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蘇丹人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蘇丹人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蘇丹人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蘇丹人種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敏迪選讀,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奧運難民隊 #一群化絕望為希望的運動員 經過一個賽事轉播看好看滿的周末,突然很感謝日本堅持舉辦這場奧運,因為現在實在是太需要運動賽事的正面力量了!每個振奮人心的回擊、每個十年一劍的雕琢、每個化險為夷的淚水。這些運動員不管有沒有奪牌,都很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這麼精采的比賽。 不過有一群運動員,他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960年代,為了徹底整建尼羅河,納瑟政府著手興建高壩,儘管將可解決水患和旱災等問題,然而水壩形成的人工湖,卻會全盤淹沒努比亞部落和部分神殿群!為了拯救這些珍貴的文物,埃及向國際求援,數十國家的考古學家、工程師、攝影師趕赴埃及,在建壩工程啟動之後,竭盡所能的遷移神殿、收集文物,衍生出40項工程的龐大...

蘇丹人種 在 艾米希莉的啃書觀影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4-04 15:38:25

🏚 《異國陰宅》心得.繼《逃出絕命鎮》和《我們》後的驚悚佳作 . . ⌂ 繼《逃出絕命鎮》和《我們》後驚悚佳作 ⌂ 《異國陰宅》不免讓人聯想到喬登皮爾(Jorden Peele)的《逃出絕命鎮》(Get Out),隱含著有色人種為融入白人世界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不過《異國陰宅》故事中...

蘇丹人種 在 ?????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1:02:59

. 2020.01.27 #新加坡 #揪の旅札  再不發文怕就要忘光😂 . 好險是過年的時候去的 不然現在看到新加坡都會抖一下 一起為疫情祈禱🙏 拜託快結束不然都不敢搭飛機趴趴走 . 很佩服新加坡的各個文化區 不論是華人風味濃厚的牛車水 或者是色彩豐富小印度區 還是這個美麗的蘇丹清真寺
不同文化卻能...

蘇丹人種 在 換日線 Crossi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3 19:48:21

【#換日線國家檔案:蘇丹】 - 曾有「阿拉伯世界的食物藍」稱號的蘇丹(Sudan),在去年麵包價格暴漲 200% 後,引發長達 8 個月的示威活動,並在去年 4 月拉下執政近 30 年的奧馬爾.巴希爾(Omar al-Bashir),然而在老總統下台後,政權被軍方接管,並在 6 月發生震驚世界的武力...

  • 蘇丹人種 在 敏迪選讀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6 09:34:10
    有 1,842 人按讚

    #奧運難民隊 #一群化絕望為希望的運動員

    經過一個賽事轉播看好看滿的周末,突然很感謝日本堅持舉辦這場奧運,因為現在實在是太需要運動賽事的正面力量了!每個振奮人心的回擊、每個十年一劍的雕琢、每個化險為夷的淚水。這些運動員不管有沒有奪牌,都很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這麼精采的比賽。

    不過有一群運動員,他們訓練場地很克難,到了比賽賽場,他們也沒有「國內民眾」加油打氣。因為他們不屬於任何一國。今天就來介紹奧運難民代表隊,一群化絕望為希望的運動員。

    如果你有看開幕,可能會對第二支隊伍感到好奇。他們排在奧運創始國希臘之後,舉的旗幟是奧運會旗,隊服中規中矩,好像沒有單一國家的特色。隊伍裡什麼人種都有,看起來不像是同一個國家來的。沒錯,他們就是成軍第二年的奧運難民代表隊(Refugee Olympic Team,但官方縮寫為EOR)。

    #來自肯亞的馬拉松選手催生了難民隊
    一切要從一位女性開始講起:「#媞格拉媽媽」(Mama Tegla)。這位出身於肯亞、三屆世界半程馬拉松冠軍得主,在退休後開始投身於運動推廣和慈善。她的家鄉飽受戰火,孩子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她小時候每天得跑上十公里往返學校。)

    她在2012年(或更早),向即將擔任國際奧委會IOC新任主席的巴赫(Thomas Bach),展示了這些受到戰火摧殘的戰爭地區,以及難民營的照片。當時巴赫跟她說:

    「媞格拉,我希望在某個時候,這些流離失所的孩子能夠意識到,在這個世界,他們和其他孩子沒有不同。」
    ("Tegla, I would love at some point that these kids who have been displaced can realise that, in this world, they are like any other kids")

    隔年,巴赫順利成為IOC主席,他到肯亞拜訪了聯合國難民署的官員,也拜訪了媞格拉所在的卡庫馬難民營(Kakuma camp)運動員訓練中心。他說服了肯亞的官員,讓這些難民得以到更好的地方受訓,並參加里約奧運。因為原本,肯亞政府是不准難民離開難民營的。

    巴赫最終完成了對媞格拉的承諾。2016年里約奧運,難民代表隊正式成立。

    #從10個人變成29人
    #從非洲到拉丁美洲
    難民隊的運動員是怎麼選的呢?國際奧委會有個難民運動員奧林匹克獎學金計劃,他們從計畫中的運動員,選出代表參加奧運。選拔的標準也是頗複雜。首先當然要先看你符不符合聯合國難民署(UNHCR)的難民身分,接著就看你的運動表現。另外也會在競賽項目、性別和所屬地區的平衡代表性當中作取捨。(可能是盡量要多元,要不然大多都是非洲或馬拉松也不太對?)

    這些運動員本身來自世界各國,並在現在所在的「東道國」生活和訓練。例如一位阿富汗自行車車手Masomah Ali Zada,之前就是在瑞士的世界自行車中心進行受訓。里約奧運時,難民代表隊才10人。奧運結束後,雖然難民隊一牌未得,但這些選手積極拚戰的表現已經博得喝采。

    巴赫說:
    「這十位運動員向世界各地的數百萬難民傳遞了希望和包容的信息。並用他們的精神和力量鼓舞了全世界。」

    於是在里約奧運結束後,IOC又接續成立了「奧林匹克難民基金會」(Olympic Refuge Foundation),希望提供更多獎學金,給更多需要幫助的青年體育好手們。

    經過2016年的成功,今年東京奧運,難民代表隊從10人,增加到29人,是上一屆的三倍之多。他們分別來自13個國家,包含戰火連年的阿富汗、敘利亞、伊拉克;以及一樣飽受內戰或恐怖分子威脅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南蘇丹;還有被稱作「非洲北韓」的厄利垂亞,以及「窮到只剩下石油」的委內瑞拉。

    他們有人從南蘇丹逃亡到肯亞,有人從剛果流亡到巴西,有人從伊朗逃亡到德國。有些運動員在原本的國家就有參加奧運,但後來受不了國內的壓迫,或是戰火燒到家中,還是決定要逃離原本的國家,追求更好的生活或訓練。就在昨天,難民隊的伊朗跆拳道選手Kimia Alizadeh,踢進了女子57公斤級跆拳道銅牌戰,很可惜最後以第四名作收,但已經是難民隊離獎牌最近的時刻了。

    最後放上這屆難民隊的名單,
    大家在看台灣隊比賽之餘,
    也可以多多為這些難民們加油。
    然後我也在今天的網站上放了兩個短片,
    是難民署和IOC為難民隊製作的,
    有夠感人和熱血沸騰。
    歡迎大家到網站上看
    https://www.mindiworldnews.com/20210726-2/

    2020年東京奧運會難民奧運代表隊
    Abdullah Sediqi
    來自阿富汗,現居比利時,跆拳道(68公斤)

    Ahmad Alikaj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柔道(混合隊)

    Ahmad Badreddin Wais
    來自敘利亞,現居瑞士,騎自行車(計時賽)

    Aker Al Obaidi
    來自伊拉克,現居奧地利,摔跤(67 公斤)

    Alaa Maso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游泳(自由泳 50m)

    Anjelina Nadai Lohalith
    來自南蘇丹,現居住在肯尼亞,田徑 (1500m)

    Aram Mahmoud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羽毛球(單打)

    Cyrille Fagat Tchatchet II
    來自喀麥隆,現居英國,舉重(96公斤)

    Dina Pouryounes Langeroudi
    來自伊朗,現居荷蘭,跆拳道(49公斤)

    Dorian Keletela
    來自剛果,現居葡萄牙,田徑 (100m)

    Eldric Sella Rodriguez
    來自委內瑞拉,現居千里達及托巴哥 ,拳擊(75公斤)

    Hamoon Derafshipour
    來自伊朗,現居加拿大,空手道(67公斤)

    Jamal Abdelmaji Eisa Mohammed
    來自蘇丹,現居以色列,田徑 (1500m)

    James Nyang Chiengjiek
    來自南蘇丹,現居肯亞,田徑(400m)

    Javad Mahjoub
    來自伊朗,現居加拿大,柔道(混合隊)

    Kimia Alizadeh
    來自伊朗,現居德國,跆拳道(57公斤)

    Luna Solomon
    來自厄利垂亞,現居瑞士,射擊(空氣槍10m)

    Masomah Ali Zada
    來自阿富汗,現居法國,騎自行車(計時賽)

    Muna Dahouk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柔道(混合隊)

    Nigara Shaheen
    來自阿富汗,現居俄羅斯,柔道(混合隊)

    Paulo Amotun Lokoro
    來自南蘇丹,現居住在肯亞,田徑(1500m)

    Popole Misenga
    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現居巴西,柔道(57公斤、混合隊)

    Rose Nathike Likonyen
    來自南蘇丹,現居肯亞,田徑(800m)

    Saeid Fazloula
    來自伊朗,現居德國,獨木舟(500m)

    Sanda Aldass
    來自敘利亞,現居荷蘭,柔道(57公斤)

    Tachlowini Gabriyesos
    來自厄利垂亞,現居以色列,田徑(馬拉松)

    Wael Shueb
    來自敘利亞,住在德國,空手道

    Wessam Salamana
    來自敘利亞,住在德國,拳擊(57公斤)

    Yusra Mardini
    來自敘利亞,現居德國,游泳(100 米蝶泳和自由泳)

    開幕時很多國家都不認識?
    那你可能需要國際觀察曆
    開賣日期和方案還沒正式公佈
    https://bit.ly/3yRggs6
    填寫前測問卷,第一時間收到開賣通知,還可以享優惠價喔!

  • 蘇丹人種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4 21:00:09
    有 802 人按讚

    文明的十字路口|土耳其伊斯坦堡
    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大陸的城市,就是伊斯坦堡Istanbul。它對土耳其是經濟文化與歷史中心,對近代西方,則是東方的起點,是一窺其神秘的櫥窗。在走訪中東、北非幾個伊斯蘭國家後,我也覺得伊斯坦堡是絕佳的伊斯蘭文化入門城市。


    ▌伊斯坦堡的歷史


    伊斯坦堡其實改名未滿百年,1923年之前,它仍叫做君士坦丁堡。 此名源於西元330年,建都於此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此城更是在12世紀時成為歐洲規模最大也最繁榮的城市。


    然之後隨拜占庭帝國國力日漸衰微,最終在鄂圖曼帝國的久攻下,君士坦丁堡於1453年陷落。除了成為鄂圖曼帝國的新都外,也是這個伊斯蘭帝國在天主教歐洲擴張的起點。


    然而這個領土一度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在十九世紀後開始逐漸崩解,最後在一次大戰後不久滅亡,由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繼承。而伊斯坦堡雖不再做為首都,但在歷史長河中,各文明勢力消長下,留下錯綜交織的各式精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phia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我在伊斯坦堡最期待的景點。除了過往在歷史課本上讀過此處外,也因為我對拜占庭帝國十分好奇。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伊斯坦堡中比較完整的拜占庭帝國遺跡,也是拜占庭式建築的經典,因此讓我十分嚮往。

    聖索菲亞大教堂依希臘語意譯,為神聖智慧教堂。此教堂曾被摧毀兩次,目前所見是六世紀所興建,是當時世上最大的教堂,直到一千年後,才被塞維亞大教堂取代。


    1453年鄂圖曼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後,領軍的蘇丹穆罕默德立刻下令將聖索菲亞大教堂改為清真寺。寺內許多基督聖像開始逐漸被石膏覆蓋。這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則是伊斯坦堡的主清真寺,直到藍色清真寺興建完成為止。到1930年代,土耳其世俗化後,這些基督教圖像才又重新被展示。


    ▌藍色清真寺 Sultan Ahmet Camii


    藍色清真寺又稱蘇丹愛哈默德清真寺,是鄂圖曼時期的皇家清真寺、今日的國家清真寺。建於西元1609年,原址為拜占庭時期的君士坦丁堡大皇宮,與聖索菲亞大教堂與古君士坦丁堡賽馬場相望。建築樣式融合了拜占庭與伊斯蘭宮格,是鄂圖曼古典式建築的經典。


    伊斯蘭教認為有人物形象會讓膜拜轉移重點,因此清真寺內的裝飾都是以幾何、花草與經文為主。藍色清真寺也依循了這個原則。但特別的是,因為內部使用了大量的藍色磁磚,而被稱為藍色清真寺。


    ▌蘇丹艾哈邁德廣場 Sultanahmet Meydanı


    這個廣場在拜占庭帝國時,是一座用以舉辦賽馬與二輪戰車賽車的場地,是羅馬競技場的一種,在古希臘、羅馬與拜占庭時期,是常見的城市設施。據估計,當時這座賽馬場的規模,可以容納十萬觀眾。但現今的賽馬場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殘跡,實際的跑道也在地下兩公尺處,僅有兩座方尖碑與蛇柱,可以用憑弔昔日的賽馬場。

    值得一提的是,賽馬場北端原有四尊塗金的銅馬,是由當時的拜占庭皇帝下令,從希臘的希俄斯島運來裝飾賽馬場,據說是四世紀時希臘雕塑家留西波斯的作品。但在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被劫至威尼斯,之後就放在聖馬可教堂上。後來拿破崙拿下威尼斯後,又當作戰利品帶回巴黎,放在杜樂麗花園中的卡魯索凱旋門上。拿破崙退位後,才輾轉經由奧地利,回到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


    ▌托普卡匹皇宮 Topkapı Sarayı


    托普卡匹皇宮是當初鄂圖曼人征服君士坦丁堡後,在1459年所興建的皇宮。在1853年之前的400多年間,這裡是龐大鄂圖曼帝國的權力中心。皇宮結構上,大致可分為外庭跟內庭。但內廷很多地方都禁止拍攝,相當可惜。

    有頂大市集 Grand Bazaar
    建於1455年的大市集,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市集之一。裡頭有61條有頂街道與超過四千間店舖,方向感差的人,甚至可能會在裡頭迷路。大市集與世紀以前一樣,幾乎各式商品皆有販賣,當然,也有著名的土耳其軟糖(Turkish delight)

    ▌Galata Bridge加拉塔大橋


    加拉塔大橋位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側,橫跨金角灣,是一座現代的橋樑。此橋最大的特色是,上面有著滿滿的釣魚者。搭配背景的中世紀加拉達石塔,又是一幅經典的伊斯坦堡景象。此橋下方有眾多的魚餐廳,橋的一側也有販賣著名烤魚三明治的料理船,真的是產地直送的產業鍊。


    ▌博斯普魯斯海峽游船


    若要同時盡覽波斯普魯斯海峽歐洲側與亞洲側的風光,搭乘遊船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一趟航行中,可以看到諸多過去的皇宮、清真寺、雄偉的跨州大橋、水岸第一排的眾多豪宅,我甚至還看到了海豚!推薦在下午光線不那麼強烈、氣溫不那麼炎熱時來游船。在微風輕拂下欣賞伊斯坦堡景色,真的是很棒的體驗。


    伊斯坦堡在歷史、文化、宗教甚至人種的多樣性,都超乎我行前的預期。可惜我這趟行程只有在伊斯坦堡停留兩天,很多地方例如新城區,沒有時間前往,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再訪嘍!


    ▌更完整的呈現旅行時刻
    我除了在Instagram上發布旅行攝影的作品外,也分享了一些拍攝當下的短片與空拍影片,希望能夠更完整的呈現我所到訪的地方。歡迎大家參考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helmchangphotography

  • 蘇丹人種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02 18:34:59
    有 1,835 人按讚

    #醫療暴力零容忍
    政府必須採取作為防止下一次的悲劇發生
    加重刑法是其中一個面向,更完整的制度是必要的
    以下是節錄Lancet的文章及國際紅十字會的建議
    -
    在COVID-19嚴峻的疫情下,2020的2月到7月,國際紅十字委員會(ICRC)記錄到總共有600多起對醫療人員醫療暴力、性騷擾、歧視等等,有60%是對醫療人員的直接傷害。而600多起中,20%是對醫療人員的肢體傷害,15%是恐懼造成的歧視,15%是言語傷害或威脅。有巴基斯坦的民眾在家人死於肺炎後攻擊醫療人員;在孟加拉有民眾去確診的醫師家扔磚頭。

    這還只是記錄到的冰山一角,大部分地區的暴力是無法被紀錄到的。

    人權組織在2020年5月提倡政府建立法律保護疫情下的醫療人員免於暴力的威脅。

    蘇丹派警察保護醫療人員的安全;在印度,攻擊醫療人員的人要面臨上限七年的刑期。
    ———
    國際紅十字會組織建立了一個checklist
    來評估疫情下醫療人員的職場安全
    節錄部分內容包括:
    *1.支持受到暴力及壓力影響的醫療人員
    -不應該鼓勵醫療人員當英雄「無私」的付出
    -給醫療人員足夠的防護與固定的休息時間
    -鼓勵醫療人員互相溝通講出心裡的擔憂與挫折
    -避免burnout
    -對隔離中的人給予足夠的心裡及社會支持
    -醫療人員的安全擺第一

    *2.評估風險及做準備
    -控制醫院出入口、避免擁擠、與可能具有攻擊性的病人對話、確保醫療人員有辦法紓解緊繃感、建立一個統一應付媒體的管道
    -成立一個對抗醫療暴力的標準流程
    -列出並分析職場環境可能的風險
    -監控確診病患對醫療人員及環境可能的暴力傷害
    (包括病患與醫療人員的溝通管道是否暢通、隔離病人的心裡狀態、是否持有危險物品***)

    *3.醫療人員了解自己的權利及義務
    -確保病人隱私、do no harm、知情同意等等
    -不因病人種族社經地位有所歧視
    -醫療人員不是警察***醫療人員遵循自己的醫療專業及道德即可
    -不忽略弱勢團體的需求

    *4.傾聽民眾的想法,與民眾溝通
    -清楚解釋現在疫情下的制度、讓民眾有發問的管道
    -定期跟民眾更新疫情的情形

    *5.與安全單位合作
    -請警方或軍方協助封城或限制民眾的政策
    -若醫院周圍有軍隊,必須保護醫療人員及環境
    -若需要撤離病患的時候,警方必須了解隔離與防護的方法並協助執行

    *6監控暴力事件
    -回報任何暴力或歧視的事件
    -紀錄相關事件並改進

    更詳細內容請參考原文(留言有連結)
    希望相關單位重視此事件
    並將醫療暴力防治列入疫情下必要的作為
    針對每個細節做檢討與改進
    避免下一次的砍傷事件發生!!!
    —-

    參考資料:
    1.國際紅十字會
    2.Lancet文章“COVID-19 exacerbates violence against health workers”

  • 蘇丹人種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6-13 08:00:00

    1960年代,為了徹底整建尼羅河,納瑟政府著手興建高壩,儘管將可解決水患和旱災等問題,然而水壩形成的人工湖,卻會全盤淹沒努比亞部落和部分神殿群!為了拯救這些珍貴的文物,埃及向國際求援,數十國家的考古學家、工程師、攝影師趕赴埃及,在建壩工程啟動之後,竭盡所能的遷移神殿、收集文物,衍生出40項工程的龐大計劃,其中包括努比亞博物館的創建,其成果斐然,堪稱該計劃中的典範。 博物館於1997年11月開幕,展現了努比亞地區從史前時代到現代6,000多年的完整歷史、文化與藝術,展場約可分為8個部分,從石器時代、金字塔時代、努比亞文化、科普特時代、庫什王國(Kush Kindom)到伊斯蘭時期等,此外還有一個用來陳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該地區參與搶救與維護等工作過程的展場。 主建築由埃及建築師哈金(Al-Hakim)擔綱,他以古典風格設計外觀,內部的參觀動線、陳列設計及燈光效果均屬佳作。館藏涵蓋史前時期到新王國時期的雕像、浮雕、武器、用具,館方還運用大量的模型、照片、文字輔導說明,並另闢科普特區、伊斯蘭教區,解說努比亞在第5~12世紀歷經宗教信仰轉變的過程,當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搶救文物的貢獻也闢有專區詳細介紹,其中包括讓阿布辛貝神殿和費麗神殿起死回生的鬼斧神工重建工程。
    「努比亞人」:是居住在努比亞地區的種族名稱,這種人種真正的起源我們並不清楚,但是確實與古埃及人有顯著的不同,他們在外觀上的膚色比較深,而且五官輪廓比較接近蘇丹地區的中非人種,努比亞人對古埃及人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夥伴、敵人、盟邦。他們所建立的國家與古埃及人一直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時而戰爭、時而友好,相對於古埃及人來說,他們是一個頭痛的邊境國家。
    為了徹底解決努比亞人的騷擾(或覬覦努比亞地區的天然資源),古埃及人曾多次發動戰爭以求征服這個地區,最重要的戰役發生在第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時期,當時遠征軍直達第四瀑布區,並且為了威嚇努比亞人,拉美西斯二世甚至在現今的阿布–辛貝(Abu Simbel)建立了二個巨大的神殿,這兩個神殿分別為「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神殿」、「皇后–娜芙塔麗神殿」,並將部份的努比亞人遷居至亞斯文,但拉美西斯二世此舉並未徹底解決努比亞的問題,一直到古埃及滅亡為止,努比亞人還是一如過往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及國家。努比亞人自從古埃及以來存續至19世紀末,但是之後由於亞斯文水壩的興建,導致努比亞人被迫集體遷居至亞斯文地區,埃及政府雖然在亞斯文的尼羅河西岸地區(此區位於撒哈拉沙漠的邊緣地帶)為這個被迫遷村的種族建立了一個個的「努比亞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