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血管迷走神經反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血管迷走神經反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血管迷走神經反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BNT疫苗開始接種,現場還是有一些小狀況發生! 先來看幾則新聞 1.惜惜!南投校園BNT開打 女高中生暈針腿軟、痛到哭-自由時報 2.嘉義縣、市校園BNT疫苗開打 少數學生暈針-新頭殼newtalk 3.打疫苗暈針 中彰投15學生送醫-聯合報 我之前的有一篇文章,有談到...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在 吳 昌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1 14:14:44

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暈針」有時候是真的嚴重喔 ! 我來分享一個嚴重暈針病例 過一陣子,大家又要開始施打今年度的流感疫苗,之前我上小兒急診班,遇到一位女同學來急診求診,主訴是打完流感預防針之後,發生暈針。(圖1) 女同學在兒科急診時,血壓一度降到64/33 mmHg(圖2),我還用了生理食鹽水灌...

  •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20:20:43
    有 515 人按讚

    兒科急診的小故事

    BNT疫苗開始接種,現場還是有一些小狀況發生!

    先來看幾則新聞

    1.惜惜!南投校園BNT開打 女高中生暈針腿軟、痛到哭-自由時報

    2.嘉義縣、市校園BNT疫苗開打 少數學生暈針-新頭殼newtalk

    3.打疫苗暈針 中彰投15學生送醫-聯合報

    我之前的有一篇文章,有談到暈針,再拿出來複習吧!

    「暈針」有時候是真的嚴重喔 !

    之前我上小兒急診班,遇到一位女同學來急診求診,主訴是打完流感預防針之後,發生暈針。(圖1)

    女同學在兒科急診時,血壓一度降到64/33 mmHg(圖2),我還用了生理食鹽水灌注才讓她血壓穩定到93/63mmHg(圖3)。

    這也讓我再次見識暈針的可怕!

    所以建議大家打完針在現場休息30分鐘,沒事再回家。

    「暈針」

    又叫做打針恐懼症(needle phobia),是很常見的一個心理疾病。

    根據統計,台灣大約有0.4%的人口會暈針;通常發生在青春期之後(因此小baby是不會暈針的)。

    性別差異,台灣研究是男性比女性多(55:45),國外有些則是說女性比男性機率多一些,目前並無定論。

    引起暈針的原因,有人是很怕看到針,有些人很怕痛,也有些人因為過去打針有不好的回憶,還有遺傳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一個人會暈針。曾經暈針過的人很容易再次發生暈針。

    暈針廣泛發生於於打針、抽血、輸血、捐血、疫苗注射等各方面。

    暈針最普遍的症狀之一,當一個人看到針管,扎在身體上,甚至連扎都還沒有扎,身體立刻產生一連串反應:恐懼感先刺激交感神經系統,先心跳上升,血壓升高→然後進入迷走神經過度的矯正(vasovagal reflex),瞬間心跳變慢,再刺激腦部分泌鬆弛血管的激素,然後血壓降低,進而昏倒。

    青春期青少年血氣方剛,心氣未定,往往情緒較激動,為血管神經性反應暈厥之常見族群。

    大部分的暈針都發生在打針那一剎那的2-3秒鐘之間,然而有報告指出16.7%的人不見得馬上暈倒,可能在餘悸猶存,打完針後5到30分鐘才發生。建議大家打完針在現場休息30分鐘,沒事再回家。

    絕大部分「暈針」的人昏倒後幾秒鐘就醒來了,這可以跟嚴重「過敏性休克」的病人區分,後者不會馬上醒來。不過很困難的是,有很少數的暈針病人經過10到30分鐘才醒來,這時候血壓低,又昏迷不醒,的確與過敏性休克很難區分。

    至於暈針的患者雖然醒來了,血壓不會馬上回到正常,因此不要馬上起身,還是要躺著休息,兩小時內一定可以恢復正常血壓。

    下面是我個人列出了九個可能會引起暈針的因素,

    (1)個人身體衰弱(如貧血)

    (2)神經過敏、緊張過度。

    (3)膽子很小,畏懼情境。

    (4)接種手法的細膩度。

    (5)接種時刺穿動脈引起溢血現象。

    (6)在飢餓或疲倦時打針。

    (7)就是很怕針頭。

    (8)不明原因,就是怕打針。

    (9)就是遺傳。80%的暈針病患者可以找到親戚也有同樣的問題。

  •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9 07:30:00
    有 20 人按讚

    ➥【COVID-19如何影響大腦?】:感染COVID-19患者如果有喪失味覺、認知功能與注意力問題、焦慮憂鬱等神經精神症狀,可能在呼吸道症狀之前、中、後都會出現,這也暗示著COVID-19可能單獨對大腦的影響。
     
    而且從德國與英國的追蹤研究也指出:20-70%的COVID-19年輕患者在呼吸道症狀緩解後,仍會有神經精神症狀,這也代表COVID-19對大腦的影響可能是持續的。
     
    《美國醫學會-精神醫學期刊》近期一篇論文探討COVID-19影響大腦的病理機制:
     
    1.病毒如何侵犯大腦:SARS-CoV-2經由嗅覺神經、迷走神經或三叉神經路徑到達大腦,而且現有的證據也指出病毒可能透過發炎與細胞激素的反應來穿過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簡稱:BBB)。
     
    病毒也會透過大腦中第三、四腦附近豐富血管但缺乏完整血腦屏障的室周器(circumventricular organs,簡稱:CVOs)進入腦組織。味覺喪失、噁心嘔吐等症狀可能與病毒侵犯CVO與腦幹有關。
     
    其他神經精神症狀則可能與神經發炎和缺氧性傷害有關。腦幹受病毒影響可能可以解釋持續的自律神經功能異常與焦慮症狀。
     
    2.細胞激素(cytokines)與膠狀細胞(microglia)活化引起的神經毒性:嚴重感染COVID-19的患者經常也會有嚴重的「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
     
    當細胞激素也活化大腦中的膠狀細胞與星狀細胞(astrocytes)時,發炎的介質也會造成麩胺酸(glutamate)與NMDA受體等功能的改變,進而影響學習、記憶與神經可塑性、幻覺與夢魘。
     
    3.發炎與神經精神症狀: 發炎反應會使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的功能變差,引起憂鬱、興趣喪失、負面認知、自殺等症狀,而且也使傳統的抗憂鬱藥物效果不佳。
     
    4.發炎與凝血功能的交互作用:病毒進入大腦血流系統後,會活化免疫細胞促使微血栓的沉積(microthrombi deposition)。從死亡患者的大腦病理解剖可以發現或大或小的缺氧與缺血性傷害。因此COVID-19造成的神經精神症狀,可能是微小的中風(microstroke)與神經損傷所造成的。
     
    瞭解COVID-19對大腦影響的分子細胞學層面,不僅有助於處置患者的長期症狀,也是了解...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608/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林煜軒醫師摘要整理)
      
    📋 JAMA Psychiatry - 2021-03-26
    How COVID-19 Affects the Brain
    ■ Author:Maura Boldrini, Peter D. Canoll, Robyn S. Klein, et al.
    ■ Link: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fullarticle/2778090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4/29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 血管迷走神經反應 在 大夫訓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19 12:05:59
    有 208 人按讚

    https://youtu.be/jLPYuwTrfE0

    這篇影片的內容是關於有研究指出,阻力訓練會減少動脈順應性,也就是會使得「動脈硬化」,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什麼?運動不是可以促進心血管健康?阻力訓練真的那麼恐怖嗎?

    在解說阻力訓練是否真的會造成動脈硬化之前,先來介紹一下「病理性」的動脈硬化,也就是大家平常所害怕的粥狀動脈硬化 (atherosclerosis) 。

    所謂的動脈硬化,就是動脈管壁變硬沒有彈性,動脈管壁的彈性可以緩衝心臟輸出血液的壓力,用以調節血壓,減少心臟輸出的負荷。而粥狀動脈硬化不但動脈彈性減少,且常伴隨管腔狹窄,使得血流減小,心臟輸出的負荷增加,血壓增高,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反過來使得動脈硬化更加嚴重。

    粥狀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主要是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也就是俗稱的三高。另外,遺傳、老化、肥胖、男性、抽菸等等也都會有影響。粥狀動脈硬化的形成原因,一方面是沒有控制的高血壓,使得血管內皮受損,另外是膽固醇堆積在內皮,造成長期發炎反應,內皮因此增厚變硬,甚至會產生粥狀硬化斑塊,讓動脈管腔嚴重狹窄。粥狀動脈硬化好發在心臟冠狀動脈,頸動脈和顱內動脈,嚴重的話連四肢動脈都會發生。

    粥狀動脈硬化會造成什麼危害呢?一方面使得血壓升高,心臟輸出負荷增大,長期下來會導致心臟肥大,甚至心臟衰竭。另一方面,組織的血液灌流不足,嚴重時會導致組織缺氧。例如心臟冠狀動脈硬化,在日常生活沒有什麼異狀,但在劇烈運動時,就可能會因為心肌缺氧而產生心絞痛,也就是狹心症。更嚴重的,還可能因為血管壁堆積的斑塊破裂、剝落,使得動脈產生血栓而急性阻塞,造成組織壞死,例如急性心肌梗塞,腦梗塞 (缺血性腦中風) 等等。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家要那麼擔心粥狀動脈硬化的原因。

    回過頭來,談談阻力訓練後的動脈硬化,我搜尋了一些文獻資料做重點整理。

    1. 阻力訓練是否會造成動脈硬化,還沒有定論。有的研究說會,有的研究說沒有影響,有的研究說不同的訓練強度,對不同的年齡和不同的性別,會有不同的影響。反正,結論就是沒有結論。
    2. 在阻力訓練會導致動脈硬化的研究裡,動脈硬化在訓練後就會立即產生,但持續訓練一段時期 (數個月) 後就會穩定硬化的程度 (增加10%-20%),不會無限制的硬化下去,而且停止訓練後,動脈可以恢復訓練前原本沒有硬化的彈性。這暗示阻力訓練造成動脈硬化的發生機轉,不同於長期膽固醇堆積慢性發炎所產生的粥狀動脈硬化。
    3. 阻力訓練造成動脈硬化的原因機轉不明,可能是訓練時的瞬時高血壓 (收縮壓可能高達300-400mmHg),導致血管內皮細胞調控血管壁能力的變化。
    4. 阻力訓練的動脈硬化並不像粥狀動脈硬化一樣會使得血管變窄血流變少,反而是管腔變大血流增加,剛好抵消了動脈硬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5. 阻力訓練可以減少肥胖,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降低血糖,對粥狀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都有正面的影響。

    所以, 阻力訓練所造成動脈硬化,是血管為了適應訓練時的瞬時高血壓所產生的「生理性」變化,而不同於「病理性」的粥狀動脈硬化,自然不能相提並論,也無需擔心。

    對於已經有粥狀動脈硬化或是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人,平常可能沒有任何的症狀,但是這些堆積在動脈血管內壁的班塊,遇到訓練時劇烈的血壓變化,就有可能會破裂、脫落,而造成急性梗塞或管壁剝離,雖然發生的機會非常少見。

    所以訓練前,要先了解是否有心血管疾病,或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等的病史。如果有,在訓練的時候不是完全不能閉氣用力,而是要小心的安排調整訓練強度,不要一開始就狂操猛練拼PR,start low,go slow。隨著訓練後身素質的進步,再逐漸的增加訓練強度。

    另外,雖然阻力訓練時發生嚴重心血管意外的機會非常的低,比耐力訓練還低,但也要了解紅色警戒red flag。訓練時如果有不舒服,如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肌梗塞症狀,或是頭暈、頭痛、臉歪嘴斜、單側肢體無力等腦中風的情形,就要盡速就醫,千萬不要堅持把課表做完。

    運動,不管是耐力或是阻力訓練,對於動脈硬化以及其它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等的慢性疾病都有益處,只是阻力訓練同時也可以增進肌力和骨質,預防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減少日常生活中肌肉關節酸痛的機會,避免跌倒受傷骨折的風險,對於有限的訓練時間來說是最有效益的。所以不要因為微小的風險甚至是道聽塗說,而不敢從事阻力訓練。

    🔹️🔹️🔹️🔹️🔹️🔹️🔹️🔹️🔹️🔹️🔹️🔹️

    重量訓練與疾病風險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388928908627647

    血管迷走神經性昏迷 - vasovagal syncope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360202788166926

    高血壓與阻力訓練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657567211763814

    主動脈剝離與重量訓練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757068611813673

    被妖魔化的重量訓練與Valsalva maneuver
    https://www.facebook.com/275349773318895/posts/82053471213372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