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融資使用率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融資使用率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融資使用率意思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Eddie Tam 譚新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Too close for comfort 中美次季GDP乏社交距離 全球社會封鎖近兩個月,所有國家和人都無法再忍耐下去,必須重啟社會。既有經濟需要,人民的耐性已近沸點,早前在美國密歇根州,不少示威民眾都攜有槍械,包括AR-15突擊步槍! 現在正適合作一個對A.C.(After Covid)世界...
融資使用率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oo close for comfort 中美次季GDP乏社交距離
全球社會封鎖近兩個月,所有國家和人都無法再忍耐下去,必須重啟社會。既有經濟需要,人民的耐性已近沸點,早前在美國密歇根州,不少示威民眾都攜有槍械,包括AR-15突擊步槍!
現在正適合作一個對A.C.(After Covid)世界狀况的半場報告。其實只可說希望是半場,亦有可能只勉強完成籃球賽的第一節!分三個息息相關的層面:疫情本身、全球經濟,以及地緣政治的變化。因涵蓋範圍甚廣,所以只可粗略分析,在此致歉。
全球疫情終於出現放緩迹象,每天個案增長率已下降至約1.4%左右。是好消息,但我們要清楚明白這並非一個自然現象,是經過很多人工紓緩政策和巨大社會犧牲的暫時成果。社交隔離和經濟停擺等措施,對壓扁感染曲線,證明有效。但我們見到最粗略,最實在的CFR(case fatality rate),比最初所有專家預期高極多的6.9%!
若從另一角度來看,只計已有結果的病例來分析死亡率更恐怖,近200萬宗案例(其餘250萬仍在治療,未知結果),完全康復的比例只有85%,死亡比例高達15%!最高峰時,死亡比例更高達20%!在本以為較先進的西方更差,美國的完結個案的死亡比例仍高企在22%(最高時30%),比利時和不少西歐國家的死亡比例更曾高達40%!
近3個月前,我已指出處理疫情的措施有不同選擇,果斷的盡力壓制,或採取自由的「疫症派對」政策,亦即「群體免疫」。正確一點來講,政策是一個光譜,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壓制,亦沒有一個國家真的完全放手不理。
歐美起初崇尚群體免疫 死亡率仍高
兩個策略方向似乎有利有弊,強硬的壓制手段,減少感染個案,減低死亡人數,這是任何政府的最基本責任,表面上犧牲短期經濟,但其實長期效果可能更佳。群體免疫策略,想法是既然避不了,暫時又沒有疫苗和藥,不如索性什麼都不做,任由病毒肆虐,愈多人得病愈好,不管死亡人數,只冀求盡快達到所謂群體免疫,亦以為這做法所造成的經濟傷害較小。
理論上最佳應對疫情的方法當然是全球各國政府協調政策,但事實證明不可能做到。選擇採取較強硬政策的主要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韓國等東亞地區,而猶豫不決,浪費寶貴時間而導致較遲和選擇較輕鬆紓緩策略的就包括美國、英國和大部分其他歐洲國家。最口硬的國家可說是瑞典,仍堅持群體免疫為最佳方法。但瑞典的CFR高近19%以上,每一百萬人的死亡率高達332,是中國的100倍,只略低於法國的408。如果這是成功,不敢想像失敗的定義!
群體免疫支持者的最大問題是自以為科學化,但諷刺地與事實恰恰相反!最重要的盲點是不同殺傷力的疫症,有不同的最佳政策平衡點。只有在死亡率非常低的疫症,如chicken pox(水痘),加上幾肯定感染一次就有終生免疫力(其實是永遠感染,日後可變為生蛇,shingles),在尚未發明疫苗和藥物治療前,才有人大膽冒險玩疫症派對。
最初所有人都嚴重低估了Covid的殺傷力。初時專家估計R0只有1.4至2.5,美國CDC的最新中位估計已提升至5。專家本以為初時湖北的3% CFR太高,隨着陸續發現大量輕症,將跌至遠低於1%。發夢都想不到現在仍徘徊在7%的恐怖水平。雖然德國、意大利和紐約州等少數地區,已終於開始進行我呼籲的隨機抗體測試,發現當地感染率高達15%至20%,亦即是IFR確比CFR低很多,但仍接近1%,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30倍至100倍以上!而且隨着更多的觀察和研究,Covid病毒遠比原先想像複雜,除襲擊呼吸道外,對血液和神經系統的影響也很大,即使年輕病人的住院率也很高,經常出現血塊凝固和中風情况,連本以為完全不受影響的兒童,都出現類似Kawasaki病的徵狀。
客觀結論已很清晰,對付Covid的手段應從嚴,疫症派對策略完全錯誤、殘忍和接近瘋狂!英美和其他大部分西方國家,初時誤走疫症派對之路,到後來三月中Imperial Report發表後,發現此疫症非同小可,才企圖急轉彎改變政策,可惜為時已有點晚,疫症已散播至接近失控地步。
更可悲的是不少西方政府、傳媒和個人,漠視科學,初時固然拒絕戴口罩,歪曲科學事實,反而說為有害,到近日才勉強承認有效,但特朗普和彭斯仍堅拒戴上,可以想像他們的鐵粉,會否乖乖戴口罩?攜槍上街的機會應該較高!他們已有很多陰謀論,除賴中國外,亦有說病毒是Bill Gates發明出來的,更多人相信Fauci是個賣國賊或為錢出賣靈魂,有些根本不相信病毒的存在!
西方拒隔離病人 「民主」表現難接受
另一嚴重失誤是西方採用的所謂家居隔離,不止無效,簡直接近謀殺全家!數周前看過一篇《紐約時報》的詳細報道,描述意大利的很多家庭慘劇,例如一位婆婆,盡力照顧感染了Covid的中年兒子,但不幸病逝,然後同受感染的丈夫亦死了,而自己也得病,非常可憐。本以為《紐約時報》的結論是家居隔離政策是錯誤的,西方所有國家都應馬上矯正,但原來我徹底猜錯了!《紐約時報》有指出中國採取完全隔離每一個測試呈陽性病人,對控制疫情很有幫助,但它的結論竟然是只有「非民主」國家才可這樣做!意大利和美國等民主國家,病人有選擇留在家中的權利,况且意大利家庭觀念重,堅持一家人同住在一起!如西方不承認家居隔離是錯誤的,反而把「謀殺全家」說為民主的體現,我也無話可說了!難道死亡率高達90%的伊波拉或鼠疫,也應容許病人「民主地」留在家中?這想法比中世紀時更落後。但連西方國家亦已禁止老人院探訪多時,為何阻止家人見年長父母就不違反人權,就符合民主?
到了近日,在美國和歐洲,催促盡快重啟經濟的呼聲已震耳欲聾。但科學上,疫情是否真的已到適宜開放的水平呢?按白宮指引,本來全國封閉應維持至五月一日,但多謝特朗普,在四月十六日,已自打嘴巴發出攻擊民主黨州分的推文:"Liberate Minnesota, Liberate Michigan, Liberate Virginia!"毫不意外,不止這三個州分的人馬上上街示威,連多個其他州分的人也開始漠視禁制令,隨意大批人聚集在沙灘、公園和其他地方,大部分州政府亦不遵守白宮要求連續14天個案下跌的重啟指引。
每個地區都面對重開社會將可能帶來第二波疫情的風險。新加坡是個非常嚇人的例子,即使韓國和武漢,最近亦見到一些反彈。香港亦重現個別本地感染個案,但不算嚴重,整體香港處理疫情比絕大部分地區好,實想不通香港人自己給自己27分的道理(積壓150多年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厲害)。美國以及歐洲重開社會的風險更高,因為從未成功把疫情壓制下去。尤其美國,提早了兩周,混亂地重開極可能將有代價,漏出白宮內部預測,到6月初,每日個案或高達20萬,死亡人數3000! 希望這預測完全落空,如不幸屬實,不敢想像後果!
美重金救股市 無助失業民眾
經濟前景亦必然跟抗疫成敗有密切關係。無疑今次美國的貨幣兼財政救市政策組合拳,反應速度和規模都遠勝2008年金融海嘯,超過3萬億美元,即GDP的15%。在過去,一年一萬億財政赤字已破紀錄,但只4月的財赤已超過7000億,全年將輕易超過3萬億。成效如何?最成功當然是有助股市反彈30%,更重要是給予航空、郵輪公司、波音和其他很多企業,一個融資的窗口,發債近萬億,最少確保金融系統崩潰的概率極低。
實體經濟又如何?不好意思,股市反彈幫的仍是富人為主,對3000多萬失業的美國人幫助不大。失業率已攀升至近15%,肯定仍未見頂。第二季GDP更誇張,或將閃崩30%,近40%都有可能!如經濟成功重開,當然下半年GDP將有明顯反彈,但如疫情大規模復發,即使政府無意再嚴厲停擺經濟,消費者意欲仍必受影響。線上消費肯定受惠,但無法完全彌補線下損失。
中國情况較佳。因為疫情控制得較好,所以重開經濟亦較順利。據報,整體國內交通使用率,已回復到疫前75%水平。國際旅遊仍然近零,但對刺激本地消費反而有幫助。除此,因擔心中美關係將變得更緊張,中國科技尤其半導體,正加速本地化。如無意外,中國第二季GDP將穩定下來,回升1%左右。另一重點是今次中國已宣布的刺激方案,只約等如GDP的3%,遠比歐美各國小,有人擔心不足夠。我也不能下定論,但明顯中國不想重複2008年的大水漫灌經驗,導致債台高築,且有巨大浪費的情形(反而美國可能出現)。今次中國的刺激政策盡量精準,且嘗試採用新的高科技數碼消費券,順帶推動電商人民幣的流行使用。
照道理,誰能用最少的債務來刺激經濟,而又達到最快和最順暢的經濟重開,誰就是最後相對贏家。暫時中國似有優勢。
今次疫情對地緣政治也肯定有極大影響。毫無疑問,美國將企圖推卸處理疫情失當的責任到中國頭上,中美關係亦必變得更緊張。只希望特朗普明白中國核武數量雖遠少於美國,但用於防守和阻嚇,已綽綽有餘。其他方面的鬥爭,包括貿易、科技、金融、公關和意識形態等,在所難免,但所有競爭力都源於經濟。講得坦白一點,「莫財」就甚麼都做不到。
美國是二戰後70多年來的經濟和金融霸主,兩者是手牽手的。因為美國經濟第一,所以美元就是全球最重要儲備貨幣,所以美國就可隨意「印鈔票」來填補任何財政和貿易赤字,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稱之為"exorbitant privilege"(高昂的特權)。有人指出中國人花了40年時間,憑辛勤和血汗儲蓄下來的外滙儲備就是這3萬億美元,美國不消兩個月,聯儲局就憑空印了3萬億出來(對不起,應稱之為QE),不費吹灰之力。傻瓜才真的會開工廠,真幹活!
不錯,如有此昂貴特權,為何不見風駛盡𢃇?全球三分之二儲備是美元,每天90%以上外匯交易,其中一邊是美元。但這一切都是建基在美國能長期保持經濟一哥地位的假設上。
我已多次指出過第二季度,美國和中國的GDP,將會是前所未見地接近。美國去年GDP約21萬億,中國約14.5萬億,只要美國第二季GDP真的下跌30%,兩國GDP已幾乎一樣,如美國跌更多的35%,中國甚至有可能超越!
我較大膽指出此淺而易見的事實。美資大行的經濟師也知道,但不好意思寫,中國仍想盡量低調,避免招風雨,所以更不會講。但這必然是一個超重要的里程碑。
中國已長期不停追上來,但本來以為仍需7至10年時間,但想不到A.C.後,疫情成為了追趕的催化劑,把時間表縮短了很多。如美國下半年能成功重啟經濟,將重新擴大GDP差距,但仍必比B.C.接近不少,超越的時間表可能縮短至5年不到。假如美國下半年第二波疫情嚴重,經濟重啟受阻,那麼GDP境况就更堪虞。所以亦形成更大壓力要重開,即使犧牲更多性命。
近日美國國會建議第五輪,又3萬億的刺激方案。聯儲局主席Powell亦認為美國經濟或再需政府伸出援手。本來如魔術般,只要多做一點QE,或多舉一些超低利率的國債,不是甚麼問題都迎刃而解嗎?但意外地,特朗普這位過去數十年一直認為借錢和賴帳都是輕鬆事的真正「債王」,竟然對再大幅舉債刺激經濟有所猶豫。會否是因為中國GDP追得太近,缺乏「社交距離」,已變得"too close for comfort"?
在可見將來,人民幣或任何貨幣,都不能取代美元地位。但如美國逐漸失去經濟一哥地位,美元的昂貴特權又能否永遠保持?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融資使用率意思 在 投資藝術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親愛的『空』軍弟兄們抱歉了,現在還是多頭喔!!!
統一、仁寶還原權值再創新高、巴西ETF短短3個月大賺14.5%
*************************
全球央行年會老調重談機率高、股市難有意外
本周國際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全球央行年會,屆時全球主要央行總裁將齊聚懷俄明州度假勝地傑克森洞,聯準會(Fed)主席葉倫與歐洲央行(ECB)總裁德拉基都將發表演說,各國經濟成長普遍堅實,且失業持續下降,但通膨率依舊疲軟,未來影響各國貨幣政策的關鍵,仍取決於通膨是否出現,在通膨未明顯出現之前,也就是物價未明顯大漲的情況下,各國央行為不破壞好不容易復甦的經濟,維持各國每年的經濟成長,耐心等待到經濟全面復甦為止,持續採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機率較大,目前原物料價格不論是農產品、能源或貴金屬都未見明顯的漲幅,代表物價的CRB指數持續呈現低檔盤整,各項經濟數據都顯示通膨率不高,因此推估本周全球央行會議不會有任何意外的演說,投資朋友不用過度擔心葉倫會有超乎市場預期的演說,造成金融市場的重挫,全球股市多頭態勢明確,不要因為美股持續再創歷史新高,就主觀的認為美股過高,恐懼、悲觀讓你裹足不前,錯失許多投資機會,試想道瓊指數突破20000點之後,還是勢如破竹的持續向上漲至最高22179點,漲幅高達10%,只要敢買道瓊指數ETF也賺10%了,市場永遠有機會,就看大家願不願意好好把握!
*************************
基本面、技術面、籌碼面同步偏多,回檔不買就是錯失良機
川普與金正恩互嗆之後,短暫影響全球股市大跌修正,結果一如專欄預測,兩邊都是喊假的,全球股市恢復短多格局,台股再度吸引國際資金青睞,加權股價指數帶量收復10500點,創下台股史上最長萬點紀錄,從籌碼面來看,外資由賣轉買,三大法人持續看多,新台幣匯率維持在30.2左右高檔區,融資融券餘額同步上揚,籌碼相對穩定,籌碼面偏向多方;技術面,台指數波最高漲至10619點後,最低回測至10225點,國際利空淡化之後,本周指數連續帶量上漲,收復月線並站在整數關卡10500之上,月線扣抵反轉向上,技術指標MACD守在多空分界線0軸以上,且出現黃金交叉,短線多方攻擊訊號再現;另外,台灣各項經濟數據出現反轉訊號,外銷訂單數字、經濟成長率都比去年同期成長,上市櫃公司股利發放金額也再創新高,在基本面加持下,基本面、技術面同步偏多,今年股市要不好也難,問題還是在於自己,有沒有勇氣進場投資。
*************************
基本面不是只看財報;產業的未來性才是重點
雖然股市整體偏多,但還是要持續調整手上的持股,汰弱換強讓資金流動創造更大的利潤,以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只要個股基本面沒有重大變化,其實不需要轉換手上的持股,過去教學的經驗發現,常常有學生誤以為基本面就是財報分析,因此股市有一派投資人認為,只要學會看懂財報,就能在股市無往不利,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會計師應該都是投資高手,實際上,也常常發現財報極差的個股漲勢凌厲,最主要的原因是股市反映的是未來不是過去,過去不賺錢不代表未來不賺錢,所以基本分析應該要著重的是產業的未來性,如果發現手上的持股不具未來性,甚至基本面轉弱,就應該要出清持股,轉換成較具未來性的績優股。
*************************
中華電信前景堪憂;建議逢高調節持股
最近在檢視專欄長期持有股時,發現中華電信基本面堪憂,未來獲利恐不如預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現在4G行動上網太快、太便宜了,每個月499、599就能吃到飽,對中華電信的業務形成破壞式的創新,從中華電信三大業務分析,首先是手機業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身邊的親朋友好都不打手機了,幾乎都是用LINE網路語音通話節省電話費,也就是4G網路速度夠快,通話品質不錯,不需要打手機電話,造成手機業務的營收降低;其次在固網ADSL的部分,過去中華電信長期把持家中電話線這最後一哩網路傳輸線,網路傳輸速度快又穩定,使得ADSL普及率高達77%,但4G使用率越來越普及,速度與穩定度對非重度網路使用者來說已足夠,價格又比ADSL便宜,慢慢有些使用者發現,每個月網路費用超過1000元,使用時間又不長,相當不合理,開始退租ADSL改用4G上網就好,網路還可以帶著用,隨身用比較不浪費,速度也可以接受;最後是MOD業務,MOD是台灣最早高畫質的電視頻道,早期用ADSL綁MOD的優惠方案,申裝率相當高,可惜傳統第四台業者為封鎖MOS,聯合同業鎖死幾個收視率較高的頻道,使得MOD架上較少一般民眾熟悉的電視節目,造成申裝率很高、收看率卻很低,兩方競爭多年以後,MOD與第四台業者同樣面對OTT(Over-the-Top)影音串流業者如愛奇藝、NETFLIX、Catchplay的強烈競爭,以愛奇藝來說,每個月只要250元左右,任何電影、電視讓你看到飽,還可以橫跨手機、平板、電視盒等各種平台,讓觀眾隨時選隨時看,方便性價格都較MOD優惠,因此評估中華電信未來營運將會非常辛苦,建議逢高調節獲利了結,下周專欄長期持有股將刪除中華電。
*************************
專欄勝率百分百;忽多忽空一場空
每次介紹長期績優股,偶爾都會聽到朋友說,這種股票不會動拉,賺不到什麼錢,不好意思六月推薦的巴西指數ETF本周再創今年新高,六月到現在為止獲利超過14%,台股的部分統一(1216)、仁寶(2324)
還原權值再創新高,加計配息獲利都超過25%,萬海原本是專欄表現最差的持股,虧損一度高達10%,近期航運再次起飛,本周五一度漲停板,專欄獲利超過12%,其實要在股市賺錢真的不難,只是大部分投資人都缺乏耐心,到處追求快速獲利的方法,結果總是輸,下周專欄長期投資股富邦金、國泰金還可以加碼,台達電還未布局的朋友可以考慮進場,股市依舊偏多,建議各位不又受媒體影響,一下空一下多,最後落得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