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中道」,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相對於二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釋迦牟尼在講述中道時,通常都與緣起、十二緣起連結在一起,用來闡明無我、空的道理。部派佛教時期,多只是援引《阿含經》的內容,對中道思想並沒有進一步發展。直...
⭕️第365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中道」,為釋迦牟尼的核心教義之一;相對於二邊,包括有無、苦樂、生滅等,釋迦牟尼在說法時,主張應遠離二邊,至於中道。釋迦牟尼在講述中道時,通常都與緣起、十二緣起連結在一起,用來闡明無我、空的道理。部派佛教時期,多只是援引《阿含經》的內容,對中道思想並沒有進一步發展。直到大乘佛教興起,在般若系經典與中觀派經典中,中道思想開始成為理論核心。佛教所稱的中道,係指有別於常見外道的常邊與斷見外道的斷邊,即法界實相不落於任一邊,非兩邊。故如執著此中道即非中道,因執著有之一邊故。法界實相雖不落空有兩邊,然亦不離空有二邊。佛教的中道有二乘的中道與大乘不共二乘的中道。大乘不共二乘的中道,是以真心如來藏的本來自性清淨心體為本,親証如來藏即是明心,明心即能現觀如來藏心體中的諸中道性,如來藏心體從不與六塵相應,不與六塵相應即無六入,即無五蘊十八界的苦樂、善惡、生滅、常斷、動靜、通塞、濁清、麤細、貴賤、違順、明闇、動靜....等等相對的兩邊。如來藏心體雖永無兩邊,兩邊卻為如來藏所含攝,意即如離如來藏即無兩邊的存在。故如來藏非有兩邊非無兩邊。另如來藏心體亦有能生萬法的體性。 親証如來藏者能現觀如來藏本無兩邊的中道,亦能現觀一切法皆是中道,一切法皆因如來藏而有(即如無如來藏即無一切法)故。如來藏與萬法兩者和合運作故能現非我不異我(非一非異)、不垢不淨、不斷不常、不來不去等等之中道。故唯親証如來藏者方能真實了知大乘佛教的中道義。未親証者唯能以意識思惟憶測想像之,不能現觀並如實了知其真實義。例如,「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了知。」意即未証悟者對自性清淨如來藏心的不垢不淨的中道難可了知。故知如來藏心體雙俱不離清淨、染污兩邊,卻也不墮清淨、染污兩邊。大乘佛教俱有無量無數的中道皆因如來藏的體性故。如來藏學派中,以中道為如來藏的代稱之一。唯識與中觀皆以第八識如來藏為體來論說,兩者之異唯所修前後有別,深淺有異爾。意即中觀為世尊於二轉法輪中般若經典之所說,唯識為世尊於三轉法輪所宣說諸唯識經典之一切種智,故中觀與唯識之理不二。中道,意思是道路、行道、道支、正道。四聖諦中的苦滅道諦就使用了這個字。根據昭慧法師研究,在阿含經中,除了用於形容道路中途之外,中道有三種使用方法:①當使用於法義討論時,中道都與緣起、十二緣起一同出現,這三個概念緊密相關,因此可稱為緣起中道。②當討論於實際修行時,中道與遠離苦、樂兩邊一同出現,稱為苦樂中道。③第三種用法,則是與八正道一同出現,因此又稱八正道中道。現存的阿含經中,《雜阿含經》與《中阿含經》中有提到中道,而《長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中對中道概念就沒有進行探討。在《雜阿含經》中,中道一詞出現六次,都是用於法義討論。包括了:❶第10卷〈262經〉,提出不有不無的中道。此經是阿難講述迦旃延的故事,原本的故事出自第12卷〈301經〉。〈301經〉、〈302經〉同樣提出不有不無之中道。❷第12卷〈297經〉大空法經,提出不一不異為中道。〈300經〉提出不常不斷為中道。在《雜阿含經》中,提出了不一不異,不常不斷,與不有不無等中道概念。中道、緣起、十二緣起是被連結在一起的,可以被視為是一組相同的概念。在《中阿含經》中,提出遠離欲樂與苦行兩個極端,作為修行的中道,並明確提出以八正道為修行指引。卷26〈求法經〉。卷43〈拘樓瘦無諍經〉。卷56〈晡利多品羅摩經〉中提出,應遠離凡人著於欲樂,以及追求自我折磨、非聖賢所求的行為,追求中道,這個中道,也就是八正道。此段說法,相當於《五分律》與南傳《相應部》《轉法輪經》。《大般若經》提出,中道為六波羅密中的慧學,學習中道讓人可以遠離邊見。《瑜伽師地論》認為,學習中道可以使人遠離兩邊的邪見,破除戒禁取見。龍樹提出八不中道。八事,又稱八不中道,指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八者,是龍樹《中論》的核心概念,「略說八事則為總破一切法」。離兩邊的中道是《般若》經中非常重要的智慧。世間的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的戲論,無常生滅、苦、空,都不離生與滅,不是斷即是常,只有般若實相才是不一不異,亦沒有去來的中道。在大乘佛教中有著極大影響。呂澂認為,從經律記載來看,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對五比丘首次說法時,是先說中道,之後講述八正道,最後才說四諦。《大智度論》中的中道:「非有亦非無,亦無非有無,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意即不墮有、無兩邊,亦不離有、無兩邊,亦不執受此語。因一切法依如來藏直接、間接而有,故凡以如來藏為本的一切法之義必無相違。故龍樹菩薩的中觀學派、唯識學派及如來藏學派所言的中觀必皆相符,皆以如來藏心體的中道性為本故。如來藏心體常住永不壞滅,而其心體所持之有漏法種因薰習而有變異,故如來藏心體雙具常與無常,卻永不墮於常或無常的任一邊。又如來藏心體的真如性永不變異,故稱為我(常樂我淨的我,勝義有非世俗有我),此真如性即是人我空(人無我)及法我空(法無我)所顯之實性,故稱為無我(勝義空性非世俗之緣起性空)。故如來藏心體的真如性雙具我與無我、空有無二之性,永不落斷常二邊之中道。
行為學派理論阿摩 在 Dr. A-ba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引戰文]
被問到有沒有看今天的辯論,老實說,沒有,也不打算看,因為看到『考考妣妣』之說,就覺得不用浪費時間了。說真的,每次看這種無腦言論,就要相對應的做回應也是挺累的啊,那種感覺就像是,你花時間跟一隻寵物豬辯論,好像很沒必要吼。但哥是專業打臉手,還是來嘴砲一下。
首先,語言和稱謂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與時俱進的,難道你現在還在喊你爸媽『爹娘』嗎?爹娘這樣的稱謂,從我們的日常語言中消失,有因此改變了我們家庭的結構或是社會價值觀嗎?(更不用提清朝劇裡頭的『阿瑪,福晉』了)或者你見到醫師喊兩聲『大夫』,對你的老師叫聲『先生,大夫』。如果語言或稱謂這種東西,真有這麼大力量去改變社會結構,那太簡單了,我們要從君主專制時代變成民主,只要對原來的皇帝喊兩聲『總統』,我們也不需要革命了。語言是活的,它當然可以隨著時代而有所改變,尤其擺在人權這樣一個大議題面前,那根本是微不足道,不需要擔心的枝微末節。就算『考妣』的稱謂消失,也不會讓這些核心價值消失,一定會有新的語言去做替代(你反而該擔心的是,簡體字盛行是否會讓某些語言文字消失吧,例如古拉丁文的消失),就像我們現在用『嗎,呢,吧』取代了『矣,哉,也』等語尾助詞一樣。
偏偏每次這樣啼笑皆非的言論,都是出自位高權重的學者,到底是怎麼樣的教育可以生出這樣的思想與腦袋,完全不經大腦的發言,我也是醉了,如同之前什麼同性戀會導致戀童癖增加(你該學習的是兩個名詞定義的不同),或是啥通過同婚就可以去跟摩天輪結婚等等(你該學習的是...不好意思,你什麼都需要學習,甚至學習當個人,不要當摩天輪,好嗎)。拜託學者們,你們大學的統計學,研究方法等等是怎麼教的?當你說出這些言論,不該是空想,而是請你經過統計,經過研究,再說出來好嗎?(尤其摩天輪之說,小一學生都知道有問題吧。對不起,這樣好像太看輕小一生了)我是三類出身的,我只相信科學數據,台灣也不是第一個要通過同婚的地方,全世界已經有這麼多國家,這麼多地區通過了,請你去做功課,犯罪率,疾病等等問題,是否與同婚有統計學上的數據意義。
但我想順便提個這類統計學常出現的謬誤。例如當我提出假設『吃檳榔會導致肺氣腫和肺癌』,不用統計了,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答案,做出來的結果一定會符合我的假設。但是,真的是檳榔導致肺部疾病嗎?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吃檳榔的人口中,同時抽菸的比率遠大過不吃檳榔的人口?例如,可能吃檳榔的人口中,又愛抽菸的人高達80%,而不吃檳榔的人口中,抽菸的人僅佔20%,那麼你怎麽做統計,都會發現吃檳榔的人口罹患肺氣腫肺癌遠大過不吃檳榔的人,但實際上吃檳榔可能與這些肺部疾病不相干。
所以,當你做統計,『禁止同婚的國家,同性戀比率相對低,所以通過同婚會導致同性戀增加』,有沒有可能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禁止同婚的國家,對同性戀相對不友善,所以勇於公開自己性向的同性戀就相對少了?一個地區和國家如果對某些事情,以禁止或不友善的方式對之,當然會有所影響,例如你不會去中國大陸高舉中華民國國旗,不會在美國喊賓拉登萬歲,但你外在表現的行為,並不代表你真正的思想。
不管是贊成同婚,或反同,我都沒意見,只要你願意提出科學且理性的數據來一起討論,那就來吧。偏偏這些無腦發言根本充斥版面。研究和理論,並不是靠你在家空想就完成,社會學的法蘭克福學派,馬克思主義,是經過多少學者互相辯證,多少研究,多少統計才成為一門學問,你真的有好好做功課,我們再來討論。你也許會說『你這麼會說,那你去做研究了沒?』,你怎麼知道我沒有?我就是也查了,看了很多東西,但並沒有發現有什麼好拿出來討論和說嘴打臉同婚的數據啊。
腦袋是個好東西,但不是人人會用。每每看到這樣無腦的發言,我覺得你連基本的邏輯學都有問題啊,跟你辯輪,根本是拉低了我的水平,我只能說你不太適合活在2017的現在,蠢到連這種可笑言論都敢搬上檯面來講啊,阿門,阿彌陀佛,真主阿拉。(以中指和粉色X頭來結束這回合)
#考考妣妣 #同婚 #護家盟 #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