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出去信義區吃飯時,發現在恩的腳踝被叮了一包,也沒多想些什麼。今天早上就發現在恩的左腳腫得跟米龜一樣,還微微發燙,一開始還以為是扭傷,因為從腳踝開始腫。
不過看在恩走路也沒有哭鬧,也沒有跛腳走路,應該不是扭傷(甚至還能跑步)。想到可能是在恩抓傷了昨天蚊子叮的包,怕是蜂窩性組織炎,馬上就去...
昨天傍晚出去信義區吃飯時,發現在恩的腳踝被叮了一包,也沒多想些什麼。今天早上就發現在恩的左腳腫得跟米龜一樣,還微微發燙,一開始還以為是扭傷,因為從腳踝開始腫。
不過看在恩走路也沒有哭鬧,也沒有跛腳走路,應該不是扭傷(甚至還能跑步)。想到可能是在恩抓傷了昨天蚊子叮的包,怕是蜂窩性組織炎,馬上就去常看的家醫科診所。
醫生判斷30%的機率是蜂窩性組織炎,70%的機率是蚊蟲過敏。看我們要下抗生素重藥,還是先用抗組織胺和類固醇治療看狀況。如果今明兩天有惡化再採抗生素治療,但必須連續吃6天。最後我們選擇了後者,因為濫用抗生素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之後上網搜尋相關資料發覺這應該不是蜂窩性組織炎,而是「血管性水腫」,特別容易發生在小小孩身上。由於兩者有些相像,我們總結了兩者的症狀作為判斷依據:
💊血管性水腫
發生原因:免疫系統發育不全,因蚊蟲叮咬導致身體分泌大量過敏激素而產生水腫反應。
症狀:
局部水腫
嚴重者會起水泡
皮膚發紅
治療方法:
外用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織胺
較嚴重者口服類固醇藥物
若過敏區域在喉嚨部位,導致呼吸不易,則必須掛急診採藥物注射治療。
———————————————
💉蜂窩性組織炎:
發生原因:細菌感染
症狀:
皮膚發紅、腫脹、僵硬、發熱
皮膚部分區塊疼痛
瘀血
起水泡
發燒、頭痛、打冷顫
皮膚流出或滲出黃色、清澈液體或膿(似化膿、皮膚潰爛貌)
從蜂窩性組織炎的原先位置延伸的紅色條紋
治療方法:
口服抗生素、類固醇
較嚴重者採靜脈注射抗生素
更嚴重者可能需要清創或截肢
———————————————
其實在恩的狀況真的有點難分辨,除了血管性水腫之外,抓破的傷口也有流出組織液,腳掌也有微微發燙。
目前先依照過敏處理,如果情況惡化就必須用上抗生素,因為也是有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的可能。雖然說蜂窩性組織炎需要約兩天的時間才會腫起來,但還是不能輕忽,因為蜂窩性組織炎會導致很多問題。
找到不濫用抗生素的醫生也很重要,願意與父母溝通討論的醫生更難得,如果只是水腫,屬於過敏反應的症狀,用抗生素基本上是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雖然可以避免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但沒有解決水腫的問題(雖然水腫會自然消退)。
希望明天在恩的腳會好很多!
.
.
.
.
#育兒 #寶寶 #幼兒 #媽媽日常 #媽媽 #成長日記 #兒子 #家庭 #教育 #成長 #成長記録 #成長紀錄 #爸爸 #👶🏻
血管性水腫喉嚨 在 鷹式家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昨天傍晚出去信義區吃飯時,發現在恩的腳踝被叮了一包,也沒多想些什麼。今天早上就發現在恩的左腳腫得跟米龜一樣,還微微發燙,一開始還以為是扭傷,因為從腳踝開始腫。
不過看在恩走路也沒有哭鬧,也沒有跛腳走路,應該不是扭傷(甚至還能跑步)。想到可能是在恩抓傷了昨天蚊子叮的包,怕是蜂窩性組織炎,馬上就去常看的家醫科診所。
醫生判斷30%的機率是蜂窩性組織炎,70%的機率是蚊蟲過敏。看我們要下抗生素重藥,還是先用抗組織胺和類固醇治療看狀況。如果今明兩天有惡化再採抗生素治療,但必須連續吃6天。最後我們選擇了後者,因為濫用抗生素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之後上網搜尋相關資料發覺這應該不是蜂窩性組織炎,而是「血管性水腫」,特別容易發生在小小孩身上。由於兩者有些相像,我們總結了兩者的症狀作為判斷依據:
💊血管性水腫
發生原因:免疫系統發育不全,因蚊蟲叮咬導致身體分泌大量過敏激素而產生水腫反應。
症狀:
局部水腫
嚴重者會起水泡
皮膚發紅
治療方法:
外用類固醇藥膏、口服抗組織胺
較嚴重者口服類固醇藥物
若過敏區域在喉嚨部位,導致呼吸不易,則必須掛急診採藥物注射治療。
———————————————
💉蜂窩性組織炎:
發生原因:細菌感染
症狀:
皮膚發紅、腫脹、僵硬、發熱
皮膚部分區塊疼痛
瘀血
起水泡
發燒、頭痛、打冷顫
皮膚流出或滲出黃色、清澈液體或膿(似化膿、皮膚潰爛貌)
從蜂窩性組織炎的原先位置延伸的紅色條紋
治療方法:
口服抗生素、類固醇
較嚴重者採靜脈注射抗生素
更嚴重者可能需要清創或截肢
———————————————
其實在恩的狀況真的有點難分辨,除了血管性水腫之外,抓破的傷口也有流出組織液,腳掌也有微微發燙。
目前先依照過敏處理,如果情況惡化就必須用上抗生素,因為也是有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的可能。雖然說蜂窩性組織炎需要約兩天的時間才會腫起來,但還是不能輕忽,因為蜂窩性組織炎會導致很多問題。
找到不濫用抗生素的醫生也很重要,願意與父母溝通討論的醫生更難得,如果只是水腫,屬於過敏反應的症狀,用抗生素基本上是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雖然可以避免發展成蜂窩性組織炎,但沒有解決水腫的問題(雖然水腫會自然消退)。
希望明天在恩的腳會好很多!
.
.
.
.
#育兒 #寶寶 #幼兒 #媽媽日常 #媽媽 成長日記 #兒子 #家庭 #教育 #成長 #成長記録 #成長紀錄 #爸爸 #👶🏻 @ 鄭光志小兒科診所
血管性水腫喉嚨 在 Katy Ohan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上週終於過完了😭
週三早上請了假,
眼皮腫到不行,喉嚨鼻涕都來,
看了醫生後吃了藥好多了,
想說不行下午一定得去公司還債,
週四也是上了一整天班,
在眼皮睜不開(長針眼)加上全身無力,
但覺得情況有好轉,
沒想到週五半夜一直被喉嚨痛醒,
真的連呼吸都痛,
醫生說是喉嚨血管性水腫,
還說辛苦妳了,一定痛到不行
(被醫生說辛苦了好奇妙
從小就是過敏兒,
被抽鼻涕根本是家常便飯,
醫生還說介意我幫妳抽鼻涕嗎?
我說趕快抽,我很喜歡被抽?!
生病的時候真的頭腦很混沌
(醫生可能覺得我很怪😂
心得是一下樓就就有診所的感覺好像蠻好的,
因為我已經沒有體力走多餘的路了,
已經好久好久沒有遇到這樣嚴重的感冒了,
而且還可以很自豪的說,
大概已經兩年多沒有生病了,
沒想到一生就會是嚴重的嗚嗚
因為週五請假在家,
瓜妞起床後發現我還在她旁邊,
她真的樂的開心,
一起先吃了早餐,
然後坐在旁邊陪玩,
中午在沙發上睡了午覺,
平常她會跟阿嬤回房間睡午覺,
週五就跟我一起窩在沙發上睡,
起床後覺得好可愛,
連續陪了她3天,
這幾天她跟往常一樣都睡到11點多,
因為平常我們上班她總是8.9點就醒了,
剛剛跟她說,媽媽明天得上班了💼
她又說了經典名言,
/媽媽不可以上班!爸爸上班就好了/
這次不可以是加重語氣
哎呦媽媽也好想陪妳哦嗚嗚
血管性水腫喉嚨 在 爸媽團很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小蘋果大年初一去了醫院急診
打了一針
因之前沒有任何食物過敏情況
全母奶寶寶的關係
媽媽吃東西也特別小心
出生後皮膚比較敏感
屬於異味性皮膚體質
我們一直用清水給他洗澡
這幾天天氣早晚溫差過大
原來是 #急性蕁麻疹 找上門
全身性真的是嚇壞我們了
大半夜五點多
哥哥還在睡夢中
爸爸無法開車一人帶他去
只能坐計程車送他去急診
我在家中陪哥哥
爸爸自己單槍匹馬送他去……
小蘋果一路上沒有哭鬧沒有找媽媽……回到家馬上睡覺。
除了一直癢很抓以外……
精力都不錯
謝謝我們家辛苦的爸爸……
大過年希望大家健康平安哦
找了一些資料給爸媽們參考。
最近天氣忽冷忽熱,很容易誘發蕁麻疹。當氣候溫度差異大時,蕁麻疹往往容易被誘發出來……
不見得是食物過敏
爸爸媽媽們要注意
不要隨意塗抹藥膏
要盡快就醫哦~
蕁麻疹 的特性
蕁麻疹又稱為「風疹」,因為像一陣風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外觀上看起來就像被蚊蟲叮咬了般,紅紅腫腫又凸起一塊。王壯銘主任指出,蕁麻疹有兩個特性,一個特性是:「一定會發癢」,如果不會癢就不是蕁麻疹;另一個特性是:「同一個地方的蕁麻疹通常不會持續超過24小時」。
蕁麻疹的病灶會四處移動,一個地方的疹塊大約幾個小時就會消失、另一個地方的疹塊卻又會再出現。必須符合以上兩個特性,才能推斷應該是蕁麻疹。
如果同一個地方的疹塊超過24小時,要懷疑不是蕁麻疹,可能是其他病因所致,例如:血管炎、血管瘤或其他疾病。
蕁麻疹的好發年齡
通常要等到至少6個月以上比較容易起蕁麻疹,大多因為此階段開始吃副食品,食物過敏所致。不過小寶寶食物過敏不一定以蕁麻疹發作來表現,也可能是出現腹瀉、腸絞痛或血便等症狀。
蕁麻疹的病程
蕁麻疹發病的時間不一定,6週以上即屬於「慢性蕁麻疹」;6週以下則屬於「急性蕁麻疹」。多數蕁麻疹都屬於急性蕁麻疹,只要誘發蕁麻疹的來源消失,通常在1週之內蕁麻疹就會消失不見。
引起蕁麻疹的常見來源
誘發蕁麻疹的來源五花八門,許多因素都有可能。常見的原因如下:
過敏原所引起的食物過敏:
蕁麻疹大多因食物過敏所造成,例如:蝦、螃蟹、文蛤、奇異果、桃子、柑橘、花生、堅果…等。如果知道寶寶對哪一種食物過敏,應盡量少吃;除了副食品之外,少數寶寶也可能因為牛奶過敏引起蕁麻疹,可改喝完全水解蛋白配方奶。
神經因素
天氣太冷或太熱,都有可能因神經因素引起血管舒張,繼而誘發蕁麻疹。除了天氣之外,有時候甚至連精神因素,例如大哭或大笑,都可能引起蕁麻疹。
病毒感染
感冒病毒亦可能誘發蕁麻疹。
蕁麻疹與濕疹容易搞錯?
有些家長不知道寶寶究竟起的疹子屬於濕疹或是蕁麻疹,王壯銘主任指出,濕疹雖然也會發癢,不過通常摸起來比較粗糙,並經常會起小顆粒的水泡,而且濕疹的病灶位置不會改變。至於蕁麻疹則不會起小水泡,疹塊的大小與數量則不一定,臉、軀幹與四肢皆有可能起蕁麻疹。
出現蕁麻疹,要將寶寶隔離?
有些家長以為寶寶若起蕁麻疹必須隔離,其實蕁麻疹並不會傳染,所以不用隔離。
蕁麻疹會反覆發作嗎?
蕁麻疹會反覆出現,曾出現蕁麻疹的寶寶,只要再次接觸到同一種過敏原(導致每個寶寶出現蕁麻疹的來源都不一樣),蕁麻疹就可能再次發作,因此要盡量避免接觸。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人長大就不再出現蕁麻疹了,有些人則仍然會反覆出現。
蕁麻疹是否會有後遺症?
蕁麻疹是一種起疹子的現象,通常不會產生很大的後遺症或不良影響。雖然蕁麻疹可能引起血管性水腫,若這些血管性水腫發生在喉嚨可能導致喉嚨腫起、呼吸困難,不過非常少見。此外,蕁麻疹本身也不會引起發燒,除非是其他疾病感染所引起的發燒。
如何治療蕁麻疹?
醫師大多會使用抗組織胺的藥物予以治療,寶寶即使年紀還小仍可服用,此種藥物安全性很高。一旦蕁麻疹消失了,可以立即停藥嗎?王壯銘主任建議,即使蕁麻疹消失最好也不要立即停藥,等到沒有症狀兩、三天再停藥,以免蕁麻疹很快又復發。至於類固醇則並非治療蕁麻疹的主要藥物,除非是「慢性蕁麻疹」,病情相當嚴重才會使用到類固醇藥物。
有些家長會塗抹薄荷油在寶寶的病灶上,不過薄荷油的刺激性較強,比較不建議使用。為了避免寶寶將疹塊抓破感染,可讓寶寶戴防抓手套。
與孕期媽咪吃了易致敏食物有關嗎?
「寶寶很容易出現蕁麻疹,是不是因為我懷孕時吃了帶殼海鮮等易致敏食物?」許多媽咪都有這個疑惑。王壯銘主任表示,根據目前的研究看來,寶寶容易出現蕁麻疹與孕期媽咪的飲食相關性不大,與寶寶天生的體質比較有關。家族遺傳也是一個可能性,不過關聯性並不明顯。大約高達1/4的人曾經出現過蕁麻疹。
如何判斷寶寶是否對哪一種食物過敏?
如果採用抽血的方式來檢測過敏原,檢測的結果僅可供參考,並非絕對。假使家長懷疑寶寶對蝦過敏,可做「食物激發測試」(「雙盲安慰劑控制檢測」),也就是醫師與家長在事前皆不知道所吃的是測試食物或安慰劑的情況下,觀察寶寶吃下後有無不適症狀的方式。
王壯銘主任指出,還有另一種方式亦可供家長判定寶寶是否對某一種特定食物過敏:家長如果懷疑寶寶吃蝦可能會引起蕁麻疹,可以在確認寶寶連續2週都沒起蕁麻疹且未服藥的情況下,餵寶寶吃少量蝦肉,觀察寶寶2個小時內是否有起蕁麻疹等過敏反應。
如果是因為該種食物所引起的蕁麻疹,2個小時之內疹塊就會出現。倘若超過2個小時都沒有起蕁麻疹或其他過敏反應時,通常就比較不是因吃蝦肉而引起的蕁麻疹了(除非寶寶已經起了蕁麻疹,家長卻沒注意到)。
可以寫飲食日誌
家長如果無法確定寶寶是否因特定種類的食物而引起蕁麻疹時,可以寫飲食日誌,清楚紀錄寶寶每天吃了哪些食物、隔多久有沒有出現哪些症狀,更有助於替寶寶找出誘發蕁麻疹的來源,從而避免蕁麻疹的復發。
王壯銘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經歷:台北榮總小兒部總醫師及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免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感染症學會專科醫師、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及免疫學會專科醫師
現任:
嘉義基督教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
資料來源:嬰兒與母親網站
#過敏
#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