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feat.日環食 抗暑小物看過來》
【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此後白天逐漸變短而夜晚愈長,直到冬至。「至」也有極點的意思,炎熱的夏天也在今日正式來到。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
《夏至 feat.日環食 抗暑小物看過來》
【夏至】
夏至(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此後白天逐漸變短而夜晚愈長,直到冬至。「至」也有極點的意思,炎熱的夏天也在今日正式來到。在傳統的陰陽理論中,夏至是陽氣生發到極點,開始收藏的節氣。當天正午時陽光會直射北回歸線,萬物之影皆會消失。
【充足喝水】
防中暑,補水要在口渴之前!
什麼人最容易中暑? 答案就是:肌肉少、出汗少的人(新陳代謝慢),所以夏天會比其他季節更容易接到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熱傷害。記得與體溫接近或稍微高出一些些的溫水,每天都要喝夠,等口渴時才喝就太慢了。
*人體每天消耗的水分中,約有一半需要直接喝飲用水來補充,其他部分從飯食中直接獲得,少部分由體內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來。成人每天至少需要補充水分1200毫升左右。運動量大的人,需1800~2400cc。
【補充電解質】
中暑(Heat stroke)是一種受室外空氣的高溫多濕或陽光過久直接照射動物體、人體等造成體溫異常升高不降所引起的症狀的通稱。
當水分和鹽分的補給趕不上到大量的流汗,形成了脫水症狀的時候發生。在炎熱環境中持續活動,不只體內累積過多熱量,持續流汗造成的脫水與電解質缺乏,更會使身體散熱機制崩潰。
*「熱痙攣」是因在高濕熱環境下長時間活動時,因流汗過多或在休息時補充過多開水,而非電解質溶液(運動飲料),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體內的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導致身體不自主骨骼肌收縮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續1到3分鐘,容易發生於大腿與肩部。如果痙攣劇烈,甚至會影響腹壁肌肉,應盡快送醫。
【濟眾水】
濟眾水只適用於陰暑!千萬別小看這小小一瓶,它的酒精濃度可是比高粱酒的酒精濃度還高唷!
中暑有分「陰暑」和「陽暑」,由於陰暑的最大關鍵點是在於無法排汗散熱,「濟眾水」簡單的說就是具有大量揮發油的藥材,是一種揮發性的中藥水(因為它含有辣椒/酒精),具有增溫發汗的功能,而重新讓身體回復發汗排熱的功能以達到散熱。
所以對於陽暑的現象就不適用了,若身體已經出現「大量汗出」的現象,若再以「濟眾水」刺激發汗,不但無效,反而會增加熱的生成。
*濟眾水的中藥材成分有:川大黃、青黛、辣椒、丁香、霍香、枳片、鬱金、獨活、廣皮、川朴、檳榔片、防風、木香、沉香、薄荷腦、酒精...等,用量為一次一瓶,專治肚痛、腹瀉。
【藿香正氣散】
藿香正氣散是出自於《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方劑,現代應用:用於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中暑、嘔吐、急慢性腎炎、霍亂、吐瀉、不服水土、小兒食傷。
注意:不是所有夏季的中暑都適合使用藿香正氣散。這裡說的中暑一般是陽暑,是因為暑熱內侵,臨床以高熱、大量出汗、疲倦乏力為主要表現,治療應以清熱瀉火、養陰解暑為主。藿香正氣散藥性偏溫,可能加重中暑不適症狀。而且,由於室外持續高溫,辦公室、賣場等場所又「寒氣十足」,一冷一熱頻繁轉換,如果靠吃藿香正氣散治療,它具有「除濕」功效,只會造成中暑加重。
*藿香正氣散由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厚朴、桔梗、甘草、生薑、大棗中藥材等組成,具有辛溫解表、散寒、除濕、止嘔等作用。
【退熱貼】
退熱貼具有輔助退熱、降溫作用,屬於物理降溫作用的醫療器材用品。能緩解發燒、頭痛及牙痛、日曬、肌肉扭傷所致疼熱症狀。成份為高分子凝膠、純化水、甘油等,淡藍色或淡藍綠色凝膠狀貼劑,微有薄荷清香。
使用時沿缺口撕開包裝袋,取出貼劑,揭開透明薄膜,直接敷貼於額頭或太陽穴,也可敷貼於頸部大椎穴:為了加快降溫速度,可同時加貼數貼於人體左右頸總動脈,左右腋下動脈,左右股動脈處。
使用過程中凝膠水份通過汽化,從而將體內的熱量蒸發,居家備用時可放入冰箱冷藏處(勿放入冷凍室)內冷藏,散熱效果更佳。
【乙醯胺酚】
Acetaminophen是一種廣泛使用的非處方止痛及退燒藥,也就是目前臨床上所說的解熱鎮痛劑。可減緩發熱和減輕過敏、感冒、咳嗽、頭痛和感冒等症狀。乙醯胺酚最早於1877年發現,為美國及歐洲最常用的退燒及止痛藥物。
☺同場加映:不同年齡層每日所需飲水量計算公式
如果加入年齡的差異後,比較精細的計算方式為:
16至30歲所需飲用水(毫升,mL)為每公斤體重乘以 35 至 40;
31 至 54 歲為每公斤體重乘以 30 至 35;
55 至 65 歲為每公斤體重乘以 30;
65 歲以上為每公斤體重乘以 25。
*不同年齡層的成人主要是依據身體活動量與代謝率有不同的飲水公式,但是一般幼童的飲水量澤採取「100, 50, 20」原則。
#巧克藥師
藥物濃度計算公式 在 兒科女醫艾蜜莉-歐淑娟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腸胃炎期間寶寶該怎麼喝奶?】
農曆春節後的門診多了不少腸胃炎的病患,歐醫師的患者年齡從5個月大的嬰兒到60歲的阿嬤都有。
除了上週提到的 #腸胃炎這樣吃好得快,門診也常有家長會問:
『是不是要泡半奶?』
『要改喝無乳糖奶粉嗎?』
『母乳要停餵嗎?』
『副食品可以吃蛋嗎?』
這些問題歐醫師今天上傳了一集Podcast說明,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直接用聽的,連結歐醫師會放在留言處。
👩⚕️👩⚕️👩⚕️簡單幫大家重點整理👩⚕️👩⚕️👩⚕️
♠ 嘔吐期
「禁食」可能是必要的治療之一,停止進食能讓腸胃休息一下,減少不必要的水份流失。
禁食時間依年齡不同,年紀愈小愈禁不起空腹太久
1歲內的嬰兒大約0.5~2小時就可以考慮重新餵食
1歲以上的幼兒大約可以禁食1~4小時
更大的孩童也許可以禁食到8小時,不過時間長短因人、病況不同而異,請務必跟您的兒科醫生討論。
♣ 從禁食到進食
使用藥物緩解嘔吐症狀後,請盡早開始漸進恢復進食,恢復進食的順序建議是:
先喝電解水
或試薄鹽粥
然後就可以吃其他清淡的食物,歐醫師會建議優先吃好消化的澱粉類食物,像是米飯、地瓜、南瓜等,ok的話再吃蛋白質、含油脂類的食物。
副食品可以照常吃,還沒試過的食材先不要試,還有記得這時候不要吃零食餅干蛋糕喔~
用 #少量多餐的方式 吃東西,分段進食不會負擔太大,又能多補充水份。
「薄鹽粥」是一種孩子不肯喝電解水時的替代方案,做法是把「20倍粥」 (十倍粥再稀釋一倍就變成20倍粥),然後加入一定比例的鹽。
例如:
10克米 + 200cc的水 + 0.5克食鹽
20克米 + 400cc的水 + 1 克食鹽
♥ 照常喝奶別擔心
一歲內嬰兒因為主食就是奶,最重要的營養就是奶,因此盡可能是照常喝奶才能確保營養無虞。
喝母奶就照常餵奶不用減不用改,母奶是嬰兒最棒的食物了:)
配方奶也可以照常不用減不用改,真的想改成「無乳糖配方」(或稱「止瀉奶粉」)也可以,只要孩子願意喝,可以一路喝到完全止瀉後再漸進調回原本的配方奶就行了。
🔺 泡半奶是對也是錯
有些家長認為腹瀉時就應該泡半奶,這個想法是對的也是錯的。
原因是研究發現不論是「禁食」、「減少奶攝取(就是泡半奶)」對腸胃炎都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導致幼童在生病期間還雪上加霜地面臨 #營養不良 的問題,結果整個病程拖更久。
反而應該要盡早恢復正常飲食,有效的補充水份,才是真正讓孩子盡快痊癒的秘訣喔!
假如已經泡半奶給孩子吃了,請不要超過一天,最慢隔天就恢復正常濃度的奶吧:)
♦ 孩子一邊吃/喝,一邊拉怎麼辦?
不少家長問過這題,想說一邊吃一邊拉,那乾脆先不要吃、禁食一段時間好了。
歐醫師通常會說「這樣不妥」,其實這是正常的生理反射,胃有食物腸子會反射性地蠕動,正是因為拉肚子會流失水份,反而更要認真再吃進東西、補充水份才對。
一定要有吃下肚的營養,孩子才有本錢早日康復呀!
💧 最有效的水份補充
▪ 電解水
全名是「口服電解質溶液」,又叫「口服點滴」。
內含有效補充體液的特定濃度電解質,#藥局才有賣喔!
可別搞混了
便利商店賣的是「運動飲料」
藥局才有賣的是「電解質水」
▪ 慢慢喝比較快
年紀小、體重輕的嬰兒,每次喝個50~60cc
大一點的孩子、體重多一些的孩子,每次喝個100~200cc
想要很精確的爸爸媽媽,一整天的水量要用體重計算,公式在Podcast中有講,大家可以邊聽邊筆記下來參考:)
最後,回答開頭的問題:
『是不是要泡半奶?』不用
『要改喝無乳糖奶粉嗎?』可以
『母乳要停餵嗎?』繼續餵
『副食品可以吃蛋嗎?』不是炸的蛋就可以
#腸胃炎飲食 #嬰兒
照片:經同意取自陳志龍的醫二三事。