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蜘蛛人演員一直換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蜘蛛人演員一直換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蜘蛛人演員一直換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蜘蛛人演員一直換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丹眼看電影,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底下有抽書活動!)隨著原定於今年 5 月上映的《#黑寡婦》與 11 月的《#永恆族》紛紛延檔至 2021,也宣告了 2020 這個特別的年度再增添了一筆註記——這將是連續十年來,首次漫威電影缺席的一年。從薩諾斯彈指的那個經典時刻至今,竟然也已過了兩年多,上次在大銀幕上看到漫威英雄的身影,也已經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ERNEST案內所,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蜘蛛俠:決戰千里】 結局及片尾彩蛋解析 奇異博士有機會之後出現?(蜘蛛人:離家日) 先講Spider-Man Far From Home(蜘蛛人:離家日)的第一個片尾彩蛋,首先會見到Peter在New York街頭fing嚟fing去,場景算是向以往的蜘蛛俠系列致敬。之後接完MJ玩一輪之後他停了...

蜘蛛人演員一直換 在 拾光影劇評論工作室|維維安?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18:12:10

2018.12.18(二) 蜘蛛人:新宇宙|索尼動畫 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 (2018) ⠀ 之前也有大概提過我對漫威電影真的完全沒有涉獵,但還沒有說過我到底有多麼沒有研究。我唯一一部看過的漫威電影就是《蜘蛛人》,而且還是在小一的時候。然後我今年直到St...

蜘蛛人演員一直換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14 01:42:40

Follow @girls.presslogic 好想看洛基演的小丑! . 相信有留意超級英雄電影的粉絲們,都一定會知道 DC Comics 和 Marvel 這些年來亦敵亦友的關係吧!雙方各為超級英雄界電影的代表,這麼多年一直明爭暗鬥,粉絲們亦各佔一方。今年 Marvel 先後推出多套電影,包括有...

蜘蛛人演員一直換 在 放映雞x放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10:44:12

Valerian 《星際特工瓦雷諾:千星之城》2017 對於算是喜歡星際題材的我來說,這部看起來沒有一般評價的那麼糟!角色與場景塑造都非常豐富,很認真的帶給觀眾各種絢爛奇妙的外星生物與世界🤘以爽片來說劇情不算單薄,演員表現可圈可點,整體來說是有在水準線上的! 再來說說為什麼它不特別高分,就是許多幕...

  • 蜘蛛人演員一直換 在 丹眼看電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08 16:47:09
    有 190 人按讚

    (📕底下有抽書活動!)隨著原定於今年 5 月上映的《#黑寡婦》與 11 月的《#永恆族》紛紛延檔至 2021,也宣告了 2020 這個特別的年度再增添了一筆註記——這將是連續十年來,首次漫威電影缺席的一年。從薩諾斯彈指的那個經典時刻至今,竟然也已過了兩年多,上次在大銀幕上看到漫威英雄的身影,也已經是一年多前的蜘蛛人了。一方面感念於這難得的喘息機會,同時也讓我們更加期待「第四階段」的漫威宇宙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從《#鋼鐵人》(2008)揭開「#漫威電影宇宙」序幕開始,在 2009 年曾經中斷過一次,但之後便接二連三地推出了至今 23 部電影,不只重新定義了大成本商業鉅片的創作、行銷、觀賞方式,也塑造了無數膾炙人口的銀幕英雄:Chris Evans 的史提夫羅傑、Robert Downey Jr. 的東尼史塔克、Chris Hemsworth 的奧丁之子索爾等等。當然,也有無數的新導演被提拔至國際舞台,像是現在大家熟悉的強法洛、羅素兄弟、泰卡外提提、萊恩庫格勒等等。

    這幕後的最大功臣,除了漫威影業的總監 Kevin Feige 之外,大概就屬「#史丹李爺爺」莫屬了!史丹李的筆下所孕育而出的超級英雄,包含了鋼鐵人、綠巨人浩克、雷神索爾、黑寡婦、鷹眼、復仇者聯盟、蜘蛛人、福瑞局長、神盾局、夜魔俠、格魯特、奇異博士、蟻人等等,族繁不及備載。若是說到史上最愛客串的演員,大概也很難有人出其右,在至今每一部漫威電影當中,都可以瞥見他那老頑童的身影,以慈父的姿態守護著新一代的英雄和影迷。

    然而史丹李爺爺也在 2018 年的時候辭世,享壽 95 歲高齡,來不及再陪伴我們走向下一階段的漫威旅程。為了紀念這位美漫文化的傳奇人物,漫遊者文化將在這個月推出第一本中文翻譯「漫威之父」史丹李的傳記作品——《漫威宇宙:史丹李與他的超級英雄》(Stan Lee: A Life in Comics)。

    此本書為史丹佛大學邀請同樣猶太背景的文化研究學者里爾‧萊博維茨(Liel Leibovitz) 撰寫,以美國漫畫的歷史為主軸,書寫史丹李如何度過經濟大蕭條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衝擊,徒手將漫威從不入流的次文化產物,拔擢至如今人人皆認得的文化ICON。

    本書除了精彩地講述了史丹李的點子是如何萌發之外,同時也花了不少篇幅撰寫他如何從一個貧窮的移民家庭出身、在漫畫社擔任跑腿小弟開始,逐漸走向不凡之路。他汲取了猶太原生家族的文化和信仰元素,並在他筆下的角色中埋藏了《聖經》、《塔木德》等猶太傳說的人物原型。萊博維茨在書中將李和同事們,以及漫威角色們,都一同與猶太經典中的人物們做了並置和比較。

    最有趣的一段是在講李如何意識到當時那個年代的漫畫角色是被當作神明看待、缺乏幽默感和與人性的脆弱與缺點,也因此難以和讀者有強烈的共鳴。也因此塑造出漫威角色們獨有的玩世不恭、機智逗趣、同時也不怕讓角色們之間有一些價值觀的對立,甚至具有一些生心理的缺失(夜魔俠是視障者、X教授則必須坐輪椅)。

    透過X戰警系列的「變種人」,萊博維茨也勾勒出史丹李的創作中強烈的社會關懷和議題性,這些人的超能力並不是透過「失敗的科學實驗」或「外星輻射」等外在因素而獲得,反而是與生俱來的,也因此遭受各種歧視和打壓(暗示著種族和性別弱勢的議題)。在故事中不難看到60年代動盪社會的縮影,以及各種社會上被壓迫的人得以透過虛幻故事得到正義的伸張。

    讓我們來讀一段書中節錄:

    「看過超人或蝙蝠俠的冒險之後,人們很快就意識到,這兩個圖騰式人物不過是一堆英勇行為的總和。事實上,這是因為他們僅只是兩種彼此衝突、處於美國精神生活兩極之價值觀的體現。蝙蝠俠是現代主義的擬人化,一個富裕又擁有特權的上層階級人士。他沒有特殊的超能力,只能利用自己無止盡的資源和高人一等的才智。蝙蝠俠的形象, 象徵大幅改進的地方政府,而這個角色不用受惱人的責任和透明度束縛。

    相對地,史丹.李的美國隊長更接近真實的人:我們看到他在帳篷裡休息、玩跳棋,跟巴奇用無傷大雅的話互虧對方。他會打趣地說:『你不知道我要一直擊敗你有多累。』接著,幾行對話後,羅傑斯應該換裝、採取行動了,我們看到的不是那種揍人、抓人的空泛動作,而是今天我們認識、喜愛的更有層次角色。史丹.李基於直覺,從他創造的第一個故事開始,就希望讀者對這個角色的本尊史蒂夫.羅傑斯的關注,可以不遜於他變身後的『美國隊長』。這一點,以當時的漫畫來看,是超越時代的真知灼見。」

    如果你是漫威的漫畫迷或影迷,或是想更了解當代美國電影產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那麼推薦你可以來讀讀看這本書。以傳記作品來說,這本算是非常輕巧(只有兩百多頁),一下子就看完囉!以下有購買連結以及抽書活動訊息,提供給大家參考囉!
     
    --
     
    《#漫威宇宙:#史丹李與他的超級英雄》
     
      史丹‧李開創了漫威宇宙,
      美國終於有了自己的神話。
     
    超人、蝙蝠俠、浩克、蜘蛛人……象徵哪些西方歷史、文化的人物與思想?漫威英雄具有什麼特殊價值,連大導演費里尼、亞倫雷奈都折服於史丹.李一手打造的美國新神話?美漫怎麼在史丹.李的手中影響美國人的價值觀、從二流文化晉升為美國文化輸出全世界的重要媒介?
     
    ★本書特色
    1. 華文世界第一本翻譯出版的「漫威之父」史丹.李傳記
    2. 耶魯大學出版社叢書,揭秘史丹.李本人不說、漫威宇宙背後的文化意義
    3. 「漫威」漫畫迷、電影迷深入漫威宇宙的唯一指南

    2020/10/06 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 出版
     
    ★ 你可以在這裡找到這本書:
    博客來: https://is.gd/NNLJjp
    金石堂: https://is.gd/Q96rOv
    誠品: https://is.gd/c2WwbU
    城邦: https://is.gd/p5u21H
    三民: https://is.gd/WTxLit
     
    --
     
    【#抽獎|丹眼 X #漫遊者文化 限時贈書活動!】
     
    🎁獎品內容:
    3本《漫威宇宙:史丹李與他的超級英雄》,共三位得主(一人一本)。
     
    🎁抽獎辦法:
    Step ①:為本專頁【丹眼看電影】按讚!
    Step ②:留言「漫威電影中最喜歡的角色」,並 tag 一位好友!
    Step ③:分享此篇貼文,並設定為地球(公開)。
       
    🎁截止及開獎日期:
    10/16(五)晚間 23:59 截止,
    10/17(六)公佈得獎名單,將以留言的方式宣布、並回覆中獎者。幸運中獎者,請再「主動」私訊本專頁,並提供真實姓名、聯絡電話、郵遞區號與收信(包裹)地址。廠商會將禮品直接寄給您。
      
    ⚠️本專頁保有活動變更之所有權力,若抽獎後聯繫不到中獎人,或中獎人為假帳號,恕不保留。

  • 蜘蛛人演員一直換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1-01 23:22:13
    有 244 人按讚


    跨年之際,最常見到的電影文章,就是當年之精選。我也有2019的最喜愛,不過,比起最愛的電影,其實更想分享些不會撞文的他類文章,不如就來寫篇關於電影文章寫作的觀察好了。

    所謂的電影文章,指的是那些圍繞在電影故事周圍的寫作,以往大家通稱為影評,但是如今線上電影文章已經相當多元,遠超越單一電影的分析或評論,包含大量圍繞在電影周邊的各類書寫。例如,葉郎有歐美的影劇讀報,龍貓大王有各類關於電影或影星的(冷)知識,無影無蹤會時常整理影視獎項的提名與獲獎,Fago俱樂部介紹動畫界的各類相關資訊,還有Subterranean Village Vanguard會固定發文以劇照為本所書寫的心情詩句。至於評析電影的文章,還是有許作家撰寫,例如Lizzy看電影、香功堂主、或是釀電影精心規劃的各類影展主題等等。

    一、由文字閱讀轉向影視音頻

    不過,這一年的觀察是,雖然關於電影評析介紹的文字作者愈來愈多,文章總數也持續增加,但是許多讀者卻已經轉向Youtube,寧可讓出視線,以耳朵在閒暇之餘聽取內容紮實又文詞優美的散文式影視解說。這類解說頻道很多,搞笑類的電影介紹曾經當道,但是這一年有許多內容豐富、文字精湛、又分析入木的Youtube節目大量增加。

    因此,假設你現在也想開啟進入電影文章的分享行列,心想針對院線電影撰寫評析文章,或許可以考慮將你的文字能力運用在腳本書寫,開始投入剪片行列,當個Youtuber吧(雖然選擇當Youtuber其實是跌入另一個大坑)。因為,現在會點入文章閱讀單篇評析的讀者,已經逐漸減少,除了因為有大量Youtuber參與影評影片的製作之外,也是因為電影心得的分享,其實是種門檻很低的寫作分類,任何人隨時都能進入,任何新作者都有可能吸收新讀者,只要有位作者的某篇文章有趣到逆衝而上,就會壓縮掉其他作者的同部電影分析文章。

    不過,有趣的是,瞬間大紅的那篇文章(或短片),有時候也會紅得讓人難以捉摸。於是,機運的造化也是網路生存的要因之一。雖然人人都渴望神蹟般的機運,但是與其想要依賴偶然出現的逆衝好運,不如穩定踏實地生產文字。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天外飛來一筆,沒有抽到厄運已該偷笑,豈敢妄想順勢逆衝。畢竟,只要曾經玩過大富翁的人一定都明白,慢慢跟著陀螺賺圈圈,乖乖繳交地租賺錢活著,才是安穩生存的長久之道。

    二、多元撰寫電影文章

    不過,雖然針對單一電影的評析類文字書寫,閱讀量逐年降低,無可否認的是,撰寫他類多元的電影書寫,則是另一種可行的選項。

    一個電影(一個故事)周邊圍繞著許許多多的未知(what, how, why, who, when, and where),有些讀者想了解電影故事中,那些社會事件的來由起源,包括這個社會事件的影響所及,例如《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2019)、《破案神探》(Mindhunter, 2017, 2019)、《賽道狂人》(Ford vs. Ferrari, 2019)、或是《難、置信》(Unbelievable, 2019)。

    又或許有人會想了解為何有些音樂家、藝術家、科學家、或政治人物等等,會偉大到讓後人想為他拍攝傳記電影,他有哪些事蹟、他影響後世哪些大事、或是他曾經歷經哪些一般人都難以煎熬的苦難,例如《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2018)、《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 2014)、或《為副不仁》(Vice, 2019)。

    或者,無關社會事件與真人真事,有些電影會牽涉到邊緣的冷知識,多是一般人在通識教育學習時,不會接觸到的他類知識,例如隱藏在《窒息》(Suspiria, 2018)中的艾米許(Amish)宗教與文化,以及艾米許人的壓抑。或是埋藏在《宿怨》(Hereditary, 2018)故事底端的希臘神話與希臘悲劇《特拉基斯婦女》(Women of Trachis)。這些電影故事之所以難懂難解,始因於這些故事都有個一般人未知的前提,於是需要一位曾有相關閱讀經驗的寫作者,為讀者說明這些冷知識的內容與起源。一旦有這些冷知識為起點,再來閱讀電影內部的枝微末節與細節安排,通常都能很快地理解為何導演與編劇會有如此怪誕的奇想,會編纂出如此不著邊際的故事,原來,所有的創意都是其來有自,而不是從天而降。

    而二十一世紀盛行的科幻電影與英雄電影,大多與最新科技有著最實際切實的關聯,於是持續地吸收科技新知,也變得相當必要,雖然很多時候這些電影的科技情節,其實根本超乎科學現實,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幻想。但是,有些情節卻是讓我們接觸未來與認識科技的窗口。例如,《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m, 2019)讓我們見識到VR加上飛行攝影機,就能創造出強大的擬像,模擬真實到改變現實。又例如2014年底,許多人為了看懂《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而不得不接觸黑洞與重力的基本觀念。

    換句話說,撰寫電影文章,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心得報告,而必須同時具有跨領域的知識交叉與觀念融合能力。於是,寫作者除了必須規律持續地觀看電影之外,也需盡量有焦點地吸收某種類型的專業知識,長期累積之後,雖不見得能夠成為專家,卻肯定有相較於一般人於此面向的敏感度與洞察力。由此,在觀看電影之時,也就比較有機會挖掘出更為有趣的切入點。

    這類不以撰寫評析與心得式的電影文章,多是持續挖掘電影內部的類型冷知識,例如演員或導演的生平歷史,類型電影的歷史與演變(偵探、科幻、英雄電影等),或是某個社會案件在不同電影呈現的相同與差異。專注寫些別人懶得查詢資料與接觸閱讀的冷知識,久而久之,就有機會自成一家,而讓新作者難以隨意取代。例如葉郎與龍貓大王,就是這類冷知識電影作家,也是我最喜歡追讀的作家之二。

    三、愈來愈細的小眾與分眾

    這兩三年來,線上串流媒體如雨後春筍,隨時隨地可以看電影,無論是剛下片的新電影,或是上一世紀的經典;無論是故事性的電影,或是歷史紀錄片;無論是兩小時的電影,或是好幾季的英美劇;無論是歐美的影視,或是台日韓的戲劇。換句話說,此時此刻,所有在線上的影視節目,多得數不清,多到即使每天安排兩小時收看線上影視節目,一年僅僅不過730小時。但是可怕的是,在Netflix上面的全部影片節目,在2017年,一週就有總計十億小時的內容(Netflix: 1 billion hours streamed content PER WEEK in 2017)。個人一年730小時,相較於平台一個星期十億小時,尚不包括院線電影,怎有追看完畢的一天呢?

    於是,影視收看的群眾,會愈來愈分眾。既然大家都沒有時間追看所有的電影與影集,只好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大眾的口碑選看影視。此後,大量影視內容會產生許多分類,分類之後,會有大眾歡迎的暢銷電影,也會有少數欣賞的小眾故事。就如同過去在書籍的盛世時代,書店的書架上貼有許多書籍分類標籤,當時,的確會有皆大歡喜的暢銷閱讀,但是有些專業分類的小眾書籍,也是不容忽略的存在。與乘載內容的書籍概念雷同,今日線上串流的所有影視節目,也就是視聽內容產品,同樣也會有票房極高的大眾電影,以及細水長流的小眾分類。於是,與其想要追看所有電影,不如就選看自己有熱情的影視內容(我就很喜愛把冷門的紀錄片當成是知識累積的管道)。

    在內容太多而必須分類的時代,當一個人已經難以看完全部的經典電影,也不可能追完所有的精彩影集,電影寫作者就必須一同面對內容焦慮的現實(有限的時間與有極限的寫作力),而嘗試調整寫作內容的取向。例如,可以在眾多的電影分類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類型,投心於自己喜愛的故事,然後放鬆心情,不再緊緊追著院線電影,只要細水長流地耕耘某種類型故事,輔以專注於某種電影之外的他門專業,就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寫作之路。這已經不是一個人就能掌握所有人喜好的時代,內容的多元將讀者與觀者更細緻地分類,作者唯一能掌握的事情,就是撰寫自己有能力掌握的喜好與內容。

    四、寫作是記憶的延伸,同時紀錄與療癒

    要持續寫作,現實的生活也要顧及。大部分我熟識的電影文章寫作者,能單純地以寫作維生,其實少之又少,許多人都是已經有了某個正職(包括專職母親),再利用閒暇之餘邊看電影邊寫作。於是,在寫作之際,還是得先處理好自己的五斗米現實。

    很多時候,電影寫作與其說是要分享心情與心得,不如說是對自己負責的觀影日記。我們的腦容量有限,於是散布於生活中,那些我們曾經看過、想過、或感動過的事情,假若沒有透過紀錄,通常會隨著時空的轉換,因為新事件的介入,而逐漸忘卻。以往,許多人喜愛以撰寫日記的方式,紀錄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只是,一個人寫日記很寂寞,而分享又是人的本性,於是,大部分的作家其實都非常渴望知心讀者,期待有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認同自己的思索、並且感同自己曾有的觸動。

    進入Blog與Vlog的時代,我們不再停留於線下的日記撰寫,而是轉頻到線上的文字或影片紀錄,將自己觀看過、思想過、與感動過的食物、旅遊、遊戲、3C、電影、書籍等等,公開在線上分享,期待在寬廣無盡的網海中,找到興趣相投又心靈相吸的讀者,與他們交流自己曾有的思忖與心動。

    剛開始在網路上寫作時,其實我並不明白自己對於部落格寫作的真實心情,只是單純莫名地想寫,幾年之後發現,原來這些文字不只是觀影日記、意識延伸、也是種療癒,治癒了我的厭世寂寞症。

    甚至,假設有天科技已經發展到能夠將人的意識轉錄到其他載體,人就能夠在身體凋零之後,續存於人間,如此,我在網路上的這些文字資訊,肯定有助於我的意識下載與轉錄。換句話說,在我的肉體死去之後,關於「我」的意識,其實都一直存在線上,我的家人思念起我之時,只要上線搜尋我的文字、閱讀我的文章,就能與我相繫。

    此外,在我年老之後,我也無須死抓著年輕人不放,只想向他們狠提當年勇地說教,畢竟我真的想說的那些話,早已轉化成文字,停留在線上。那些想言語的心情,早已宣洩,就無須煩勞無辜的聽眾,無奈地聽我說教了。

    不過,規律寫作最有意義的結果,應該是強迫閱讀。每回要開啟一篇文章寫作時,內心其實都會有股懶散的阻力,很想胡謅亂寫,更想放棄查詢資料。只是,一旦意識到有誠懇的讀者會耐心閱讀這些文字時,我就會興起必須為網路上的文字負責的決心,樂意查詢資料、閱讀理解、並且按耐躁動之心,默默地字字撰寫。如此,交錯在興趣支持與自我勉強的過程,漸漸累積出許多偏僻無趣的書寫與知識,不僅是觀影的紀錄與發洩,也是自我的充實與療癒。這跟上班的概念有點雷同,有時來自不得不的強迫學習,長期以往的累積,最終都會變成自己的所得。

    最後,祝福各位觀影愉快並且寫作順心,同時附上那些在2019年餘音繚繞到2020年1月1日仍舊讓我難忘的電影與影集:
    《茱蒂》 Judy
    《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鋒迴路轉》 Knives Out
    《破案神探2》 Mindhunter 2《寄生上流》
    《梵谷:在永恆之門》 At Eternity's Gate
    《82年生的金智英》
    《難,置信》 Unbelievable

  • 蜘蛛人演員一直換 在 電影文學希米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01 23:22:13
    有 246 人按讚

    跨年之際,最常見到的電影文章,就是當年之精選。我也有2019的最喜愛,不過,比起最愛的電影,其實更想分享些不會撞文的他類文章,不如就來寫篇關於電影文章寫作的觀察好了。

    所謂的電影文章,指的是那些圍繞在電影故事周圍的寫作,以往大家通稱為影評,但是如今線上電影文章已經相當多元,遠超越單一電影的分析或評論,包含大量圍繞在電影周邊的各類書寫。例如,葉郎有歐美的影劇讀報,龍貓大王有各類關於電影或影星的(冷)知識,無影無蹤會時常整理影視獎項的提名與獲獎,Fago俱樂部介紹動畫界的各類相關資訊,還有Subterranean Village Vanguard會固定發文以劇照為本所書寫的心情詩句。至於評析電影的文章,還是有許作家撰寫,例如Lizzy看電影、香功堂主、或是釀電影精心規劃的各類影展主題等等。

    一、由文字閱讀轉向影視音頻

    不過,這一年的觀察是,雖然關於電影評析介紹的文字作者愈來愈多,文章總數也持續增加,但是許多讀者卻已經轉向Youtube,寧可讓出視線,以耳朵在閒暇之餘聽取內容紮實又文詞優美的散文式影視解說。這類解說頻道很多,搞笑類的電影介紹曾經當道,但是這一年有許多內容豐富、文字精湛、又分析入木的Youtube節目大量增加。

    因此,假設你現在也想開啟進入電影文章的分享行列,心想針對院線電影撰寫評析文章,或許可以考慮將你的文字能力運用在腳本書寫,開始投入剪片行列,當個Youtuber吧(雖然選擇當Youtuber其實是跌入另一個大坑)。因為,現在會點入文章閱讀單篇評析的讀者,已經逐漸減少,除了因為有大量Youtuber參與影評影片的製作之外,也是因為電影心得的分享,其實是種門檻很低的寫作分類,任何人隨時都能進入,任何新作者都有可能吸收新讀者,只要有位作者的某篇文章有趣到逆衝而上,就會壓縮掉其他作者的同部電影分析文章。

    不過,有趣的是,瞬間大紅的那篇文章(或短片),有時候也會紅得讓人難以捉摸。於是,機運的造化也是網路生存的要因之一。雖然人人都渴望神蹟般的機運,但是與其想要依賴偶然出現的逆衝好運,不如穩定踏實地生產文字。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的天外飛來一筆,沒有抽到厄運已該偷笑,豈敢妄想順勢逆衝。畢竟,只要曾經玩過大富翁的人一定都明白,慢慢跟著陀螺賺圈圈,乖乖繳交地租賺錢活著,才是安穩生存的長久之道。

    二、多元撰寫電影文章

    不過,雖然針對單一電影的評析類文字書寫,閱讀量逐年降低,無可否認的是,撰寫他類多元的電影書寫,則是另一種可行的選項。

    一個電影(一個故事)周邊圍繞著許許多多的未知(what, how, why, who, when, and where),有些讀者想了解電影故事中,那些社會事件的來由起源,包括這個社會事件的影響所及,例如《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2019)、《破案神探》(Mindhunter, 2017, 2019)、《賽道狂人》(Ford vs. Ferrari, 2019)、或是《難、置信》(Unbelievable, 2019)。

    又或許有人會想了解為何有些音樂家、藝術家、科學家、或政治人物等等,會偉大到讓後人想為他拍攝傳記電影,他有哪些事蹟、他影響後世哪些大事、或是他曾經歷經哪些一般人都難以煎熬的苦難,例如《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 2018)、《梵谷:在永恆之門》(At Eternity's Gate, 2018)、《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 2014)、或《為副不仁》(Vice, 2019)。

    或者,無關社會事件與真人真事,有些電影會牽涉到邊緣的冷知識,多是一般人在通識教育學習時,不會接觸到的他類知識,例如隱藏在《窒息》(Suspiria, 2018)中的艾米許(Amish)宗教與文化,以及艾米許人的壓抑。或是埋藏在《宿怨》(Hereditary, 2018)故事底端的希臘神話與希臘悲劇《特拉基斯婦女》(Women of Trachis)。這些電影故事之所以難懂難解,始因於這些故事都有個一般人未知的前提,於是需要一位曾有相關閱讀經驗的寫作者,為讀者說明這些冷知識的內容與起源。一旦有這些冷知識為起點,再來閱讀電影內部的枝微末節與細節安排,通常都能很快地理解為何導演與編劇會有如此怪誕的奇想,會編纂出如此不著邊際的故事,原來,所有的創意都是其來有自,而不是從天而降。

    而二十一世紀盛行的科幻電影與英雄電影,大多與最新科技有著最實際切實的關聯,於是持續地吸收科技新知,也變得相當必要,雖然很多時候這些電影的科技情節,其實根本超乎科學現實,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幻想。但是,有些情節卻是讓我們接觸未來與認識科技的窗口。例如,《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m, 2019)讓我們見識到VR加上飛行攝影機,就能創造出強大的擬像,模擬真實到改變現實。又例如2014年底,許多人為了看懂《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而不得不接觸黑洞與重力的基本觀念。

    換句話說,撰寫電影文章,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心得報告,而必須同時具有跨領域的知識交叉與觀念融合能力。於是,寫作者除了必須規律持續地觀看電影之外,也需盡量有焦點地吸收某種類型的專業知識,長期累積之後,雖不見得能夠成為專家,卻肯定有相較於一般人於此面向的敏感度與洞察力。由此,在觀看電影之時,也就比較有機會挖掘出更為有趣的切入點。

    這類不以撰寫評析與心得式的電影文章,多是持續挖掘電影內部的類型冷知識,例如演員或導演的生平歷史,類型電影的歷史與演變(偵探、科幻、英雄電影等),或是某個社會案件在不同電影呈現的相同與差異。專注寫些別人懶得查詢資料與接觸閱讀的冷知識,久而久之,就有機會自成一家,而讓新作者難以隨意取代。例如葉郎與龍貓大王,就是這類冷知識電影作家,也是我最喜歡追讀的作家之二。

    三、愈來愈細的小眾與分眾

    這兩三年來,線上串流媒體如雨後春筍,隨時隨地可以看電影,無論是剛下片的新電影,或是上一世紀的經典;無論是故事性的電影,或是歷史紀錄片;無論是兩小時的電影,或是好幾季的英美劇;無論是歐美的影視,或是台日韓的戲劇。換句話說,此時此刻,所有在線上的影視節目,多得數不清,多到即使每天安排兩小時收看線上影視節目,一年僅僅不過730小時。但是可怕的是,在Netflix上面的全部影片節目,在2017年,一週就有總計十億小時的內容(Netflix: 1 billion hours streamed content PER WEEK in 2017)。個人一年730小時,相較於平台一個星期十億小時,尚不包括院線電影,怎有追看完畢的一天呢?

    於是,影視收看的群眾,會愈來愈分眾。既然大家都沒有時間追看所有的電影與影集,只好按照自己的喜好或大眾的口碑選看影視。此後,大量影視內容會產生許多分類,分類之後,會有大眾歡迎的暢銷電影,也會有少數欣賞的小眾故事。就如同過去在書籍的盛世時代,書店的書架上貼有許多書籍分類標籤,當時,的確會有皆大歡喜的暢銷閱讀,但是有些專業分類的小眾書籍,也是不容忽略的存在。與乘載內容的書籍概念雷同,今日線上串流的所有影視節目,也就是視聽內容產品,同樣也會有票房極高的大眾電影,以及細水長流的小眾分類。於是,與其想要追看所有電影,不如就選看自己有熱情的影視內容(我就很喜愛把冷門的紀錄片當成是知識累積的管道)。

    在內容太多而必須分類的時代,當一個人已經難以看完全部的經典電影,也不可能追完所有的精彩影集,電影寫作者就必須一同面對內容焦慮的現實(有限的時間與有極限的寫作力),而嘗試調整寫作內容的取向。例如,可以在眾多的電影分類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類型,投心於自己喜愛的故事,然後放鬆心情,不再緊緊追著院線電影,只要細水長流地耕耘某種類型故事,輔以專注於某種電影之外的他門專業,就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寫作之路。這已經不是一個人就能掌握所有人喜好的時代,內容的多元將讀者與觀者更細緻地分類,作者唯一能掌握的事情,就是撰寫自己有能力掌握的喜好與內容。

    四、寫作是記憶的延伸,同時紀錄與療癒

    要持續寫作,現實的生活也要顧及。大部分我熟識的電影文章寫作者,能單純地以寫作維生,其實少之又少,許多人都是已經有了某個正職(包括專職母親),再利用閒暇之餘邊看電影邊寫作。於是,在寫作之際,還是得先處理好自己的五斗米現實。

    很多時候,電影寫作與其說是要分享心情與心得,不如說是對自己負責的觀影日記。我們的腦容量有限,於是散布於生活中,那些我們曾經看過、想過、或感動過的事情,假若沒有透過紀錄,通常會隨著時空的轉換,因為新事件的介入,而逐漸忘卻。以往,許多人喜愛以撰寫日記的方式,紀錄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只是,一個人寫日記很寂寞,而分享又是人的本性,於是,大部分的作家其實都非常渴望知心讀者,期待有人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認同自己的思索、並且感同自己曾有的觸動。

    進入Blog與Vlog的時代,我們不再停留於線下的日記撰寫,而是轉頻到線上的文字或影片紀錄,將自己觀看過、思想過、與感動過的食物、旅遊、遊戲、3C、電影、書籍等等,公開在線上分享,期待在寬廣無盡的網海中,找到興趣相投又心靈相吸的讀者,與他們交流自己曾有的思忖與心動。

    剛開始在網路上寫作時,其實我並不明白自己對於部落格寫作的真實心情,只是單純莫名地想寫,幾年之後發現,原來這些文字不只是觀影日記、意識延伸、也是種療癒,治癒了我的厭世寂寞症。

    甚至,假設有天科技已經發展到能夠將人的意識轉錄到其他載體,人就能夠在身體凋零之後,續存於人間,如此,我在網路上的這些文字資訊,肯定有助於我的意識下載與轉錄。換句話說,在我的肉體死去之後,關於「我」的意識,其實都一直存在線上,我的家人思念起我之時,只要上線搜尋我的文字、閱讀我的文章,就能與我相繫。

    此外,在我年老之後,我也無須死抓著年輕人不放,只想向他們狠提當年勇地說教,畢竟我真的想說的那些話,早已轉化成文字,停留在線上。那些想言語的心情,早已宣洩,就無須煩勞無辜的聽眾,無奈地聽我說教了。

    不過,規律寫作最有意義的結果,應該是強迫閱讀。每回要開啟一篇文章寫作時,內心其實都會有股懶散的阻力,很想胡謅亂寫,更想放棄查詢資料。只是,一旦意識到有誠懇的讀者會耐心閱讀這些文字時,我就會興起必須為網路上的文字負責的決心,樂意查詢資料、閱讀理解、並且按耐躁動之心,默默地字字撰寫。如此,交錯在興趣支持與自我勉強的過程,漸漸累積出許多偏僻無趣的書寫與知識,不僅是觀影的紀錄與發洩,也是自我的充實與療癒。這跟上班的概念有點雷同,有時來自不得不的強迫學習,長期以往的累積,最終都會變成自己的所得。

    最後,祝福各位觀影愉快並且寫作順心,同時附上那些在2019年餘音繚繞到2020年1月1日仍舊讓我難忘的電影與影集:
    《茱蒂》 Judy
    《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鋒迴路轉》 Knives Out
    《破案神探2》 Mindhunter 2《寄生上流》
    《梵谷:在永恆之門》 At Eternity's Gate
    《82年生的金智英》
    《難,置信》 Unbelievable

  • 蜘蛛人演員一直換 在 ERNEST案內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7-04 18:30:00

    【蜘蛛俠:決戰千里】
    結局及片尾彩蛋解析 奇異博士有機會之後出現?(蜘蛛人:離家日)

    先講Spider-Man Far From Home(蜘蛛人:離家日)的第一個片尾彩蛋,首先會見到Peter在New York街頭fing嚟fing去,場景算是向以往的蜘蛛俠系列致敬。之後接完MJ玩一輪之後他停了在支街燈上面,順帶一提他由第一集的小朋友去到今集獻出螢幕初吻,終於似回個英雄。之後街上大螢幕播新聞,我們見到Mysterio臨死前拍片陷害Peter。這裏先講一講Mysterio是不是真是死了,這裏留了個好大的伏筆舖去end credit scene。首先,Peter打敗完Mysterio神秘客之後問EDITH「Is this real?」EDITH答他「All illusion turn down」即是所有幻象已經關閉,這裏埋了一個伏筆,因為這一問一答並不等於Mysterio神秘客已經死了。之後鏡頭cut去Mysterio神秘客的同黨正在下載那個投影系統準備逃走,鏡頭那麼刻意地給了兩個畫面他,有機會說明劇情之後有人會再用到這些投影系統,可能也就是未證實已死的Mysterio神秘客。

    之後到第一個End Credit Scene,直入正題。Mysterio神秘客公開了一段影片塑造蜘蛛人成為一個反派,而經典蜘蛛俠三部曲的報社老闆都現身,還找回當時做得入型入格的演員J.K. Simmons翻做,他說Mysterio犧牲自己保護地球,蜘蛛俠要對這次謀殺負責。最後Mysterio還公開了Peter Parker就是蜘蛛俠的身分。跟Home-Coimg尾一樣,都是以一句「What the fu-」收尾,不過今次不是Aunt May是Peter自己。

    這個位可以伏下好多發展可能性。首先要向Tony Stark致敬,這個最後身分公諸於世的情況跟Iron-Man1最後一樣,可以是換了一種形式表示Peter Parker某程度上繼承Tony Stark的精神,也成為了一位真英雄。而這種一反蜘蛛俠故事傳統,少有地將身分公諸於世的做法亦都可以告訴給人知這個是MCU的風格,甚至乎是傳統,這個就是MCU獨當一面的蜘蛛俠。另外在故事發展上,先講回Home-Coming的片尾蠍子人Scorpion問Vulture知不知蜘蛛俠的身分。一是告訴我們有對付蜘蛛俠的反派The Sinister Six邪惡六人組有機會在之後出現,因為在漫畫蠍子人是其中之一,Vulture和Mysterio都是,而蠍子人當時有講過他有些朋友在出面一齊對付Spider-Man蜘蛛人,以Home coming這個end credit scene和Mysterio最後這個陷害蜘蛛俠舖局來說,下集有機會是The Sinister SIx和蜘蛛俠對決都未定。而在漫畫中Mysterio都有佈局陷過蜘蛛俠於不義,順帶一提,其實Mysterio今次的人物設定都是一個彩蛋,因為在蜘蛛俠的經典電影中,他信任的人一是變成反派一是本身就是反派。

    之後要入重點。漫畫的蜘蛛俠大多數都無公開過身分,其中罕見一次是在漫畫的Civil War英雄內戰中,Peter Parker的確公開過他是蜘蛛俠,但後來在奇異博士的幫忙下,向全世界洗走了他是蜘蛛俠這段記憶。而劇透王Tom Holland亦在近期的訪問講過 他想和奇異博士拍擋,我一直都覺得劇透只是一種宣傳方式,以這個End Credit的走向,會不會有機會真是這樣發展呢?我真是好期待,所以我先會說這套是我看完之後最想即刻看續集的電影。

    去到第二個end credit scene,見到原來Nick Fury和Maria Hill竟然是Captain Marvel入面的斯科魯人leader Talos和他老婆Soren。而真正的Nick Fury一路在外星的一個基地入面。這一幕是非常之震撼,因為一,他打開了Marvel電影宇宙Phrase 4的大門,Marvel Studio總裁Kevin Feige講過MCU的Phase 4會開始上宇宙,而真正的Nick Fury在宇宙一個新基地亦意味着這個開始。第二,就是告訴給觀眾知以往有好多伏線可以延伸出新的故事,因為Nick Fury在Captain Marvel的90年代開始就有和斯科魯人合作,但以往Nick Fury出現過的場景有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呢?大家可以重看Captain Marvel找線索。一:Nick Fury和Captain Marvel在酒吧確認身分那時,Fury說對角切的多士他是不會吃的,看回Avengers2的Age of Ultron,在鷹眼屋企那個是他本人,有一幕見到他吃着多士但不是對角切。二、Nick Fury和Captain Marvel講 ,個個都只會叫他Fury,但在無限之戰的End Credit片段,Maria Hill叫他Nick,那的們可以估計Infinity War那時開始的Nick Fury都是斯科魯人Talos。之後要說那個外星基地有機會是漫畫的S.W.O.R.D.,簡單來說就是太空版的神盾局,神盾局負責地球範圍內的威脅,S.W.O.R.D.負責地球以外的,而有一點都幾得意的就是S.W.O.R.D.在漫畫的出現是在XMEN的故事入面,除了吻合Phase 4將會去外太空的劇情發展,會不會都是之後令買回XMEN Deadpool 神奇4俠等等版權的迪士尼都可以在之後加回這些人物去MCU呢?雖然有講過說至少要等多五年,但都好值得期待呀。

    好啦今次的片尾分析去到這裏,支持我繼續出片的,希望大家可以Like、Share和訂閱,我希望未來用我的影響力,繼續用我的方式去影響身邊的人,不會白廢大家的支持,腳踏實地,實現夢想。照舊,因為在日本發展,日本的動態會在Instagram看到,Facebook IG亦都會更新我們條Team在日本拍的介紹片,Stay Tune,我們下條片見 88

    Music Credit: Niall Stenson

    想留意更多我的動態,記得緊貼Ernest Docrazy
    Ernest Docrazy社交平台:

    Ernest Docrazy channel:
    https://www.facebook.com/Ernestdocrazy/
    Ernest DoCRAZY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rnestDoCRAZY/
    Ernes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rnest_pc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