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蘇建和紀錄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蘇建和紀錄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蘇建和紀錄片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TIDFx一影像】 死刑的意義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觀影心得 當越來越多可怕的案件在社會上出現、網路平台的串連等,促進很多人的意見交流。可能在以前網路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對於死刑的討論並不會這麼的多、這麼的激烈吧。 片中講述的三個案例,他們家屬對於事件的態度,分別呈現了我們這個社會對於死...
蘇建和紀錄片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IDFx一影像】 死刑的意義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觀影心得
當越來越多可怕的案件在社會上出現、網路平台的串連等,促進很多人的意見交流。可能在以前網路沒有這麼發達的時候,對於死刑的討論並不會這麼的多、這麼的激烈吧。
片中講述的三個案例,他們家屬對於事件的態度,分別呈現了我們這個社會對於死刑的態度,一是很積極、二是完全放任不管、三是不知所措。
導演想說的是:當【殺人】是一件錯誤的事時,那他認為”國家就不應該殺人”。
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那些把死刑講得口沫橫飛的人們,他們並非第一線接觸到死刑的人,而只是用“聽說”來佐證自己的言行,這看起來很荒謬但卻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於是導演找到第一線接觸到死刑的人們,包括獄卒、家屬、當事者、律師、禮儀社人員…,把他們所看到的,真正的畫面,呈現到大眾眼前,看看死刑與死刑犯真正的樣子。
No.12××-還抱有著希望的媽媽
▶殺害同窗後勒贖
像是火災的感覺。每天醒來都是一樣的… 對於自己年輕時做的事,做了就是做了,沒辦法重來。當時的他就是選擇一錯再錯,錯到底,這樣。
而他的媽媽十幾年來,一週去看他兩次,希望有機會可以救他的孩子,因為有家庭的支持,這在獄中是很少很少見的了。
No.7022 陳昱安-避之唯恐不急的家屬
▶殺害父親
除了律師之外,都沒有人去看他… ,所以他和外面的連結是斷掉的。最後在監獄裡自縊身亡。
「所以我有罪。」王寶蒞律師說。
No.1892 鄭捷-不知所措的父母親
▶北捷隨機殺人案
很多時候,他們是想利用這個制度自殺,而這是一種絕望的說法。
媒體下的北捷隨機殺人案件,我們看到了什麼?媒體呈現的跟真正的一定有落差,然而這次的落差之大,必須在片中才能真正感受。
片中穿插著蘇建和案的被告之一,蘇建和的訪問,他很明白的說,家人的關心真的很重要。
如果把加害者換成自己的孩子,那會怎麼樣?
的確,很多時候因為角色不同,看到的感受到的失去的東西不同,所以立場就會很難轉變。
死刑犯也是一個“完整的人”,我們不行用事件的斷面去看一個人。因為有可能一個不小心,我們自己或身邊的人,就跨過那條線了。
唯有平等的看待,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平等國家的社會。
創作是有可能會傷害到人的,這部片的剪接師在電腦前貼了“哀衿勿喜”,要把人放在前面,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但也會因此失去一些當下想紀錄下的事件,或是重要的畫面。在有爆點的現場,該不該拍,該不該剪,該不該介入,都是很難抉擇的。
回歸死刑本身,執行“死刑”這件事,對台灣的意義是什麼?我們的國家有因此得到什麼嗎?還是我們只是多失去了一個人而已。
每一次看完這部片都會覺得很沉重。
我們應該關心的是殺人“前”,而不是殺人“後”。
當我們沒有正視這個問題的根本時,那這件是就會不斷的發生,唯有找到最原本的點,然後改善,那我們的社會才有可能變得更好。
就如同導演所說的,這個世界上因為什麼特殊原因死了一個人,那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對這件事付出一點責任。 (文/陳佳妤)
▶導演專訪 https://youtu.be/Lg4Hz9tC7B4
▶本片預告 https://youtu.be/5WzHdxyek1A
►2021 TIDF 4.30-5.09
台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
❶ʏᴏᴜᴛᴜʙᴇ:http://bit.ly/3aaYBiE (歡迎訂閱)
❶官網: 1imageart.com/
❶𝐈𝐆: www.instagram.com/1imageart01/
#TIDF #一影像 #紀錄片
蘇建和紀錄片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一影像專訪 #紀錄片導演
三十歲以前他支持死刑,覺得殺人償命天經地義,在三十歲的時候接觸了蘇建和案的紀錄片整個大轉變,也改變了他對於死刑的看法......
——#李家驊
精彩訪談請點▶ https://youtu.be/Lg4Hz9tC7B4
📢專訪影片會優先上傳YouTube頻道
歡迎訂閱並開啟小鈴鐺喔🔔
《小檔案》
李家驊,1978年出生,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博士,目前為大學教授與獨立紀錄片工作者。
紀錄片作品《我無罪,我是鄭性澤》、《景福門日記》、《看不見太陽的那幾天》等多次入選國內外影展,其中曾以《The Spirit of 8》榮獲日本山形紀錄片影展亞洲單元特別賞。
2020年以《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入圍第5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獎與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
更多導演訪談: https://www.1imageart.com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線上觀看
https://giloo.ist/video/377?episodeId=378#.YAE1oi0kNPE.link
#tidf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蘇建和紀錄片 在 馬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當有一個重大刑案發生,我們常問的是「為什麼」。這問題落在犯人家屬的身上時,記憶成了亂碼,交錯成了一團,隨著死刑執行,那三個字成為落在海裡的鉛塊的重量,一直徘徊著「為什麼」。
《我的兒子是死刑犯》是這次人權影展中的重要選片,導演在運鏡與畫面語言上有巧思,無不在埋伏著如鳥衝撞進屋子裡的問號。
這部紀錄片中的第一個個案是綁架銀樓小開的犯人,他殺死銀樓小開同學後,隔天又去電勒贖小開家人。第一次筆錄承認是預謀殺人,之後才反悔供詞。平日嗜賭,總是缺錢的他,每日不知為何而活,他形容自己內心每日像發生火災一樣,不知為何起床,每日起來總覺得又是一無所有。
「前半生總是衝動,喝酒殺了人,想說要跑路,跑路需要錢,想說反正人生已經毀了,就打電話去要錢。」後來他在監獄裡學下棋,採訪者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想學會思考。
對啊,為什麼?他母親問他「為什麼殺人?」時,他也沒回答,人生如果想到「為什麼?」他可能不會那樣做。可能所謂的「為什麼?」根本是無解的,有時諷刺的是,有些惡行,並不存在「為什麼」。
如他總感覺內心火燒厝的感覺,那樣空洞與空虛,讓他渾噩,也讓他醉生夢死。
而因向父親要錢未果,砍了父親上百刀致死的陳昱安,當時震驚社會,光是其逆倫罪行,就讓人對他掐頭去尾了。片中問了周圍的義工、律師,只能拼湊出一些模糊樣貌,他六歲前托給祖父母教養,被父母接回後親子關係一直生疏,對於家庭教導他的價值觀,他一直覺得是名利導向,而父母讓他感到自己從未被了解。
無人知道全面的他,只知道他情感上很依賴社工與律師,但講到金錢,他既感壓力又需索,雖不喜歡家裡總提到金錢,但就像海上有塊朽掉的浮木一樣,握著這樣的空心總比沒有好地漂浮。
看管監獄的人所說的:「死刑定讞到執行,常是長達十年的時間,那種漫長感,難以想像。」而當知道執行日時,曾待過死牢的蘇建和表示,當事者往往是腿軟而失神的。儘管是經過漫長的「等待」。
這裡也沒有要同情,導演高明地讓一台老式電扇的聲音輪轉著,雖有聲音但更接近沉默。已是盡頭了,也沒人需要同情,頂多在他們的惡之外,是否值得再多看一眼?
這部電影像在撈人心的一點光影,在最不堪最卑微的地方,撈一點人心在窮途上的碎屑。
片中也有鄭捷案,這個從小五就開始想著被毀滅,覺得以後長大會活得很累的人,一直等到二十歲,可以負起完全刑事責任時,決定犯案,想死意願堅決。
他沒有與外界多溝通,對為他辯護的律師也報以輕蔑口吻,彷彿這世界從小五開始就讓他失望。律師記得的是他與世界為敵的模樣。
有些人常以為這世界讓他失望,好像有什麼人欠他們一個更好的世界。但忘了這世界與我們有關亦無關,世界分秒都在與我們告別。它看似包圍我們,但誰都只能路過,認為這世界不完美的人,多少是不敢正視自己缺陷的不勇敢。
的確,某個角度來看,這世界很偽善,也很沉迷拜金與虛無主義,但有沒有勇氣讓自己比這世界好一點點呢?或許這部電影潛在讓人思考的地方。
https://vocus.cc/filmaholic/5f45e305fd897800017928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