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蝕刻設備廠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蝕刻設備廠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蝕刻設備廠商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Joe's investment,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Joe:「中國持續在半導體產業做設備進口或收購歐美企業,強化半導體的生產能力,美國封鎖中國的半導體發展,未來只會更加劇烈。」 由於美中地緣政治緊張,美國加強管制中國半導體設備出口,中國半導體產商擔心受出口管制波及,加強半導體設備採購,採購數量等於需求範圍再多買1.5套,南韓媒體《ETnews》報導...
蝕刻設備廠商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0-16 12:59:20
良率其實很難提升喔,#科科 有時候我們會在半導體相關的新聞裡聽到某某廠商的晶圓良率很好,或是良率不佳要進行提升。 「良率」兩個字聽上去就是越高越好啊,但是......它真能說升就升這麼簡單嗎? _ 首先,讓我們聊聊「良率」的定義是什麼。 良率呢,簡單來說就=良品數 / 實際生産數,當然...
蝕刻設備廠商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0-08 01:45:38
【@businessfocus.io】一早估到自己會被美國制裁?日媒爆中芯年初開始瘋狂囤貨兼建共享倉庫 . 《日經亞洲評論》引述多個消息人士報道,為應對美國政府可能對中國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981)展開的制裁,中芯正在囤積製造設備及關鍵替換零件。 . 報道指,中芯從美國、歐洲、日本的供應商購買的關鍵...
蝕刻設備廠商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Joe:「中國持續在半導體產業做設備進口或收購歐美企業,強化半導體的生產能力,美國封鎖中國的半導體發展,未來只會更加劇烈。」
由於美中地緣政治緊張,美國加強管制中國半導體設備出口,中國半導體產商擔心受出口管制波及,加強半導體設備採購,採購數量等於需求範圍再多買1.5套,南韓媒體《ETnews》報導,美國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1~5月美國對中國半導體出口金額達21.96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14.12億美元成長55%。出口中國的半導體設備,美商應材、科林研發、美商科磊全球半導體設備市佔超過40%,為中國半導體設備主要供應商,包含蝕刻、沉積、檢查等設備。
雖然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但銷售金額屢創新高,反映中國在美國未來可能收緊半導體出口情況下,中國半導體廠商希望及早獲得設備,以建立自主化供應鏈。目前美國Biden政府不但延續Trump政府限制策略,甚至強化,加深中國半導體廠商的不確定感,有華為、中芯國際、福建晉華等300多家廠商及單位被美國列入管制出口黑名單。美國AI國家安全委員會建議,沉浸式曝光設備也列入極紫外光曝光設備(EUV)類管制清單,屆時對中國半導體製造的衝擊不僅先進製程,一般的成熟製程也可能受限,使中國半導體產業更受重擊。
基於以上原因,中國半導體廠商積極大量庫存半導體設備。全球半導體設備產業一方面受惠於中國半導體產商大量採購,迎接難得的大量採購週期,有利公司營收,另一方面讓三星或SK海力士等備感壓力,因大量採購使晶片荒導致交貨期拉長更惡化,南韓半導體業者也加入搶購半導體設備行列,南韓海關統計,2021上半年南韓半導體製造設備(SME)進口總金額創歷史新高,達94.2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68%,為2018上半年81.6億美元以來,再度寫下歷史新高紀錄。
2021上半年進口拜導體設備,荷蘭進口金額達30.6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成長55.3%。美國進口27.9億美元,日本和新加坡進口為22.2億美元和12億美元以上。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最近都在增加半導體製造設施投資。三星2021上半年投資為較2020年同期成長40.3%。SK海力士投資金也較2020年同期增加84.1%,中國半導體巨頭聞泰科技(Wingtech)旗下Nexperia半導體有限公司(Nexperia),收購英國最大晶片製造商Newport晶圓製造公司(Newport Wafer Fab)後,英國研究與創新署(UK Research and Investment)根據英國政府的指令,已經停止對Newport晶圓製造公司提供政府資助。
英國《電訊報》報導,Nexperia半導體公司總部雖然在荷蘭,卻是中國導體巨頭聞泰科技麾下的全資子公司。聞泰科技於2016年收購飛利浦的半導體分支後,後者易名為Nexperia,中國受限於晶片製造技術,四處尋求突破口,Newport位於英國南威爾斯Newport,是英國最大、也是英國為數不多的半導體晶片製造商之一,Nexperia這家中資公司針對英國Newport晶圓製造公司的收購,發生在美中、英中關係全面惡化,美國要在半導體行業對中國進行全面封殺之時,因此格外引人注目。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稱,不希望中資感到「仇中情意結」,以致放棄在英國進行任何投資。不過,在多名國會議員的施壓下,Johnson已下令對這宗價值6300萬英鎊的收購案展開國安調查。
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1年一季度中國進口集成電路1552.7億塊,同比增長33.6%。出口集成電路737億塊,同比增長42.7%,今年上半年,無論是全球還是中國,整個半導體行業呈加速態勢。不過,仍存在結構性短缺,如汽車晶片、GPU、手機等,到今年上半年仍未得到緩解。這主要是由於美國制裁、疫情、供需錯配等因素造成的,各國政府均高度重視半導體產業的戰略,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國的扶持力度非常突出,中國也推出多項扶持政策,全力破解「缺晶片」難題。
中國長三角地區的安徽、江蘇、上海,泛珠三角的江西、福建、廣東、四川等,均對「十四五」期間集成電路的發展確立明確目標及發展規劃。據不完全統計,僅2020年上半年,有21個省份落地相關項目超140個,已披露總投資額超3070億元。在政策推動下,中國半導體產業資金洶湧。2019年設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註册資本達2041.5億元,帶動數倍民間投資。目前,中國晶片製造的產能加速擴張。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報告稱,今年年底前,全球半導體製造商將開始建設19座大容量晶圓廠;2022年,全球將再增加10座晶圓廠。這其中,8座在中國,8座在台灣,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晶圓製造產能持續擴大,中國正在承接第三次半導體產業轉移。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5619619
https://udn.com/news/story/7333/5602192
https://technews.tw/2021/07/19/chinese-manufacturers-swept-global-semiconductor-equipment/
蝕刻設備廠商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oe:「中國積極的在開發半導體產業,實質效果不知道有多少,但整個產業鏈中,急著先分錢的廠商肯定不少。」
美中關係不斷惡化,美國制裁當頭,中國北京當局把半導體供應鏈去美化,當成「國家緊急狀態」(national emergency)事件處理。中國廠商全面檢討供應鏈,據傳已經形成默契,晶圓廠的生產設備至少3成需向本土業者採購。這替中國晶片設備商和材料業者,帶來了千載難逢的商機,以記憶體大廠長江存儲而言,該公司在中國北京指引下,積極檢討供應鏈,要用本土業者或非美國業者取而代之,該公司找來800名全職員工,一天三班檢視製程,從生產設備、化學品,到設備裡的螺絲、螺帽等無所不包,此一行動已經進行兩年,至今尚未結束。
中國力推晶圓本土化生產,為當地的晶片商和晶片供應商創造了「一生一次」(opportunity of a lifetime)的商機。除了政府撒錢補助半導體業之外,中國科技巨擘小米、Oppo、聯想等也幾乎肯定會向國內廠商下單。中國晶片業高層表示:「雖然沒有白紙黑字的公開告示或是官方通知,但是業界所有人都有共識,如果要建新晶圓廠或擴增半導體產線,至少3成生產工具必須來自本土業者」。
如今美國晶片業的所有龍頭廠商在中國都有分身,這些業者積極卡位,要取代美商在中國晶片業的地位。舉例而言,長江存儲的做法和策略和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Micron)極為神似。北方華創是美國晶片設備大廠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的翻版,中方希望北方華創未來能挑戰應材的地位。中微(AMEC)是中國版的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專門生產蝕刻設備。華海清科生產化學機械平坦化(CMP)設備,要動搖應材在此一科技的獨霸地位。
中國晶圓廠狂下單,讓當地設備廠和材料廠的業績爆表。鋰離子注入機製造商凱世通高層表示:「我們不只2021年產能滿載,需要擴產...許多同業的產能也全滿」。中國晶片設備龍頭北方華創,2020年獲利破新高,年增73%之多。另外,儘管中微在2020年下半遭列美國黑名單,該公司的年度盈餘仍刷新歷史紀錄,中國當局為了抗衡美國的科技追殺令,未來六年將砸1.4兆美元發展半導體。政府滿天撒錢,以空前力道扶植晶片業,導致騙補猖獗,根本不了解晶片的公司,也搖身一變成了半導體商,只為領取龐大的補助金。
2020年前9個月,超過1.3萬家中國企業登記為半導體商。光在9月份,半導體廠商的登記家數就增加30%。這些新晶片商,許多在半導體方面毫無經驗。有的是海鮮業者、有的是汽車零件商。大連晨鑫原本從事海鮮銷售,後來轉型線上博弈,2020年5月又趕搭半導體熱,擬砸人幣2.3億元,買進上海一家半導體商的51%股權,美國與中國科技戰持續延燒,在美國強力圍堵下,可能延緩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不過,中國仍將朝半導體自主化邁進,半導體業者認為,這對台灣廠商長期發展是隱憂。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總監楊瑞臨認為,美國半導體產業無論是短期或長期發展,去中化的戰略思維都不會改變,將會建構一個與中國脫鉤的半導體產業鏈,並持續不斷拖延中國半導體自主化的發展,台灣半導體廠高層說,美國對中國的政策是「川普規拜登隨」,雖然中國在半導體設備方面並沒有經驗,不過,在基本材料領域並不差,在美國施壓情況下,可能刺激中國加大政策扶植力道,目前中國半導體產業還不是台灣的對手,尤其是半導體製造業,業者表示,中國人才很多,又有政策加持,不排除可能拉近與台灣的差距,甚至追上台灣,對台灣半導體產業長期發展是一大隱憂。
半導體微影設備廠艾司摩爾(ASML)總裁暨執行長Peter Wennink提出警訊,在缺乏外國技術支援,中國要建立自己的半導體設備和技術需要很長時間,一旦成功打造半導體產業,外國企業將被擋在全球最大的晶片市場之一的外面,失去大量工作機會與收入。
波士頓顧問公司認為,地緣政治摩擦與中國政策追求半導體價值鏈的自給自足是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潛在風險,預期中國若提升半導體自給率恐對整體半導體供需造成衝擊,台灣廠商過去在美、中兩邊通吃的模式將不再適用,未來將很難兩邊討好,營運模式應靈活調整,投資也要更加謹慎,為地緣政治的風險做好準備,並加強人才發展和基礎研究。
業者表示,台灣廠商應投入更多研發經費,專注研發,繼續往更高價值前進,建立新門檻,才能拉開與追逐者的距離。
歐洲聯盟計畫,在原物料、原料藥和半導體等6個戰略領域,減少對中國及其他外國供應商的依賴,歐盟概述了任務的急迫性,並稱用於敏感生態系統的137種產品中,約有一半依賴中國的供應,這些產品主要是原物料、藥物和其他對歐盟環保與數位目標至關重要的其他產品,疫情導致供應鏈出現瓶頸後,因此有了這份更新版產業策略計畫,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計劃對原物料、電池、原料藥、氫能源、半導體以及雲端和邊緣運算技術進行深入評估,並採取相應措施。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副主席Margrethe Vestager表示:「今天公布的更新版產業策略是關於在擺脫冠狀病毒危機邁向復甦的背景下,確保我們的產業具有推動數位和綠色經濟轉型的能力,同時也確保我們產業的競爭力。」
歐盟的措施可能包括「在可能情況下,依賴不同貿易夥伴實現供需多樣化,但也在必要時進行自動儲備和自主行動」,為了減少進口依賴,歐盟國家可為歐洲共同利益重要項目(Important Projects of Common European Interest, IPCEI)在下一代雲端、氫、低碳產業、製藥和尖端半導體方面匯集資源,IPCEI將允許歐盟各國政府在更寬鬆國家援助規則下挹注資金,並允許企業在整個項目中進行合作,範圍涵蓋從設計到生產到下游應用。
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2105050379.aspx
https://www.moneydj.com/kmdj/news/newsviewer.aspx?a=b2484a95-9346-42a1-ad3d-37ac144ba82a&c=MB010000&fbclid=IwAR0p7n48LCZnlPKdI9dZDiJBaQAT3jgsvq22c8OKjI4FBNwQiMJJdJ5dSfs
https://technews.tw/2021/04/25/china-chases-semiconductor-self-sufficiency/
蝕刻設備廠商 在 聯合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判賠340萬元!
#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