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行行如也意思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行行如也意思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發信人[email protected] (清一),看板Chinese標 題|論語說解|...
行行如也意思 在 呂維胤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6-16 00:10:33
近日國民黨立院黨團費鴻泰連番對於疫情指揮中心的指責,包括槍斃陳時中、廢掉指揮中心下午兩點記者會、指責蔡總統會造成法國大革命、率隊到指揮中心抗議等,市議員呂維胤推出新成語「以人費言」,是「以反對為反對的人發言,是浪費時間聽這些言論」,認為費鴻泰這些言論對疫情一點幫助都沒有。 市議員呂維胤指出費鴻泰的...
先進第十一
11.1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說解﹕
孔子說﹕“在從政之前就學習禮樂制度﹐這是鄉野民眾的做法﹔在從政之後再去學習禮樂制度﹐這是貴族之子的做法。如果要在兩者之間加以選擇﹐那麼我讚同在從政之前先學習。”
說明﹕
此章的說法很多﹐此多采用《正義》之說﹐與楊伯峻先生《譯注》略同。
注釋﹕
先﹕指在從政之前。進﹕進修﹐學習。於﹕對。野人﹕鄉野百姓。後﹕指從政之後。君子﹕此指貴族家子弟。如﹕如果。用﹕選用。之﹕指以上兩種情況。則﹕那麼。從﹕讚同。
11.2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說解﹕
孔子說﹕“在(當初周遊列國﹐被圍困在)陳蔡時跟隨著我的弟子們﹐當時在學問方面都還沒有達到人門的程度呢。”意思是當時剛剛開始跟著學習﹐後來都成了入門、升堂、入室的弟子。
說明﹕
此章的說法最少有四種﹐今不取﹐另作新解。
注釋﹕
從﹕跟隨。於﹕在。陳蔡﹕孔子為了實現理想而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在陳蔡兩地之間被圍困﹐甚至沒有糧食吃。皆﹕都。及門﹕達到入門弟子的程度﹐指得到比較系統的傳授。
11.3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說解﹕
(在孔子弟子中)有德有行的是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能言善辯的是宰我、子貢﹐善於從政做事的是冉有、季路﹐擅長禮義學問的是子遊、子夏。
注釋﹕
德行:有德有行。顏淵、閔子騫(音“千”)、冉伯牛、仲弓﹕都是孔子弟子﹐其名分別是顏回、閔損、冉耕、冉雍。言語:能言善辯。宰我、子貢﹕其名分別為宰予、端木賜。政事:善於從政做事。冉有、季路﹕其名是冉求、仲由。文學:擅長禮義學問。子遊、子夏﹕其名是言偃、卜商。
11.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說解﹕
孔子說﹕“顏回的做法﹐不是幫助我的做法。他對我的說法都心悅誠服地接受。”
注釋﹕
回﹕孔子弟子顏淵的名。於﹕對。說﹕音“月”﹐通“悅”﹐從內心喜歡。
11.5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說解﹕
(閔子騫母早喪﹐繼母愛自己生的兩個兒子﹐虐待閔子騫。他父親要趕走他們﹐閔子騫說﹕“母親在此隻有我一人寒冷﹐母親走後會有三個孩子寒冷。”他的繼母和兄弟聽到後都改變了態度)。孔子說﹕“閔子騫真能盡孝道啊﹐人們沒有了對他的父母兄弟的指責言辭。
注釋﹕
閔子騫(音“千”)﹕孔子弟子﹐姓閔﹐名損。不﹕不再有﹐沒有。間﹕音“件”﹐指責、挑剔。於﹕對。其﹕他的。昆弟﹕兄弟。
11.6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說解﹕
孔子弟子南容曾經再三地反復誦讀《詩經‧大雅‧抑》之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說﹐白圭如果有斑點﹐還可以磨掉﹔說話如果說錯了﹐卻無法收回)﹐因此﹐孔子把他的兄長的女兒嫁給了他。
注釋﹕
南容﹕孔子弟子﹐姓南宮﹐名適(音“括”)﹐又名縚(音“濤”)﹐字子容﹐謚敬叔。三﹕再三。復﹕反復(誦讀)。白圭﹕指《詩經‧大雅‧抑》之中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詩句。以﹕把。子﹕女兒。妻﹕今音“七”﹐古音“氣”﹐嫁給。之﹕指南容。
11.7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說解﹕
魯國大夫季康子問﹕“先生的弟子之中哪一個算是最樂於求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弟子很樂於求學﹐但不幸短命死去了。如今沒有這樣的人了。”這裡的意思大概是孔子不想把弟子推薦給季康子吧﹖
注釋﹕
季康子﹕魯國大夫。孰﹕音“書陽平”﹐誰。為﹕音“圍”﹐算作。好﹕音“浩”﹐喜歡。亡﹕音“無”﹐通“無”。
11.8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說解﹕
孔子弟子顏淵死去時﹐他的父親顏路請求把孔子的車子變賣了然後給顏淵制作外棺。孔子說﹕“不管(孩子)有沒有才能﹐各自也都是自己的兒子﹐(我理解您對兒子的感情)。(我的兒子)孔鯉死了以後﹐隻有內棺而沒有外棺﹐(這樣才能符合禮的要求)。我不能走著(上朝)﹐因為我畢竟跟隨在大夫們之後﹐(按禮的要求)不能步行啊。”
注釋﹕
顏路﹕名無繇(音“由”)﹐顏淵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弟子。請﹕請求。子﹕指孔子。以﹕用來。為﹕音“位”﹐給。之﹕指顏淵。槨﹕音“果”﹐棺材外面的又一層棺材﹐此指制作外棺。才不才﹕不管(孩子)有沒有才能。亦﹕音“億”﹐也。各言其子﹕各自都是自己的兒子。鯉﹕孔鯉﹐字伯魚﹐孔子的兒子。徒行﹕走著(上朝)。以吾從……﹕因為我畢竟跟隨……。
11.9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說解﹕
顏延死後﹐孔子說﹕“唉﹗上天為什麼不讓我替他死﹗為什麼不讓我替他死啊﹗”
說明﹕
此章未按前人說法。從下文看﹐孔子愛顏淵如父子﹐又哭得過分﹐因此﹐此處的“天喪予”必然有過分的內容。從整體看﹐孔子不為顏淵之死而悲慟﹐卻為大道不能相傳而悲慟﹐有些不近人情。
注釋﹕
噫﹕音“億”﹐唉。天喪予﹕上天讓我(替他)死吧。
11.10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說解﹕
顏淵死後﹐孔子為他哭得異常悲痛。跟隨著的人說﹕“先生過分悲痛了。”孔子說﹕“我悲痛過分了嗎﹖如果不是為了這個人悲痛過分﹐還能為誰呢﹖(因為他是最有希望把大道繼續傳下去的人)。”
注釋﹕子﹕指孔子。慟﹕音“痛”﹐異常悲痛。非﹕如果不是。夫(音“扶”)人﹕這個人﹐指顏淵。之為(音“位”)﹕“之”與前面的“夫人”是同義﹐順序應當是“為之”﹐為他。誰為﹕為了誰。
11.11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說解﹕
顏淵死後﹐他的同門弟子想要用厚禮為他下葬﹐孔子說﹕“不應該這樣。”同門弟子還是用厚禮為他下葬了。孔子說﹕“顏回看待我就像父親一樣﹐我卻無法像看待兒子一樣來看待他。這不是我的本意啊﹐是我的幾個弟子的意思啊。”
注釋﹕
門人﹕指與顏淵一起跟隨孔子學習的弟子。欲﹕想要。厚﹕用厚禮。視﹕看待。予﹕我。猶﹕好象。非我﹕不是我的意思。夫﹕音“扶”﹐那。二三子﹕幾個人﹐指前面說的“門人”。
11.12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說解﹕
孔子弟子子路問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說﹕“不能為人做事﹐怎能為鬼做事﹖”子路又問﹕“鬥膽問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不知道生存﹐怎能知道死﹖”
注釋﹕
季路﹕即子路﹐孔子弟子。事﹕侍奉。焉﹕怎麼。敢問﹕鬥膽問。
11.13閔子侍側﹐□□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說解﹕
閔子騫在身邊侍奉時﹐表現得溫和恭順﹔子路卻表現得剛強好動﹔冉有和子貢表現得和顏悅色。孔子很高興。
注釋﹕
閔子﹕指閔子騫﹐名損﹐孔子弟子。侍測﹕在身邊侍奉(孔子)。□□(音“銀”)如﹕溫和恭順的樣子。行行(音“航去聲”)如﹕剛強好動的樣子。侃侃(音“坎”)如﹕溫和而快樂的樣子。
11.14(子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說解﹕
(孔子說﹕)“像仲由這個樣子﹐是不能得以善終的樣子。”
注釋﹕
若﹕像。由﹕孔子弟子仲由﹐字子路。其死﹕那種正常的死亡。然﹕某種樣子。
11.15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說解﹕
魯國的執政者要改建存放財物的倉庫﹐孔子弟子閔子騫說﹕“沿襲以前傳下來的好方法﹐會怎麼樣呢﹖為什麼一定要(勞民傷財地)改建﹗”孔子說﹕“這個人平時不大說話﹐一說話一定說中要害。”
說明﹕
此章的解說本來很復雜﹐而且有爭議﹐今按《正義》之注。
注釋﹕
魯人﹕魯國的執政者。為﹕音“圍”﹐改建。長(音“常”)府﹕存放財物的倉庫。仍﹕因襲。舊貫﹕以前做事的一貫方法。如之何﹕怎麼樣。夫(音“扶”)人﹕這個人指閔子騫。必﹕一定。有中(音“眾”)﹕點中要害。
11.16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說解﹕
孔子說﹕“仲由的瑟(有殺伐之聲)﹐怎麼適合在我*至聖先師*的門下彈奏呢﹖”孔子的弟子(聽了這個說法以後)對子路很不尊敬。孔子說﹕“仲由的學問已經(早就入門)好象進入房屋中的正堂﹐隻是還沒有進入內室之中而已。”
注釋﹕
由﹕仲由的名。奚﹕音“西”﹐怎麼。為﹕音“圍”﹐彈奏。於﹕在。丘﹕孔子名。門人﹕指孔子的弟子。升堂﹕指學問已經很深正。入室﹕指學問還沒有達到最深最高的境界。
11.17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癒與﹖”子曰:“過猶不及。”
說解﹕
孔子的弟子子貢問﹕“顓孫師和卜商兩個人誰更好一些﹖”孔子說﹕“顓孫師常常作得有些過頭﹐卜商常常達不到要求。”子貢說﹕“如此說來﹐那麼是不是顓孫師要好一些呢﹖”孔子說﹕“過頭和達不到同樣不好。”
注釋﹕
子貢﹕端木賜的字。師﹕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子弟子。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弟子。過﹕超過要求。不及﹕達不到要求。然則﹕如此那麼。癒﹕更好。與﹕音“於”﹐同“歟”﹐語氣詞。
11.18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說解﹕
季孫氏比周公還富有﹐但是孔子的弟子冉求卻替他聚集收斂錢財﹐更增加他的錢財。孔子說﹕“這不是我的弟子(所該做的事)﹐你們大張旗鼓地攻擊他也可以﹗”注意﹐春秋時代屬於孔子三世說中的“繼亂世”﹐此時還是實行大夫世襲制﹐所以﹐孔子隻責備弟子冉有﹐而不責備大夫﹔到“升平世”時廢除大夫世襲制﹐就應責備大夫﹐而不責備國君﹔再到“大同世”﹐君王也廢除世襲制﹐國君失職也要受責備。
注釋﹕
季氏﹕指魯國大夫季康子。於﹕比。周公﹕姓姬﹐名旦﹐西周時三公之一。求﹕冉求的名。為﹕音“位”﹐替。之﹕指季康子。附益﹕增加。之﹕指財物。徒﹕弟子﹐同類。小子﹕你們﹐指弟子們。鳴鼓﹕敲鼓。攻﹕攻擊。
11.19(子曰﹕)“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說解﹕
(孔子說﹕)“高柴(過分講究仁德)好象愚痴﹐曾參(太講究質樸而缺少修飾)好象遲鈍﹐顓孫師(才氣過人而講究修飾自己)好象偏激﹐仲由(性情剛猛)有些魯莽。”
注釋﹕
柴﹕姓高﹐名柴﹐字子羔。愚﹕愚痴。參﹕音“身”﹐姓曾﹐名參。魯﹕遲鈍。師﹕姓顓孫﹐名師﹐字子張。辟﹕音“僻”﹐偏激。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喭﹕音“厭”﹐魯莽。
11.20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說解﹕
孔子說﹕“顏回的修養大概算不錯的了﹐雖然說他常常財物困乏(卻不改變其志)﹔端木賜沒有接受天道的教化﹐隻求財物的不斷增加﹐但他所想的卻常常合乎天道。”
注釋﹕回﹕姓顏﹐名回﹐字子淵。其﹕大概。庶﹕音“樹”﹐差不多﹐接近“道”。屢﹕音“呂”﹐常常。空﹕指財物缺乏。賜﹕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受命﹕接受天道的教化。而﹕順接連詞。貨﹕財物。殖﹕不斷增加。億﹕內心所想。則﹕卻。中﹕音“眾”﹐指符合天道。
11.21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說解﹕
孔子弟子子張問成為一個善人的做法。孔子說﹕“善人不踏著別人的腳印走﹐但也不想達到最高的道德修養境界。”
注釋﹕
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孔子弟子。善人﹕善良的人。道﹕做法。踐跡﹕踏著別人的腳印走。亦﹕也。入於室﹕指尋求達到最高境界。
11.22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說解﹕
孔子說﹕“肯定了某人的議論是誠實的﹐(但是﹐還要看)他合乎君子的標準嗎﹖是不是隻是表面上莊重呢﹖”
注釋﹕
論篤(音“堵”)是與(音“雨”)﹕語序應該是“與論篤”﹐就是肯定議論是誠實的。色﹕表情﹐表面的態度。莊﹕莊重。
11.23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說解﹕
孔子弟子子路問﹕“聽說了某件事就去做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還在﹐怎麼能聽說了就去做呢﹖”弟子冉有問﹕“聽說了某件事就去做嗎﹖”孔子說﹕“聽說了就要去做。”公西華說﹕“仲由問‘聽說了某事就去做嗎’﹐先生說‘有父親兄長還在’﹔冉求問‘聽說了某事就去做嗎’﹐先生說‘聽說了就去做’。弟子公西赤感到很迷惑﹐冒昧地問(是為了什麼)。”孔子說﹕“冉求做事總是退縮﹐所以鼓勵他去做﹔仲由做事能幹卻總是急噪﹐所以讓他穩重一些。”
注釋﹕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聞﹕聽說。斯﹕某件事。諸﹕“之乎”的合音﹐“之”指“斯”。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公西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惑﹕感到迷惑。敢問﹕冒昧地問。故﹕所以。退﹕退縮。兼人﹕一人能做兩人的事﹐速度太快。
11.24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說解﹕
孔子在匡地被人圍困(而發生爭鬥)﹐顏淵落在了後面。孔子說﹕“我以為你被他們打死了呢。”顏淵說﹕“先生還在﹐我顏回怎麼敢輕易送死呢﹗”這是說﹐孔子關心弟子﹐弟子也因為要保護孔子而不能輕易送死。
注釋﹕
畏﹕指因為民間私下爭鬥而被圍困。顏淵﹕姓顏﹐名回﹐字子淵﹐孔子弟子。以……為﹕認為。女﹕音“汝”﹐你。子﹕指孔子。
11.25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說解﹕
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同族人季子然問孔子﹕“您的弟子仲由、冉求可以說是大臣嗎﹖”孔子說﹕“無認為您會問別的事﹐竟然是問仲由和冉求的事。所謂大臣﹐必須依據大道來侍奉君王﹐如果無法做到就不能做。如今的仲由和冉求﹐也隻能說算是個一般臣子吧。”季子然說﹕“如此說來﹐那麼他們就隻能順從著做事了嗎﹖”孔子說﹕“如果是子女殺父親、臣子殺君王的事﹐也不能順從。”
注釋﹕
季子然﹕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同族人。仲由、冉求﹕都是孔子弟子。大臣﹕責任重大而有權的臣子。與﹕音“於”﹐同“歟”﹐語氣詞﹕“然則從之者與”中用法相同。以……為﹕認為。異之問﹕就是“問異”﹐意思是問別的事。曾﹕今音“層”﹐古音“增”﹐竟然。由與求之問﹕就是“問由與求”。以﹕依據。道﹕天地之道。事﹕侍奉。不可﹕無法做到。則﹕就。止﹕停止。具臣﹕聽命行事的一般官員。然則﹕如此那麼。從之﹕順從上級。弒﹕下級或晚輩殺害上級或長輩。亦﹕有。
11.26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說解﹕
孔子弟子子路讓同門的子羔擔任費城的行政長官。孔子說﹕“這是害這個孩子啊﹗”子路說﹕“那裡有民眾(供他學習治民)﹐有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台子(供他學習祭祀神靈)﹐為什麼一定要讀了書本﹐然後才能算學習呢﹖” (子路的做法是拿人民作試驗品﹐這一定有害於民。子羔如做費宰﹐雖不致於害民﹐但自己會受害。然而子路竟從反面說得很有道理。所以)孔子(責備他)說﹕“因為這個緣故﹐我最厭惡那些強詞奪理而又能言善辯的人﹗”
注釋﹕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弟子。使﹕讓。子羔﹕姓高﹐名柴﹐字子羔﹐孔子弟子。為﹕音“圍”﹐擔任。費﹕今音“肺”﹐古音“閉”﹐地名﹐季孫氏的封地。宰﹕行政長官。賊﹕害。夫(音“扶”)人之子﹕那個孩子﹐指子羔。民人﹕民眾。社稷(音“記”)﹕此指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台子。何必﹕為什麼一定要。為﹕音“圍”﹐算作。是故﹕因為這個緣故。惡﹕音“物”﹐厭惡。夫﹕音“扶”﹐那。佞(音“寧去聲”)者﹕強詞奪理而又能言善辯的人。
11.27.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說解﹕
孔子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孔子坐。孔子說﹕“因為我比你們年長幾天﹐沒有人用我了。平時我們總是說﹕”沒有人了解我們啊﹗‘如果有人想了解你們﹐你們用什麼辦法表現自己呢﹖“
說明﹕
最後一句的解釋﹐采用錢穆先生的說法。
注釋﹕
子路、曾皙(音“西”)、冉有、公西華﹕都是孔子裁蜊憛慼撕晢部憤I儆傘16齣恪4角蟆9□□唷J蹋ㄒ簟笆恰保╦闢號闋闆R裕閡蛭□3□閡簟罷啤保□炅浯蟆﹕□河塚□取6□耗忝恰N悖閡簟拔蕖保□揮腥恕N嵋裕壕褪恰耙暈帷保□夢搖>櫻浩絞薄T穎和□伴□保ㄒ簟罷堋保□□蓯恰N嶂□壕褪恰爸□帷保□私□搖H紓喝綣□﹔穎河械娜恕T穎耗敲礎﹕我裕河檬裁蠢幢硐幀?
11.27.2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說解﹕
子路輕率地就回答說﹕“一個能擁有一千輛的諸侯國﹐被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外)有強兵壓境﹐(內)有連綿的饑荒﹐我仲由來治理它﹐等到三年的時候﹐可以使(民眾)有勇武的精神﹐而且懂得道義。”孔子微微笑了笑。
注釋﹕
率爾﹕輕率的樣子。對﹕回答。乘﹕音“勝”﹐一輛戰車叫做一乘。攝﹕音“社”﹐夾﹐被擠壓。乎﹕在。加﹕加之以師旅﹕就是“以師旅加之”﹐(外國)把軍隊強加於這個國家之上。因﹕連綿不斷。饑饉(音“緊”)﹕饑荒。為﹕音“圍”﹐治理。比(今音“筆”﹐古音“閉”)及﹕等到。且﹕而且。知方﹕懂得道義。哂﹕音“審”﹐微笑。
11.27.3“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說解﹕
孔子說﹕“冉求﹐你怎麼樣﹖”冉求答道﹕“方圓六七十﹐或者五六十(的諸侯國)我冉求治理它﹐等到三年的時候﹐可以使民眾豐衣足食﹔至於那裡的禮樂﹐就要等待君子了。”
注釋﹕
求﹕冉求。爾﹕你。方﹕指土地的方圓面積。如﹕或者。為﹕音“圍”﹐治理。比(今音“筆”﹐古音“閉”)及﹕等到。足民﹕使民眾豐衣足食。如﹕至於。其﹕那裡的。以﹕相當於“而”﹐順接連詞。俟﹕音“四”﹐等待。
11.27.4“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說解﹕
孔子說﹕“公西赤﹐你怎麼樣呢﹖”公西華回答說﹕“不敢說我能做到什麼﹐隻是願意學著去做。比如在宗廟裡祭祀的事情﹐參加諸侯會盟之類的事﹐(我可以)穿上玄端(禮服)﹐戴上章甫(禮帽)﹐願意在其中擔任協助君王行禮的助手。”
注釋﹕
赤﹕公西華的名。爾﹕你。非曰﹕不敢說。能之﹕能做到什麼。焉﹕相當於“之”﹐之前面所說的事。宗廟﹕天子祭祀祖先的地方。如﹕參加。會同﹕諸侯會盟。端﹕玄端﹐指一種禮服。章甫(音“斧”)﹕禮帽。小相﹕協助國君行禮的人。焉﹕在其中。
11.27.5“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說解﹕
孔子說﹕“曾點﹐你怎麼樣呢﹖”曾皙彈奏瑟的聲音逐漸減弱下來﹐最後彈出清脆的一響﹐然後放下瑟而立直上身﹐回答道﹕“跟他們三人所說的不同。”孔子說﹕“那有什麼妨礙呢﹖不過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啊。” 曾皙說﹕“到春季將要結束的時候﹐春季的服裝已經不用再換來換去了﹐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個兒童﹐到沂水之中沐浴一下﹐到祭天祈雨的台子上吹吹風﹐然後唱著歌回家。”先生長長地嘆了口氣慨嘆道﹕“我讚同曾點的說法。”
注釋﹕
點﹕曾皙(音“西”)的名。爾﹕你。鼓﹕彈奏。瑟﹕音“色”﹐一種弦樂器。異﹕不同。乎﹕於﹐跟。三子﹕前面的三個人。撰﹕音“專去聲”﹐所說的話。傷﹕妨礙。亦﹕不過。其﹕自己的。莫(音“木”)春﹕“莫”同“暮”﹐暮春就是春末。春服﹕春天的穿的單衣。既﹕已經。成﹕確定不變了。冠(音“慣”)者﹕成年人﹐就是已經舉行過加冠之禮的人。沂﹕音“移”﹐河流名。風﹕吹風。乎﹕於﹐到。舞雩(音“於”)﹕祭天祈雨的台子。詠﹕唱歌。夫子﹕指孔子。喟(音“愧”)然﹕長聲嘆氣的樣子。與﹕音“欲”﹐讚同。
11.27.5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說解﹕
子路、冉有和公西華出去之後﹐曾皙留在了後面。曾皙問道﹕“他們三人所說的話怎麼樣呢﹖”孔子說﹕“不過是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罷了。” 曾皙問﹕“先生為什麼對仲由的話報之以一笑呢﹖”孔子說﹕“治理國家要依靠禮儀﹐他自己說話就不知道謙讓(的禮儀)﹐因此會笑他。難道冉求就不是說治理國家嗎﹖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或者五六十就不能算是國家呢﹖難道公西磁說的就不是治理國家嗎﹖在宗廟之中參加祭祀﹐跟隨諸侯王參加會盟﹐不是諸侯國的時期是什麼事情呢﹖如果公西赤隻能做協助君王行禮的助手﹐那麼誰能擔任此事的主司儀﹗”
注釋﹕三子﹕指子路、冉有和公西華。後﹕後面。夫﹕音“扶”﹐那。亦﹕不過。已矣﹕罷了。夫子﹕先生﹐指孔子。何﹕為什麼。哂﹕音“審”﹐微笑。由﹕仲由。為﹕音“圍”﹐治理。以﹕依靠。讓﹕謙讓。是故﹕因為這個緣故。唯﹕難道。求﹕冉求。則﹕就。邦﹕諸侯國。與﹕音“於”﹐同“歟”﹐語氣詞。安見﹕怎麼見得。方﹕方圓。如﹕或者。赤﹕公西赤。宗廟﹕天子祭祀祖先的地方。如﹕參加。會同﹕諸侯會盟。為(音“圍”)之小﹕擔任此事的扶手。為之大﹕擔任此事的主司儀。
--
究竟而言﹐此例並非正體。
※ 來源:‧水木社區 http://newsmth.net‧[FROM: 59.66.8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