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螺絲產業現況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螺絲產業現況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螺絲產業現況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掌握大高雄均衡發展契機 🗣議員邀學者把脈提建言 長期關注高雄南北平衡發展議題的市議員陳若翠,20日下午與陳美雅議員在高雄市議會共同召開「從北高雄的商業活絡,談南高雄的再發展策略」公聽會。 陳若翠指出目前市政府以北高雄土地重劃列為建設開發重點區域,南高雄相對由於較早開發而沒落。她認為...
螺絲產業現況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掌握大高雄均衡發展契機
🗣議員邀學者把脈提建言
長期關注高雄南北平衡發展議題的市議員陳若翠,20日下午與陳美雅議員在高雄市議會共同召開「從北高雄的商業活絡,談南高雄的再發展策略」公聽會。
陳若翠指出目前市政府以北高雄土地重劃列為建設開發重點區域,南高雄相對由於較早開發而沒落。她認為大高雄合併升格已十年,對於整體產業類型未來規劃的方向及均衡配比,是大家所關心的。
陳若翠進一步指出南高雄地方產業必需想辦法扭轉、升級,並帶動磁吸效應,以增進人潮來移居消費,包括先前提出的「香港村」,希望吸引香港民眾來台投資、置產、工作及觀光,因為沒人潮就沒有消費。市府更應考慮增加移居津貼給北漂回來的青年,或引進位於亞洲新灣區高科技產業的員工,這群從業人口屬高薪、高附加價值人才,才能夠真正吸引高薪人才留在高雄置產與工作。
會中李樑堅教授認為,亞洲新灣區市府所列舉推動的20項方案中,市府與土地開發公司和航港局之間的溝通應該要破除障礙,因為中央和地方是不能脫鉤的。此外現行沿著愛河沿線進行的發展現況,在空污問題未改善的情況下,人口移入與選擇居住相對上就是考驗。有關市府的南高雄重點區域調整政策,定位必須清楚,找出實質需求,作出具體規劃,才是將來都更優先發展的重點。
李銘義教授指出目前高雄採取港市合作模式,如何做好城市發展計畫,配合貨運碼頭轉型,舊港口與周邊土地機能重新配套,以帶動區域發展及產業轉型。因此如何做到產業升級與國際鏈接,區位概念及夥伴關係創造與創新,螺絲、遊艇產業的持續推動加值發展,而高雄在提出產業轉型的同時,所帶來的產業加值,才能有利提供高薪、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機會給在地年輕人。
鄭舜仁教授則舉他在紐約4年親身生活的經驗指出,【地球村概念】人類已經適應了這一發展的大環境,我們的存在再也不能離開人與人、人與技術、人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繫。人們對網際網路的思考也逐漸轉變,沉浸於網際網路帶來的巨大優勢之餘,我們的生活也由於網際網路的介入而產生的其他效應。我們現在除了強調5GAIot,未來市政的再造,更要考慮國際性、稅收、治安、空污與環境等政策因素。
陳冠位教授表示高雄已經逐漸具備完善硬體,但卻缺乏軟體及綿密的產業聚落。南高雄的世貿會展中心、國際旅運中心、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市立圖書館總館等4座國際級地標建築完工,如何讓舊港區脫胎換骨、轉型再生,如何利用雙港優勢,以足夠的條件誘因吸引投資,再把南高雄發展的利基找回來,重振南高雄的活力商機,以平衡南北差距,才是我們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陳福川教授更指出其實很多經濟學者都證明,高雄市的地理區位具有優勢,是一個很適合發展自由貿易的都市,市府應想辦法更積極招商引資,並追求永續發展。區域經濟彼此有特色,卻又能機能相互依存,就產業發展而言,南高雄既是現代工業的重鎮,也是台灣服務業的要塞,而彙集創意人才與秀麗景色如愛河,當然更是人文和教育知識、新創以及影視音試驗最好的場域。
陳若翠除了感謝學者的專業建言,也強調以大高雄這麼優越的先天條件及基礎,高雄的發展應有更進步的規劃方向,其實各區域都有特色,市府應有戰略思維與高度,從南北整體平衡發展來考量,不應該獨厚哪一個區塊,也不該炒短線作法,否則有的區域發展遲滯,可能將連帶影響拖累整個大高雄的向上提升。
陳美雅認為活絡區域發展前題要打通招商引資的任督二脈,定位加以明確,讓南台灣產業轉型升級,商品金融更貨暢其流,推動打造經濟首都及智慧城市概念,將高雄特色產業鏈結合推向國際行銷。
陳若翠最後殷切的呼籲,高雄市目前人口持續流失已淪為全台第三名,何時能再回到全台的南北兩大直轄市發展的榮景,市府應該再加把勁,拿出一些具體的對策來。
#讓我來服務讓我來加油
#陳若翠市議員
#陳美雅市議員
螺絲產業現況 在 經濟部工業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螺絲起子生產智慧化,智慧機械助轉型!
位於南投的 #義成公司 成立將近70年,創辦之初伴隨民生工業的發展,義成的第一把螺絲起子就是用來修理縫紉機,讓當時的家用縫紉機可以不斷大量生產,之後更投入製造專業、多功能的螺絲起子。
為了維持市場競爭力,義成參加工業局「📝#智慧機械產業接軌國際推動計畫」輔導案,在產線中導入具備國際通訊介面的「智慧製造應用模組」,包括建置生產製程資訊串流系統,除了可以即時掌握生產製程現況,更進一步在螺絲起子生產製程中導入AI機器學習,進行刀具磨耗預警,達到:
🎯生產不良率從原本2.5%降低至1.5%
🎯月產能提高近4.5%
🎯整體產品準交率提升20% (70%→90%)
🏠義成官方網站:https://bit.ly/2QpkiXU
螺絲產業現況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無論如河開工推書:
【從工會到書店兼居家護理所,無論如河燃燒護理魂】
在承接「有河不可」成為「無論如河」書店兼居護所經營者之前,我是精神科臨床護理老師,像雜草般的生存能力是我在護理領域所學會的本事,熱愛護理教育,一度把護理臨床指導老師作為終身志業,醫院實習場域是個小型社會縮影,養成教育著重協助護生提早社會化以求適應。我在臨床指導老師處在學校體制與醫院鐵板般的制度二大板塊的重壓下,發現學校課程、護理教科書裡護理技術、知識與實際上的臨床護理實務教學,經常有難以接續的斷層。醫療現場醫護集體無感,視而不見的別開頭去,忽略病人的真實狀態與問題,只求用SOP的標準流程快速完成醫護技術與工作,讓我在教學現場常有如霧中尋路般的痛苦,只能靠著直覺摸索,苦於自己到底能帶學生往哪去的無解困窘。
作為一個臨床指導老師,身處醫院與學校體制之中,除了從中找出隙縫安置自身,更渴望從護理實務教育中貼近理解學生年輕世代的生活世界,協助護理學生領略護理之美。但對於各種臨床現象常有一堆問號的困思如濃霧罩頂,被各種田野經驗故事土石流掩埋,我常常無法提取護理實踐知識脈絡與社會、體制、結構、護病間的關係,這是我為何離職進入輔大心理研究所學習行動研究的原因。
我的碩士論文為《困獸猶鬥、霧中取徑:四十解惑的精神科護理臨床老師專業自主歷程》,論文中表明「我離開護理,只為了重返護理」,從一個離職唸心理所又重返精神科臨床實習指導老師工作的主體位置,進行困獸猶鬥般的行動研究探索歷程,開始學習個人身上原有的團體整體的系統位置,不放棄尋出路找方法的可能性。
《對抗生命衝擊的女人》這本書時提出:「沉默」極可能一種活在不利處境中的人不得不選擇的一種生存策略。其所表現出來的依賴權威的現象,不見得代表她們沒有自主思想; 只是她們學會隱藏,甚至是裝死式的木訥呆滯。由這個角度來看,「沉默無聲」是一種對不利處境與不公對待的一種無言抗拒; 在「沉默」中,生命得以無聲地避免招惹壓迫而苟且生存著! 「沉默」不只可能不簡單,它更應該被細膩與尊嚴地了解。
過去的我在護理臨床處境裡經常是使用這種策略,沉默地在縫細之中尋找讓自己得以生存可能性的空間。後來校護協進會創會理事長鄭麗貞接手學校衛生護理學會理事長,邀請毫無組織經驗的我擔任祕書長,讓我看到校護當年創協進會胼手胝足、篳路藍縷從無到有的血汗歷程,所有豐碩的果實從來都不是憑空而生。在學會工作沒錢沒人,也要創造條件讓校護實務工作者寫出自己的實踐知識、動不動就要跟上有關學校護理有關的時事投書發揮作用力、力擋品質不良的學生健康檢查、投入88風災的救災相關後續行動、開記者會指出校護兼職問題等等…,我開始學習面對不公不義,面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勇於發聲!
心理諮商所畢業後,一邊從事教學工作一邊籌組工會,二份工作的情緒勞動與工作強度負擔都大,日夜不停沒有假日,組工會無償卻爆肝,只因不捨畢業學生回來哭訴護理勞動現況的種種沉疴,創辨基護工會企圖影響護理學生,即便醫療市場重視護理人力成本大於專業、營利邏輯至上,但仍應堅守護理專業價值,捍衛勞動權。基護工會在2011年籌備會期間,發現短短半年已有七起護士身亡新聞事件,因而在北、中、南、東四區舉辦各種相關活動,目的是喚起護理人員長期缺乏的勞動意識,集結組織護理人員。2012年11月4日,正式成立「台灣基層護理產業工會」,對我而言,這不只是一個工會,更是一個護理體制外的勞動教育場所,因此主張工會理事長採直接民主以及常務理事輪值制,不應一人獨覽話語權,而是讓付出努力有所改變學習的人,輪值當理事長,學習拿麥克風踏上「護理師」這個公共角色與社會對話。
基護工會的民主精神與文化,延續到無論如河書店兼居護所的社會實踐,我和另外三名工會資深幹部作為書店出資者,我們自稱「書店女工」而不是老闆,對等的合作關係讓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時俱進。其經營理念著重在「書店作為社區護理的平台」,強調三段五級的預防重於治療,與民眾對話「好生好死」的觀念。我們在臨床經常看到許多「無效醫療」宛如地獄的現場,醫護人員泰然自若地快速工作,隔絕感覺停止深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醫院龐大結構的小螺絲丁,稱職地完成手頭上的工作。缺乏人文反思的醫療,將讓人深陷「活不好也死不了」的處境而不自覺。無論是我創辨基護工會或是接手書店,我都意圖在醫療體制外,開拓護病之間對話空間,尋找一個醫護人文繁花盛開的精神花園。
台灣的過度依賴醫療已造成許多濫用與傷害,健康並不只在身體,心理及靈性亦是,希望透過深化閱讀與藝術生活化之文化風氣,使人從中獲得自助助人的力量。在選書方面,身心靈系列、文學、生態、藝術人文、歷史與社會勞動等是我們著重的類別,也透過不定期舉辦新書分享、讀書會、藝術體驗,以及生態環境、勞動教育、醫護講座等各類活動,促進對話與交流。近期又與陳光國醫師合作性治療身心聯合門診,創立「性好門診」,滿足個案生理、心理、性衛教諮詢的需求,並擔任性健康管理師的培訓工作。在離開醫院的這些日子裡,我們想做的永遠是將護理從醫院帶出來,走到民眾身邊,讓大家知道護理是獨立且美好的專業。
作為全球首家書店兼居護所,期待未來能再拓展長照功能,實踐「小規模多功能」的社區護理之多種可能性。即便開書店經歷各種艱難,經濟狀況屢屢拉警報,但精神層次的提升與各種故事的開展,讓我感激這份遇合,書店是超越夢想不可置信的美好存在。我從護校一路摸索到心理研究所,求學之路曲折無人引導,與各種書的相遇餵養了我的靈魂,讓我成為今天的自己。Paulo Freire說:「所有知識都要服務於人往前的行動;所有的行動都要朝向社會變革;所有社會變革都要指涉更正義的未來」。期待這本「護理的一百種可能」,可以作為護理主體現身的小踏腳墊,讓尚在框架裡的人們,踏上之後望見更寬廣的蔚藍天空。
本文摘錄至《護理的100 種可能:白色巨塔外的風和日麗》
PART 1 原來護理離我們那麼近|斜槓人生,就此開演!
作者 梁秀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