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行動支付普及率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行動支付普及率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行動支付普及率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行動支付普及率定義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王婉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行動支付普及了?等等,資策會公式算法是不是怪怪的? 今年七月發放的三倍振興券,除了實體券以外,政府還規劃信用卡、電子支付、電子票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各管道領取的分布:實體券佔 92 %,數位綁定僅 8 %,如果不算信用卡跟電子票證,行動支付的佔比僅 1.3 %。 但,201...

  • 行動支付普及率定義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27 20:40:00
    有 970 人按讚

    行動支付普及了?等等,資策會公式算法是不是怪怪的?
     
    今年七月發放的三倍振興券,除了實體券以外,政府還規劃信用卡、電子支付、電子票證等非現金支付方式,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各管道領取的分布:實體券佔 92 %,數位綁定僅 8 %,如果不算信用卡跟電子票證,行動支付的佔比僅 1.3 %。
     
    但,2018 年時,政府曾說:2025 年的行動支付普及率,目標要達到 90 %。
     
    1.3 %的佔比,對比 90 %的目標,這之間的差異是否太大?
      
    過去政府多次背書台灣行動支付的普及率,而且都是引用資策會的資料,包括 2018 年時行政院長所說的 90 %目標,2020 年國發會又發新聞稿重申資策會數據,甚至到今年 4 月疫情期間,經濟部也拿這數據來做為政策推動的依據,甚至,原本還考慮規劃,將振興券全部綁在行動支付上使用。
     
    然而,從振興券的實際使用情況看來,使用行動支付的人實在少之又少,當初在思考政策方向時過於草率,導致振興券中投注在行動支付上的經費,也隨之浪費。
     
    我們認為,問題的根源其實是來自資策會的公式。
     
    根據「台灣行動支付發展與歸類探討」研究中寫到的行動支付普及率公式為:
     
    「行動支付普及率=當年度曾經使用行動支付人數/智慧行動裝置使用人數」
     
    然而,作為分子的「曾經使用人數」,並無法突顯用戶在一天所使用的日常支付金額中行動支付所佔比重。其實,先前金管會曾提出公式,認為以「交易量」作為依據,會比「人數」更能準確預估。
     
    民眾在嘗試使用下,用過一次行動支付,也會被算到曾經使用人數中,導致這樣的公式,根本無法真正顯現目前行動支付的普及率是多少!
     
    民眾用過一次行動支付,難道就代表普及了,難道就代表未來會常常使用、持續使用嗎?
     
    正是因為普及率的定義過於寬鬆,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政府用不嚴謹的算法,來估算、制定政策,不僅過於草率,也會導致人民的納稅錢被撒在不精確的政策上。
     
    先前在針對紓困 3.0 的預算質詢中,我便曾對此質詢經濟部,希望能夠針對此計算公式及政府相關計畫目標重新檢討,不久前,也收到國發會的回覆。
     
    國發會表示,2020 年行動支付普及率調查,將會進行調整,包括調高抽樣調查的樣本數,並且新增「使用頻率調查」,希望能提升調查精準度,也進一步瞭解國人行動支付的使用頻率。
     
    我們相信,未來電子支付的使用情況一定會日益提升,但,在制定相關的政策方案時,仍要謹慎評估。我們希望,未來不要再讓錯誤的數據導致政策誤判,否則就會像這次一樣,花了幾千萬的預算執行行動支付,結果使用人口僅有 1 %,徒增浪費。

  • 行動支付普及率定義 在 國發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11-29 15:00:01
    有 31 人按讚


    國發會小知識 行動支付

    📢根據資策會(MIC)報告的定義,行動支付是指用智慧型行動載具(如智慧型手機、穿戴式裝置等),透過身分驗證、掃碼及NFC感應等驗證(密碼或生物特徵等)和傳輸技術,以非現金在實體商店結帳付款、取得商品或使用服務的支付方式。

    📢近年臺灣行動支付發展快速,包含電子票證、第三方支付、電信業者及商業銀行等應用推陳出新,商家也很樂意採用相關服務。

    📢目前政府已經積極推動大眾運輸、醫院及加油站等場域提供行動支付,希望讓國人享受便利支付環境,並順利達成2025年普及率90%的目標。

    #國發會 #NDC #國發會小知識 #行動支付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