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虛偽的人特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虛偽的人特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虛偽的人特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虛偽的人特徵產品中有4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

 同時也有1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Smart Trav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娛樂八卦#人際關係 #12生肖性格 #劉嘉玲 #吳君如 #姜濤 #周星馳 #劉德華#命理 #增運方法 #活學活用 大家可以透過Payme, 支持下我同貓貓阿Cash, 打賞打賞鼓勵鼓勵: https://payme.hsbc/smarttravel ?合作邀約請洽 gold7778@gma...

虛偽的人特徵 在 張韋怡GoGoCheu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01 22:16:35

光明越來越近🌈☀️ 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海闊天空 #心情很好 #正能量滿滿 生活當中遇到的一些壞人,可以都稱之為心術不正的人。這些人根本沒有是非觀念,他們的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別人都圍著自己轉,所以才會出現一些,為了自己的利益去算計別人的事情。人首先要控制自己的貪念,...

虛偽的人特徵 在 Abby醬(沛清)l美妝l保養l素人改造l整體造型l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3 14:19:33

能感動人心的 永遠不是語言 而是行動 能始終如一的 永遠不是虛偽的熱情 而是真誠的付出 ————————————————————— 期待上海系列上市 在開箱給大家🥰 素人改造模特徵求中🚩 適合對象: 🉑️想學化妝保養的素人 🉑️不懂自己喜愛風格の人 🉑️想嘗試更多形象風格の人 🉑️對彩...

虛偽的人特徵 在 Real Ti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22:48:36

人有沒有貴氣,就看這六種特徵! 一、厚德 古人雲:厚德載物,就是說人只要有好德行,就沒有承載不了的事,相反,人無大德便無法成就大事。 古人告誡我們,要樂於吃虧,多為別人著想,才能成就事業。同時,厚德是福,做人厚道,方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厚德之人,往往能用雅量容人。一個人要想創造一番事業,就必須有恢宏...

  • 虛偽的人特徵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8 19:19:43
    有 1,018 人按讚

    ▍人們渴望刺激與認可,以填補生活中的空檔

    我們已經有明確共識,撫摸嬰兒以及對成人施予與之相當的象徵性待遇(認可),都具有生存意義。那問題是,接下來是什麼?日常生活中,人們互相問候完要做什麼?

    在「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之後,接下來便是「結構渴望」(structure-hunger)。青少年經常面臨的問題是:「(互相問候)接著,你要對她(他)說什麼呢?」不光是青少年,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社交中斷、一段沉默、空白的時間更令人不舒服。人類的永恆問題是如何安排其清醒的時間。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社會生活的所有功能都是為了讓人們朝該目標前進而互相幫助。

    「時間結構」(time- structuring)的操作方面可稱為「程式」(programming),它有三個方面:物質、社會和個人的。安排時間最常見、最方便、最舒服和最實用的方法,是制定計畫以處理外部現實中的物質:這便是通常所說的「工作」(work)。這種規劃可稱之為「活動」(activity),「工作」這個詞反而不太合適,因為社會精神病學的一般理論應該會認為社交也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物質程式」(material programming)是為了應對變化無常的外部現實,就這一點而言,物質程式化的活動僅僅是安撫、認可,以及其他複雜的社交形式所產生與發展的條件。物質程式化一開始並不是社交問題,它在本質上以資料處理為基礎。建造一艘船的活動要依靠一連串的測量和評估其可能性,而為了讓建造活動持續進行,在此過程中所發生的任何社交互動都應當處於次要的從屬地位。

    「社會程式」(social programming)產生了傳統的儀式性或半儀式性交流。其最主要的判斷標準是能被地方所接納,即通常所謂的「有禮貌」。世界各地的父母都會教他們的孩子要懂禮貌,也就是讓孩子知道如何適當的問候、進食、排泄、求偶和進行哀悼儀式,以及在一段主題式談話中如何表現出進退得宜。這種進退得宜便體現出一個人處理人際關係是否老練或得體,其中有些是普世通用的,有些則具有地域性。通常,正式儀式後面是半儀式性主題式談話,而為了區別,可以將後者稱為「消遣」(pastime)。

    隨著人們愈來愈熟悉彼此,將會出現更多「個人程式」(individual programming),結果就會發生「關鍵事例」(incident)。關鍵事例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出現的,而且當事人也能夠將它們說清楚,但如果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它們往往遵循明確的模式(我們可以對這些模式進行整理、分類),而且有一些潛在規則限制了這些關鍵事例的發展順序。只要大家按照心理遊戲規則玩下去,無論雙方是友好還是敵對,這些規則便持續潛藏,但是一旦有人違背心理遊戲規則,它們就會現身,並且帶來一聲象徵性、口頭上,或者「有法律意義」的大喊:「犯規!」和消遣不同,這樣的發展順序更多基於個人程式而非社會程式,所以我們稱之為「心理遊戲」。家庭生活和婚姻生活,以及各種組織生活,都有可能在年復一年的進行著同一種心理遊戲的不同變體。

    「大多數社交活動是由心理遊戲所構成」並不意味著心理遊戲「好玩」或者玩遊戲的人沒有認真參與關係互動。從一方面來說,如同「玩」足球和其他體育「遊戲」有可能一點都不好玩,而且參與者也可能相當嚴肅。人類心理遊戲的本質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一旦出現不合規則的情感,就會施以懲罰。「玩」心理遊戲可以非常嚴肅,甚至嚴肅到具有致命性,但是只有當規則被打破時,才會出現嚴肅的社會制裁。

    消遣和心理遊戲,是現實生活中真實親密關係的替代品。因此,我們可以把消遣和心理遊戲視為訂婚,而不是真正的婚姻結合,這也是為什麼它們會展現出一種尖酸的戲劇性特點。當個人(通常是本能)的程式變得更強烈並且人們開始放棄社會模式和隱蔽的動機與限制時,就會出現親密關係。親密關係是唯一能夠完全滿足刺激渴望、認可渴望和結構渴望的方法。它的原型是充滿愛的受孕行為。

    結構渴望具有與刺激渴望一樣的生存意義。刺激渴望和認可渴望表達了個體避免感覺饑餓和情感饑餓的需要,缺乏感覺和情感會導致生物退化。結構渴望所表達的需要則是避免無聊,齊克果(Soren Kierkegaard)曾指出,「惡」始於時間未結構化。如果這種未結構化再持續一段時間,無論多久,無聊就會成為情感饑餓的同義詞,並且帶來相同的結果。

    一個人獨處時有兩種安排時間的方法:活動和幻想。有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有可能維持獨處,每一位學校老師都知道這一點。當個體成為由兩人或多人組成的社會集合的一員時,就有多種結構化時間的方法可供選擇。根據複雜程度,它們是:(1)儀式;(2)消遣;(3)心理遊戲;(4)親密;(5)活動,後者是前四種方式的基礎。

    社會集合中,每一個成員都想透過與其他成員交流儘量獲得滿足,愈容易讓人接近並獲得的滿足就愈多,而他的大部分程式化社交都是自動的。由於有些「滿足」(satisfactions)是在諸如自我毀滅這種程式化之下獲得,我們很難用「滿足」一詞的一般意義去理解,所以最好使用更中性的詞來替換,例如「獲益」(gains)或「獲利」(advantages)。

    社交接觸的獲益圍繞身體和心理平衡展開。它們與以下因素有關:(1)緩解緊張;(2)避免有害情境;(3)獲得安撫;(4)維持已建立起來的平衡。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已經詳細調查和討論了這些因素。若用社會精神病學術語來說,它們可表示為:(1)內在原發獲益(primary internal advantages);(2)外在原發獲益(primary external advantages);(3)次級獲益(secondary advantages);(4)存在需求獲益(existential advantages)。前面三個恰巧與佛洛德所描述的「疾病獲益」(gains from illness)相對應,分別為:內在原發性獲益(internal paranosic gain)、外在原發性獲益(external paranosic gain)和繼發性獲益(epinosic gain)。我們的經驗已顯示,從獲益的角度來考察社交作用要比視其為防禦機制運作更具啟發性也更有用。

    .

    【註】

    安撫(stroke):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

    伯恩將「安撫」定義為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認可,並認為安撫對個體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現在,物質剝奪、嬰兒依戀以及身體接觸對健康的重要性可能是心理健康領域研究最充分的幾個主題。例如,研究已證明幼兒需要身體安撫來維持生存,但是隨著他們學會用言語和非言語方式來交換安撫,實際的生理安撫已非必需。

    .

    以上文字摘自
    《#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Games People Pla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relationships
    .
    作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8)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上面這段摘文讓我用簡化的語言來說明:就是人與人之間透過互動滿足彼此的需要,這過程中會自然而然表現出情感,而情感表達的規則,跟社會文化環境,還有每個人的個性有關。那些透過情感表達規則滿足雙方需要的互動,可以形成一種心理遊戲。

    譬如說,有人常要搶占受害者的位置,因為恐懼為自己負責,所以把自己的某些情緒與行為,歸因於加害者的迫害。而被指派的加害者也可能透過這個過程,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受害者與加害者,都在這樣的互動中,滿足了部分的需要,儘管對彼此不滿,卻沒有覺察背後的動力。當這樣的互動方式固定了,就可能是一種心理遊戲。

    「人們為了心理存活就必須獲得安撫,但由於社會及個體內在規則限制了人們自由交換安撫,所以人們普遍缺乏安撫,因此心理遊戲便成為成年人為獲得安撫而展開的權力鬥爭。」

    這段引自施坦納(Claude Steiner)的說法,也可以作為補充。

    這本書是50年前的經典,所以在閱讀起來會感覺吃力,這是自然。對我來說,這本經典是教科書等級的著作,書裡面有不少概念,含納相當大的知識量,但缺乏足夠的說明,讓讀者能消化明白。這或許要等到下一中譯本出版,才能讓一般讀者抓到個相對清楚的理論樣貌。

    祝願您,能覺察自己如何結構時間,意識每段關係中或遠或近的交流,坦承面對自己的生活!

  • 虛偽的人特徵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8:00:23
    有 103 人按讚

    9/22 恭喜 吳曉萍和Jo Wfa抽中書。請私訊收件人姓名、地址、手機,由出版社協助寄出。謝謝。

    🤤【抽書活動】--溝通分析心理學經典1【人間遊戲】
    拆解日常生活每一個互動、每一段對話中的真實密碼
    #小樹文化

    推銷員說:「這個最高級,但是你買不起。」
    你:「給我包起來!」
    很熟悉的對話嗎?

    在伯恩的理論裡,這是一種心理遊戲。
    表面上有一種溝通,但是還有另一層隱藏的溝通。結果你被激了,衝動買了,一時忘了之後的分期付款經濟壓力。
    無論是你或推銷員,所有人日常都在進行心理遊戲,有的有意識地,多數人則是無意識的,彷彿有一套寫好的程式或腳本,自動化的交流著。
    不用講那麼術語,心理遊戲就是「人際社交」,但僅是其中一部分,其他還有情境、腳本、角色…而伯恩把它們分析出來,套以數學方程式的比喻說明人們是怎麼互動的。
    伯恩最廣為人們熟知的自我狀態分為三種:P父母我、C兒童我及A成人我,各有特性,維持個人的健康平衡。參照下列圖片,雙方狀態的溝通分析,會出現好多種交流及不同層級。(但如果數學不會就是不會,會看得霧煞煞)

    那麼,最原先的信念,人類為什麼要這樣溝通?為什麼不直來直往就好?
    本來確實是可以的,在兒童期幾乎都是如此,可是成長中被社會撫育、被文化形塑,這些無形的潛規則讓你後來覺得「直白=沒禮貌」,加上所有人都是這樣做的,習慣傳承下來,你不得不學會了「婉轉溝通」,你若要特立獨行,就會被排斥、說是外星人…
    早先兒童期的溝通除了直接,還有更重要的生存目的,人類需要「安撫」--即被另一個人認可;需要「親密」--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若缺乏這些將形同行屍走肉。兒童還可以直接說「我要抱抱」、「我就是要」,但成人後就被限制了,你還是這樣說會被套上不成熟或幼稚的標籤。那成人還是要安撫及親密怎麼辦?心理遊戲於是誕生,一方面消遣無聊(EX:在團體裡講幹話),一方面調情曖昧(EX:我家有貓會後空翻,要來看嗎?),進可攻退可守。大家都在追求安撫與親密,但是都用婉轉的心理遊戲。

    溝通分析模型:互補溝通(理性的好溝通)、交錯溝通(產生困境)、隱藏溝通(言外之意、暗示)。參看下圖。
    「心理遊戲」的定義:一系列朝著明確、可預測結局連續進行的互補式隱藏溝通。表面合理卻藏了內在動機,甚至是有陷阱的溝通步驟。
    推銷員說:「這個最高級,但是你買不起。」
    若是直接溝通,對方是善意提醒,你會說:「對,你說的沒錯,真可惜!」
    但社交上這是隱藏溝通,對方暗示與貶低你窮買不起,而你被激了要證明給他看,結果進了推銷員的陷阱。
    心理遊戲是全人類社交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可參看心理師粉專的問體重遊戲:https://reurl.cc/n5zGke)。書裡第二部分析了36個常見的心理遊戲腳本:生活遊戲、性遊戲、婚姻遊戲、聚會遊戲、諮商室遊戲及暗黑遊戲。在第十一章裡,諮商師、社工與案主也會進行類似的遊戲:「我只是想幫你…」或「我就是不行,做不到…」。大家都無意識地交流,全都陷在遊戲裡,並導向負面結果。

    其實很多人害怕脫離腳本,因為舊有的、熟悉的(但效果差)他們才放心。伯恩作溝通分析,是要我們準備好,因為解決之道需要主動與創新,有以下三要素:
    「覺察」:超越所有類型的行為
    「自主性」:不被過去程式影響
    「親密」:你能直接往這目標去就不會想心理遊戲有何報酬

    有興趣者可以參閱連結購買。目前79折316元。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0874
    可以進去看更多簡介及目錄

    ♨贈書方式的條件:
    1️⃣『為心理師粉專粉絲』。不是的趕快去按讚👍️,這可能要調一下,設定公開,否則我看不到你按讚,抽中了也會喪失資格。
    2️⃣『在此篇貼文下方按讚👍 + 轉分享(一定要設公開,看不到分享也失格喔)』
    3️⃣#需TAG一位朋友+留言:「人類心理遊戲的特徵並不是虛偽的情感,而是將人的情感規則化(P.44)」
    🤤🤤
    。    
    活動日期:110/9/17(五)18:00~9/22(三)12:00截止喔(放連假所以比較長)
    9/22(三)中午後公布 2 位幸運粉絲得書一本🙋‍♀️
    ⚠️中獎名單於貼文標題上公告
    ⚠️得獎者請私訊寄送地址,轉出版社為你寄出(限台灣本島)。

  • 虛偽的人特徵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0:00:29
    有 648 人按讚

    #追尋超凡 #人際關係的入門課

    你可能已經和一、兩個人建立起超凡關係了——說不定還更多。在這種關係裡,你覺得對方已經看見、認識並接受你真正的樣子,而不是加工過的版本。Instagram上的幾百位朋友可能知道你上星期在一家高級餐廳點了什麼晚餐,但和建立起超凡關係的人知道,其實你多年來一直飽受食物過敏所苦,或是那一晚你和伴侶用餐時討論到共組家庭一事,或其實你是為了討論辭掉目前工作的利弊約這頓晚餐。

    這些問題,你不會和高中畢業後就沒再見過面的朋友討論,也不會和平常共乘通勤的對象聊,而你偶爾問候一下的阿姨也與此無關。

    然而,和你建立起超凡關係的某人,會真的知道你發生什麼事,是因為這個人真的了解你。

    人際關係是連續不斷變化的存在。在光譜這一端,你覺得雙方的接觸沒有產生真正的連結,但是在光光譜另一端,你的感覺是自己被了解、支持、肯定與完全接納。當你處在這段連續體之間,會覺得和身邊的人緊密相連,但還渴望與更多人產生更緊密的連結。

    問題是,你該怎麼做?要怎麼在連續體中移動呢?我們這輩子已經對數以千計的學生和客戶回答過以上問題,現在要來回答你。

    超凡關係確實可以建立。這種關係有六項特徵:

    1. 你更能做真實的自己,對方也是如此。
    2. 你們都願意互相展現自己脆弱的一面。
    3. 你們相信自我揭露不會變成對方拿來攻擊的把柄。
    4. 你們可以對彼此坦誠。
    5. 你們用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衝突。
    6. 你們都投入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我們先簡單做個解釋。

    前三項談的是自我揭露。很多人都說我們的文化已經自我分享過頭了,為什麼還要談這個呢?因為精心呈現的形象和分享你的真實樣貌是兩件不同的事。奧斯卡・王爾德留下的諸多妙語中,有句話相當犀利:「做你自己吧,其他角色已經有人演了。」人有太多時候因為怕別人給予負面評價,因此會對自我揭露的內容進行加工。

    在社群媒體創造出的世界中,我們被迫要把每件事都包裝到很正面。發布在臉書上的照片,可能是你微笑站在艾菲爾鐵塔前,但實情是那趟旅行糟得要命。我們認識的矽谷執行長們提到,他們必須沒完沒了地把自己做的每件事都形容得「超厲害」,但疲倦、恐懼和過勞卻也是矽谷當地再真實不過的現實處境。

    維持這些虛偽外表讓人心力交瘁。加工和美化你的模樣,不僅會讓你失去展現真實的能力,也會促使其他人美化自己的形象。我們的意思不是建議你把所有事都告訴單一某人,但在一段特別的關係中,你需要把具重要性的部分自我分享給對方。你所分享的應該是真誠、完全真實的自己,而不是用面帶微笑的度假照片或語氣歡欣的佳節祝賀詞堆砌出來的你。

    至於後三項特徵,是和回饋、衝突有關。對他人提出質疑,其實也是一種強而有力的支持,只不過很少人相信自己能做好這件事。和你建立起超凡關係的人點出你身上某個令他們不快的行為,當他們真的這樣做了,你會知道此刻是自己學習的機會,不需升起防備心。而他們也知道,藉由幫助你理解自身行為造成哪些影響,就是在展現他們對這段關係的投入,並且幫助你成長。

    爭吵無法避免,即便是最良好的人際關係亦然。(你稍後會看到,我們兩位作者就是實例!)然而,當你害怕起衝突時,引發衝突的刺激因素就會這樣被你埋掉了,如果你指出刺激因素,並成功處理掉它,這段關係反而能因此深化。

    沒有攤開說清楚的衝突,照樣可以產生危害。在一段超凡關係中提出及解決問題,會比身處其他關係來得簡單,而且問題就不會再潛伏暗處,引發長期傷害。你會把挑戰看作學習機會,同樣的難題再次出現的機率就下降了。

    我們接下來會直白地說明,打造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究竟需要花多大力氣,隨之而來又有多大好處。我們都見識過這種關係型態對友誼、婚姻、家族系統及職場同事會帶來多麼深遠而明確的影響。也知道運用我們所教導的事,可以產生更穩固、更快樂也更深刻的人際關係,並減少不必要的衝突。當你和對方都感到安全且可以彼此坦誠,關係中的成長機會就變得無限大。一旦你們的互動都處於最真實的狀態時,行為模式就轉變了。到了最後,超凡關係不只是一套技巧和技能而已,更是一種迥然不同的存在方式。讓你感到神奇的事物就藏在裡頭。

    --

    📖 本文摘自《史丹佛人際動力學:連開50年的課,教你好關係從真情流露開始》,作者大衛‧布雷弗德為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名譽高級講師;凱蘿‧羅賓則為史丹佛大學領導學Dorothy J. King講師,兩人皆專精人際關係教學,尤其是以體驗式小組學習而享譽國際。

    閱讀紙本書 https://reurl.cc/EZ7dyR
    看看電子書 https://readmoo.pse.is/3mg8zq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