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血管攝影儀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血管攝影儀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血管攝影儀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血管攝影儀器產品中有4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傅志遠 Peter Fu,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鉛衣防護罩下的英雄。 颱風夜,大家都躲在家裡不出門。沒有外送、病人也不想出來看病,平常忙碌的急診,也異常清閒。 可惜外傷無處不在,再大的風雨還是有人得出門。一個機車騎士撞到路邊護欄,到院時已經休克,大量輸血後血壓勉強回升,電腦斷層看起來是大範圍肝臟撕裂傷,而且持續出血中! 「血管攝影!快!」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你做的檢查、治療都是必要的嗎?:小心!過度的醫療行為,反而嚴重傷害你的健康!」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守山 醫師 內容簡介: 世界醫院排名第一的美國梅約診所指出:「40%現行醫療措施和藥品是無效的!」 健檢最常見的X光檢查,美國竟列為危險致癌物? 做一次全身斷層掃描,...

血管攝影儀器 在 林育羣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29 07:37:57

【小胖的全身健康檢查分享】 . 由於這一兩年我有感覺到自己容易有運動後頭痛跟容易疲倦的現象, 加上近年聽說好幾個身邊的朋友因為健康因素突然沒徵兆地離開, 想一想自己大概6.7年沒有做全身健康檢查了, 讓我危機意識大增,原本還在跟公司討論說想要請個假去做健檢, 沒想到貼心的經紀人直接就幫我安排了一個知...

血管攝影儀器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7-02 23:16:11

【凱鈞話趨勢—生活】維護身體健康,深入了解正確的健檢觀念,找出最適合自己的套餐方案  健康是身體的本錢,現代人的身體問題除了年齡增長的老化外,更因為工作忙碌、生活飲食與作息的不正常,使得在青壯年期就出現心血管、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其它器官、骨骼等問題。因此每年健康檢查變得格外重要,在不同的身體狀...

血管攝影儀器 在 Jamie醫學日記|讀書×學習×生活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15:19:31

. 第二張:舊的加馬刀 第三張:病人準備躺到治療床上 . 進入醫學系後第一次來醫院見習 之前雖然跟過麻醉前評估門診 (所以理論上算第二次?嗎?) 但是這次是第一次跟刀 . 沒課的禮拜二,早上七點半 早起搭校車到醫學院,再走到對面的醫院 首先登入Zoom,看神經外科的線上晨會 (受疫情影響,很多東西都...

  • 血管攝影儀器 在 傅志遠 Peter F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22:24:19
    有 1,964 人按讚

    鉛衣防護罩下的英雄。

    颱風夜,大家都躲在家裡不出門。沒有外送、病人也不想出來看病,平常忙碌的急診,也異常清閒。

    可惜外傷無處不在,再大的風雨還是有人得出門。一個機車騎士撞到路邊護欄,到院時已經休克,大量輸血後血壓勉強回升,電腦斷層看起來是大範圍肝臟撕裂傷,而且持續出血中!

    「血管攝影!快!」我衝到放射科醫師休息室,告知有個病人需要他們幫忙,同時打給手術室:「有個嚴重傷患,我先讓病人去做血管攝影止血,如果止不住就要馬上開刀,請先準備!」

    放射科醫師看過電腦斷層影像,立刻同意我的處置:「我去聯絡技術師還有血管攝影室!」

    手術室護理師接到我的電話:「我趕快協調人力,你那邊有需要立刻打電話過來!」

    事態緊急,我推著病人往血管攝影室去,技術師已經開始準備各項用品。沒多久,放射科主治醫師抵達現場,雖然已經貴為主任,颱風夜還是跟著我們在第一線值班,在我們最需要他的時候,如天神般的降臨。

    儀器啟動,鉛衣防護罩下的英雄展開動作,雖然只是一根針的穿刺傷口,這裡頭的技術與學問,絕不少於一台開腸剖腹的大手術。

    當所有的人都在忙著血管攝影止血之時,身為外科醫師,卻似乎是現場最沒有角色的人物。

    然而我看著這一切,看著這迷人的一切,我忍不住拿起相機記錄這一刻,我何其有幸,能和這麼了不起的一群人共事。在颱風夜裡、幾乎所有人都躲在家裡休息的時候,這麼多人聚在這裡,只是為了救一條命!還有一群人在手術室裡待命,也是為了救這條命!

    「出血量太大了!血管攝影可能沒辦法完全止血,我盡量能塞的血管都塞了!」放射科醫師走出血管攝影室,這麼告訴我。

    「沒問題!真的太感謝了~」另一頭我拿起電話:「準備開刀,我現在要把病人推進手術室!」

    這張照片記錄的不只是血管攝影的當下,還有一個團隊的文化與信念,就是要救命!

    #玻璃上的影子是我

  • 血管攝影儀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18 17:32:10
    有 1,119 人按讚

    #今日疫情重點【新增187例本土 、21例死亡;第二批24萬劑莫德納疫苗今抵台;陳時中:台灣接種疫苗死亡率在各國中間值;指揮中心成立重症個案諮詢平台;行政院正式授權鴻海、台積電買BNT疫苗】

    台灣今(18)日新增187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確診案例、21例死亡案例。第二批24萬劑莫德納疫苗今抵台;指揮中心強調台灣疫苗接種死亡率與國際數據比較為中間值,接種疫苗後死亡25人多有慢性病史;指揮中心已成立重症個案諮詢平台 ,並將俯臥通氣治療、HFNCOT納入健保給付;行政院將發函給鴻海、台積電,正式授權購買德國BNT疫苗。

    ■新增187例本土確診、21例死亡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187例COVID-19本土病例,為83例男性、10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年5月29日至6月17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76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71例,苗栗縣26例,桃園市6例,基隆市4例,台中市2例,花蓮縣及新竹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40例中,38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今日另新增1名境外移入案例。

    陳時中說明,今日新增21例死亡個案,為男性12位、女性9位,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6日至6月13日,確診日介於5月19日至6月15日,死亡日介於6月10日至6月16日。

    死亡案例中有1例(案13279)為到院前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說明,該名80多歲女性是護理之家的住民,長期洗腎,曾接觸過確診者,住院多次檢驗為陰性,5月底出院返回機構後出現發燒症狀,急診送醫到院前死亡,死後驗出陽性。

    ■第二批24萬劑莫德納今下午抵台

    台灣向美國莫德納藥廠洽購505萬劑疫苗,繼5月底到貨15萬劑之後,指揮中心證實,今日下午還會有第二批、24萬劑送來。這批疫苗已於歐洲時間6月17日下午6時自盧森堡啟運,今日下午4點抵達桃園國際機場,這批疫苗效期到今年12月15日。

    陳時中表示,這批疫苗存放於攝氏-20度可保存6個月,於攝氏2至8度使用期限為30天,第三批疫苗會盡快來。至於是否會開放給孕婦施打莫德納疫苗?他說,仍要等劑量較充足之後,很快就能開放。

    ■台灣接種疫苗死亡率比南韓低,指揮中心:仍建議年長者接種

    高齡者開放接種AZ疫苗後,傳出多起接種後猝死案例,雖尚未確定是否與疫苗有相關,但仍引發民眾接種疑慮。

    指揮中心今天公布各國接種COVID-19疫苗死亡情形比較,每百萬人次中,台灣接種AZ有19.6人死亡;英國接種AZ和輝瑞BNT各有24.2人和20.7人死亡;美國接種輝瑞BNT和嬌生各有10人和7.5人死亡。

    陳時中表示,台灣接種疫苗後的死亡率跟各國比較並不算高,是在中間值。若比較75歲以上接種人次和通報死亡案例來看,台灣每萬人次約0.87人,比南韓的1.42人還低。他仍建議年長者接種疫苗,因為高齡族群有慢性病,染疫死亡、重症率高,家庭親密傳染也可能增加風險,打疫苗好處還是比較多。

    ■25人接種疫苗後死亡,多有慢性病史,家屬同意解剖補助30萬元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17日為止,國內接種AZ疫苗共計127萬3,121人次,其中22萬9,566人次為75歲以上長者。

    莊人祥表示,目前共有25例通報接種AZ疫苗後死亡個案,其中多為高齡、有慢性病者。25人中,20人為75歲以上,3人為65至75歲,65歲以下僅有2人。25人中,有22人有慢性病史,另3位調查中。目前已經有3人解剖完成且知道結果,2人為心血管疾病,另1名90多歲男性則為主動脈剝離。

    陳時中指出,台灣民情普遍不希望解剖大體,但解剖對於釐清死因有幫助。針對接種疫苗死亡後的案例,家屬若同意解剖,會有30萬元的補助。

    ■成立重症個案諮詢平台,俯臥通氣治療、HFNCOT納健保給付

    為利醫療院所照護重症個案、降低死亡率,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將成立「COVID-19重症個案臨床處置專家諮詢小組」,由胸腔重症專業的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擔任召集人,邀集全國22位重症個案臨床處置專家擔任諮詢委員,建立COVID-19重症個案處置線上諮詢平台,每日由3至5位諮詢委員,提供各醫療院所臨床重症個案處置意見。

    張上淳表示,為降低重症個案死亡率,臨床上可以將病患轉成俯臥姿勢,增加患者吸進肺部的氧氣,但此方式需要很多人力協助翻身,也沒有健保給付。因此,指揮中心今天將「俯臥通氣治療」(Prone positioning ventilation therapy),以及另一種降低死亡率的儀器「經鼻高流量濕化氧氣治療」(Humidified high 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 HFNCOT),兩樣納入COVID-19確診個案公費給付項目,並回溯自5月1日起適用。

    ■郭台銘控技術性拖延,行政院:正式授權鴻海、台積電買疫苗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日前表態爭取購買BNT疫苗,但仍未有具體進展。郭台銘今日早上發出聲明,指6月1日送件給衛福部後,遲遲未得到正式回應。民進黨不同派系有不同意見,「各種看不見力量開始對本案產生技術性拖延」。郭台銘建議,政府公開表示接受永齡基金會捐贈、正式授權,並希望會見蔡英文總統,當面得到回覆與承諾。

    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回應,蔡英文樂意與郭台銘見面,將進行後續安排,政府立場不變,會盡力促成計畫,並期待郭台銘不要受未經證實的傳聞影響。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隨後也召開記者會表示,台積電和鴻海各提出要捐贈500萬劑疫苗,政府表達感謝,也經專家審查後,同意附條件專案核准輸入,並強調「沒有技術性拖延(民間購買疫苗)」。但疫苗並非一般採購,BNT在6月16日也跟郭台銘說只會賣疫苗給政府,代表民間購買疫苗確實有難度。

    羅秉成指出,從郭台銘的聲明可以看出,「(民間採購)看起來碰到困難」,政府現在表明態度,會正式發函緊急授權台積電與永齡基金會,請他們直接與原廠洽談,幫忙政府購買疫苗。

    羅秉成並在回答記者詢問時表示, 台積電不是政府鼓勵出來買疫苗,是台積電自動自發願意的;此外,台積電沒有附任何的條件,也沒有要求保留多少的份額,也沒說指定施打對象,就是500萬劑無條件、無保留地捐贈給政府,讓政府來統籌運用。

    陳時中則表示,政府期待公部門、私部門一起合作買疫苗,也希望BNT疫苗能從德國生產,也從德國送來,國人比較有信心。不管台積電或是鴻海,只要取得德國原廠BNT疫苗就一定進得來。

    (文/林雨佑;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黃適敏;攝影/林彥廷、許𦱀倩、余志偉)

    #延伸閱讀
    【停止校正回歸、以快篩減輕採檢量能後,確診通報塞車問題解決了嗎?】https://bit.ly/35MkIvP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2TFeFX0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疫苗 #死亡率 #AZ #莫德納 #BNT #鴻海 #台積電

  • 血管攝影儀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14 14:29:45
    有 2,420 人按讚

    #我在醫療第一線EP3
    #找出隱性缺氧的金手指

    這波疫情爆發以來,最令人恐懼的莫名的,應該就是「居家猝死」這件事了,像是旅行社傳媒總監、電視台攝影師、甚至連已經接種過疫苗的三重基層診所醫師,都是猝死的個案、都和「隱性缺氧」有關。

    好多人問我,什麼是「隱性缺氧」「Silent Hypoxia」?聽起來好恐怖、有沒有什麼可以事先知道,和可以預防的方法?

    我們在醫院的時候,有專門的儀器,但是居家也有簡單的方式可以快速預防,就是血氧監測儀,也就是我們說的「金手指」。

    現在不管是醫院或是加強版的防疫旅館,都配有「金手指」,提供確診者使用。它是透過紅外線穿透的原理,偵測出人體血氧的飽和度。

    正常人血氧濃度範圍是96 ~ 99%之間,因為是利用紅外線穿透、折射,可以偵測到手指頭微血管的脈動,算出心跳,一般而言,成人的心跳在60~90之間是正常值,透過金手指,就可以隨時看到自己的心跳和血氧%。

    如果量到自己的血氧太低,怎麼辦?

    假設測到的數據是90%以下,或比原先的數值低3-4%,先看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手指頭太冰涼使得微血管的流動不好,換根手指頭再量一遍,如果還是太低,就把窗戶打開,讓空氣流通,深呼吸之後,再測一遍,如果血氧可以上來,就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但如果3~5分鐘之後再測,還是低於90%以下,就一定要打電話找1922,請他們派救護車來接你到醫院。

    所以,我要在這裡強調,最好早、午、晚時間,甚至是只要想到,就拿出來測一下,先確認自己的手指頭不要太冰涼或是有傷口,一旦低於90%以下,就請1922派救護車來,把你接到醫院。

    事實上,隱性缺氧不是唯一造成新冠患者猝死的原因,這麼猝不及防,而且發生在為數不少平常健康良好的人,除了隱形缺氧,還有其他的機制嗎?

    德國的研究,猝死後解剖給了我們一個線索,解剖資料顯示,12位猝死病患中,有4位(1/3)肺栓塞是直接死因,雖然這個研究樣本小,但是足以提供很深的臨床啟示。

    端午節,大家都要平安,勤洗手,戴口罩,關心你周邊的親朋好友,打電話,視訊問平安。

  • 血管攝影儀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3-07 19:58:47

    本集主題:「你做的檢查、治療都是必要的嗎?:小心!過度的醫療行為,反而嚴重傷害你的健康!」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江守山 醫師
       
    內容簡介:
    世界醫院排名第一的美國梅約診所指出:「40%現行醫療措施和藥品是無效的!」
      
    健檢最常見的X光檢查,美國竟列為危險致癌物?
    做一次全身斷層掃描,竟幾乎等於核爆災民承受的輻射劑量?
    咳嗽﹅喉痛﹅發燒﹅流鼻水……看似救命的感冒藥只是「安慰劑」?
    乳房攝影檢查,其實無法增加乳癌存活率……那該怎麼預防?
    抗生素會把腸道益菌殺光、降脂藥傷肝敗腎風險高……難道等死嗎?
      
    臺灣人平均一年看15次病,是美國的三倍,同時更是世界第一!
    然而,盲目的保健與過度的醫療行為,有時非但無助於診斷病情或治療,
    甚至還可能讓你賠上一輩子的健康!
      
    本書為作者江守山醫師根據自身醫學知識,深入分析眾多醫學研究後,
    精選12項(臺灣)民眾最常做的檢查、用藥、治療等相關醫療行為。
    他不僅引用真實臨床案例,詳列過度醫療帶來的的各種危害,
    同時提出具體的預防與治療建議,還原醫療應有價值,真正保障大眾健康。
      
    ◎看診、吃藥,你得到的是「治病」效果,還是「致病」風險?
    •美國和英國醫學中心都指出:現行的醫療措施和藥品,不僅至少四成無效,當中15%甚至還可能有害人體。
    •新儀器﹅非侵入性﹅醫師推薦……都不等於最佳醫療選擇。以電腦斷層掃描(CT)為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調查,接受CT檢查引發癌症的身故率,遠大於交通事故死亡率。
      
    ◎醫院最常見的不當檢查,做了反而更糟糕?
    •「肺」是輻射高敏感器官, 但定期篩檢並沒有比「不做檢查」來得好。
    ——榮總研究:結果異常者有九成三是假警報,過度診斷率高達七成八。
    •女性健檢常見的乳房攝影,竟會提高乳癌發生率?十年來幾乎翻倍成長!
    ——想確保乳房健康,還不如「臨床觸診+超音波」來得安全準確。
    •及早篩檢癌症可增加「五年存活率」?其實只是邏輯迷思。
    江醫師指出三種常被忽略的誤差值,教你看穿存活率的真面目!
      
    ◎生活最常見的不當用藥與治療,正確解方看這裡:
    •感冒無藥可治,除了靠免疫力自癒,你還有三大法寶。
    •補牙還在用汞齊?小心慢性汞中毒!可以改用什麼填料?
    •緩解更年期症候群,別用賀爾蒙補充療法,小心肌瘤、失智、尿失禁找上門。
      
    特別收錄:45種一般患者不必進行的過度醫療避險清單,業界規範首度公開!
      
    讀完這本書,你會學到:
    ★一眼看出醫生開給你的藥有沒有抗生素,從此不再藥單全收?
    ★適度的健檢項目與頻率為何?怎麼免費?若想更周全,多做哪一項就夠?
    ★想避開卵巢癌、睪丸癌、甲狀腺癌,你得少喝脫脂奶,為什麼?
    ★預防腦瘤、心肌梗塞,與其動刀,不如降三高,怎麼做?用吃的就辦得到!
      
    作者簡介: 江守山
    現職:
      江醫師健康舖子執行長、江醫師房屋健檢中心執行長、中華民國居住安全健康協會理事長、中華室內環境檢測協會理事長、財團法人遠山健康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江醫師健康廚房-廣山居董事長。
      
    經歷: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主治醫師、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中華順勢醫學會理事長。
      
    專長:
      透析血管通路問題診斷及治療、透析乾體重之測定及調整、腎血管狹管及合併之腎衰竭、尿毒、維他命與健康食品、癌症預防。
      
    著作:
      《安心好孕》、《吃對保健食品2:天然篇》、《腎臟科名醫江守山教你逆轉腎!》、《食在安心》、《吃對保健食品!》、《癌症,當然可以預防!》、《別讓房子謀殺你的健康》等暢銷書。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