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蘭若經血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蘭若經血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蘭若經血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蘭若經血案產品中有2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悲歌為林義雄作◎楊牧 遠望可以當歸 ——漢樂府 1 逝去的不祇是母親和女兒 大地祥和,歲月的承諾 眼淚深深湧溢三代不冷的血 在一個猜疑暗淡的中午 告別了愛,慈善,和期待 逝去,逝去的是人和野獸 光明和黑暗,紀律和小刀 協調和爆破間可憐的 差距。風雨在宜蘭外海嚎啕 掃過我們淺淺的夢和毅力...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萬的網紅PILI 霹靂布袋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曲/編曲/演奏:風采輪 #聖蹤 一名來自北方的聖者,乃是劍子仙跡多年至交,居住在懸浮奇谷,是位出世的修道人。言談之中,充滿著先天人的風範,具有仙風道骨的氣息。實際上卻是城府深沉的陰謀家,曾犯下蘭若經血案,設計雙佛並現,竊奪北嵎龍氣、如意法、邪兵衛,暗中操弄一切陰謀詭計。 #霹靂劍蹤 線上免費看 ...

蘭若經血案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8:51:39

悲歌為林義雄作 遠望可以當歸 ——漢樂府 1 逝去的不祇是母親和女兒 大地祥和,歲月的承諾 眼淚深深湧溢三代不冷的血 在一個猜疑暗淡的中午 告別了愛,慈善,和期待 逝去,逝去的是人和野獸 光明和黑暗,紀律和小刀 協調和爆破間可憐的 差距。風雨在宜蘭外海嚎啕 掃過我們淺淺的夢和毅力 ...

  • 蘭若經血案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30 21:06:05
    有 118 人按讚

    悲歌為林義雄作◎楊牧
     
    遠望可以當歸
    ——漢樂府
     
    1
     
    逝去的不祇是母親和女兒
    大地祥和,歲月的承諾
    眼淚深深湧溢三代不冷的血
    在一個猜疑暗淡的中午
    告別了愛,慈善,和期待
    逝去,逝去的是人和野獸
    光明和黑暗,紀律和小刀
    協調和爆破間可憐的
    差距。風雨在宜蘭外海嚎啕
    掃過我們淺淺的夢和毅力
     
    逝去的是夢,不是毅力
    在風雨驚濤中沖激翻騰
    不能面對飛揚的愚昧狂妄
    和殘酷,乃省視惶惶扭曲的
    街市,掩面飲泣的鄉土
    逝去,逝去的是年代的脈絡
    稀薄微亡,割裂,繃斷
    童年如民歌一般拋棄在地上
    上一代太苦,下一代不能
    比這一代比這一代更苦更苦
     
    2
     
    大雨在宜蘭海外嚎啕
    日光稀薄斜照顫抖的丘陵
    北風在山谷中嗚咽,知識的
    磐石粉碎冷澗,文字和語言
    同樣脆弱。我們默默祈求
    請子夜的寒星拭乾眼淚
    搭建一座堅固的橋樑,讓
    憂慮的母親和害怕的女兒
    離開城市和塵埃,接引
    她們(母親和女兒)回歸
    多水澤和稻米的平原故鄉
    回歸多水澤和稻米的故鄉
    回歸平原,保護她們永遠的
    多水澤和稻米的平原故鄉
    回歸多水澤和稻米的
    回歸她們永遠的
    平原故鄉。
     
    ---
    詩人利文祺賞析:
     
      這首詩寫於1980年三月,回應在二月二十八號的時候的林宅血案。在前一年十二月的美麗島事件後,林義雄以及其他黨外份子被以叛亂罪起訴。此時,林義雄六十歲的母親、以及他的兩位女兒被刺殺身亡,另一位女兒身受重傷,至今仍無法得知兇手是誰。楊牧以及悲痛的筆調,為林義雄代言,寫下這首詩。
     
      這首詩的體裁,除了在副標題提示的「樂府」,並引用〈悲歌〉一首,完整詩為「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鬱鬱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這首詩呼應楊牧在西雅圖的心境,他悲傷,但無法回鄉,只能透過遠望,表達思念,但即便回到台灣,也彷彿家中無人。然而為何「家中無人」這是因為楊牧將林義雄的家人比做自己的家人,林義雄的家人被殺害,也彷彿自己的家人被殺害,這也是為何詩題是「為林義雄作」這樣的代言體,也是為何會出現以彷彿是詩人的「母親和女兒」被殺害的句子。
     
      亦呼應了西方「田園輓歌」(Pastoral elegy),以楊牧在《一首詩的完成》中〈社會意識〉曾提到的彌爾頓的詩〈里西達士〉(Lycidas)為例,詩中彌爾頓哀悼身為牧師的朋友溺水而死,他想起自己曾經和朋友享受田園風光,在回憶的同時,也批判了教會腐敗,楊牧認為,這是「一首古牧歌體的輓詩延伸出去,對教會提出了批判」。同樣的,楊牧這首詩或許是現代哀歌,在最後一段呼籲回到田園,筆調也屬於對國民黨的批判。
     
      如同牧歌體中城市和鄉間的對比。國民黨時期因為經濟起飛,讓許多青年開始離開家鄉而到城市打拼。在城市裡,人心疏離,而在鄉下,田園被荒廢。楊牧的田園輓歌建立在這樣的二分法之上。田園在此為美好、和諧、純粹,甚至不曾被國民黨沾染過的社群(community),這樣的社群或許只有在1949年以前可以參考,因此這種社群形式是充滿鄉愁的。此外,楊牧意識到他們那一代在國民政府的教育之下,忘記了台灣的語言、文化,也忘記了台灣歷史(如詩中所言:「逝去的是年代的脈絡」)。如同同一年的作品〈出發〉所言:「我們/從鄉村進入都市,又回歸/鄉村」。回歸到田園,也表示了回歸鄉土,認識自己的土地。
     
      這首詩歌或許呼應了阿岡本提到的「裸命」(bare life)。他認為,當代政權鞏固主權的正當性,透過「排除」的方式將人的生命「納入」,換句話說,人的生命以被排除的形式納於司法之內,成為主權決斷的施行對象,這種情況被稱之為「例外狀況」(a status of exception),而在這種狀況下,人們成為赤裸、可以任由政權隨意宰割的生命體。這樣的暴力體現在猶太集中營內的屠殺,而這樣的暴力也是在法律默許之下運行,甚至更加鞏固了政權。這樣的概念常出現在楊牧的詩中,那些被政府任意蹂躪的裸命,包含了〈林沖夜奔〉的林沖、〈禁忌的遊戲〉的羅爾卡、〈失落的指環〉的海蒂伊安娜,或若幾首關於復活節起義的那些愛爾蘭人,以及林義雄的家人。這些詩歌都顯示了對於任何強權的抵抗,也暗喻了對於國民黨的不信任。
     
    --- 
    設計:泱泱
    圖源:https://pixabay.com/photos/spirit-creepy-halloween-ghost-2304469/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社會關懷 #悲歌為林義雄作 #利文祺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 蘭若經血案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8 21:00:21
    有 150 人按讚

    出發◎楊牧
    (給名名的十四行詩)
      
    1
     
    一些些風雨之後,強大的
    日光照醒苜蓿,地丁,薇蕨
    我們相扶持走過草地,巡視
    潮濕的圍牆,發散着早春的
    氣味,往朝北朝西的方向
    移植一棵冬青,順手將角門
    釘牢。然後又是徹夜的風雨
    在我們生命巨大的古琴上
    拉緊預言的絃,張開一片恢弘
    嚴肅崇高,豐盈的三月天
    我們在凌晨的小寒中依偎
    互相期許等待,傾聽最遠處
    雨雲在海面漸漸聚集,分裂:
    莊嚴的號角聲,準確的鼓點
     
    2
     
    在那個完整的日子裏,我們
    目睹冬寒節節向春暖讓步
    破曉爆炸的聲響,在長橋
    兩側,濺起廣大的湖水和烟
    當生命以超越的端毅,挾貫耳的
    萬鈞雷霆在那選擇了的日子
    那個完整的日子裏向我們宣示⋯⋯
    朝陽後迅速下過一場細雪
    豪雨乃在午間洗滌清醒的大地
    山脈升得更高,河流急急
    蒼松在狂風裏喧嘩催促,瞬息
    瞬息間,一群白鳥掠過萌芽的
    原野,飛雹敲打面海的大窗:
    你選擇了一個完整的日子來到
      
    3
     
    我聽到宇宙震動如橄欖葉
    當它感受歸來的春風,海浪
    在無限的空間裏以時間的
    面貌將過去,現在,未來
    雍容地延續——超越感官的
    真實的聲音;我看到天地間
    久久堅持的一份光明如爝火
    如北斗七星,如劍訣,如電
    如哲人無垢之鏡,一燈心傳
    長照除卻灰塵苔綠的寶殿
    ——超越一切的,眞實的炫耀
    在東南之東,北西以北——
    我們聽見,看見,當生命
    以大無畏的聲音和光明呈現
      
    4
     
    面向萌發的葉芽,巨樹
    森嚴的手勢,我的大門洞開
    羣鳥從草地上躍然飛起
    啁啾相呼於牆裏牆外,搶據
    新綠的枝頭,叮噹搖響的
    簷角,所有的蓓蕾都提早
    迸裂去年的寒衣,蚯蚓
    在土壤裏迅速翻了一個身
    小蛾焦躁,頂撞著金色的蛹
    以他正成形的翅膀;古典的
    和浪漫的書在架子上爭持不下
    應該朗誦幾首詩?以甚麼程序
    進行?中文先呢還是英文?
    迎接他們啼聲宏亮的小主人
     
    5
     
    這是你的王國,牛乳領域
    最初的家園譬如草莓小島
    風波萬里——牢記蓊鬱一片
    萬里風波外的才是鄉土
    模仿它,億萬倍廣闊偉大
    牢記香蕉鳳梨的南溫帶
    藍天大海的西涯,美麗的
    火山連鎖裏突破雪線的峯巒
    而所有河水都向四方奔流,齊赴
    仰望,等待的汪洋。這就是
    你的王國,是我們集結的
    營盤,在多雨微涼的北溫帶
    我要你認識這小院落的經緯
    草莓和牛乳。你從這裏出發
     
    6
     
    我們比你自己性急,中午
    凝視你在蒲公英的手推車上
    驚喜如對鏡,眉毛逐漸成型
    逼向日光的眸子聚滿遼闊的天
    你不知道你在何處,我們知道
    夜裏我彷彿打開一盒粉蠟筆
    看你進行偉大的顏色試驗
    在燈前,黃與藍調和為衝刺的
    新綠,紅與黑互相砥礪,構成
    歐洲最深刻,不朽的古典
    我甚至讓你肆意將光的七色
    揉碎在一面鏡子上,看你如何
    對著暗淡的後果納悶,體驗
    性情,一次放縱想像力的失誤
     
    7
     
    並且自一次小小的失誤中
    領悟夢幻以外的經驗,準確的
    線條和顏色如東籬新栽的
    菊苗。小滿黃昏淺淺的天——
    雲霓忽遠忽近,在雨後搬弄
    一些樓臺和城堡,嘽嘽揚塵的
    馬匹,武士的旗幟——瞬息間
    化為古琴,團扇,刀尺,秋千
    或者這些將證實為經驗以外
    帶著夢幻色彩的現狀,然而
    透過落花的小院,北窗高處
    若無聲息一架軍機,筆直
    由西向東飛行,穿破解散的
    秋千影,讓我們神馳傾聽
     
    8
     
    七重天外,宇宙的起點
    和終點,永遠閃爍著的
    是我們認同的星海。如此熟悉
    你的聲音和面貌,如此熟悉
    許久許久以前,在另外的
    一個世代,我們曾經是一體
    結伴而行的形和影,流浪過
    在無比沉寂的七重天外
    以一份不可追懷的意志,反抗
    人間愚妄的制和哲學體系
    向激情的權威挑戰,以冷漠
    以不可詮釋不可模仿的微笑
    我們曾經並肩,跋涉千山萬水
    搜索人間的公理,正義,同情
     
    9
     
    你必將認知,通過一些喧囂
    誇張的歌詠和頌讚,認知
    人物和事件的舞臺;倘若可能
    在歡呼聲中保持我們的沉默
    用理性的心靈去觀察體會
    逼視冗長,一再重複的戲劇
    帶著不妥協的眼光,永遠永遠
    卓越地,堅持我們傳承的三一律
    則你將認知,一切空間時間
    和角色都必須和諧統一如神諭
    事件的虛實可以辨別,根據
    大自然,日月星辰和山岳河川
    根據宇宙開闢的法則和秩序
    除此之外,一切都不必容許
     
    10
     
    遲遲的夏陽在蘋果林外
    渲染歲月連綿,風從山谷
    從鮭魚的家鄉吹來,擁向
    大海,濃厚的針葉林的氣味
    我們將為你說明,一般的
    洋流方向,廣闊汹湧的姿勢
    亘古而然——歸向一條抽象
    威猛的子午線,由北極以北
    垂直向南切入企鵝的冰山
    你將飛越這永恆的抽象和威猛
    感受,且旋轉尋覓親切的
    北回歸,西東不斷的走向
    在上升的氣溫和濕度中,葱龍
    快綠,平生最美麗的島嶼
     
    11 
     
    風也吹向山谷,河水來自
    原始的寧靜。刺青,鳴蟬
    那是我們秘密的世界,充滿
    無遠而弗屆,不是你有限的
    粉臘筆所能描摹,有一種
    焚身的炙熱,從童年的彼端
    傳來,曾在我生涯裏挫折冷卻
    又導回童年的此端,熾熱如昔
    你不必畏懼,往檳榔樹開花的
    方向走去,使用簡單的方言
    有禮親善的手勢,在適當的
    場合,以微笑回報族人的好奇
    他們將擁戴你如部落的兄弟
    故鄉,我們不可凌辱的土地
      
    12
     
    這一切都是眞實的,蘆葦花
    如此,容許它在鐵路橋下飛奔
    過車聲和心血的脈搏,眞實
    凝重跌宕,不是異邦的白雲
    它閃過你學習認識的眼睛
    復停留在磊落鏗鏘的記憶
    海岸線曝晒的漁網,容許它
    張開我們先人求生的信念
    蹈向無窮的波浪,如同憤怒的
    雨點,寧為浩瀚天地之一霎
    碎落虛無深處,見證擔當
    一份意志之揮舞,又如彎刀
    砍入黑暗的森林。這一切都是
    眞實的,我們不可凌辱的先人
     
    13
     
    你是會喜愛,我們的鄉音
    甚至積極聆聽寺廟的鐘,鼓
    焚唄,微風吹過甘蔗田,瑟瑟
    悠遠,甜蜜的信仰。是的
    人們曾經失落在交談和議論
    在不實的消息和忿怒之中
    我們找尋到穩固的立足點
    冷眼觀察竄走潛伏的灰塵
    輕薄可笑的宣言和控訴,因為
    我們也曾經失落,卻在認眞的
    思考之後,選擇了青山巍巍
    流泉的冷冽和充沛,我們
    從鄉村進入都市,又回歸
    鄉村,清潔亢奮如新鼓
     
    14
     
    這是出發,在號角聲中
    鐘鼓齊鳴的日子,微風細雨
    充足的陽光是你的被褥,啊春天
    水仙和蜜蜂已經廣泛散開在
    你快速成長的領域。你揮動
    有力的雙手,佈置滿天燦爛的
    音符。你必須認識這些
    進而加以支配。讓飛雁的行列
    嘎嘎為西經,鯨魚噴水是北緯
    月色安詳着色,小星星亮晶晶
    裝飾你學習抬頭翻身的床
    車馬和船舶都在驛站上等候
    準確如音樂交響,如篆如隸
    如黼如黻,如一組十四行詩
      
    ---
    詩人利文祺賞析:
      
      〈出發〉寫於一九八零年。前一年的十二月發生了美麗島事件,以及接下來的美麗島大審和林宅血案,這些事件皆標誌了台灣民主運動進入新的里程,更多的台灣人覺醒,發現國民黨的惡行以及渴望更自由和民主的社會。寫於這樣政治背景之中,楊牧的〈出發〉不僅只是寫給未出生的兒子名名,亦透過兒子,表達下一代的政治面向的期許,以及對於台灣未來社群 (community)的想像。
      
      楊牧以很特別的體裁來寫這首詩,因此有必要花點時間討論詩的形式。和這首詩連袂的是寫於八零年一月的〈海岸七疊〉,也是獻給未出生的兒子。〈海岸七疊〉有七段,每段七行,同樣地,〈出發〉為工整的十四首十日行詩。我們或許可以用楊牧喜愛的愛爾蘭文學解釋這樣的手法。學者Tara Guissin-Stubbs發現,愛爾蘭詩人似乎常寫十四行詩,但溯及傳統,十四行詩應為沙士比亞以降的英格蘭產物。這樣的僭取(appropriate),除了表現愛爾蘭文學的混雜性(hybridity),也表示這體裁如何在愛爾蘭生根,從「英格蘭的」(English)成為「愛爾蘭的」(Irish)。Helen Vendler也注意到葉慈的十四行詩有類似傾向,她將葉慈的作品稱之為「僭越性的十四行詩」(transgressive sonnets)。熟悉英語文學的楊牧,將這樣外來的文學形式套用在台灣本地,書寫美麗島事件後對自由的想望,可以說體現了台灣文學的「混雜」,以及如何將中西文學在地化,成為「台灣的」(Taiwanese)。
      
      在內容方面,可謂典型的「台灣情節」。陳芳明認為,楊牧在美國寫的詩都是在回盼花蓮,如〈瓶中稿〉這首詩,因此陳芳明稱之為「花蓮情節」。有趣的是,〈出發〉確實展現了類似精神,只是從花蓮放大為整個台灣。在詩的一開始,地點是西雅圖家中的花園,楊牧和妻子盈盈將角門修好,等待兒子的誕生。他想像如果兒子出生,他將開始以西雅圖作為經緯,教他認識世界,如第五首:「我要你認識這小院落的經緯/草莓和牛乳。你從這裏出發」。他也將讓孩子拿起粉臘筆畫畫,並允許他放縱想像力(對比國民黨戒嚴時期不給予太多自由)。第七首最為關鍵,透過飛機飛出窗外,從西雅圖,飛到第八首之後的台灣,進入台灣的情境描寫。
      
      第八首開始楊牧的「台灣情節」,從這裡開始,不再描繪西雅圖那邊屬於童稚時期的歡樂場所,而是在台灣,討論兒子長成青年之後(或者廣義的說,所以下一代的台灣年輕人包含我長大之後)所要面對的期許和課題。第八首提到楊牧他們那一代,也就是那群「黨外」人士,曾經「反抗法治」、「向權威挑戰」、「搜索人間的公理,正義,同情」。雖然是回顧過去,但也期許了下一代能繼續擁抱其精神。在第九首,楊牧提到下一代將在喧囂時刻「保持沉默」,「用理性的心靈體察」,「帶著不妥協的眼光」,頗析這個社會。在這裏我們彷彿聽到楊牧曾說的「右外野的浪漫主義者」,亦是保持距離,隨時警醒,觀察社會動向。除了社會正義,楊牧也提到了族群正義。在第十一首,楊牧寫到對於原住民的尊重,這些原住民也是「兄弟」,他們的土地「不可凌辱」。在第十二首,楊牧想到了本省人,他們跨過黑水溝而來台定居,有堅強的意識,然而他們的後代,在國民黨時期被外省人排斥,本省人和他們的祖先應也是「不可凌辱」。
      
      在這首詩歌,楊牧描繪了對外來社群的想像,他希望下一代比他們更勇敢、睿智,挑戰國民黨的權威,熱愛民主和自由,他也同時描繪了族群和解,不管是本省或是原住民,都不應該被欺負。
    ----
    設計:泱泱
    圖源:https://pxhere.com/en/photo/1452645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楊牧 #社會關懷 #利文祺 #臺灣大學楊牧詩文研讀課程

  • 蘭若經血案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05 18:00:01
    有 288 人按讚

    婆媳關係剪不斷理還亂,看古人如何處理婆媳矛盾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婆媳矛盾,是一個自古以來不好處理的難題。現代人婆媳有矛盾,古代人其實也是一樣的。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婆媳之間的代溝,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二是婆媳之間爭奪對家庭的控制權;三是婆媳爭奪同一個男人的感情寄託。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如果沒有分享的心態,沒有包容的境界,婆媳關係是不好處理的。古代與現代的歷史環境又不相同,處理問題的方法自然也不盡相同。

    丈夫聽母親的,婆媳矛盾完全站在婆婆一邊
      
    中國的古代,是一個尊卑等級非常嚴格的社會,對於女人來說: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在一個家庭中跟男人相比,女人是沒有多高地位的,只有順從的份。但同時,中國又是一個「孝」的國度,晚輩對於長輩,是講究絕對的「孝」道的。對於兒子而言,不只要孝父,還要孝母。所以對於媳婦來說,在家庭之中,首先要聽丈夫的話,「既嫁從夫」,同時更要聽婆婆的話,因為連丈夫都要「孝敬」婆婆,哪敢不跟著丈夫一同孝敬,做出違拗之事?在一個古代家庭,可見媳婦的地位是最低的。有「多年的媳婦熬成婆」之說,在長年的家庭生活中,媳婦是靠「忍」字生活的,一直忍到婆婆去世,自己的兒女長大,自己熬成婆婆為止。
      
    因為媳婦在家庭中的地位低,所以當婆媳發生矛盾時,甚至這矛盾不可調和時,往往丈夫會站在婆婆一邊,即便是媳媳有理,丈夫也會無奈地選擇站隊站在婆婆一邊,因為這是「孝道」大於愛情決定的。《禮記》中有關於如何處理婆媳關係是這樣規定的:「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後怒之;不可怒,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

    古代基本上不講愛情,女人只是傳宗接代的工具,愛情是人們的美好理想而已。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很多,最有名的故事《孔雀東南飛》,劉蘭芝與婆婆的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丈夫焦仲卿只能尊母命將劉蘭芝休了。雖然劉蘭芝人很好,「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但焦母就是看不上她,故意找茬:「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休掉了媳婦的焦仲卿感情上受到嚴重打擊,劉蘭芝被娘家逼迫改嫁太守,也感到萬念俱灰,最後兩人雙雙殉情,釀成悲劇。
      
    同樣類似的故事還有南宋的大詩人陸游與表妹唐婉。陸游娶了唐婉,但陸母通過自卦認為唐婉會克死自己,硬讓陸游休了唐婉。陸游無奈只得尊母命休了唐婉。並留下一首千古絕唱:「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不過,陸游與唐婉兒並沒有殉情,唐婉改嫁,陸游再娶,二人詩唱相和,只是感嘆婆媳矛盾造成的離和而已。
      
    唐代兵部尚書李迥秀沒有焦仲卿與陸游那麼多感嘆,有一次媳婦罵了婆婆的一個隨嫁婢女,讓婆婆感到不高興。按理說罵一個身份低賤的婢女有什麼關係,但李迥秀的母親出身低微,大概是有點物傷其類的感受吧。李迥秀聽說母親因為媳婦的問題不高興,毫不猶豫地把媳婦休了,他的理由是:「娶妻的目的是伺候母親,如果惹得母親生氣了?怎麼能留她?」。李迥秀對媳婦沒有一點同情,完全站在婆婆的立場。大概也有「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大丈夫何患無妻」的情結吧。休一個再娶一個就是了。
      
    媳婦在一個家庭中的地位如此之低,難道古代沒有幸福家庭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古代也不乏幸福家庭,但這個幸福家庭,一定是男人娶的這個媳婦會辦事,憑借她的忍耐和智慧化解婆媳矛盾,最終婆媳和平相處,其樂融融。這些聰明的媳婦認為,既然這個社會是「婆尊媳卑」、「婆婆本位」,那跟婆婆鬥,是自找死路,會遭到整個社會包括丈夫的反對,不如選擇順從,那媳婦也有熬成婆的那一天,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順其自然才是明智之舉。
      
    最有名的故事當屬東漢漢明帝時期的姜詩與龐三春故事。姜詩與龐三春的感情,類似於焦仲卿與劉蘭芝,但姜詩與龐三春處理婆媳矛盾的方法,遠遠比焦仲卿與劉蘭芝高明。姜母看不上龐三春,想方設法刁難她,龐三春選擇了順從。姜母想喝家鄉河裡的水,龐三春每天去七八裡外的臨江裡挑水給她喝,姜母做了兩個尖筒讓龐三春挑,為得不讓媳中途休息,龐三春也無怨言,最終竟然感動了太白金星。姜母最後逼迫姜詩休了龐三春,姜詩照辦,卻將龐三春安置在一個尼姑庵里生活,而龐三春仍無怨言,靠織布紡紗掙錢給婆婆買鯉魚吃,因怕婆婆生氣,委託鄰居姑姑代送。最後真相大白,姜母受了感動,親自接龐三春回家。
      
    明朝吳子桂的妻子馮氏也是一個處理婆媳關係的典範,她的婆婆是一個「惡婆婆」,她非常孝順,但婆婆卻經常辱罵她,鄰居都想去勸說婆婆,馮氏卻不讓。馮氏的理由是:如果鄰居們都去勸說婆婆,豈不是說明婆婆錯了。婆婆罵我的原因,是因為我不夠孝順,做得還不夠。馮氏的兩個兄弟媳婦也同樣遭罵,被罵得抬不起頭來想尋死,馮氏勸解她們不要這麼想不開,用自己的態度做榜樣化解兄弟媳婦鬱悶的心情。結果兄弟媳婦被馮氏的境界感化,不再自殺,且視妯娌馮氏為母。最後連「惡婆婆」也受了感動,一家和睦相處。
      
    委婉地勸說婆婆錯誤,還有一個樂羊子妻的故事。一隻鄰捨的雞跑到了樂羊子家,樂羊子的媽看到後把雞抓住煮了,樂羊子的妻子知道後,在飯桌前流淚,堅持不吃雞。她說:我太不孝了,弄得家裡這麼窮,害得婆婆吃別人家的雞。婆婆聞言也不吃雞了,羞愧難當。樂羊子的妻子處理事情如此委婉,其實是一種智慧的體現。

    媳婦娘家強勢,婆媳關係也會轉為媳尊婆卑
      
    大多數的情況,是媳婦在家裡當受氣包,但這樣的情況,也是有例外的。有的媳婦娘家強勢,在夫家也自然佔有地位,沒有婆婆敢招惹。
      
    最有名的故事是《打金枝》,汾陽王郭子儀娶了升平公主做兒媳婦,這可是一位強勢的兒媳婦,郭家哪敢招惹。所以郭家的婆媳關係,一定是媳尊婆卑的。郭子儀八十大壽,升平公主仗著皇家身份,不去拜壽,結果丈夫郭暖將她暴揍一頓。郭子儀怕皇帝生氣,弄個滿門抄斬的不幸結局,綁子上殿認罪。好在皇帝是個明君,把這當成家務事,以後升平公主再也不敢抖威風了。
      
    南北朝時曾發生一樁血案,與婆媳關係有關。樂安公主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的親姪女,嫁給了尚書右僕射崔暹的兒子崔達孥。一次樂安公主回家嘮家常,高洋問樂安公主在夫家過得怎麼樣,樂安公主說一切都好,就是婆婆不怎麼喜歡她。結果這個混帳皇帝高洋一怒之下,把樂安公主的婆婆殺了。這算是兒媳婦強勢得過了頭了。崔達孥面對媳婦家的強勢,那是敢怒而不敢言啊。不過北齊很快滅亡了,亡國的公主算個屁,崔達孥積攢的憤怒暴發,把妻子殺了,替母報了仇。
      
    西晉王朝也有一對婆媳關係逆天。那就是晉惠帝的皇后賈南風與婆婆楊芷。賈南風非常強勢、霸道,污蔑楊家謀反,誅殺了楊家滿門三族,楊芷竟然被她逼得下跪自稱小妾,全然沒有了太后尊嚴。最後賈南風將楊芷廢為庶人,並囚禁在金鏞城活活餓死。「婦可廢姑,倫常掃地」,賈南風一個兒媳婦如此折磨婆婆,在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看來,婆媳關係並不是完全婆尊媳卑的,還要看是婆家權勢大還是娘家權勢大。掌握了權把子,婆媳關係完全可以逆轉。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蘭若經血案 在 PILI 霹靂布袋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12-18 18:21:25

    曲/編曲/演奏:風采輪

    #聖蹤
    一名來自北方的聖者,乃是劍子仙跡多年至交,居住在懸浮奇谷,是位出世的修道人。言談之中,充滿著先天人的風範,具有仙風道骨的氣息。實際上卻是城府深沉的陰謀家,曾犯下蘭若經血案,設計雙佛並現,竊奪北嵎龍氣、如意法、邪兵衛,暗中操弄一切陰謀詭計。

    #霹靂劍蹤 線上免費看
    https://event.pili.com.tw/drama/PILIJIANTZ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