部明顯的脹痛,這時候就會建議儘速回診解決組塞的問題。
▶️ #放了尿管還是有點滲尿怎麼辦?:這個問題其實連不是泌尿科的醫師都常常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那要怎麼處理呢?要看滲尿的程度。些微的漏尿是正常的狀況,因為尿管和尿道不會百分百密合,當膀胱壓力比較大的時候就會有些許的尿液從縫隙中滲出,只需要使用護墊或是尿布就可以了。如果漏尿的程度嚴重到會整件褲子都濕掉或是兩個小時內就需要換超過一片尿布,那可能需要提前回診確認是否有異物阻塞尿道了。
▶️ #把尿管扯出來了怎麼辦?:尿管都會有水球固定在膀胱(見前面的圖),其實是不容易扯出來的,有時候是長輩因為譫妄所以去用力拉扯尿管或是尿管的水球破掉所以自然掉出來了。如果發生這樣的狀況建議到住家附近的醫療機構重新放置喔。
▶️ #會痛怎麼辦?:其實尿管放好之後大多不會有什麼感覺。如果會覺得不舒服可以調整尿管黏貼在大腿的位置看看或是服用一點簡單的止痛藥就會改善了。
▶️ #發燒了怎麼辦?:通常長期放置尿管的人可能會有細菌卡在尿管上造成感染,如果有定期回診或是請長照護理到家裡定期更換尿管就可以減少這方面的問題。如果不幸還是有發燒的情形,就請儘速回診治療喔。
#台北市 #泌尿科 #台北泌尿科 #顧芳瑜醫師 #北醫附醫 #信義區 #看醫生 #導尿管 #血尿 #尿道感染
#tapiei #urologist #urology #taipeiurology #taipeimedicaluniversity #TMU #TMUH #medicine #taiwan #foley #hematuria
術後引流管顏色 在 Lily的澳洲獸醫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Week13 Day6- Surgery rotation】
---文超長慎入
這週是學校內的外科實習,一直是我非常期待的一週,偏偏很不幸的這禮拜碰到復活節星期五開始放假,所以我們只剩四天的實習,再加上很多飼主大概都盡量避免長假前動手術,所以遇到的case不多,實在很可惜。
星期一主要都在induction,跟我們講解這禮拜手術需要注意的事,每天早晚都要去照顧負責的病患然後給藥,早晚各一次round(學生報告當天負責的住院病患狀況和手術case)。之後大家一起練習了一次scrubbing, gowning和gloving(刷手和正確的穿手術衣和手套)。下午跟surgeon到clinical skills centre練習suture techniques(縫合)並很幸運的一人獲得了一支needle driver和tissue forceps😊(三年級學生今年的禮物,超級好我們去年都沒有拿到,還好剛好有剩下的就送給了我們)。原訂星期一沒有任何手術的,後來下午四點進來了一隻ulnar fracture的狗(手肘骨折),原本很想跟的,但這週我們這組很雖小的加入了一個超愛搶case但不太負責任的交換學生,根本還沒跟大家討論誰要接這case人就消失無蹤,再次出現時人已經換上手術服了,整個很傻眼😤。不過就想算了,反正大家輪流接case。
於是星期一下午剩下的人就趕快分配隔天的case,因為每天4點前學生要完成隔天手術的anaesthesia/surgery request form,也就是前一天要跟麻醉科報告隔天要進行的手術,需要什麼特別的手術器材之類的以讓麻醉科先做好準備滅好菌。看到了隔天有從未見過一直很想看的TPLO手術,我就立刻自告奮勇當primary student(主要負責學生),趕快準備了anaesthesia request form送到麻醉科,然後跟另一個secondary student開始翻書把TPLO的相關內容拍起來當天晚上回家研讀。
星期二整天就是跟另一個同學一起負責TPLO的case(前十字韌帶斷裂的手術方式之一),早上跟著surgeon把狗接進來,做了基本問診和理學檢查後就讓他入住病房。在等待手術開始的過程中,趕快先把病歷打一打,等時間到了狗開始麻醉處理時我們便開始刷手。手術一開始先在膝蓋開個洞放內視鏡進去確認前後十字韌帶跟半月軟骨狀態看需不需處理一下他們,關節腔裡的影像我整個難以解讀,到底誰是十字韌帶誰是半月軟骨誰是femoral condyle,根本長差不多顏色也差不多。後來就開始進入真正的TPLO,先把肌肉切一切,骨頭鋸一鋸、轉一轉,再栓一栓螺絲就大功告成了(講的好像很容易一樣),我們骨科醫生大概經驗極豐富,整個手術不到兩小時就結束了。雖然我們主要都是當手術助理,但能近距離參與人生第一個TPLO已經很滿足了,最後皮膚的縫合醫生讓我們學生來做,只能說先前練習過很多次,信心滿滿縫得很漂漂👍。拍了術後X光醫生確定一切perfect並等病患稍微清醒後,我便負責打電話跟飼主報告手術狀況,打電話對我來說比動手術還令人緊張,還得先擬個草稿。之後就是負責寫surgery report。當天另外還有兩個結紮一個貓車禍手掌骨折手術由其他同學負責。
星期三一早先到病房巡視我前一天的TPLO病患,帶她出去上廁所,檢查基本vitals ,然後跟負責醫師討論當天和出院後用藥。 星期三當天負責的case是一隻母傑克羅素梗的結紮手術,早上round完之後便趕快換手術服刷手進去手術室。在學校結紮手術從頭到尾都是由我們學生進行,醫師則在旁邊指導和當助手。我和另一個同學一人輪流做一邊的卵巢摘除,我繼續做子宮的摘除,然後兩個人再輪流縫合傷口。由於先前在校外實習練習過幾次結紮手術,現在越來越上手,花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了。今天還來了一隻我一直很愛的紐芬蘭犬來看elbow dysplasia和掃CT。前一天一知道隔天有紐芬蘭要來,深怕因為進手術室而錯過他,一直叮嚀負責的同學一定要幫我拍照。還好很幸運的結紮手術很快就做完,病歷和手術報告等所有該做的事都做完後,就趕緊飛奔去找我的阿芬。一見到他我的臉大概就是😍😍,由於是巨型長毛犬整個抱起來好過癮,愛不釋手,在旁邊的同學一定都覺得我瘋了,哈哈。不過很不幸的CT顯示他的手肘關節已經進展成end stage arthritis(關節炎),飼主目前不打算做手術,所以就先換成其他的止痛方式看效果如何。
星期四白天只有兩個母狗結紮手術,由於我們已經做過母狗結紮了,所以就把這機會給還沒做過的同學。於是我整天就負責跟複診的case,有TPLO 8週後回來拍X光看骨頭癒合情形的狼犬,一隻2週前截掉右前肢的greyhound回來拆線,一個膝關節異位手術後回來拆線的吉娃娃,兩隻來清創重包紮的狗。大概因為要寫很多病歷,出乎意料的整天複診下來比進手術室還忙。就以為要以少少兩個手術參與結束了這一週時,突然在將近5點時接到消息說ICU有一隻愛爾蘭獵狼犬車禍後腳骨折需要緊急手術,於是我和另外兩個學生就留下來參與手術。這隻獵狼犬的左後腳有多處撕裂傷,hock 有intra-articular fracture (關節處骨折),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穩定關節的韌帶)也嚴重毀損,我們先清創,放了引流管後再把傷口縫合。由於關節處非常不穩定一定要固定住,但骨折處車禍後暴露在外,如果這時候立刻放入implant 感染機率非常高,所以最後決定先用trans-articular external fixation(外支架)的方式來固定關節,等傷口癒合到一定程度後再在骨折處放入implant固定。這也是我第一次看external fixation的手術,大致上就是鑽一鑽洞,放入支架再彼此固定。手術大概9點多結束,拍了術後X光確認,把支架包紮起來後就把狗推回ICU給那邊的人做後續照顧。同組沒進手術室的同學也全程在外面透過螢幕觀看手術過程,我們大家再一起回電腦前完成surgery report,最後拉拉渣渣的事弄完後大家將近半夜12點才離開,每個人都還沒吃晚餐但也沒人抱怨,實在是很為自己這組感到驕傲,有著很強的向心力(除了某個交換學生原本也搶著要進手術室最後人卻不知道在哪外)。手術後就開始迎接復活節的長假啦。
PS 某天晚上借了同學的DASIE來練縫合和血管結紮。我做的intradermal (皮內縫合)夠漂亮嗎,有沒有人想因此雇用我。(請忽略右邊的縫線,不是我縫的,不好看也不要說我朋友會哭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