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蘭花片利共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蘭花片利共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蘭花片利共生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萬的網紅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研究人語】流水棕棕,總有迴響 爺爺在生時住係流水響一間屋仔,屋前有片田,後來得知屋旁還有蘭花溫室。記得有次與家人在爺爺家門口乘涼時遇到一條蛇,爺爺兩隻狗滿是默契的上前按住蛇的兩端,然後爺爺從容的用丫叉將蛇處理掉,轉個頭坐下在藤椅繼續吃著自己種的蕃石榴。蕃石榴當造時,爺爺會拿一大袋出來探望住在九龍...
蘭花片利共生 在 本土研究社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研究人語】流水棕棕,總有迴響
爺爺在生時住係流水響一間屋仔,屋前有片田,後來得知屋旁還有蘭花溫室。記得有次與家人在爺爺家門口乘涼時遇到一條蛇,爺爺兩隻狗滿是默契的上前按住蛇的兩端,然後爺爺從容的用丫叉將蛇處理掉,轉個頭坐下在藤椅繼續吃著自己種的蕃石榴。蕃石榴當造時,爺爺會拿一大袋出來探望住在九龍的我們家。
小時候在城市長大,連泥土都覺得好污糟,自然不太喜歡爺爺家(唔識嘢的細路!可惜爺爺已過世,該屋仔也被某些親戚拿來打理。)但也讓小時候的我認知了原來香港不盡是摩天大廈,也有人過著這種屋仔+狗仔+田仔的生活。相信跟不少在城市長大而又沒有特別留意土地議題的朋友一樣,對鄉村的印象都是停留在這個想像。的確,若非鳥瞰式檢視全港土地的情況,從日常eye-level的片面印象,的確難以認知整體鄉村土地的變化。
直至大學時有幸及有luxury研習過一些香港文學,令我更注意到對城市地景變化。後來接觸到本研的棕地研究,以義工的身份隨研究員考察棕土場,「hit中」了我對城鄉共生的好奇及想像,發現香港鄉村的現況與我印象/想像中有很大落差,甚至其實在我小時候,也早已是滿目瘡痍,「棕」橫遍野(2003年的棕地面積已約為1,200公頃,見《隔世追棕》)。
但及後以義工身份參與研究工作,發現原來透過簡單的工具如Google Earth及城規會的OZP Portal等,已能窺探到主宰著香港城市地貌的規劃大機器。也逐漸認知到甚至有機會透過研究及倡議,預視及分析各種城市發展議題,甚至奢想改變政策方向(當時還是相對風平浪靜的日子)。作為文學學生,當時經常接觸的都是相對只能被動地概嘆城市面貌變化的文學及文化分析。現在想起,覺得被動的原因之一或許是不清楚相關政策的討論,因此只能以「不公」及「官商勾結」等較籠統的概念表面地理解各種土地爭議。研究社的工作對我來說是新鮮的領域,也讓我知道,單以一句「不公」,「無良心」理解事件,也是一種懶惰。單靠無恥及無良心不足以讓政府及發展商一次又一次塑造出這個不公的城市。他們也靠一些機制行事。而政策研究能做的就是找出甚麼力量或漏洞或利益關係導致他們可以僭越這些機制。透過政策研究立體化問題的不同面向,某程度上也是讓民間在公共層面上觸及到這些利益板塊的渠道。
後來加入了本研,時間過得很快,開始著手棕地研究,並在綠色和平的邀請及各路義工的幫忙下完成是次報告。雖然報告已完成,但每次重看規劃署數漏379公頃的棕地資料還是覺得很可笑。民間早在2017年做了一份棕地數據。政府遲了年多,花上千萬換來一份過期的資料,最後僅選出3%作公營房屋選址敷衍了事,說的就是:棕地?我研究了,就只是用得那麼多,還是要填海吧。花成千萬搞成幾年,只為花式dum波鐘,鋪路填海。
回想起來,在研究結果以外,做這份報告的過程,也希望能以土地議題作為民間的小聚合點:與義工及伙伴一同在地圖上找「失棕」的棕地,在實地考察時被鄉紳「問候」,一起討論媒體及公關策略等,除了為了報告能夠接觸到更多人,促成更多未知的討論及行動,及讓香港的民間社會keep rolling on,其中一個效果也希望是在現時日益收窄的媒體空間下爭取更多合理的事的airtime。畢竟在某些媒體的邏輯下,歪理卻往往變成真相。如同香港其他議題,土地議題的謬論在眾多扭曲的意識形態下都變得「啱聽」及「入屋」,有時連我自己也會當局者迷,不知公眾是否ready去接收一啲比較少聽卻合理的事。但想起一直以與各路朋友的討論、棕地優先明確的民意基礎、自己從小對香港鄉郊應有的樣子的想像、研究社一直扎實的研究方法,我便放心去說清其實簡明不過的事實,並逐漸發現,只有說歪理的人才需要公眾演講技巧遊花園。本著良心做足功課的人,只需要本著良心跟各位同學繼續做好功課讀好書,直至畢業那天,然後繼續做。
Caesar
#同學各位找個位
#民間研究越棕越入
💪 研究有價 月捐撐起土地研究工作:https://liber-research.com/support-us/
FPS ID:5390547
HSBC PayMe 捐款支持:https://bit.ly/32aoOMn
戶口號碼:匯豐銀行 640-198305-001 (LIBER RESEARCH COMMUNITY (HK) COMPANY LIMITED)
義工招募:https://bit.ly/2SbbyT3
蘭花片利共生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玉井、台江創生新可能
#里山里海工作室 引領旅人走進社區
引用自日文的「里山」、「里海」,指的是鄰近家鄉的山、海自然地景,在理想藍圖中,是生產、生活、生態三者和諧共生的實踐場域。然而,目前臺灣普遍遇到的困境在於鄉村的土地產值與價值不相當,迫使土地轉作他用。
如何破解這道難解的方程式,開發出土地的多元產值,進而提升在地產業收益,讓地景得以維持原始的樣貌,並與環境生態共存?一個來自成功大學的團隊「里山里海工作室」,正在努力嘗試,尋找解方。
🌳關心曾文溪流域 謀求環境與產業的平衡
里山里海工作室經理人李佳蓉說,團隊的誕生源於成大中文系教授林朝成的發起,由關心曾文溪流域為出發點,融入日本里山倡議觀點,從2015年開始,陸續開設「里山里海的方案規劃與實踐」與「山里海社會創新實踐」兩門大學通識課程,吸引來自各領域的學生,藉由田野調查、社區訪談、分組討論、企劃執行,共同思考如何在友善環境與地方產業間,取得平衡的生活模式。
在 #台江國家公園 擔任志工多年的黃建雄和陳純敏是課程合作師資之一,他們觀察到學生的背景臥虎藏龍,各有所長,但是缺乏舞台揮灑,於是採取大量討論和實作的上課模式,培養學生的企劃力和執行力,讓學生站到第一線,遇到危機也不出手,交由學生以實務累積社會經驗和技能,老師扮演適時從旁引導的角色。
🐾深入玉井、台江 為傳統產業尋找新出路
玉井、台江是曾文溪流域上的里山和里海,也是團隊主要關注並深耕的兩大場域。位於玉井的 #台鹿農牧場,是當地唯一的養鹿場,主要收益來自鹿茸,隨著時代發展,鹿農面臨的困境在於市場逐漸萎縮及世代交接問題,因此如何開發養鹿的其他收入,同時將 #水鹿產業精緻化,是團隊進入社區後不斷思考的方向。
首先,他們引入 #香草種植,利用香草蒸餾所得的純露,彌補非鹿茸季的產值和營收,並且結合在地特色如芒果樹、農家餐、蘭花園等,規劃套裝行程,藉由 #生態旅遊模式 吸引旅人走進里山,從遊憩中認識食農教育、體驗動手做的樂趣,或是舉辦工作假期,讓地方看見創生的可能。
靠海的台江地區經濟命脈以 #水產養殖 為主,由於養蝦失敗率高,養虱目魚收益低於成本,造成很多魚塭棄養、閒置,甚至填平改做工商業使用,但是這些魚塭就位於國際級的四草濕地周邊,就生態和景觀而言,值得保留。
團隊分析當地產業結構後嘗試從通路下手,把消費者帶到魚塭,如此一來可以省去中盤商的利潤,對生產者有益,消費者也能購買到最新鮮的漁產,魚塭留下來了,對環境和生態也是好事,可謂三贏。為了凸顯在地漁獲品質,學生們設計了多種海味食譜,如虱目魚煲湯、魚排漢堡、魚鱗果凍等,展現新世代的創意。
隨著課程持續發展,至今已邁入第五年,累積的經驗與成果不僅為地方發展注入更多的助力,也讓學生們相信自己手中握有改變的潛能,這股力量,指日可待。
🍀文/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文字及圖片版權屬臺南市政府所有,請勿任意下載及重製]
👀更多悠活台南精彩文章 請線上觀看:https://is.gd/u6QW1c
蘭花片利共生 在 Lin bay 好 油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看到Ptt的蝴蝶蘭文,還有知名的社會賢達說:
第一線業者回應學者的意見。
拜託一下好嗎?字寫得很多,就可以變成學者?寫這篇蝴蝶蘭文的作者是中興大學陳加忠的兒子,跟著他看過部分的溫室跟公司就變成學者,那我也是醉了,我前前後後也進過十幾間蘭園,難道我也是業界專家嗎?
我當然不是業界專家,蘭花的領域太深奧了,我看多了之後越覺得自己的不足,而不會覺得自己懂很多。
以下分隔線是業者的講法
---------------------------------------------------------------------------
大陸賣的火熱的大辣椒不只是台灣品種,苗的主要供應還是台灣的蘭園,陳教授的兒子不清楚這些也能講。
荷蘭的確是我們強大的敵人,但荷蘭除了花卉的技術之外更厲害的是營造賺錢的環境,利用RDF-5為燃料的生質鍋爐的熱電共生裝置已經是多數荷蘭溫室的基本配備,人家不只靠蝴蝶蘭賺錢,還靠賣電賺錢,這完全就是不對稱的經營,這是台灣業者在怎麼努力也沒辦法突破的一個點,人家是越加熱越賺錢,我們是冬天加熱是成本,台灣在這種不平等的經營之下,不斷的走出自己的路跟市場,就已經實屬不易了,還要被人家講業者不上進?
這就是蘭花產業很可笑的一點,為什麼借錢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業者沒有產業的詮釋權,卻是由一個非業界、非學者的人來詮釋呢?
講到樹皮那段更是奇妙,要不要用樹皮其實是客戶決定,這年頭客戶才是老大!客戶要求帶水苔介質的苗,你出樹皮的苗,下場會如何呢?
用樹皮會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樹皮裡面有松材線蟲,美國雖是松材線蟲的疫區,但禁止樹皮介質的輸入。
荷蘭當然可以透過機械化的方式把介質抖掉,再運送到美國,但這樣就出現跟台灣以前不帶介質輸美一樣的問題,存活率低。
如果你是客戶,你會想使用存活率低的苗嗎?這也是荷蘭苗一直在美國受挫的原因,不帶介質存活率低。
現在的商業模式是以客戶的需求來做導向,你覺得再好再棒,客戶不要賣不掉的東西就是沒用。
當初金車也用過樹皮,後來為什麼又轉回來?就是客戶要求,目前也有日本的客戶要求用樹皮,既然對方要求用樹皮,你配合就是了,難不成你要試著叫人家改變設備配合你用水苔嗎?
不用樹皮竟然可以被說成因為大家習慣了,不想改,這真是太奇妙了。
蘭花是一種活物,不是死物,就會受到地緣性的影響,就像歐洲市場台灣當然難以跟荷蘭業者競爭,整個歐洲市場是荷蘭的後院,台灣的苗要海運過去,怎麼比?
日本的白花切花台灣的市占率很高,那荷蘭又打下日本白花切花多大的市場呢?難道要用荷蘭在日本白花切花的市占率很台灣低,去說明荷蘭很弱?台灣很強嗎?
這幾年開始有蘭花的廠商倒閉,有競爭就會有優勝劣敗,如果都沒有廠商倒閉跟退出,那才是一個不正常的產業,如果要用大廠商的倒閉,來說明台灣蘭業沒前景,那為什麼不探究那間知名的大廠為什麼會倒閉,而其他的大廠可以攻城掠地在外國建立起自己的生產基地呢?而蘭科又投入新型的環控溫室呢?
-----------------------------------------------------------------------
看過這麼多溫室,我個人是覺得台灣廠商還蠻強的,蝴蝶蘭的門檻真的很高,高資金、高技術,又有強大的競爭對手在,但還是有廠商在外國攻城掠地,甚至還在美國買下韓國人的蝴蝶蘭場來經營。
Ps. 有業者要我補個幹,他們本來都只是把這對父子看笑話,包含之前的蘭花文對他們也沒有影響,但最近農業金庫在蘭花設施貸款的利息提升了0.05%,他們在蘭花群組內就認為是這對父子唱衰台灣蘭業造成的影響,有被害到的感覺。
最後附上幾張照片給大家分享
第一張 台灣輸日的蝴蝶蘭白花切花
第二張 雙梗多朵數蘭花
第三張 蘭科新的加高型環控溫室(最近快蓋好了)
第四張 第五張
智慧型感測蘭花溫室
可藉由手機了解溫室現況並藉由手機調整設施參數
也可切換手動模式 或自動模式調整溫室設備運作
這間蘭花場設備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